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很有才,熟读兵书,认为无人能抵挡他,为何在战场上惨败?

安徽陈家亮


赵括自幼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长平之战中大败 ,落得一个“纸上谈兵”的结局,沦为历史的笑谈。

但长平之战真的是因为赵括无能吗?

当然不是。

赵括的失败主要归结于三点:

一个是战略上的原因

韩国把本来要割让给秦国的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国,从而引起了秦国与赵国的争执。本来从赵国的角度来看,无功不受禄,本就不应该接受这个不义之财,但是赵国执政者的贪婪引发了这场战争。愤怒的秦国才会举重兵来讨伐,一场不义的战争赵国终究会输的。

第二个是战术原因

秦国派来的是战神白起,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廉颇守城的时候采取的是防守战略,本来廉颇的补给线短,兵力少,秦军的补给线长,军队多,扛不住持久战。这一仗僵持了接近三年,结果反而是赵国先动摇了。

赵国用赵括换回老将廉颇。赵括年轻气盛,认为自己熟读兵法,急功近利,主动出击跟白起作战。结果五十万赵军被六十万秦军围困,粮草用尽,只能靠战马和野菜充饥。在这种境遇之下,赵括率军多次冲杀,前后共计杀死秦军四十万,最后赵括战死,赵军才投降。能和身经百战的白起战斗到这种地步,怎么能说赵括是个庸人呢?连白起都感叹赵括不死必成秦国大患。

第三个是对手太强

秦国将领白起纵横沙场四十余年,从来没有失败过,赵括输给他也是正常的。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兵强马壮,粮食充足,因而秦国军队实力也比赵国强。所以最终会输也是正常的。

赵括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打败秦军,所以就主动出击了,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可嘉,但结局是还是输了。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无论战斗时的赵括如何厉害,最终还是落得一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赵括在这场战争中的确有失误,但他和守街亭的马谡可不一样,毕竟他没有活着回去。

综上所述,赵括之所以会输的原因是战略失误、战术失误、敌军实力这三方面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采纳!


海贼说历史


和赵括同时代的法家、韩国人韩非,曾在他的《韩非子.显学》中写过这样两句话:“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因为州、部的概念是在汉武帝之后才逐渐形成的,这段话有可能是汉朝人伪托韩非写的,但道理却非常正确,即一个真正的“野战派军事家”,必须经历过战场的实际考验和锻炼,并从基层指挥员岗位逐级提拔上来(《周礼》,伍长指挥5人,卒长指挥100人,大体相当于组长和连长),这就如同宰相必须经历地方上、基层行政岗位的锻炼和考验,才能胜任有余是同样的道理。

为什么如此?

首先,没有经历过基层指挥员的生涯,你就无法真切体会士兵的感受,难以和士兵、尤其至关重要“兵头将尾”的老兵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也无法得到他们的信任。

其次,没有经历各级指挥岗位,就无法真切获得战场嗅觉和反应,难以在瞬息万变的战局中及时、准确把握战机,趋利避害。

第三,不经历基层指挥岗位的逐级提拔,就很难真正获得各军兵种和不同单位配合、协调、合成作战的经验,这一点,苏联名将朱可夫在回忆录中也曾谈及(“团长是一名合格前线将领必不可少的任职履历”)。

第四,没有“战壕经历”,指挥员就容易把战争和对手看得过于简单、容易,不了解战争的残酷,后果是很严重的。

赵括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基层指挥经历、第一次“参军打仗”就直接成为高级指挥员的人,上面的这些错他几乎全都犯了一遍。应该说,作为“白丁”,赵括的素质还是合格的,虽然遭遇困局,陷入绝境,但他仍然能基本掌握部队,并且带领他们拼死突围,直到自己战死前,部队还能维持最起码的秩序,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有前面的四个缺陷,每样差一点,加起来就足以致命了。

历史上类似赵括这样世家从军,搞到一团糟的很多,比如明代的李景隆,当然反例也有,比如唐代雪夜入蔡州的李愬(名将李晟之子),但李愬兄弟十五人都在军中长大,担任将领前曾出任坊、晉二州刺史,从他带兵后逐步掌握军队、大力争取降将,以及对上上下下和友军游刃有余的斡旋手段看,他是个注意积累实际经验的有心人。

