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名将?

别酒流年


夏侯惇镇楼

选夏侯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三国群英传》中武力值与智商很高,小说中也表现也非常勇猛刚烈,但是后来发现夏侯惇可能更偏向于种田流,与想象中不太一样。


1、王阳明的军事才能被高估了

从阳明心学从外面火回大陆之后,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位了不起的人物。

不得不承认王阳明在哲学、文学方面的确做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军事上也有非同一般的功勋,立功立德立言的不朽伟业,也只有曾国藩可稍微比拟。

但是被评为军事家,甚至抬高到十大名将等等,未免有点高估了。

王阳明的军事行动,主要是南方剿匪与平定宁王叛乱,抚平思田叛乱。虽然王阳明表现出高明的策略与勇气,但是对手含金量太低。

平定江西对手是盗贼,战斗力与明军不可同比,甚至未必赶得上李自成的义军;宁王叛乱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宁王本身没有才能,抚平思田叛乱更多的是政治手段。除了宁王,其他两个甚至不能说是战争,毕竟连靖康之难前的北宋都曾招抚西南夷。

观王阳明的军事行动,竟没有机会与北方的蒙古势力、沿海的倭寇、东北的女真等有过交手。着实是一个遗憾,否则我们就可以知道王阳明的军事能力究竟有多高。

所以以平定宁王与盗贼就将王阳明拔高到韩信白起李靖之列,老妖觉得高估了。

2、沙漠之狐隆美尔被高估了

二战刚爆发的时候,隆美尔是一名师长,但是他的部队猛冲猛打,曾大败法军,被称为“魔鬼之师”。

但是德国灭亡法国之战,真正精彩的地方在曼施坦因的计划于古德里安的狂飙突进。

直到后来北非战场隆美尔一战成名,隆美尔在北非充分展示他的军事素养与高明的战术指挥能力,多次以少胜多击败英军,经过德国媒体的疯狂宣传,“沙漠之狐”的绰号由此诞生。隆美尔备受推崇,甚至就算是对手都对他非常欣赏

喜欢他的人吹捧他的指挥艺术,不喜欢他的人批评他的战略眼光。甚至称呼为战略上的矮子。

比如他喜欢冒进,导致德国在两线作战之外又开辟了一个北非战场,让德国进入三线作战的局面,再如北非战场失利他的撤退让德国过早暴露出了腹心给盟军。

3、李自成算不算名将呢?但他确实被高估了

李自成因为他的起义以及开始时提出一些比较好的口号,让李自成起义赢得了不少同情分。但就本质上讲,李自成起义被高估了。

所谓机动作战的评价,其实裹挟流民,没有建设根据地的思想,所以就没有根基,说好听点叫起义军,说难听就是流寇,李自成最后的成功其实是大明朝廷自己内讧送的人头分。所用谋士,也没见有多高明的运筹帷幄。

李自成的队伍其实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战略目光更是短浅,从入京后的所作所为以及逼反吴三桂就能看得出。

对李自成的评价,还是当时人的点评更一针见血

彼自成者,非有殊才绝力,不过狡黠善骑射耳。而谋主牛金星、顾君恩辈,则井窥之智也。孽党刘宗敏、白旺等,则瘈犬之猛也。奈何千丈之堤,溃于蚁穴;

妖鬼杂谈录


中国历史上出了很多名将,但下面这些名将被高估了,军事才能与名称并不完全相符。

高估4:韩信:

韩信,号称兵仙,号称国士无双,历代被推崇,但是真实实力并没有达到冠盖中华的地步。具体的例子,就是在相同兵力的情况下绝对会被项羽吊打,而他最被人称道的十面埋伏,也是集合了汉初三杰的集体智慧之下,才打赢的,韩信根本不敢跟项羽正面对垒。而且,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有传言,根本不是他的主意,而且他们没有兵书传世,兵仙绝对是高估了。


高估3:林彪:

