一线医生日记:七天我们能做什么?七天我们做了什么?

立春,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七天七夜的奋战,走出隔离病房,迎接春天的到来;伸出手,感受春天的温暖…

七天,收治病人由4人增至21人(六楼病区);医护人员由4人扩建成一个集重症、感染及呼吸联合的综合团队;组建应急病房党小组;开展早交班,三级查房及病例讨论、传染病上报制度;先后救治危重症3例,现成功脱机1例;实现病区信息化图像管理…

大年初四,我们第二批队员进入隔离病房,我见到了我的大学同窗,睡在我上铺的姐妹翟慧。我们依旧像大学时那样“没正经”。说笑间,我的紧张情绪顿时烟消云散。简短的寒暄之后,第一批队友带我们进入隔离红区熟悉情况。穿上防护服,平时简单的行走、转身都变得笨拙起来。发早饭,查房,发药,清理患者垃圾,房间消毒…时间很快到了一点多,近5个小时病区工作,身上的衣服已湿透。这都不算什么,当天晚上陆续收治患者4人,一夜前后进出隔离病房3次,铺床、问病史、留取标本…一直奋战到天明…

大年初五,一夜的奋战,病人数翻了一倍,其中包括2个核酸初筛阳性由外院转来的重症患者,均为老年人。面对如此窘境,首先向医务科汇报了病区情况,重点汇报首次收住的两位重症老年患者。医务科李晓军处长当机立断,立马给予支援。随后,我们再次进入病区,开始又一天的工作…下午两点半接到吴强主任的电话,我简短的介绍了病区的情况,吴老师说,院感科培训以后立马到岗。下午三点半,走廊里传来吴强主任的声音“我来了!”我们立马精神起来,希望来了!和吴主任一起到岗的还有两位护士,其中一位是我们科经验丰富的护师武静。大家稍微熟悉一下环境,立马进入备战状态,因为急诊内科即将转入一个危重症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吴强和陈家盛主任立马穿上防护服,进入隔离红区,这一次进入长达6个小时,汗水浸湿了防护服内的衣物和N95口罩,现在回想起来都到吸一口凉气…吴老师的工作态度,真的可以用“拼命”来形容。不得不为重症人的血性和耐力点赞!

大年初六,党组织派来了我们的支部书记李殿明主任,李主任的到来对于我来说,不光是诊疗,更是心理上的支持。当天下午,我们又遇到了新的挑战,由外院转入又一例病情危重,伴多种基础病,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CRRT治疗…从起初输液都无法开展到CRRT团队的组建,不得不称赞医院的应急保障能力和我们的大总管陶方萍和杨从艳护士长的协调能力。申请、手续统统取消;一个电话,设备、人员立马到位;急用药品楼下药房五分钟送到。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越来越强。深夜十一点,李主任在群里通知:明天早上八点在6楼医生办公室进行早交班。第一个应急病房制度建立。

大年初七,八点准时交班,制定早交班制度、查房制度、病危病例讨论及远程院内专家会诊制度、规范传染病上报制度。今天,放射科的贡如中老师也进驻隔离病房,专门负责床边摄片,帮助我们更好的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着制度的完善,各部门默契协作,一切都逐渐步入正轨……

大年初八,预订的计划,每批队员进驻隔离病房5天换岗。所以,傍晚时分,我询问主任第二天换岗事宜。却被通知,这批队员延迟两天换岗…我沉默了很久,还是接受了。我告诉自己,再坚持两天,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注意防护!

大年初九,早交班后,李殿明和吴强主任首先进入隔离红区,今天准备给急诊转入的患者拔管撤机。调整呼吸机参数,完善脱机前准备,九点左右拔出气管插管,改高流量吸氧仪应用,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过去…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氧饱和度稳定,患者脱机成功。首例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和信心。

大年初十,今天下午,我和吴强主任里应外合,在何工的帮助下,给病区内每个患者的床尾安装了摄像头,实现病区信息化图像管理,吴主任真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头脑特别灵活。所以,也经常把我们调动的团团转,只要他手拿对讲机,里里外外都要忙活起来。晚上,赵成岭主任打电话咨询需要带哪些东西。我告诉他,除了内衣,什么都不需要,最好是穿了就丢的那种,因为没有时间洗衣服。一块肥皂从脸洗到脚,一瓶维生素E护手霜脸手脚通用。挂了电话,突然觉得好笑,原先对洗护用品那么讲究的我,也能变得如此节俭。

立春,换岗,最后一次进隔离红区,交完班,李殿明、吴强主任和我带着赵成岭主任进入病区熟悉环境,进行交接工作。我最后一次去看了老胡,我说:老胡呀,你太能熬,你作为“第一人”已经熬走了两批队员了,你加油呀!YN问我,她什么时候能出院。我对YN说,你年轻,症状轻,很快就会出院的!再听几天音乐就差不多了!

躺在隔离房间,我才敢第一次尽情的流泪,特别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想念我的女儿,从年前的发热门诊到今天隔离,已经整整14天没有见到她了,还要等待14天…

七天七夜,感谢一起作战的兄弟姐妹,祝福还在一线奋战的同仁

送走严冬,迎来春天,一切都充满阳光和希望…

一线医生日记:七天我们能做什么?七天我们做了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