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战争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

不昧自我


毛主席说过:"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解放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这次空前规模的战争却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胜负分明,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盗墓君以为:

这是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运筹帷幄的高超指挥艺术的必然结果。

在1946年至1949年近四年的解放全中国的战争中,主席妙招奇招频出,伟大战略家和军事家的特质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招妙棋,取得战略主动,成整个解放战争制胜关键。

1•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蒋介石在全面战争失败后,以胡宗南45万人进攻陕北,顾祝同率60个旅进攻山东。对山东和陕北陕北发动重点进攻,即所谓的"哑铃战术\

盗墓历史


历史上真有一场战争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吗?

我所知道的就有两场的指挥官是无可替代的,胜负的天平就是因为指挥官的存在而改变。

这两场就是在军事史上占有辉煌地位的《四渡赤水》和《孟良崮战役》,而这两场战役的指挥官也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家,一个战略军事家毛泽东主席,一个是军事战略家粟裕大将。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一生最得意的军事杰作,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一次伟大尝试。当其他人还在迷恋游击战的飘忽不定时,毛主席已经开始思考更高级的战术。特别要提到,四渡赤水的第一渡和第二渡的总指挥是朱德总司令,而最高决定权是政委周恩来。战役规划和指挥都是由朱德总司令部署和下命令。毛泽东只是协助政委周恩来工作。

  • 一渡、二渡赤水:朱德总司令充分利用他熟悉川黔滇地理环境的优势,在大山大沟里与敌人玩起了迷藏,也调动了敌人,战果也不错,但是由于敌人太多(十数倍于红军),难以突出重围。

  • 三渡、四渡赤水:一渡、二渡赤水之后,在朱德的提议下成立前敌司令部,任命毛泽东为前敌政治委员,毛主席才又重新回到了军队指挥的位置上。之后又成立了毛周王的军事三人组,巩固了毛主席的核心地位。毛主席回到指挥位置之后,运动他诗人般的天才想象力,把运动战运动到了极致,突破乌江天险跳出包围圈。粉碎了蒋的美梦。

纵横数千里,往返如丝网,真正的四渡赤水地图太复杂,只有毛主席这样天才的指挥家才能谋划出如此高明的安排,上面就用简图代替了。所以这场战役,毛泽东主席是无可替代的。正是确立了毛主席的军队指挥权地位,四渡赤水才赢得了胜利,避免了石达开的悲剧。

孟良崮战役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运动战的巅峰之作,那么孟良崮战役则是粟裕大将运动战+歼灭战+狙击战的杰作。

  • 运动开局

由于国民党在华东战场吃了大亏,采取了步步推进、稳扎稳打、一被打就缩头的龟壳战法,无奈千里耍“龙灯”,大打运动战,华东野战军虽然小有斩获,但敌人实力占优,形势越来越危险。

  • 精密布局

华东野战军的耍龙灯,看似随意,没有章法,其实都是在粟裕大将的精心谋划,暗里布局下进行的,比如王必成6纵悄悄隐蔽在敌人眼皮底下,比如1,4,7,9等纵队对进,分兵,但始终可以快速凝聚。其他纵队则游走在外围敌人的边缘。

  • 雷霆急战

由于受到耍龙灯的迷惑,汤恩伯改变了战法,从龟壳战法变成南北对进,中央突破,让骄傲的张灵甫和整编74师稍微凸出来了一点点。对于这一点点战机,粟裕大将作了准确无误的预判:

1.七十四师狂妄骄横,傲视一切,与其他蒋军矛盾甚多,其他敌军不会奋力援救; 2.孟良崮山区交通和地形不利于重装备行动,敌人由强变弱;
3.我军历来先打弱敌,这次先打位于中间的王牌,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大奏奇效。
4.3天吃掉张灵甫的整编74师。

第二条真是把敌人内部矛盾都已经考虑上了。当把战役决定上报中央时,连毛主席都没有想到粟裕大将竟然敢吃掉张灵甫的74师。

最后中央回电大意:是否打张灵甫由你们自己决定。我们不做遥控。

从战场规划、分析、到下定决心、要完成如此缜密的部署,非智谋高超不可,要下全天下几乎无人(蒋想不到,毛也想不到)敢下的决心,非勇略过人、敢于冒巨大之险不可。观当时将列,非粟将莫能当之。