林彪,号称战争魔鬼,也有传言当时苏联愿意拿10个师数十位将军来换他,也据说曾经在苏联养伤期间曾经给斯大林出过战略规划。但纵观其革命历程,几乎在战略毫无建树,土地革命时期没有,抗日战争时期养伤,连解放战争时期,都跟不上毛主席的战略步子,必须在毛主席的鞭策之下,才能正确地执行毛主席的战略。所以,林彪真正精通的是战术,而战略非其所长。所以上面的说法,也是传言不可信。而纵观其一生所指挥的战役,经典战役几乎没有,力挽狂澜的贡献也没有。而他能够在三年时间内能够发展成为百万大军的统帅,并不是完全凭借其个人,而是中央给他配备的领导班子,以及毛主席的无条件支持。中共第一天才的美誉实在是高估了。至少无论何时何期,彭德怀就不比他差。打打顺风局可以,无绝境中力挽狂澜的胆略。


高估2:诸葛亮:

诸葛亮,在武庙中占据崇高的地位,但就军事能力来说,被严重高估了。一生并没有打赢几场战役,一方面固然实力不济,但作为主帅的他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纵观历史名将,哪个顶级名将没有过以弱胜强的的战例?武庙十哲,更多是对他作为蜀相鞠躬尽瘁的褒奖。

高估1:关羽:

关羽,号称三国第一将,万人敌。有曹操为了避其锋芒,想要迁都的说法。但纵观整个历史,三国的武将,都没有能够排在前30名的,但关羽逝后,既封神,又封圣。绝对是高估得不能再高估了。

上面这些被严重高估了,但也有些是被低估了,后世名声不显,如孙膑、李靖等。

弹史遇见你


1、三国神将——关羽;

义薄云天的关羽,一直以来备受后人赞誉,被人们尊奉为“武圣”。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更是神勇,留下了“温酒斩华雄”、“斩杀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以及“单刀赴会”等脍炙人口的典故。

但实际上,上述的那些典故,大部分都是《三国演义》杜撰的,并非史实。如果,我们把目光回归到真实的三国时代重新去审视关羽,我们就会发现,他其实并没有那些史书和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那般厉害。事实上,关羽的一生就只打过两次胜仗。第一次是阵斩颜良;第二次则是水淹七军!

阵斩颜良却是很了不起的战绩,毕竟这可是“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超高难度技术活啊。这充分体现了关羽卓越的个人勇武。但是,之后的“水淹七军”就有较大的运气成分存在了。因为,在《三国志》中根本就没有关羽决堤水攻的记载。也就是说,这水并非是关二爷他放的,而是老天爷放的。

而真实的关羽,其实是一个相当自负的将领。当初,孙权派使者前来替其子向关羽求亲,结果关羽当着使臣的面,随口就来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要知道,孙权好歹也是一方诸侯,其地位与其主公刘备相称。结果,关羽却敢如此傲慢,并且出言伤人,其自负姿态也可见一斑。而他这种性格缺陷,也最终造成了他失败。

2、千军万马避白袍——陈庆之;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提起陈庆之,想必大家都会想到他那七千白袍军,以及其以七千敌五十万的军事壮举。然而,陈庆之七千人讨伐北魏的战果,其实是很有水分的。

比如,陈庆之在睢阳击败魏将丘大千一战。根据《梁书》记载,当时丘大千率众七万分筑九城,以抵御梁军。结果,陈庆之率军进攻,一日之内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但实际上,当时的丘大千不过是区区的一州之守,手中的兵力有限。而且,即便丘大千把辖区内所有男人都征集起来,也凑不出七万人来,这水分也太深了吧。因此,陈庆之的这些逆天战绩,大部分都是让后世给吹捧而来的。



这些历史要读


1:李广

人们常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来比喻怀才不遇,后人常常为他鸣不平。李广虽然擅骑射,武艺出众,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但他带兵随性,队伍不成规矩,人人自便,少小胜而多大败,一生也未能达到斩首两千级的封侯标准。

很多人认为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这应该是错误。李广除了飞将军这个名头,其事迹既不和龙城挂钩,也远远不到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地步。龙城本来是匈奴的要地,李广守边能守到匈奴地盘上去?明显指的是卫青的龙城大捷,而此战,李广全军覆没,被活捉后逃跑,飞将军名头因此而得。而在历史上著名的河西之战中霍去病战绩辉煌,而李广损兵折将。最后功过相抵,没得奖赏。

李广自言“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可谓久经沙场之老将。而且李广亲历了汉匈战争中最为重要的三大战役,但实在是建功不多,值得称道的重大军事成就几乎没有。最后还因违反军纪,延误战机,而落得“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