军事家不一定非要善于直接作战,事实上孙武就不是一名一线将领(他的许多指挥事迹都有小说渲染成分),而诸如茅元仪、丁守存、蒋百里这样的纯军事理论家,要么从未上过战场而专心于兵制、理论研究,要么在“军事理论”领域建树甚多,但实际带兵却搞到一团糟。国外也是如此,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倒是带过兵,可实在是乏善可陈,这并不妨碍他的军事理论备受推崇。

如果赵括被定位为赵王或某位将领身边的参谋,他应该有机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事幕僚和军事理论家,假以时日,像李愬那样“转型”为一线指挥人才也不是不可能——但直接把他从老爹官邸书房扔去中军帐,指挥一场攸关国家存亡的关键战役,这个玩笑就开太大了。


李厚何


长平之战因其惨烈,而被大家所关注,关于长平之战,我也已经答了好几道题了。限于篇幅,也是就事论事而论。今天再聊聊赵括之败吧。

书归正传,容我先亮出观点:

赵括“有才”,“熟读兵书”,却在战场惨败?我却认为,赵括长平一战,丧师身陨。其根本原因在于“不知兵”。无论是赵括本人,还是赵孝成王乃至赵国权臣皆不知兵。除却综合国力的原因之外,我认为“不知兵”是赵国有长平之败的主要原因。




赵括本人并未熟读兵书

一般在说到赵括时,都会提到赵括熟读兵书,但我却认为赵括并未熟读兵书,或者说并没有读通读懂。并且如果按《史记》记载来说,也并没有提到赵括熟读兵书,只是说: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这里也只是说他从小就学习兵法,跟他爸说军事问题,他爸说不过他。但这说明啥呢?无非是说明,赵括口才好,是个辩论高手,如此而已。大家都知道,以咱们普通人是绝对说不过辩论高手的,但是辩论高手一般也只是能辩论罢了。



同时,为啥说赵括没有熟读兵书呢?很简单,《孙子兵法》 开篇就说,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就算赵括再孤陋寡闻,只是熟读他爸赵奢的兵书,也总应该知道上边这些浅显的道理吧?

到了战场上,不研究地形的问题,就盲目地改弦更张,变坚守为主动出击。最终被秦军隔绝粮道,以致败亡。这样“顾头不顾腚”的做法,能叫做“熟读兵法”么?这只是常识好么?



在以往的答题中已经说过了,根据地图所示,从邯郸到上党,只能选择走滏口陉、羊肠陉和白陉。而以白陉为例,现存的古道最窄处宽仅2米。这样狭窄的道路供给45万赵军每日军需,实属不易!略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会在出击之前考虑好后勤补给的问题,在确保赵国到长平之间的通道安全的情况下,再考虑出击的事情。虽然孙子说:“兵贵胜,不贵久。”但不论速胜还是久胜都应建立在己方不露破绽的情况下。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所以,从赵括为将后,很早粮道就被断绝这一事就足以说明,赵括并未熟读兵书,是“不知兵”。


赵国臣不知兵

这里所说的“臣”是权臣,影响赵国国君决策的权臣,也就是三度为相的平原君赵胜。我一直认为,战国四公子里,最完蛋的就是平原君赵胜。因为他最不知轻重利害。

平原君他们家有窗户冲大街,曾经他的小妾看到瘸子走路嘲笑人家,瘸子来求见平原君说受侮辱了,请他杀了这个小妾,平原君向对方承诺后,却食言了,结果门下食客散去大半,后来他还是得遍访查问,才知道是因为此事,食客都走了,这才杀了小妾。


(哈哈,平原君的就用这位仁兄画的漫画吧。)


这食客聚多聚少的事情,无伤国家,他脑子转不过来也就算了。但是,当韩国 上党守 冯亭以上党献与赵国,嫁祸赵国,解救韩国时,平阳君赵豹一眼看透,极力阻止赵孝成王接收上党。平原君赵胜倒好,可是捡到大便宜了,跟赵王说:

“无故得一郡,受之便。”

建议赵国赶紧的捡便宜。

结果长平一战,直接改变了赵国的国运,同时也加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试想赵国不受上党郡,保全45万赵军,秦统一天下的终局不会变,但至少会延后一段时间。虽然,其后,平原君散尽家财联络各国保全邯郸,但赵武灵王打下的基业,却也几乎消耗殆尽,赵国再也无法恢复元气了。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司马迁才评价平原君赵胜是“未睹大体”、“利令智昏”。