三天急战过程中,粟裕大将始终泰山崩于顶,而决心不动摇。并根据战场形势,调整了以往惯用的白天休息、夜间进攻的战法。白天继续猛攻(关键决定,只要再让74师坚持半天,老天下雨,跑的可能就是华东野战军)。

  • 闪电收官

一场大雨对74师来说,似乎晚了半天,仿佛又是为送别这只曾经的铁血部队。而人民军队已经如大鹏展翅一样,消失在了敌人的包围圈中。

《四渡赤水》是战略转移阶段决定性的一场战役,离开时毛主席无法胜利。《孟良崮战役》是战略决战阶段的天王山之战,哪方胜利,哪方就拥有了主动权,除了粟裕(可能徐帅也可),几无人能打胜。

我是弹史遇见你,欢迎点评。


弹史遇见你


特别说明,在1946年6月之前,林彪并非是东北我军的“一把手”,很意外是吧?历史事实是,当时的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政委是彭真同志,林彪仅仅是负责作战指挥的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尚没有东北军政总体方针的决策权。



(彭真)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延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因此从9月起大批八路军、新四军和党政干部奔赴关外。由于当时蒋军尚未到达东北,延安判断有“和平接管”东北的可能,因此具备城市工作经验的彭真成为东北局书记的理想人选,并很快到任屡职。

正在赶往山东的林彪也接到了新的命令,10月16日延安专电彭真:“已会林彪急至沈阳协助你指挥作战”,注意是“协助”。10月底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部成立,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任第一和第二政委,在我军特有的双首长制度下,以及军政一体的战争年代,政委的份量其实更重。

(林彪)

随着杜聿明率领的蒋军大举进犯关外,东北的军事形势骤然恶化起来,我军部队来源分散、缺乏后勤支持、武器装备不足的缺点一一暴露出来,不得不连续退出锦州、沈阳等大中城市,且战且退。不久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但军政领导排名并没有变化。

1946年3月,彭真主持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讨论东北的军事形势和战略方针,会议期间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彭真等认为我军在东北仍然具有优势,应该选择主动进攻,“先打长春,后攻四平”,并且在长春建立政权,力争与蒋军分庭抗礼,并要求民主联军坚决执行这一命令。



然而林彪、黄克诚等将领则认为我军暂时处于明显劣势,不应与装备精良的敌人死打硬拼,同时批评彭真没有抓紧建立根据地,也没能给东北我军提供良好的后方和后勤保障,致使部队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双方分歧明显,谁也不能说服谁,会议不欢而散。

会后彭真致电延安,要求撤换军事干部,而林彪也发电陕北陈述意见,反映东北局主要领导盲目乐观。此时的国内形势属于“边打边谈”时期,为了加重谈判桌上的砝码,延安搁置了东北方面的争议,要求民主联军全力坚守已经解放的四平街,实际等于间接支持了彭真的意见。

(彭真、林彪和罗荣桓)

1946年4月开始的四平保卫战成为了“和与战”决策的分水岭,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浴血奋战中,东北民主联军以伤亡8000余人的代价,最终不得不放弃四平,同时在蒋军的疯狂追击下又被迫放弃长春,撤至松花江以北与敌人才形成对峙。

战争的事实证明,林彪、黄克诚等将领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东北局内部的分歧,也造成了不停的争论和下面干部的思想混乱,东北班子到了必须改组和换帅的地步。1946年6月,延安发布命令以林彪为新一任东北军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彭真调回延安工作,同时致电林彪:“作长期打算,为在中小城市及广大乡村建立根据地而斗争”。



(彭真)

林彪上任后立即决定采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同时抽调三分之一的主力部队和12000名干部下乡,在东北广大农村实行剿匪、土改、建立政权、动员参军、推动生产等工作,使东北民主联军的兵员和后勤都逐渐得到可靠的保障,部队迅速恢复了元气和士气。

这次“换将”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东北解放战争的形势很快得以扭转,1947年1月起,林彪指挥我军连续取得“四保临江”和“三下江南”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至1948年初我军改称“东北野战军”时,部队已经发展到46万余人的强大力量,并且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东北野战军在九个月后发起辽沈战役,年底东北全境解放,而这一伟大的战略转折和取得东北解放战争最终的胜利,仅仅用了二年半的时间。