李广名声之所以这么响,司马迁功不可没。作为李广朋友的的司马迁为了吹捧李广在《史记》单单给李广做了一个单传《李将军列传》。在李广的传记里司马迁把李广写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写得相当感人至深。记录卫霍二人之《卫将军骠骑列传》就极显平庸,论者甚至有谓“不值一钱”的。这就导致了后人对战功赫赫的卫青霍去病如此严苛看待,对常败将军李广却大肆渲染赞美。

2:关羽

受《三国演义》影响,关羽一度被被后世神化为忠义的化身,在民间被遍及称为“关公”。在清代,其与孔子齐名,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纵观关羽一生的战绩,其实是败多胜少。水淹七军是其人生巅峰,然而还没得意太久,就被吕蒙抄了后路,丢了荆州。

而在《三国志》里的他败投曹操,败麦城,败徐州,败荆州......胜的远远没有败的多。刮骨疗伤更是毫无按照。他还爱慕虚荣,也有些好色。按照《三国志》,关羽想要获得秦宜禄妻,屡次请曹操。

总之关羽被《三国演义》过的神话了。在现实上,他并不是武圣、战神,顶多算是猛将,后世太高估他了。

3:陈庆之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梁朝白袍将军陈庆之以七千之众破北魏三十余座城池,创下战争史上的神话。

而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当时北魏烽火遍地,各地的起义军层出不穷。当时陈庆之护送北魏宗室元颢杀回洛阳夺权的时,北魏的全部兵力正在和山东的邢果为首的10万起义军交战。所以陈庆之能率领7000千人,畅通无阻的杀到洛阳城。

而南朝的史书过度虚夸了这一段历史。在《魏书·元天穆传》里面也记载,陈庆之其实是“乘虚陷荥阳”。 在《梁书》等南朝史书中,浮夸风现象十分严重。郭文中“‘棋’开得胜”一节里陈庆之以2000战胜对手2万的首战,《资治通鉴》采用的正是《梁书》里的数字,但这个数字到了《南史》里面就更加夸张了,并没有记载陈庆之有多少人马,可对手那边的兵力居然上升到了10万。而在《魏书》里面干脆连提都没提有过这样一次战斗。

而最夸张的那一使即是北伐路上荥阳城外围以“三千破三十几万”的神话战绩(郭文里不知何故写成3000对20万),这个三十几万的数字同样来自《梁书》,到了《南史》里面更可怕,又升级到“3000对40余万”了,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牛皮随便吹,卫星满天飞!

总而言之陈庆之能力是有的。再武将中也是厉害的角色。但是被史书过度的神话了。


沙眼看世界


纵观历史有名的战神比如岳飞,卫青,霍去病,白起,孙武,韩信。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牛逼的。那肯定也有被小说电视剧影响的其实没那么厉害的将领,比如

逼王关羽,很明显被小说电视剧夸大。也是成功把他大哥带进坑里的人,武力值如果是10,我给他6。剩下的就是智商捉急了。2,诸葛亮。这货也是军事差,别看他打仗这可以那可以的,但是正史里他更多的对后勤和政治是最厉害的,他打仗太过于谨慎。这样很容易丢失良机。结语:历史上评价一个军事天才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打仗的方法和理论。关键时候可以出击,关键时候也可以忍。做到要么不打,一打就打的你爬不起来。打的你动用你的脑袋怎么除掉他。历史上往往很好的军事天才都是被自己人给祸害的,王朝的覆灭也就这样。那些作死的将领根本不配。


继续前行-


刘峙是国军二级陆军上将。

不过,就他的才能而言,顶多也就配当个师长,再高些的职务就是才不堪用了。

可蒋介石给他的职务可比师长大得多了,像什么战区司令,剿总司令等等。原因嘛,也很简单,他对蒋介石忠心耿耿,言听计从。

如果是在和平时期,就算才不堪用,纵然对国对民对军不利,也是影响有限。但在生死存亡的战争时期,那就太致命了。

抗战时期,刘峙任战区司令。他统率的军队对日军不是“望风而逃”,而是“闻风而逃”,还没看到日本鬼子的影子呢,就跑得无影无踪了。人们戏称他为“飞将军”。

解放战争初期,他率30万军队,对解放军中原军区层层包围,层层封锁,长达8个月之久。他认为要对付包围圈中的6万解放军,可以说是手到擒来。可谁知内战一打响,中原军区兵分三路,声东击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了他的包围圈,完成了中原突围的任务。跟着刘邓大军又过黄河,歼灭了他的整编第三师赵锡田(顾祝同的外甥)部。结果蒋介石大为恼火,恨其无能,把他的官职给撤了。

