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历史上做了那么多大事!为什么最后被黑?

大头微视界


有两位帝王对整个华夏文明、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深刻而深远的影响,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便是隋炀帝杨广,这两位英明的帝王都有一个特点,用通俗的话讲,那就是步子迈得太大,最终扯着淡了。

这两位帝王都看到了当时所遇到的困难,同时这两位也都是奔着一劳永逸,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办法去解决的。

然而这种利在千秋的大工程,一般都不是一个朝代所能完成的,比如长城、南平百越、大运河、北击高句丽,但正好碰到了当时的帝王比较彪悍,自己觉得自己能行,便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想去完成,其实如果他们不干,安心当个昏君,浑浑噩噩混日子,至少两代之内,铁定没有问题,而其本人也不会落得残暴、昏庸的骂名。

隋炀帝时期,举全国之力征辽东、修运河,晚年又有迁都江南的想法,这在当时都是令国人不解的行为,而历史上的一些及其英明的决策,往往世人会反对,因为这些举措会触及他们的短期利益,这就是谋可寡而不可众的说法。

而后来呢,隋炀帝时期征辽东,最后替代他的李唐王朝,唐太宗一世都在征高丽,一直打到唐高宗李治时期,本着不灭高丽誓不罢休的劲头,才摆平此事。

而修运河则更不用说了,一直到清代,惠及了千年之久,始终是沟通南北的主要水路,繁华了千年过往。

而迁都江南,自唐代晚期,就已经饱受因经济重心南移的苦恼,而唐代以后,王朝的都城东移,便再也没有回到西面的关中之内。

隋炀帝的目光太长远,已经超出了当时普通民众的理解,因此在民间成为了一个昏庸、黩武、荒淫的皇帝,而作为隋代的继承者,因为造反起家,想要标榜自己推翻隋代建立唐朝的合法性,就必须要将唐代无限抹黑,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这个善于修改历史的大家,连本朝历史都要过目,自然会尽心尽力指导修编隋代历史,不抹黑隋炀帝,怎么能行?

反正全天下都认为他是昏君,唐朝自然也不妨再踹上一脚,而其他王朝也乐于树立一个亡国之君的典型,自然也懒得给他翻案,反正反面典型就在那里,自己用着也方便。

就这样一代明君,最终成为了被黑到没有底限的昏君隋炀帝。


青史如烟


导语:

  • 隋炀帝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前两次吃了亏,第三次对方扛不住了,最终让高句丽臣服。可惜他是亡国之君。
  • 隋炀帝挖通大运河,方便了南北物资运输,有利于天下一统,利在千秋。可惜他是亡国之君。
  • 隋炀帝开科举之先河,相对合理地解决了选拔官员的问题,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极有可能是他开创的,至少是他发扬光大的。可惜他是亡国之君。

由此可见,不管隋炀帝做了多少事情,他最后是个亡国之君,足以说明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没有任何意义,至少对隋朝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了,你可以说隋炀帝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这是隋炀帝所想的吗?当然不是,要是知道自己做了这些事情隋朝会灭亡,打死他也不会做。

01隋炀帝不是一个没有作为的皇帝。

隋炀帝精力旺盛这是没的说的,做皇子的时候,就曾经带着大军南下,消灭了南陈,完成了隋王朝一统天下的大业,也算是征战天下的猛将了。

在这之后,隋炀帝又开始用各种手段,谋取太子的位置,将自己的哥哥杨勇逼退。没有精力还真的没办法做好这些事情。

隋炀帝称帝以后,看北方的高句丽非常不爽。

中原王朝乱了这么多年,你高句丽却能够从西汉一直延续下来,所以隋炀帝开启了三次征讨高句丽的行动,基本都是亲征。可见隋炀帝是一个非常喜欢搞事情的人。

这么一个精力旺盛,喜欢搞事情的人,对天下来说,有没有什么好处呢?当然没有好处。皇帝喜欢搞事情,老百姓铁定是没好日子过的。

后帝乃外征四夷,内穷嗜欲,兵革岁动,赋敛滋繁。有司皆临时迫胁,苟求济事,宪章遐弃,贿赂公行,穷人无告,聚为盗贼。帝乃更立严刑,敕天下窃盗已上,罪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百姓转相群聚,攻剽城邑,诛罚不能禁。帝以盗贼不息,乃益肆淫刑。---《隋书》