(林彪上任)


度度狼gg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550万大军兵分三路,以闪击战的方式大规模入侵苏联。北路的北方集团军群沿着波罗的海海岸推进,目标直指苏联十月革命发祥地——列宁格勒;中路的中央集团军群沿着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大路直取苏联首都莫斯科;南路的南方集团军群进入乌克兰,直指苏联石油重镇高加索。

三路德军一开始都是旗开得胜,仅仅两个多月,北方集团军群便连续击溃苏军西北方面军、北方方面军的几十万部队,于9月9日抵达列宁格勒外围。眼看这座“历史上从未被征服”过的城市就要在劫难逃了,可是,一位战神一样的苏联英雄出现后,不仅改变了列宁格勒即将被征服的命运,同时也开始让德军的闪电战开始破产。

这位战神就是苏联红军中唯一一个被授予四次苏联英雄称号的朱可夫大将!

朱可夫就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后,迅速调整作战部署,集中兵力兵器于德军攻势最猛的正面,同时出其不意的进行反突击。同时喊出了“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这一激动人心的口号,让开战以来屡战屡败的苏联军民重拾胜利的信心。接连顶住了德军的进攻,持续到9月底。德军攻打列宁格勒不下,于10月上旬停止攻势作战改为围困,列宁格勒从而保住了“从未被征服”的记录。

德军攻打列宁格勒不下,随即改变全面进攻的部署为重点攻击,目标选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在德军强大的钳形攻势和闪击战打击下,防守莫斯科正面的苏军再次遭遇惨重损失。就在德军距离莫斯科不到200公里的时候,最高统帅斯大林将朱可夫从列宁格勒前线紧急召回,任命为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全盘负责莫斯科战事。朱可夫虽说是西方方面军司令员,但是该方面军主力部队尚在百公里之外的德军包围圈中,在劫难逃。他能指挥的部队仅有一些突围出来的零星部队和刚刚从远东调来的一些步兵师,总数也就十余万人。与170余万德军相比,兵力完全处在极端劣势状态。

形势比之前列宁格勒还要严峻,即便如此,朱可夫毅然向最高统帅表示“我们能守住莫斯科!”这不是空口说大话安慰斯大林,面对强大的德军,朱可夫组织部队充分利用天气、地形且战且退,不断迟滞德军的进攻,苦苦支撑。就在德军先头部队距离莫斯科市区仅有10公里、苏联最高统帅部——克里姆林宫都在其大炮射程范围以内的时候,朱可夫突然指挥部队从德军两翼发动反击作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举粉碎了德军的进攻,将德军驱逐到莫斯科以西150——300公里处,取得了首都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在莫斯科碰了壁,德军吸取严寒的教训,不在冬季发动进攻转向夏季。攻击方向也做了调整,将南面的高加索作为主攻目标,拿下了高加索,也就等于彻底摧毁了苏联的工业、能源基础。

和前两次一样,在进攻一开始,德军也是旗开得胜。从顿河到伏尔加河千里之地,德军一路势如破竹,用辉煌的胜利迎来了1942年的开局之年。

至当年八月底,德军已经登上高加索山脉,将苏联南部的重要工业城市——斯大林格勒团团包围。如果斯大林格勒失守,那么整个苏联南部战线将全线崩溃。

在国家和人民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斯大林再次将“救火队员”朱可夫调到斯大林格勒前线,作为副最高统帅全权指挥作战。

朱可夫到前线后,将突破口选择在德军兵力相对薄弱的北面,集中三个集团军全力攻击。但是由于德军锐气正盛,火力也占优势,苏军的三个集团军都是临时组建,显然不是德军的对手。因此,连续激战好几天,并没有取得什么战果,而苏军确已经精疲力尽。但是朱可夫突然发现了德军的致命弱点,那就是在斯大林格勒正面的德军虽然攻势凶猛,但是在德军的两翼却没有强有力的部队掩护。而战争一开始,苏军正是因为两翼缺少掩护,所有部队全集中在一个点上,因而被德军利用装甲部队快速突击的方式抄了后路。

于是,朱可夫建议斯大林在斯大林格勒一线集中兵力死守,尽可能的拖住德军,然后迅速调集优势兵力从德军薄弱的两翼发动进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攻打斯大林格勒的德军一举围歼!