等到1948年5月,他又被重新委以重任。当时,桂系的李宗仁当了副总统,蒋介石害怕桂系的两员大将都在京幾,会被他们合起来谋了自己的位子,于是就把白崇禧的国防部长的职务给撤了,让他去当剿总司令。可他又怕白拥兵自重,威胁到他的地位,结果又把中原的兵力活生生的分成徐州和武汉两大块。白崇禧当了武汉的剿总司令。而原来驻守徐州的顾祝同升任了参谋总长,于是,刘峙就被任命为徐州的剿总司令。

此任命一下,令人哗然。当时有人说,徐州乃京畿门户,理应派一员虎将(指白崇禧)来镇守;就算派不出一只虎,起码也应该派条狗来看门。可如今却派了头猪来,怕是这门要守不住了。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把这“笑话”讲给顾祝同听。顾祝同很是无奈,说:“徐州剿总的人选,我们考虑过两个人。一是刘经扶(即刘峙),二是蒋铭三(即蒋鼎文)。蒋铭三日嫖夜赌,不理公事,比较起来,还是刘经扶好一点。”呵呵,照顾祝同的解释,原来国民党里还有连“猪”都不如的上将。

这个被部下讥笑为“猪”的司令当然指挥不了徐州剿总下属的80万军队了。结果在后来的淮海战役中,被60万的解放军打败,歼灭了55万人。蒋介石气得直发火,把他的官又撤了,还要查办。但没办法了,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连自身都难保了,哪有工夫去查办他呢?

解放后,刘峙逃到了香港做寓公,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当时有一批他的部下也逃到了香港。由于生活无着落,就结伙上门“打土豪”,敲诈了他一大笔钱。眼看香港熟人太多,于是他赶紧拖家带口逃往南洋。

第一站是新加坡。结果人生地不熟,一下船就被打劫了。没办法,赶忙又转往印度尼西亚。由于他用的是假护照,雅加达的海关人员哪里会想到,眼前的胖子会是陆军上将呢?见他穿得像个富贵人家,就狠狠的敲诈了他一笔。俗话说“虎落平阳被犬欺”,刘峙虽然心里有火,但他也没办法。

经过这么一翻折腾,他的钱财也就所剩无几。他东拼西凑,弄了一笔钱,想做点生意。但将军做生意,专业不对口,连亏带蚀加被骗,钱很快就没了。好房子是没得住了,刘峙只好搬家,到郊外去。虽说郊外治安不好,但他也管不了这么多了。好不容易安顿好家,吃饭又成问题了。好在当地华人华侨多,有教授中文的学校。刘峙的太太黄偑芬(确切的说是三姨太)是师范大学毕业,懂得教书,在当地华文学校找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才解决了家人的吃饭问题。而刘峙呢,无事可做,就当起了家庭主夫,除操持家务外,就是整天拿根棍子,看家护院。

不过,事情很快有了变化。1952年初,黄偑芬接到香港打来的电报,说家人病危,要回家一趟。她舍不得扔下自己的工作,就去找校长商量,在他离开的时间里,让她的丈夫来代课。校长答应了,就让刘峙来教语文和地理。刘峙到底读过书,还当过将军,教小学语文和地理当然是小菜一碟了。特别是他教地理时,采用堆沙盘教学的方法,大受学生欢迎。唉!想不到堂堂的陆军上将,居然去当了小学教师,实在难堪。更让他难堪的是,当时印尼华人学校的教材都是从大陆买来的。在那个年代,政治色彩非常浓,语文书上都是“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刘峙天天面对这些课文讲课,那滋味实在不好受。后来经过他一再争取,学校终于放弃大陆课本,转而购买台湾的。这也是他日后向蒋介石邀功的地方,说经过他不懈的争取,终于避免让印尼华人华侨“受赤祸毒害”。