所以隋炀帝心血来潮,开始挖掘大运河。后来大运河的作用的确很大,可当时隋炀帝可没想那么多。

他喜欢江南扬州的风花雪月,可是从陆路走实在是太累了。迁都洛阳以后,隋炀帝便命人开凿一条从洛阳到扬州的大运河,以此来供给他游山玩水。

他不知道的是,开凿这一条河,需要几十万民工的努力才能完成。期间多少民工因此而累死病死,这都不在隋炀帝的考虑范围之内。他只希望自己的龙船能够畅通无阻地在大运河上前进就行了。

隋炀帝的确是个有作为的皇帝,可同时也是一个不计民生成本的皇帝。这样的皇帝统治天下,家里就算有再多的本钱,也会被花光的。

02隋炀帝再多成就,终究是亡国之君。

很多人拿隋炀帝跟秦始皇相提并论。有些人甚至认为,隋炀帝的功绩完全不输秦始皇。当然持这些论调的人,自然是有很多道理可以说。

比如说都是大一统王朝杰出的君主,都做了很多丰功伟绩:

  1. 秦始皇第一个一统天下,从此以后一统天下的想法,一直成为诸侯们的心中最伟大的志向。而隋炀帝第一个开创科举制度,彻底改变了官场被士族垄断的局面,为后世选拔官员提供了相对合理的办法,至今依旧沿用。
  2. 秦始皇第一个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使得全国上下各地的人民百姓,都能够良好地沟通贸易交流。隋炀帝第一个开凿大运河,使得南北运输得以贯通,一统天下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3. 秦始皇将各诸侯国的长城全部连在了一起,成为了万里长城,以此来抵挡外族的入侵。而隋炀帝三次出征高句丽,最终将其征服称臣。

由此可见隋炀帝好像跟秦始皇差别不是很大,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秦始皇开创了大秦王朝,而隋炀帝灭亡了大隋王朝。

九年,又诏为盗者籍没其家。自是群贼大起,郡县官人,又各专威福,生杀任情矣。及杨玄感反,帝诛之,罪及九族。其尤重者,行轘裂枭首之刑。或磔而射之。命公卿已下,脔啖其肉。百姓怨嗟,天下大溃。---《隋书》

一个是开国之君,一个是亡国之君。这两者之间,可就有着天壤之别了。秦始皇虽然做了那么多事情,可是他活着的时候,秦朝没有灭亡的征兆。而隋炀帝同样做了那么多事情,结果把隋朝给搞灭亡了,就治国能力而言,两者高低立见了。

就算说破天,隋炀帝也是亲手把隋王朝葬送的那个皇帝,他就算做了再多伟大的事情,都无法弥补他在这件事上犯下的错误。

03隋炀帝太着急,所有事情堆在一起做,所以隋王朝才会灭亡。

隋炀帝才做了14年皇帝,可是做的事情,是人家几代皇帝都做不完的事情。他个人的精力比较旺盛,所以全都给做了。

  1. 比如说三征高句丽的事情,第一次出征隋炀帝居然带着100多万大军,动用200多万民夫,这代价未免太大了,最终还是失败了。
  2. 再比如说西征吐谷浑这件事,虽然看似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一来没有彻底剿灭吐谷浑,二来也没有真正拿到河西走廊的控制权。
  3. 隋炀帝杨广迁都洛阳的时候,为了打造东都,每个月都要动用200万民工,这是多么浩大的一个数字。
  4. 同时隋炀帝又开凿了大运河,300多万的民工出动,几乎一半民工死在了大运河工程中。以至于民工造反,叛乱不断。
  5. 建造大运河的同时,隋炀帝还吩咐人在运河两岸建造各种亭台楼榭,以此供应他停船的时候,下船到岸上游玩。这一浩大工程,更是给隋王朝的财政赤字贡献了力量。

这么多事情都给做完了,消耗的人力物力,甚至是几代君王都难以消耗的,可隋炀帝只用了14年。结果隋王朝成为了众矢之的,连隋炀帝的手下人都看不下去了,他不灭亡也就怪了。

总结:不可否认他的雄才大略,可代价未免太大了。

隋炀帝的确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动不动就动用上百万人做一项工程。三征高句丽动用300多万人。开凿大运河,动用300多万人,死的就有近200万。建造东都洛阳,又动用了200多万人。