斯大林最终同意了朱可夫的建议。经过一个半月紧锣密鼓的准备,再加上斯大林格勒守军的顽强抵抗,朱可夫最终成功实施了代号“天王星”的反攻计划,将攻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和坦克第四集团军全部或大部歼灭在了斯大林格勒地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苏德战场乃至欧洲战场的敌我形势,战场主动权开始转移到了苏联手中。


大将军威武K


林彪这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党中本打算让林彪去山东叙职可是国民党从娥媚山上下来抢夺胜利果实来了,党中央快电通知走在半路的林彪马上回东北主持军政局面,保护东北财产,接收日本投降。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972


1929年徐向前临危受命,被中央任命为红三十一师副师长。该师号称有四个团,实际上只有四个大队,不足1个营的兵力,共300多人。其中师党代表为戴克敏,参谋长为曹学楷,政治部主任陈定候。刚到大别山的徐向前,连红三十一师的指挥员还没认齐就遇到了蒋介石对大别山发动的三次“鄂豫会剿”。

第一次是罗李会剿。蒋桂战争后,桂系军阀罗霖投靠了蒋介石,被任命为独立第四师师长。为讨蒋介石的欢心,罗霖主要要求“剿灭”鄂东北的红军游击队。蒋介石命令河南的土匪武装李克邦的暂编第二旅配合夹击红三十一师。当时,在根据地的红军只有两个大队,约100多人枪。敌我力量为100:3000。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徐向前决定“避强击弱”,先率部队和敌人兜圈子,不和敌人硬碰。战至7月,粉碎了“罗李会剿”。



第二次是鄂豫会剿。第二次负责会剿的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的刘峙,刘峙曾任黄埔军校的少校战术教官,是徐向前的老师。刘峙命令部队采取四面包围和分进合击的战术,企图一举消灭红三十一师。徐向前采取“与敌周旋,避强击弱”的战法将敌人拖肥拖廋、拖病拖垮,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场。


第三次是“徐夏会剿”。第二次会剿失败之后,刘峙又命令驻河南信阳的徐源泉第48师和湖北境内的夏斗寅第13师向鄂豫边根据地发起了新的围攻。徐向前仍然采取不与敌硬拼,于是兵分两路,利用敌人的空隙,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转移到了敌后,敌人的第三次会剿落空。


历史军魂


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五日,国军南线兵团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和李天霞的整编八十三师率先占领了解放区首府临沂,当晚坐镇徐州指挥的参谋总长陈诚立即举办了酒会,以庆祝光复临沂这一伟大空前大捷。

此时就在南线一片狂欢之际,济南的王耀武却如芒在背十分焦虑,因为配合南线作战的副手李仙洲位置过于突出已成孤军深入之势,而且王耀武已经发现了华野有向北移动的迹象,向来谨慎的王耀武知道老对手粟裕在打什么算盘。

因此,为避免李仙洲兵团落入敌手,隔日也就是二月十六日,王耀武在不支会参谋总长陈诚的情况下致电李仙洲,命令其收缩部队。

王耀武:“守瀛兄(李仙洲字),华野有诈极有可能正奔您而来,马上从莱芜颜庄及新泰一线往回济南方向撤,见机行事能撤多远就撤多远,奉老头子之命抽出了三个军后济南城防兵力已捉襟见肘,万一您部南线的被围了俺可无力增援,迫不得已时您可玩“失踪”,要不等微操达人(蒋介石)上线了,您就溜不掉啦。”

李仙洲:“好的司令我立即组织由十二军断后、第四十六和七十三军往回缩。两个月前鲁南的马励武位置过于突出曾向参谋总长建议往回缩,但被否决了,结果两万大军就被粟裕给吃掉啦,这可是前车之鉴。但如果破坏老头子(蒋介石)制定的南北夹击计划,万一陈诚口中已溃败的华野从北线溜掉了,老头子怪罪下来我十个脑袋都不够砍呀。