而赵国的其他文武大臣,在赵括为将之后,没有一个人向赵王建议加强运粮通道的防守,在赵括大军被围后,没有像秦国一样举国征兵支援长平战场,所以这也可以说是赵国权臣不知兵所带来的恶果。


赵国君不知兵

孙子说: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作为一国之君,赵孝成王对于“国之大事”,是否有过清醒的认识呢?我看是没有。并且是昏招叠出。


1、不明局势,见便宜就占

对于国事,他自己其实也跟平原君赵胜类似,当上党守 冯亭的使者到达邯郸说明来意后,赵孝成王想都没想,就喜出望外了。忙不迭的叫来平阳君赵豹说,人家给咱们上党17个城市,咱们收下吧怎么样?这明明是带有暗示的提问好么?他自己就是想捡这个便宜,随后平原君赵胜也主张接收,一方面是赵胜脑瓜子也不好使,另一方面,可能也有附和他的意思。


2、战和不定,动摇军心

同时,在长平之战初战失利后,赵孝成王便犹豫不决,战和不定,先是想自己统兵出战,后又没有听从虞卿的建议,而是采纳楼昌的建议派人去秦国媾和。这既授秦国以柄,宣示天下,使得各国在长平之战过程中没有救赵,又动摇了赵国尤其是阵前赵军的军心。


3、画虎不成反类犬

以前答题中,我认为赵孝成王和赵括,都可能想复制赵奢曾经的“两军相逢勇者胜”的阏与之战,但是没考虑到阏与之战时,赵军是在故意示弱,假意逡巡不前,迷惑秦军的情况下,出其不意到达战场,且赵奢听从许历建议,先占据有利地形,才最终获得胜利的。



而长平之战中,廉颇为将统军时,

“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赵军已经失去很多据点,并退守到丹水以东,实在是没有进攻的便利条件了。



同时,秦国撺掇赵国以赵括为将,而自己则秘密以武安君白起为将,在出其不意这方面,赵国也没啥能给秦国出其不意的了,反而被秦国打了个出其不意。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赵国根本无法复制阏与之战的胜利。未能判清战场形势而盲目换将,要求出击,这也是赵孝成王不知兵的表现。


4、记吃不记打

秦围邯郸八年之后,赵孝成王十六年,本应时刻提防秦国以及其他国家攻击,休养生息的赵国,这时候为了报复燕国的进攻,

“使廉颇围燕。以乐乘为武襄君。率师从相国信平君助魏攻燕。”

但这次,赵孝成王依然是顾头不顾腚,在他美滋滋进攻燕国之时,秦国趁机攻占榆次三十七城。他依然是没从发动战争中占到任何便宜,反而因此吃了大亏。不能从战争中汲取教训,反而仍然轻易为战,可见赵孝成王对军事,对国事的认知也就这样了。



赵括本人不知兵, 赵国权臣不知兵,赵孝成王不知兵,在这种情况下,赵括为将必然招致惨败。而败局,其实在赵孝成王捡上党这个“大便宜”的时候已经定了。也说明了赵孝成王、平原君赵胜、赵括,他们三个的眼界还不如一个上党守 冯亭。


恬然说历史


导语

先来说说赵括这个人,他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将军赵奢之子,赵奢可是打败过令六国闻风丧胆的大秦锐士,有这种名头,他在赵国的名声也不会被埋没,人称马服子。当时赵国和秦国于长平对峙,老将廉颇坚守不出,赵孝成王急于求成,也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所以临阵换将,赵括代替廉颇出任主帅。结果,他那引以为傲的兵法在战场上竟然毫无用处。赵国战败于长平,被坑杀40万大军,赵括也身死其中。

赵括本人很自信,认为自己熟读兵法,定然无畏秦军,但是终究还是输了,很多人都说赵括纸上谈兵,我这里也想说一下,其实纸上谈兵是一定的原因,但是还有很多因素集中在一起,咱们其实不能一棒子把人打死。接下来咱们先分析一下为什么赵国会用赵括为将。

赵王为什么以年轻的赵括代替老成的廉颇

  1. 长平之战耗时之久,赵国国力难以为继。

长平之战从最开始的一个小小的上党之争开始,到最后决战开始已经将近三年了,在长平这个地方,累计了将近100万的军力,可以说是两国倾国之兵,三年前还是孩子的人都已经被挣调前线了。如果任何一方松手,三年的心血全都白费了,所以都在倾全国之力支援前线。