如果没有什么事,刘峙的后半生应该就是教书育人了。可没想到一件事情的发生,打破了刘峙生活的宁静。有一天,刘峙翻看报纸,发现居然有人假冒他的名义在当地报纸发表文章评击时政。真刘峙在此,岂能容假刘峙胡来!他愤而投书报社辟谣。这一下可就热闹了。自从淮海战役以后,关于刘峙的消息越来越少了。有人说他被蒋介石软禁了,也有人说他在香港当寓公,还有人说他被统战回大陆了,等等等等,可谁也想不到,他居然沦落到印尼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当印尼政府得知蒋介石的一名上将在本国后,也吃惊不小。因为当时印尼和新中国已经建交了。印尼国家安全局人员马上找上门来,要求他不要发表不利于中印关系的言论,遵守印尼的法律。由于刘峙为补贴家用,当了两所学校的老师。这两所学校为了提高声誉,都嚷着要给刘峙上将举行祝寿活动。两个学校为争主办权还打起了官司。经过新闻媒体一报道,远在台湾的蒋介石也知道了刘峙的下落。他害怕这个饭桶将军再闹出什么有损他本人和国民党声誉的事,赶紧派人去印尼把他接回台湾。后来,刘峙在台湾当上了“总统府国策战略顾问”、“大陆光复委员会委员”等等虚职直到去世。


血染战旗红


我觉得是韩信!虽然韩信不能说是庸才,也并不能说是孬将,但是把韩信列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古今名将肯定是达不到那个高度的。韩信能够闻名天下主要得益于亥下之围打败战神项羽的映衬,但是实际上在同等条件下的对战韩信都是被项羽完爆的。

韩信一辈子打内战,对手确实是历史罕见的名将项羽,在世人眼里能打败战神的人肯定是超神的人,但是大家都忽略一件事那就是击败项羽并非韩信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刘邦集团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把所有功劳全部算到韩信头上太言过其实了。

在历史上,刘邦与项羽交战近百次,结果刘邦只胜了一次。虽说项羽一战战败导致家底被败光了,但是项羽之财明显不是败在战场上的。楚汉争霸打了四年,期间发生了五次大规模战役交锋,前四次交锋全部刘邦战败但是项羽退兵的,因为缺粮草!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根据地,项羽部队很难有稳定的粮草供应,按着英布后来说的,跟着项羽打仗一百天里会有三十天挨饿吃不饱二十天断顿。而反过来刘邦方面,由于有萧何在后方抓生产督导粮草输送,韩信等汉将根本不需要考虑粮草问题。

其次,韩信在垓下之围击败项羽的时候兵力是项羽的五倍,在这种情况下击败项羽固然可喜可贺,但是以此作为其能力超神显得难以服众。按着李云龙的说法这叫做八辈子没打过的富裕仗,打输了才叫不应该……


优己


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历朝历代都是名将辈出,能征善战者不计其数,但是也有一批人明明战功卓著,却毫不起眼,甚至是被认为不堪一击,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三位历史上被低估了的猛将。

第一位:王玄策

王玄策原本是唐朝派往天竺的使者,他率领使臣团队前往天竺时,没想到遭到了中天竺国军队的包围。原来中天竺国的老国王去世了,其大臣篡位,派遣军队去包围王玄策的团队,在交战中他们不幸被俘虏了,王玄策警告那位大臣,让他放了自己的人,否则必定会让他付出灭国的代价,大臣不以为然,下令杀死了王玄策的手下,王玄策在趁着中印度的军队抢夺财宝的时候逃跑了。

他发布檄文征集军队,从吐蕃调集了一千二兵力,泥婆罗七千兵力,总共八千二百人,而王玄策就率领这些人,几乎快要灭掉了整个印度,那位大臣也被他押解回长安交由唐太宗处理,这一战之后王玄策被封为朝散大夫,后人一提起他,就会想到一人灭一国的故事。

第二位:张定边

张定边是元末的著名将军,也是一位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也是陈友谅的结拜兄弟,多次率军转战于荆楚之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连陈友谅起兵也多亏他的帮助。在鄱阳湖大战中,张定边不顾手下劝说,率军支援陈友谅,在交战中他一人斩杀三员明军大将,朱元璋被他追杀,若不是常遇春一箭射中了张定边,朱元璋很可能就被张定边杀了。陈友谅死后,张定边不顾一切率军抢回了他的尸体,自己身上也是身中数箭。