这样的大手笔,不是一般的帝王敢做的,就算敢出手也未必能出手。因为其他帝王需要考虑一个成本和代价的问题。

始毕率其种落入寇,围帝于雁门。诏诸郡发兵赴行在所,援军方至,始毕引去。由是朝贡遂绝。明年,复寇马邑,唐公以兵击走之。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势陵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皆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使者往来,相望于道也。---《隋书》

如果这项工程完工了,可以为王朝带来的好处,比牺牲这些人力物力要大的多,那么他们或许会实行。可隋炀帝完全不会考虑这些事情,他只顾着自己的雄才大略,完全忽略了自己有多少家底。

仅仅14年时间,隋炀帝就把隋文帝留给他的家底都给败光了。除此之外,民生凋零,百废待兴,天下成了一个大工地,一切都要后世之君重头再来。


江湖小晓生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汴河怀古》是晚唐著名诗人对杨广的评价。客观的来说,隋炀帝的确做过很多大事,其中很多事情也确实影响着历史的进程。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杨广身上的优点与他的缺点是同样明显的,加之杨广作为亡国之君,人们对他的评价自然不会很高。或许有人会说“历史由胜利者所写”,当然这是一个原因,但这个原因只是一个方面,但我们要尊重一个前提,就是胜利者所书写的杨广做过的错事,同样也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说杨广有什么功绩,而又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话。那么一定是首推大运河的。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隋朝大运河以会稽、洛阳、涿郡为三点,连通江南运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四段,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接起来。它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从这一点上看,大运河的功绩的确起到了利在千秋的作用。但如果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了满足隋炀帝这个愿望,所动用的百姓、钱财那都是不可计数的。而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目的也并非是单纯的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在这件事上他存在着自己最大的私心,就是通过修建的大运河而游玩享乐。

如果单单只有修建大运河一件事情的话,隋炀帝或许也并不会失去江山,也不会被后人所诟病。隋炀帝这个人有很强的战斗欲望。他征讨过吐谷浑、征讨过高丽、征讨过契丹,可以说,隋炀帝时代一直是在征战中渡过的。可他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他继位的时候天下初定。虽然说隋文帝杨坚在杨广继位之前已经励精图治二十四年,但二十四年对于一个朝代来讲也是很短暂的。经济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而经历了南北朝的动乱之后,国家人口锐减,如果想让经济与人口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需要的时间绝不仅仅是二十四年。可杨过一继位就是开凿大运河,对外进行大规模战争。这两点都是对经济与人口的大量消耗。所以,他必然会遭到反抗。

在《隋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分门下、太仆二司,取殿内监名,以为殿内省,并尚书、门下、内史、秘书,以为五省。增置谒者、司隶二台,并御史为三台。分太府寺为少府监。改内侍省为长秋监,国子学为国子监,将作寺为将作监,并都水监,总为五监,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左右备身为左右骑卫。左右武卫依旧名。改领军为左右屯卫,加置左右御。改左右武候为左右候卫。是为十二卫。又改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依旧名,凡十六府。”这段话记录的是隋朝时候杨广对官制进行的改革,可以说这个改革对唐朝的官制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一点绝对杨广不可磨灭的一个贡献。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就是“科举”,科举制度的萌芽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完全成型的时候已经到了唐朝。科举制度的建立是开始于唐朝还是隋朝,这个在历史上一直就是存在争议的。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隋朝的时候已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而杨广本人也亲自下过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壮十科举人。”这个诏令中的科举虽然与后来的“科举”还不一直,但是已经把人才的选拔扩展到了十个方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门第”已经不是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标准了。可以说杨广也的确对科举制度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容否定的。

历史上对杨广的评价喜欢用四个字“荒淫无度”,貌似很多的亡国之君都被人用这四个字来形容。虽说历史是由胜利者所写的,胜利者为了自己的合法性会对历史有一些篡改,但用这四个字来形容杨广也确实是无可厚非的。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一首《隋宫》,这里面有两句诗“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这个时候隋朝灭亡的时间也不过百年,纵然史书记录上会抹黑杨广,可民间的诗歌也没有必要受此影响。因此,个人认为李商隐的这个评价是客观的,也是可以当做一个参考资料的。

我们可以肯定杨广在历史上确实做了很多推动历史发展的功绩,如果从能力上来讲,杨广也的确有他的能力。他擅长写诗,为隋朝平定了南陈,开凿大运河,改革官制,推动科举这些都是他的贡献,不能磨灭。但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杨广的开凿大运河与四处征战给百姓所带来的伤害是极大的。而他“荒淫无度”这个事情也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仅仅这两点就足以成为史家笔下的“昏君”。“横征暴敛、荒淫无度、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这些词是符合杨广的特点的。我们并不能因为杨广有贡献,而忽略了他所做的这些足以使一个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迅速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的事实。