兵力都可以解决,全国十六岁甚至十五岁以上的男丁都去前线为国效力,但是粮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当时又赶上了全国闹饥荒,地里的收成本来就不好,而且家里也没有壮劳力去耕种,收成肯定是每况愈下,赵国和秦国其实都是勒紧了裤腰带,国内都在紧衣缩食,把一切都留给了前线战士。

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了,赵国逐渐变得无法支撑了,而且前线将士的军心也是在不断的受影响,秦国还有另外的粮仓,就是巴蜀之地,李冰这几年治理都江堰,致使蜀地水利粮草都很充盈。此时,秦国可以继续耗下去了,只需要等着机会进行决战就可以了。但是赵国顶不住了,再不打的话将士就要饿死了。所以其实这也是换将的一个背景。

2.历来危机在朝不在野。

秦国的军队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其实有很多的原因,秦王对领兵者的绝对信任,对王龁,对白起全力支持,还有国内君臣一心,战场上将帅协力,秦朝的军功制等等都是秦锐士实力高于其他六国的原因,当然,赵国的骑兵也是天下一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强兵强国,而且也有廉颇,赵奢等名将,使赵国成为战国中后期能和秦国匹敌的国家。

赵国的军士整天在前线御外敌,但是赵国的大臣们可是没有俺么安分,相比于秦国的上下一心来说,当赵国国内粮草告急的时候,很多不同的声音就出现了,认为廉颇过于老成持重了,过于求稳定了,应该当年就与秦国决战,错失良机,当出现危机的时候,也就是最考验人心和人性的时刻。最开始赵王还顶得住群臣的言论,后来舆论越来越一边倒,赵王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将军了,这个也间接的促使了赵括的登场,或者说他不当这个将军,依然会有人来替代廉颇。

3.赵括本人的高谈阔论。

赵括这个人,从小就熟读兵法,因为自己的家学渊源。但是自己的父亲也从来没带自己上过战场,甚至自己的父亲不够认同自己的很多看法,这也是赵括想要很想证明自己的地方,认为自己的军事理论还是非常正确的。

当赵王召见赵括的时候,问计于赵括,如何能够解长平之围,赵括非常的自信,一番高谈阔论之后,赵王听得说的是头头是道。因为他父亲赵奢的原因,所以很多人也都是认为虎父焉能有犬子,这也是大家支持赵括的一个点,而且他的这番自信之言,对现在的赵国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困境的办法,未尝不可试。赵括的自信也是因为对面的是秦将王龁,而不是武安君白起,所以他认为自己的计策就算是不赢也不会输的。

4.秦国的反间计。

把这个原因列到最后其实意思是上面的三个原因是最为主要的,当这三个条件都达到之后,最后一条也便是水到渠成了。

这个是秦相范睢的计谋,各国征战,密探间谍都是遍布都是,两国都是各国的密探,秦国当时派遣自己的士兵在自己的土地上散播说是秦军惧怕当年的马服君赵奢,所以他的儿子也继承了赵奢的军事才能,秦国军队非常怕赵括,此等言论传到了赵国的密探耳中了,带回了赵国。这更加的坚定了赵王的换将之心。

而且当时也是疯传武安君白起已经病重,所以赵王也是认为武安君不在的话,赵括还带兵前去增援,定能不会败于秦国。

接下来说说赵括为什么会失败

  • 赵括自己能力不足,却盲目自信。

说起赵括,全是纸上谈兵这个代名词。当然这其实也是赵括失败的一个原因,虽然熟读兵书,但是没有实际带兵征战的经验,即使是当将军,也是要一步一步从头开始,而他这一下成为了40万大军的元帅,赵括的盲目自信变成了秦军利用的一个点,诱敌深入,赵括却盲目追击,秦军前后夹击,使军队首尾不能相顾,兵败被围。

这点其实就是年轻的将领会犯的错误,但是赵括身系统帅之职却不听他人的意见,这个其实是最致命的。自信让他成名,过于自信也让他身败名裂。

  • 秦国临阵换将,赵国完全不知。

秦国在散布秦军害怕赵括之时,也散布了白起病重的消息,赵国都信以为真了,这说明其实秦国的间谍已经遍布到赵国的朝野了。

武安君其实这时候带着蜀中的粮草和新招募的军马来到了前线,这时候赵括和赵国的臣民全然不知,白起来到了这里也是封闭消息,令秦军不可外传,白起是战国名将,他都甘愿隐姓埋名到此,所以其实对赵括还是赵国都是非常重视的,于赵括的自信恰恰相反,战无不胜的白起都变得非常谨慎。白起和赵括相比还是差着档次的,就算是赵奢来,也不能和这位杀神相比的,况且又是在不知道情况下,所以开战的话很难取得胜利的。