王耀武:“守瀛兄大可放心,当年抗战之兰封会战,老头子调集十二个师计划包了孤军深入的土肥师团饺子时,情势比如今的鲁南会战还好,但就因您的黄埔同窗桂永清和黄杰这两颗老鼠屎毁了这锅汤,这两人老头子最终不得不决堤黄花口,如此重罪桂永清撤职没几天便复出了,而黄杰不过蹲了两年监狱便得以复出,可见校长对你们黄埔一期宠爱有加呀,您大胆后撤迫不得已可以玩失踪,只要立场坚定老头子是不会加罪于的。”

作为黄埔老大哥的李仙洲虽然是个循规蹈矩的老实人而且非常忠于老头子,但生死攸关一刻谁也不想步入整编二十六师师长马励武的后尘,因此李仙洲这次越了雷池不惜违背蒋介石参与制定的鲁南南北夹击计划,在接到上级王耀武的命令后,当日便急忙率领已经占领莱芜及新泰的两个军往胶济进入鲁中的重要咽喉吐丝口镇撤退。

当时的决定放弃临沂主力隐蔽北上的华野尚未完成对李仙洲的合围,李仙洲这么一缩打乱了整个作战计划,华野做出巨大牺牲的舍南取北作战计划很有可能空忙活一场。因眼看李仙洲这只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各纵队将领难免感到不安因此建议提前发起进攻,苍蝇再小好歹也是肉吃掉李仙洲的尾巴,但被沉重冷静的粟裕给否决了。

在李仙洲往济南方向刚撤了一天之后,也就是二月十七日再次接到了王耀武的命令,继续执行鲁南会战既定计划,率部重新返回莱芜及新泰配合南线兵团作战以阻挡华野北窜,朝令的夕改令李仙洲一头雾水,原来是微操达人蒋委员长正式上线了。当时的参谋总长陈诚得知王耀武擅自下令李撤军后可谓一肚子火,一气之下将了其一军,蒋介石根本不相信王耀武判断出李仙洲极有可能被围的风险,手谕立即拍到了其脸上。

李仙洲近六万大军就这样被蒋介石送回了华野布下的口袋阵。当蒋介石得知应验了王耀武之前的判断后,被打脸的微操达人开始剁手让王耀武全权负责指挥李仙洲突围事宜,并且给王耀武致了一封“祈上帝保佑我北撤部队的安全和胜利”的亲笔信。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李仙洲两天之内在莱芜及新泰来回往返后发现被中套时就已经乱了阵脚,短短三天时间五万余人就全军覆没,五万头猪的梗就是因为微操达人一人而来的,鲁南会战计划若没有蒋介石横插一扛,李仙洲兵团早就溜掉了。


赛门之略



淮海战役彻底全歼常凯申五个兵团、二十二个军、五十六个师,共计55.5万人被全歼。

彻底改变了全国的形式,淮海战役之后,常凯申的失败已经是人尽皆知,有目共睹的事情了。

淮海战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是有粟裕将军的功劳的;说没有粟裕将军就没有淮海战役的胜利,这是夸张,但是说没有粟裕将军就没有淮海战役的辉煌胜利,这绝不夸张。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淮海战役的特点决定的。

淮海战役和辽沈战役不一样,辽沈战役发动前半年我们已经有“封闭东北,全歼常凯申东北军队”的设想,整个作战方案也是在战役发动前5天就已经确立了的。

淮海战役则不一样,淮海战役是唯一在作战过程中一边打一边修改作战计划,把原本歼灭“黄伯韬兵团”的小计划变成了决定常凯申命运的大决战,这其中其关键作用的是前线指战员对战局以及战机的把握。

因为一直到11月5日,华野开始捕击黄伯韬兵团时,无论是前线的粟裕还是更高层领导,都没有想过要和常凯申来一场大决战。

一直到11月8日凌晨,粟裕将军已经可以确保全歼黄伯韬兵团后才向更高层领导提出歼灭黄伯韬兵团后,华野不再按照原计划南下两淮,而是改为向徐州进击,争取在长江以北打掉尽可能多的常凯申的主力兵团。

这就是淮海战役历史上著名的“齐辰电”。而此后才是历史上完整的“淮海战役”。


这一切完全依赖于前线指挥官粟裕将军对战机以及战局的把握以及对战役细致的准备工作,战后很多年,粟裕将军多次说过,如果当时再晚4个小时,让黄伯韬兵团逃回了徐州,那么淮海战役就很难打了。