随意言之


隋明帝杨广,既不是昏君,也谈不上暴君,之所以后世认为杨广荒淫无度、凶狠残暴,只有一点,被故意抹黑了。被谁抹黑众所周知,从谥号来看,隋明帝变成了隋炀帝,一个极褒的谥被抹黑成极贬的谥,即可知唐王朝的虚伪。

杨广是一个少年时代就有雄心壮志的人。20岁时,杨广就统帅50万大军荡平南方最后的王朝陈,统一天下。虽然有人说,平陈战争大部分是高熲、韩擒虎、贺若弼等人的功劳,但事实上,杨广早在19岁之前,在并州总管(太原)的任上,就和北方的突厥打过几次硬仗,大获全胜。

统一天下之后,杨广又被调到南方,担任扬州总管,为了安抚原来陈国的百姓。杨广的到来让南方经济迅速恢复,也多次镇压叛乱,加强了隋帝国对南方的统治,为此杨广还自学学会了扬州的吴侬软语。

杨广称帝后,定下“大业”的年号。大业是何意?从大业的年号即可看出杨广政治生涯的不平凡。杨广整个皇帝生涯中,做了非常多的大事,举例如下:

  • 1. 开通大运河。大运河到1400多年后仍然在使用。

  • 2. 科举制。大业元年,科举制正式诞生,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今天仍有科举的影子。

  • 3. 南征林邑,使越南地区首次成为华夏势力范围。

  • 4. 西征吐谷浑,使青海地区首次成为中华领土。

  • 5. 东征琉球,使台湾地区首次成为中华领土。

  • 6. 北征突厥,扫清了北方的障碍。

  • 7. 兴建东都洛阳,重新发现洛阳的价值。

  • 8. 颁布《大业律》。《大业律》中废除了多项严刑酷法,是杨广并非“暴君”的具体体现。

  • 9. 修复长城:主导国家修复长城。

另外,这些还未包括杨广即皇帝位之前的统一全国、抗击突厥、安抚江南的诸多功绩。只有“三征高句丽”是杨广终生无法抹去的痛。

高句丽一直是当时当时东北的巨大威胁,隋唐时期的隋文帝杨坚、隋明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都打过高句丽,直到李治时期才基本征服。可见,杨广“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并非什么错误。然而正是“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带来了国家的动荡,尤其是杨广对“关陇集团”的摆脱使得集团的反抗。李渊是杨广的连襟,同时也是“关陇集团”的骨干,在皇帝危难之时没有帮一把,而是趁机“敢把皇帝拉下马”,争权夺利而不厚道。李世民杀兄弑父狼子野心,却将臭名嫁祸给杨广。

我们一直在说李世民是“千古明君”,一旦问起李世民有什么具体的功劳,便摇头不知。历史上虽然有着“魏征劝谏”的事,但魏征提出的建议,李世民很少采纳。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郡县制、府兵制等等,全部延续着隋朝的制度。终唐一世不及隋,这是事实。


安若凡


俗话说“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话用在隋炀帝杨广身上最恰当不过,虽然近年有些人极力为他“洗白”,可是已经被“黑”了上千年,他的“污”早已深入人心,要“洗白”谈何容易。

杨广为啥被黑,照鉴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你是失败者,“黑”你没商量。

隋帝杨广在其本朝谥号是“明帝”,唐朝皇帝却硬给他扣了一顶“炀帝”的“黑帽子”,“炀”据《周书·谥法》说:“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这顶“恶谥”帽子很明显是贬低人的,谁也不想要,可是你杨广不要也得要,谁让你输了江山亡了国呢!这时话语权在大唐,李世民父子夺了杨氏的皇权,咋说也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只有“黑”了你杨广,才能让天下人觉得李氏夺权那是“顺民心承天意”。

咋的,不服?只能跟阎王爷喊冤去了,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第二,本尊自带“黑流量”。

杨广自身有污点,被“黑”也不能都怨别人,“黑者自黑”嘛。咱们就晒晒杨广做的那些“伤天害理”的事儿:

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杨广精力旺盛,雄心勃勃、好大喜功,一心想成为“千古大帝第一”,他曾多次亲自带兵东征西讨,征吐谷浑、高句丽,尤其是三征高句丽,征兵一百多万,负责运送物资的后勤民众多达200万,几乎征了全国的男丁,结果多数人有去无回,兵亡财空,民怨沸腾。

用老杜的诗形容当时的境况最恰当不过: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大兴土木,凋敝民生。

隋炀帝取国号“大业”,他是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于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他不但自己折腾,还要全国百姓陪他一起折腾:建宫殿、修大运河,虽说这修建大运河是“利在千秋”,可当时把百姓害惨了:征调百万民工修运河,使役百姓如牛马,民工累死饿死病死无数,造成了“十室九空”的局面,田地荒芜,民生凋敝,百姓衣食无着苦不堪言!杨广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

这样的杨广在百姓心目中就是个昏君、暴君,你说,不黑你黑谁!

假仁假孝,欺兄夺位。

杨广原本不是太子,他为了夺取其兄杨勇的太子之位,暗中与杨素密谋,假仁假孝骗取其父皇杨坚和独孤皇后的信任,一次杨坚到杨广的住处去,看到他的琴上落满灰尘,弦也断了,以为杨广不像杨勇那样喜好歌妓娱乐,觉得他“有正事”,十分高兴。

杨广知道独孤皇后非常讨厌皇子及臣下与妾怀孕生子,就投其所好,后宫妾室只是凑够数,每日里只与萧妃厮守,独孤皇后对此十分满意,经常在杨坚面前给杨广点赞。杨广运用阴谋诡计,最终把杨勇从太子位上拉下来,自己取而代之,最后还把杨勇给害死了。

阳奉阴违,欺骗父母,谋害兄长,杨广这样德行败坏、无情无义之人,不“黑”你黑谁!

第三,民俗作品,以讹传讹

杨广的“黑”名其实大多来自于一些不实的民间文学作品,例如《隋唐演义》里称他为“六短之君”,六短指的是:弑父、夺权、欺母、镇兄、图嫂、戏妹。这这些罪名其实有些根本没有实据可考,世人皆说杨广轻薄后母,弑父杀君,史家正统的《隋史》毫无此说,在以后的《资治通鉴》等官方史料中也绝无这样说法。

民俗作品中杨广的“反面”形象在民间一代代口口相传,根深蒂固,于是杨广在人们心目中被黑化了。

总结:综上所述,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的确是被“黑”了,如《剑桥中国隋唐史》评价隋炀帝:“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 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 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

其实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有其正反面,我们应该用辨证的思想看待隋炀帝的功过是非,给予其客观公正的评价,毕竟隋炀帝杨广也做了很多“功在千秋”的大事:灭南陈,实现江山大一统;修建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为后世开辟了一条举荐人才的途径等等。


照鉴历史311


仅仅就一个原因:一百一十三万大军,外加两百多万民夫,居然打不下一个小国高句丽。


打不下也就算了,居然连深入敌境都没做到,在辽阳一线就被敌军打崩溃了,死伤几十万人,让辽河为之不流,还让敌军收集尸骸筑成京观,甚至最后还把自己国家搞得自爆了。换成玉皇大帝,搞成这种稀烂的战绩,让整个国家蒙羞,也要被黑啊!



好比是波斯大帝薛西斯,犹太人旧约曾经很吹捧他,但经不住让一百万大军输给了几万希腊人。还有大流士三世,号称“仁义之君”,但也是让一百万大军输给亚历山大的几万人。隋炀帝也就是和这些人一个水准,不都是被黑了吗?这哪里是做大事的样子?



至于说大运河劳民伤财,看在功在千古的份儿上,大家捏着也能忍。你看,秦始皇修长征也劳民伤财,但征服岭南,驱逐匈奴,在世时侯也没什么人反叛啊!但是隋炀帝你居然在世的时候,就能搞出一百万人输给几万人的大败,谁还能忍呢?



陶式防务评论


他“被黑”,根本原因在于他失国了,成了亡国之君,试问,有亡国之君名声好的么?

亡国之君为什么名声不好?道理很简单,我打天下成功了,建立新朝,那我肯定是代表正义的,是有道伐无道,是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因为前朝无道,国君昏庸残暴,导致民不聊生,我替天行道,代表老百姓讨伐他,建立王道乐土,

如果我建立新朝,而不摸黑前朝,那我的正义性怎么来呢?