  • 粮草问题

其实前线的士兵都看得到,赵国军队吃的是什么,秦国之后吃的是什么,看到对面阵地升起的阵阵炊烟,赵军的军心也受到了影响,吃的不好,怎么能够提升自己的战斗力。而秦国的军队可是荷枪实弹。

赵国粮草难以长期支持,这也注定了,这次的决战不会持续很久。秦国的粮草相对于赵国来说可维持的时间肯定是更长久一些,就算是持久战,赵括和赵军也是很难取得胜利的。

总结

其实说起来赵括,历史对他还是很不公平的,很多人还把长平之战的败因也归结与赵括的纸上谈兵,其实长平之战的赵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决策者肯定也有很大的问题,历史只会记得那个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人。

赵括的失败也是有很多的原因的,把一个年轻人推上了历史舞台,不过,成王败寇,但是,真正的历史谁又能说的清呢~


历史书写于平凡人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被白起击败,最大的原因是他这个人还不成熟,所以在老油条白起面前吃了大亏!


首先得承认,赵括这个人有作为名将的资本。

赵括是将门之后,他的父亲就是著名的马服君赵奢。

这可是一位了不起的名将,如果赵奢能够早几年被赵王发现并委以重任,他的成就很可能会在名将廉颇之上。

由于是将门之后,赵括的成长环境充满了军事色彩。这很可能是赵括熟读兵书并且喜欢军事的原因。

家庭的熏陶,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所以年纪轻轻的时候他的军事理论就极为扎实了,在辩论的时候连他父亲都不是对手。

如果假以时日,经过充分地磨练,赵括很可能也会成长为一代名将,可惜上天却没给他这个机会,这让赵括在第1次担任指挥官的时候,就表现了非常多的不成熟。

第1个不成熟,没有认识到收买人心的重要。

赵括的父亲马服君赵奢在统帅军队的时候,他会把赵王给他的赏赐分给周围的人,同时也会对周围人毕恭毕敬,这让大家愿意追随他。


但赵括却没有意识到收买人心的重要性,所以当赵王将他任命为长平之战指挥官的时候,他没有将赵王给他的赏赐送人,而是全部藏到家里。

第2个不成熟,缺少对战争风险警惕。

虽然赵括熟读兵书,并且和别人讨论起来条条是道,但却没有做到学以致用。著名军事家吴起在他的兵书中特地指出了行军中一定要防止被敌方伏击。当将领率军出战的时候,从走出军营的那一刻起就要保持十足的警惕性,直到打完仗那一刻,安全地回到军营了,才是放松的时候!

我估计赵括应该读过军事家吴起的兵书,毕竟双方相距的年代不远,而吴起的大名战国时期也是如雷贯耳。


可惜的是,赵括却没有对战争中所面临的风险有所警惕,在追击秦军的时候,赵括没有对周边敌情仔细侦查,结果主力被围。

赵括之所以如此大意,个人认为很大的原因是他对胜利太过渴望了。

但如果赵括在此之前有过多年的从军经历,他就不会这么不小心了。

第3个不成熟,临阵换将!

赵括接替廉颇的指挥权之后,第1件事就是替换了赵军中大量中高层将领。当然,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下这也不能算太错。

赵括临阵换将其实和赵王临阵换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希望手下人能够执行自己的命令。赵括作为一个在军中毫无威信的指挥官,又是战争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临时替换了享誉天下的名将廉颇,赵军中不服他的人肯定是数不胜数。


这些人有不信任赵括能力的,也有对廉颇打抱不平的。

不管出于什么理由,如果赵括不采取措施一定会被手下人架空,到那时别说指挥军队打仗,他的军令能不能出他的帅帐都是疑问了。

所以,赵括必然要采取措施。

但大战之际,将整个管理层大换血肯定是不明智的。



赵括的这些不成熟,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在追击秦军的时候陷入重围,在突围的时候还得冒着被秦军射杀的风险冲到最前边,他的死也成为赵军崩溃的最直接原因。


历史风暴


说起赵括,我们会想到一个词~“纸上谈兵”!而这里所说的惨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其实长平之战的惨败不能把责任都算在赵括身上。那么我们来看看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的原因有哪些?