而华野之所以能早四个小时堵住撤退的黄伯韬兵团,是因为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而何、张两位将军之所以能在关键时刻率部起义,也是因为粟裕将军早在淮海战役爆发前就已经反复做通了何、张两位将军的工作。

如果粟裕将军战前准备工作不到位不能做通何、张两位将军的工作;如果粟裕将军在临战指挥时出现一些问题使得黄伯韬兵团提前逃亡徐州,那么,也许不妨碍淮海战役获得胜利,但是肯定就没有历史上淮海战役的辉煌胜利了。


而在何、张两位将军率部起义,华野大军朝新安镇进发时,又是粟裕将军敏锐的在海量的情报中发现了最有价值的情报:黄伯韬兵团主力正在从运河铁桥撤向徐州方向。

粟裕将军当机立断,立刻改变了整个华野攻击计划,直扑运河,顺利打掉了黄伯韬兵团一个军又一个师,这其中黄伯韬兵团主力二十五军损失了一半的部队,总攻还没打响,黄伯韬兵团已经成了残废。

综上所述,淮海战役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胜利和粟裕将军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没有粟裕将军淮海战役也能获得胜利,但绝无可能获得如此辉煌的胜利。


兰台


孟良崮战役,国军战败的责任该谁负责?只能是张灵甫一个人。

如果没有张灵甫的孤军冒进,华野在这次战役中很难找到胜利的机会。

孟良崮战役前,华东野战军先后取得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三场大胜,分别歼灭敌人2.1万,5.3万人、5.6万人。国民党军队各部纷纷认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千万不要和友军脱离,否则就会被成建制歼灭。

但,张灵甫不信这个邪,他硬要捋一捋这个老虎胡子!

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期间犯了哪些错?让我一个一个数给你看。

1,孤军冒进。

张灵甫74师、黄百韬25师和李天霞83师携手并进,从临沂开往蒙城,扫荡山东的沂蒙山根据地,这里本来是山区,不适合重型机械化武器展开,张灵甫之前就曾向蒋介石建议,调回南京,但没有被允许。于是,张灵甫对胡琏说,让我们重装集团上山区,怕是要凶多吉少了。

可是,到了沂蒙山区,张灵甫却忽然脱离友军掩护,一头扎进了地势险要的山区深处。急着去投胎吗?李天霞心里骂道。可是李天霞虽然是张灵甫的上司,却不敢当面批评他,因为张灵甫是校长面前的红人。李天霞委婉地对张灵甫说:“推进太快,容易被敌人包围。”张灵甫说:“小日本都不怕,害怕几个土八路,敢来的就别回去!”

李天霞以为自己一句忠告能让张灵甫念着他的好。没想到,张灵甫在校长那告状了,李天霞转眼就得到了一个“撤职察看,以观后效”的处分。张灵甫还很机灵地脱离李天霞第一纵队序列,加入了黄百韬第四纵队序列。

黄百韬也想劝来着,但没敢张这个口。

此时的顾祝同,看到张灵甫一头扎进了华野占领区,开脑洞产生了神奇的想法“张灵甫推进这么积极,是不是想阵前投敌?”顾祝同是陆军总司令,是华东站场的总指挥官,赶快命令黄百韬和李天霞等部注意防范张灵甫。顾祝同的这个命令,配合张灵甫的孤军冒进,给华野留下了很好的穿插包围的战机。

2,不留后路。

凡是留条线,日后好见面。张灵甫在官场上,是一点后路都不给自己留啊。

张灵甫在国军中,属于那种功劳小、能力低却脾气大没人敢惹的类型。抗日铁军的成名之战上高战役中,罗卓英、王耀武和李天霞三人分别被褒奖,罗卓英和王耀武得到了青天白日勋章,李天霞得到四等云辉勋章,作为副师长的张灵甫,啥也没有。

第二次长沙会战中,74军伤亡过半,因廖龄奇请假回乡探亲,被当做替罪羊杀了,副师长张灵甫却成功扶正成了师长。抗战胜利后,薛岳、王耀武等人为廖龄奇平反上下奔走,而风头正盛的74师师长张灵甫,却没有为这个老上司说一句话,估计早就盼他死呢。