所以啊,摸黑前朝亡国之君,那是常规操作,并不是对方真的做了什么。

至于说,修运河、三征高丽,这都不算啥,李世民的残暴程度,并不比隋炀帝低,

隋唐徭役很重,老百姓就自残,自己砍手砍脚来逃避徭役,称之为“福手福足”。

李世民不觉得是自己徭役重,而是觉得这些人都是刁民,于是下圣旨,“以后要是再自残,罪加一等,徭役还是得服”。

宋 王溥《唐会要·议刑轻重》“贞观 十六年七月勅:今后自害之人,据法加罪,仍从赋役”原注:“自 隋 季政乱,徵役繁多,人不聊生,又自折生体,称为福手福足,以避征戍。”

有人会认为李世民昏庸、残暴吗?估计是没有的。

所以,你的名声好不好,取决于你是否成功,而不是你做了什么。

如果隋炀帝没有亡国,隋朝立国三百年,隋炀帝标准的千古一帝了。


讲坛视频


隋炀帝杨广,可以说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但也可以说是个比较能折腾的皇帝,所以他把整个帝国折腾的……

隋朝相类似的朝代,自然要属秦朝。都是短短几十年就灭亡了,都是二世而亡,并且都是源于暴政,也都很有建树,都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紧随其后的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一统时代,“汉唐盛世”。

同样作为二世而亡的皇帝,把隋炀帝与秦二世相比,那绝对是对隋炀帝的一种污辱。那秦二世胡亥不过是一纨绔子弟,文也不行,武也不行,草包一个。但是杨广此君,不仅能诗能文,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并且还当过统帅,很有战功,武艺估计也差不多。更为难得的还是个帅哥,《隋书》上说他“美姿仪”。

就说对后世的贡献。秦朝对后世的贡献是很大的,可那都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功劳跟秦二世没什么关系,隋朝对后世的贡献也很大,但很有一部分却是隋炀帝的建树,不全是他老爹隋文帝杨坚的,并且很可能他的贡献还要大。比如说迁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始建进士科等,每一样都影响后世。就连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都说,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帝国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长城重新得到修缮,政府开凿了大运河。这为后来几百年间的繁华提供了可能,重现了宏伟的宫殿,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

但是,这些都是杨广能折腾的表现,也正是因为他能折腾爱炫耀。所以才把大好的江山给葬送了。俗话说的好,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隋朝就出现了一个超级大流氓,并且还极有文化,那么这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了。于国而言,会导致国本动摇、社稷不保。于民而言,那绝对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了。


那时情节


北周只有24年,皇权更替频繁,杨坚迫6岁宇文氏静帝禅位,建隋!

  • 北周时期,北周、北齐、陈三国鼎立!
  • 周武伐齐,迎来统一基础!
  • 隋只有31年!

北周、隋、唐,杀兄迫父,争夺皇权是常事,为何独炀帝受毁!

  • 杨隋迫宇文周禅位
  • 李唐迫杨隋禅位
  • 宇文氏迫杀隋炀
  • 杨广、李渊为表兄弟
  • 同为关陇集团望族势力!

公元605杨广继位,号大业,在位14年,文比尧舜,武追汉武,任一事可立帝!

  • 平十世裂国,迎来统一格局;
  • 击溃突厥建驰道,北面无忧;
  • 击溃吐谷浑张掖西域,凉州万国会盟再开丝路;
  • 凿通大运河,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通北京--洛阳--杭州;
  • 建立三省六部,州郡县制,奠定政治体系;
  • 抑制推荐制,开科举制,选拨贤才!
  • 仅仅14完成如此多大事,唐凭什么迫隋幼帝禅让?

唐代较长,反复修史,谁又能知旧事!

  • 隋炀帝开启丝路
  • 唐沿用隋政治体系、科举制度
  • 同样有迫父杀兄之事
  • 作为姻亲大吏,唐又如何说承大统,必是炀帝罪大!