其一,赵国自身长期疏于上党的防御。上党原本是韩国的领地,是个极其重要的地方,只有拿下了上党,秦国便可以大规模地向关东六国进行军事行动。而对赵国来说同样是如此,掌控上党,便可以阻止秦国的东进。但是赵国始终没有真正看清形式,一直以来疏于对上党的防御,根本没有布置足够的军事力量。以至于被秦国取得了上党。这样局势已经不利于赵国,而此时赵国的将领还是一代名将廉颇,廉颇面对秦国号称战神的白起此时也没有好的方法,只是坚持不出战,赵孝文王为了战局,派出赵括全面指挥长平之战。

其二,后勤补给的断绝。虽然赵国后来派了一大批援军过来,但是同样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粮草的需求大增,极大的增加量后勤补给的压力。当赵括接手指挥的时候,再也不能像廉颇一样坚守不出了,因此此时的粮草供应已经被秦军断绝,而军中粮草又不多。若是还是按照廉颇的打法固守不战,那么还没战进士就饿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坐以待毙,二是主动出击搏一把。毫无疑问当然要选择搏一把,不管怎么样,最起码有扭转战局的可能性。可惜的是赵括中了白起的计策陷入重围,最终战败身亡,赵国惨败。

其三,没有搞好外交关系。在战役初期,赵国没有积极主动地进行外交,想方设法得到他国的援助,以共同对抗秦军,要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如果此时联合他国是极有可能的,可是赵王不以为然,反倒一心想着和秦国谈判媾和条件。如此一来,使得原本就处于劣势的赵国更加的孤立无援了,此战的惨败已成注定。

所以说,赵国的惨败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赵括,而是赵国本身就存在严重的问题,就算赵括能力再强恐怕也难挽回注定的败局。


野史共享


由于是将门之后,家庭的熏陶,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所以年纪轻轻的时候他的军事理论就极为扎实了,在辩论的时候连他父亲都不是对手。可是过多的自以为是就为他指挥作战屡战屡败埋下了伏笔,一开始就表现了非常多的不成熟

其一,没有认识到收买人心的重要。大王的赏赐全部守归己有,不会适当犒赏下属,致使他不得民心

其二,立功心切,对胜利太过渴望。虽然对兵法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却对战争所面临的风险没有任何警惕,导致追击秦军的时候主力被围

其三,临阵换将,当把德高望重的廉颇换为他的时候,军中不满之人肯定不在少数,临阵前他又再次大换血,把管理层几乎换了一边,这可是兵家大忌

赵括的这些不成熟,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在追击秦军的时候陷入重围,在突围的时候还得冒着被秦军射杀的风险冲到最前边,他的死也成为赵军崩溃的最直接原因。


探历寻迹


关于赵括纸上谈兵无人能敌,却在长平之战全军覆没的问题,千落曾写过一篇文章《

长平之战,赵括蒙冤,背负了千载骂名,原来都是我们误解了他》!

文章里我写到了一句话,我还是在这里引用:

生只此一战,一战了此一生!

人生无常,我们经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可是我们却常常对常胜将军推崇有加,对战败的人却评头论足!

关于赵括一生中的唯一一战,千落认为,赵括在战场中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并不比哪个名将差!只能说时运不济,队友不给力,对手又太强,所以赵括惨败!然后,背上了纸上谈兵的骂名,一些人更加将所有的锅毫不犹豫的甩给了赵括!

长平之战

  • 战争背景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乱的时候,天天都有战争,当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就感觉自己已经达到了巅峰,就像试试天下诸侯本事,于是秦国先拿韩国的上党郡练手,韩国国君韩桓惠王也是个软蛋,马上割地求和。

可是上党郡的郡守冯亭是个有脾气的人,当然人也不笨,一手四两拨千斤就将秦韩两国的矛盾给转移了!那就是把上党郡送给了赵国,赵国国君孝成王是个要钱不要命的人!仗着自己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将军就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给接了过来!然后还让廉颇带兵守城。

果不其然,秦国生气了,你谁啊你,我这没找你,结果你招惹我!

  • 长平失利

周赧王五十五年(即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命大将王龁带兵六十万向赵国的长平发起攻击,廉颇是老将了,想着你跑到我家里打架,我就只守不攻,我拖垮你!当然廉颇的想法没错,可是廉颇错误的估计了 秦国的补给能力,人家找到了一条更好的补给线,所以,廉颇的战法完全就处于被动!以至于战争打了三年后,廉颇已经处于了劣势!