以74军为主体的湘西会战爆发时,时任74军副军长的张灵甫,却在重庆为自己扶正当军长上下奔走呢。

张灵甫当上74师师长后飞扬跋扈,以至于汤恩伯致电蒋介石要兵时,只要了83、76、85、65和25等5个师,压根没提张灵甫。后来张灵甫告了李天霞黑状,要求归黄百韬指挥,汤恩伯自然准了。黄百韬推脱说,我是日械部队,怎么指挥美械军?汤恩伯说,你指挥我负责,黄百韬才勉强答应。

可是当黄百韬劝说张灵甫不要大张旗鼓进军坦埠时,张灵甫说我才不怕八路知道,打的就是他们!

当上74师师长后,张灵甫第一时间就免掉了余程万副师长的职务。余程万是常德会战的首席功臣,当初张灵甫带着58师不救援57师,这账没算好,余程万直接就一撸到底一无所有了。

还有57旅陈嘘云,也是被逼的一度离职,要不是王耀武支持,早走了。不过也幸好陈嘘云离开了,否者也在孟良崮上被一勺烩了。

3,固守死地。

张灵甫在孟良崮附近被围困前,徐州方面的陆军总司令部已经有固定计划。没想到74师坚决要求主动要求先攻占坦埠,然后进攻沂水,以至于顾祝同怀疑张灵甫分兵坦埠是要阵前投敌。最终,张灵甫的冒进计划得到了陈诚和蒋介石的支持,得以实施。

张灵甫当时为何要冒进,其实根本来说是因为他的贪功。蒋介石和陈诚都认为可以三个月之内解决山东问题,张灵甫自然想在这个节骨眼上立个头功,尤其是听说李天霞在王耀武等人的保举下即将出任整编74军军长,成他顶头上司的情况下,这种贪功心理就更加加重了。

当张灵甫被围困在孟良崮上时,我们却发现,张灵甫不仅放弃了自己的后方基地垛庄,还把山脚下的平原也放弃了,最后躲在孟良崮上据险死守。张灵甫的确第一时间引出了华野的主力,华野一下子9个纵队出现在国军面前,可是张灵甫设计的“中间开花”真的能成功吗?

绝不可能!

对于大多数友军来说,74师上孟良崮是一个意外事件,配合行动的只有25师和83师,其他军队要往这里赶根本不可能。

对于74师本身来说,想要中间开花,必须有花才行,74师驮着重装备上山,等于抬着棺材上路,重炮在山上根本没法瞄准山下的敌人,马克沁机枪的水源都没有。抬着棺材上山,注定了不可能中间开花。

如果74师被围困后还保持相对的机动性,左冲右突,不断集中兵力攻击解放军一部,促使解放军不能形成严密的合围,中间开花真的有可能实现。

但,张灵甫没有这个担当,张灵甫上了山,只做一件事,拍电报给老蒋骂友军不支援。

战后保密局总结的《孟良崮战役失败之原因检讨》中,直接提出了74师困守孟良崮,全赖友军来援不做积极突围。

74师并非没有明白人,当蔡仁杰等人建议张灵甫下山突围时,张灵甫反问“我们那么多重装备,丢在山上资敌,这个责任你能承担?”

事后,蒋介石自己总结孟良崮教训,他评价张灵甫“缺乏战术修养,阳奉阴违”。

“缺乏战术修养”说的是,“如果(张灵甫)能选择合适地形,配置兵力,形成严密火网,敌人绝不会一天之内解决我们”

“阳奉阴违”说的则是,张灵甫曾在淮阴俘虏了3000人,蒋介石要求送后方,张灵甫没有照办,以至于俘虏兵在孟良崮鼓噪,导致军心混乱。

张灵甫在国军的鲁中作战计划中,不仅打乱了计划,还导致了国军五大主力第一名的74军惨遭全歼,毫不过分地说,张灵甫以一己之力,毁掉了国军的山东战局。

对于人民解放事业来说,张将军功劳不小!


历史知事


晋中大捷(徐向前指挥),临汾攻坚战(徐向前指挥),太原战役(徐向前指挥),孟良崮战役(粟裕指挥),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和粟裕、谭振林指挥)等都是因为有位最杰出的军事家而最后取得了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