后来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了,张定边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于是选择了出家做一个和尚。就在他六十岁的时候,一头猛虎出现在他身边,所有人都被吓坏了,但是没想到张定边竟然一禅杖就打死了老虎,勇猛不减当年。只可惜在明史中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

第三位:张辽

张辽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但是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张辽在书中被描述的似乎不堪一击,他出场的时候几乎都是败仗,像与颜良文丑交战时不到五十个回合就被打败了,赤壁大战中落魄到只有十几个人跟随。

但是历史上的张辽可是武不输吕布,谋不输郭嘉的人。当初曹操与刘备在汉中打仗,孙权趁机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当时守将是张辽,情急之下根本来不及调遣更多的军队来防守。



兔酱噢思密达


如果吹毛求疵的话,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名将都是被高估的,因为他们击败的对手太弱。

只有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击败的对手是历代名将的对手里面最强的。

宁远大战袁崇焕指挥一万多明军大胜后金开国雄主努尔哈赤带领的十三万后金军主力,杀死杀伤一万多后金军,使努尔哈赤遭遇44年战争生涯唯一一次惨败,努尔哈赤也被火炮击伤,七个月以后郁郁而终。

宁锦大战袁崇焕指挥明军大胜满清开国雄主皇太极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四大贝勒及济尔哈朗、阿济格、豪格、德格类、岳讬、萨哈廉、瓦克达等贝勒带领的十几万后金军主力,重伤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等,击毙觉罗拜山、巴希等,后金军伤亡惨重,皇太极被迫撤退。

北京保卫战袁崇焕带领几千关宁铁骑在被崇祯帝拒绝进城修整,北京城的明军对关宁军谩骂杀害,在缺衣少食天寒地冻露宿城外的艰苦条件下,袁崇焕身先士卒,带领关宁铁骑大胜莽古尔泰、多尔衮、阿巴泰、阿济格、多铎、豪格等带领的几万后金军主力,几千后金军慌不择路淹死在运河中。

虽然很多喷子贬低民族英雄袁崇焕缺乏野战,但北京保卫战袁崇焕实实在在是野战打退了后金军主力,而且袁崇焕的对手不仅是在明朝将领中最强的,甚至在中国历代名将中也是最强的,后来这些袁崇焕的手下败将满清主力多次进攻明朝内地,大破明军主力,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又以势如破竹摧枯拉巧之势在短短两年时间就击溃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及 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还有朱由崧的南明政权就是证明。

能与民族英雄袁崇焕的强大对手相提并论的只有现代名将彭德怀,彭德怀指挥中国志愿军在武器处于绝对劣势情况下击败了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即以美国为首的18国联合国军,虽然表面上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交战双方平分朝鲜半岛的平局,但彭德怀虽平实胜。


厚德载物49847


关羽为什么会拒绝孙权的提亲,并且还要羞辱孙权?曹操,刘备这样的终极Boss都要尊重孙权这个终极Boss,关羽为什么不尊重?那是因为刘备入蜀,关羽镇守荆州,而此时的荆州吴蜀争的不可开交,孙权为什么提亲?是否是拉拢关羽?是否后续跟进间谍,刺探军情,以便日后武力收回荆州,事实证明孙权后来就是和曹操结盟合力攻取了荆州。再者刘备诸葛亮远在西川,这样的政治联姻关羽就敢私自和孙权达成?拒绝才是关羽最明智的选择,关羽如果答应刘备会不会起疑心?怕孙权腐蚀关羽?孙权嫁他妹妹给刘备的时候就来过这一手,何况那时候是孙刘联盟,现在孙刘已经敌对,并且孙权已经频繁和曹操接触了。如果孙刘还是赤壁之战那时必须联盟自保阶段,我想关羽会先征询刘备意见以后同意这门提亲。然而三国这个大争之世,时局变化太快,孙刘为地盘都要兵戎相见了,关羽再联姻不是倒向孙权,就是被孙权一步一步的下套,你以为孙权真的想和刘备永远结盟吗?他做梦都想拿回荆州,并且他一直认为赤壁之战吴的功劳,荆州必须是他的。关羽拒婚是政治形势而不是他的孤傲或者愚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