  • 临阵换将

据史料记载,秦国看着廉颇守城颇有经验,感觉一时半会打不下来,所以秦国就干了第一件不太讲究的是,那就是给赵国用了一招反间计!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耳。

意思就说说,廉颇不行了,已经要投降了。其实秦国害怕的是赵括!当然最为关键的是,这个反间计居然生效了,孝成王相信了!


所以,赵括替换廉颇上了战场!关于这个,千落认为是赵括临危受命!

因为廉颇确实已经处理劣势了,再坚持个几年又有什么意思,估计最后还是会战败,到了这个程度,估计秦国不想拖了,赵国也不想拖着了,想着感觉结束战事!

所以,这个反间计倒不见得是秦国使用成功,赵国孝成王将计就计也有可能!反正是赵括来到了长平战场!

长平战败

赵括毕竟年轻,思路超前,点子也多!赵括上任以后,更换了一下年轻将领,采用了一些非常规打法,把王龁给打蒙了!赵国在长平的失败事态慢慢的也扳了回来。

秦国一看反间计的怎么成这样一个结果了,这太不能让人接受了!于是秦国又干了一件不太讲究的事,那就是偷偷的把长平战场的主将从王龁给换成了白起!最为致命的是,赵国居然不知道秦国战场换将的事情!

所以,赵国长平战败,赵括也魂断长平!

但是千落认为,

赵括在突围是能身先士卒,无愧于赵国!无愧于四十万将士!更无愧于后世!

怎么能背负千古骂名呢?

毕竟,

第一、打仗不是两个人比武,打仗打的是国力。在当时,秦国的综合国力明显高于赵国,人家秦国就是吃饱了闲着想找事,赵国你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着,你还没事找事!

第二、冷兵器时代,人数的差距能直接影响战局的胜败,当时秦国是六十万啊,赵国才四十五万,经过三年的消耗大家的损失也都是五万,也就是说人数还有十五万的差距,十五万啊,那可不是十五个。所以战败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长平之战,赵国当时换谁上阵,基本都是战败!

赵括有才,是有才华,熟读兵书,但是毕竟没有做过主将!只能说时运不济,第一次做主将,队友不给力,还碰上了白起!

奈何呜呼!


千落不归


长平之战,一战几乎打尽了赵国的可以打仗的男人。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赵括是这场战败的首要负责人,无法逃脱的干系。他虽然饱读兵书,但终是知上学来终觉浅,能舌战群儒的他更适合做一名外交家 ,或者教书贤者 ,战争毕竟不想想的那么理想 战场变化莫测,不会完全按照书上的战法顺利进行,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是最大的败笔过分理想化战争。

当然赵惠文王用人不当首当其冲,他若当初不把老将廉颇调离回来,也许就没有这么大的惨败。

白起为人过于凶残,屠杀赵军必定是是这场战争惨败的直接祸首。使得嬴政不得不拿下如此狂妄的将领。



夜绍非翁


所以他就对赵括说,你以后千万不能去带兵打仗,如果去了的话一定会输得很惨。但是赵括怎么会相信啊,他觉得自己特别的厉害。所以在后来他父亲在外征战失败时,他就去向皇上请命,说要出带兵出征。这个时候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他的母亲竟然向皇上请命说不让他出征,但是皇上已经没有办法,只能让他出征。情急之下他的母亲只好让皇上承认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不能够因为他而株连我们。

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看好自己,那他能有什么好下场吗?但是张良就完全不一样,张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会灵活变通,他有大量丰富的实战经历,能够帮助刘邦夺得天下后,成功隐退。这不仅仅靠的是熟读兵书,更靠的是他的智慧和谋略。

在他被灭国之后,就一直在外摸爬滚打数十年,各种兵家胜败早已铭记于心。其实这也非常好理解,就像我们读书,在大学时代的时候,如果光靠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将来走出社会,必定会遇到很大的瓶颈,因为你没有很多社会经验,很多大的公司也不会要你,所以多多锻炼自己非常的重要。俗话说得好,纸上谈兵,光说不练假把式,学习知识还要应用到实际当中,学以致用,才能起到真正的学习意义!

以上是我关于赵括熟读兵书,而不能实战的个人观点,你的身边光说不练的人多吗?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