天佑中华紫气东来


导语:

隋炀帝在位时

  • 营建东都,把全国的重心移向中原,因为洛阳地位适中,便于转运南北固定物资,所以使天下中心累积了大量的财富。

  • 修大运河,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而且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并且在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文化融合。
  • 进行科举改革,使得门第不高的人,也有了做官的机会。

  • 开阔疆土,开发西域,隋炀帝为了开发经营西域,还派兵做了统一的工作。如打败了西突厥的处罗可汗,扫除一大障碍。击败吐谷浑,将其领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员治理,保证了和西域的畅通。

那么,为什么隋炀帝做了这么多大事,这些事总体来说都是利在千秋的好事,最后还是被黑了呢?阿康同学认为这与史料的记载、古人的评价方式和评价隋炀帝所存在的明显误区有关。


史料的记载

记载隋炀帝的三部主要古籍是《隋书》、《贞观政要》和《资治通鉴》,而这三部的史书作者都是以借鉴为目的,要让封建帝王从隋朝的兴亡中吸取经验教训,来掌握封建国家存亡治乱的命运。因为隋炀帝是亡国之君,因此史书的内容更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在《隋书》和《贞观政要》这两部史书中,都“以隋为鉴”为指导思想。

魏征、吴兢、司马光等人为了丑化隋炀帝的形象,就删除了一些有关隋炀帝的正面材料。这一点在《资治通鉴》中表现最为明确,司马光为了突出隋炀帝的“恶”,除了用“史臣曰”对隋炀帝进行抨击外,在史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处理,比如,他删去了《隋书》、《北史》中有关于隋炀帝的正面材料,像这两部书中都有一些隋炀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诏令,在《资治通鉴》几乎全部被删除,除此外还增加了《隋书》、《北史》中所没有记载过的有关于隋炀帝的反面材料。又因为这些史料的记载,在对后世研究隋炀帝的时候进行了误导,这也使得隋炀帝被“黑”了。

古人的评价方式有关

在古代,一个人的道德是古人对这个人物评价考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崇尚

礼仪,追求人格至臻至善、崇尚仁义孝道的古老而又传统的文明国度里,道德评价是评价历史人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也是史以经世、史以鉴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阶级里,道德的标准不一样。《史记》中写了许多人物,司马迁认为在人物评价时,道德是极其重要的。他称赞游侠“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 能行仁义与不害于政,不妨百姓,这是从历史人物同社会的关系来评价他们的。当然,游侠的“信”、“义”首先是在不危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前提下,才能称其有道德。唐代刘知几也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是“其恶可以诫世,其善可以示后”。这里的“善”与“恶”就包括了道德因素。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人物的评价就有很大成分属于道德评价。

如他对北周武帝获胜后仍尚简一事评论说“周高祖可谓善处胜矣他人胜则益奢,高祖胜而愈俭”,这就属于道德评价。

道德评价固然重要,但是评价者进行评价时,往往依据自己所奉行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还带有个人的感情因素和情绪体验,因而容易出现距离乃至背离事实的评价。

因此,这也是隋炀帝被“黑”的一个重要原因。


评价隋炀帝所存在的明显误区

隋炀帝被“黑”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与对评价隋炀帝所存在的两大误区有关。

  • 第一, 就是过分强调道德标准在人物评价中的作用

阿康同学认为,给予历史人物必要的道德评价固然重要,但是,评价者进行道德评价时往往依据他所信奉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并且带有伴随这种道德观的感情因素和情感体验,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社会道德评价往往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恶”往往比“善”更具有社会支配作用。隋炀帝虽有作为,但是弑亲篡位等恶劣品行,实在有悖于封建伦理和传统道德准则,再经过史学家的夸张和受历代政局的影响,“今人既想窥测此人真实性格,至多也只能瞥见一二”。

论历史功绩,唐太宗稍稍逊色于隋炀帝,但是论品行、性格,唐太宗可谓是封建帝王之楷模。也正是因为唐太宗善于纳谏、知人善用、勤政自律、轻摇薄赋、赢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很少有人因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征高丽及后期的不纳谏等缺点而否定其“圣君”之美称。相反,隋场帝因违背封建传统道德而被称为“逆广”, 谥以“炀”号。

  • 第二, 就是过分强调动机,忽视效果

长期以来,对隋场帝开凿大运河,三游江都,北巡突厥,三征高丽等问题争论颇为激烈,许多人都认为开凿运河,三游江都,都是为了贪图享受,生活糜烂,而北巡和征高丽只是为了炫耀隋朝的武力,这些工程以劳民伤财为代价。但是从效果上来说看,大运河成了当时贯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在客观上还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总结

不可否认隋炀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开凿的大运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储备的粮食为唐代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他创设进士等科,对完善科举制有重要作用,为推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改革,功不可没,对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是,他为成就“大业”,频兴大役,而且三征高句丽,完全不顾民众死活,就是他的过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