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苏武牧羊过的那么苦,为什么不吃羊?

历史红尘


很多人说苏武肯定吃过羊,但是忽略了一点,匈奴为了威胁其变节,是断供了粮食和水的,如果苏武吃羊匈奴的做法岂不是没意义了。所以我认为苏武肯定不会吃羊。原因如下:

  • 苏武此人高风亮节誓不与匈奴妥协

难道匈奴不知道苏武会吃羊吗?但是这是匈奴的粮食,苏武一旦吃了等于跟匈奴认了怂,这不符合苏武牧羊19年的常识,要是这样直接投降不得了?

  •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苏武是谁?那是持节郎中啊,代表国家,更是士族,代表家族。羊是什么?匈奴的救济粮啊,或者说是匈奴的财产,如果苏武偷偷吃了羊是不是等于国家偷了东西?是不是等于家族蒙羞?这不是现代,是讲究荣誉气节的汉代。所以我认为他断然不会偷吃羊。

最后,苏武可能投降了?

这样的诛心之论可以休矣。如果你投降了还会留着符节吗?显然不会。断然不可用现在的眼光评价古人。宋襄公宁可国家战事失败也不愿意偷袭敌人,虽然迂腐,但是何尝不是他珍惜荣誉呢?


小人物眼界


苏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囚匈奴十九年,凛然不失民族气节。他被匈奴人放逐于北海牧羊,生活极其困难,有时甚至以老鼠、野菜充饥。有人会问,苏武不是有一大群羊吗?为什么他宁可吃老鼠,也不吃羊呢?

第一,苏武被匈奴扣押,牧羊于北海

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试图与大汉帝国和解,结束战争,便派使节出使大汉。汉武帝也派苏武为正使,张胜为副使,率领大汉使团出使匈奴。

这本是一次和平外交,然而却发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副使张胜参与匈奴一起谋反事件,企图劫持单于的母亲。这起谋反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由于张胜的鲁莽,整个大汉使团遭殃,苏武也被牵连,被匈奴单于囚禁。

匈奴单于软硬兼施,企图逼迫苏武投降匈奴,遭到苏武大义凛然的拒绝。单于下令将苏武流放到荒凉的北海(贝加尔湖),让他放牧一群公羊,还说:“等到公羊产奶的那一天,你才可以回到中国。”

苏武从此被囚于北海,与冰雪为伴。北海是荒凉之地,也是匈奴流放犯人的地方,粮食经常无法按时供应,苏武就在野地里挖掘老鼠洞,逮着野鼠后烤着吃,有时也以野草充饥,就这样饱一顿,饥一顿的。

既然苏武牧羊,为什么他不宰一只羊来吃,而宁可吃老鼠、野菜呢?

第二,苏武是汉使,代表国家的形象

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他是大汉帝国的使臣,代表着自己国家的形象。

尽管苏武并不知道张胜参与匈奴的谋反事件,但是作为大汉使团的团长与正使,应该说还是负有一定的责任。苏武使团的任务,是推动汉、匈两国的和平,而不是要颠覆匈奴的政权,对于部下参与的谋反事件,苏武至少是有失察之过。

我们如果站在匈奴的立场来看这一事件,大汉使团出国访问,竟然有人想乘机颠覆匈奴政权,可以想象匈奴单于是何等愤怒。从苏武个人来说,他虽然对部下所做所为失察之过,但他并未参与试图颠覆匈奴政权的阴谋。特别是阴谋的参与者、大汉使团的副使张胜后来为了保命,投降匈奴,这一事件的具体细节,匈奴方面也是知道得一清二楚,完全可以排除苏武的嫌疑。因此,苏武是遭到匈奴方面极不公正的待遇。

面对这种不公正的待遇,面对荒凉的北海与生活的窘迫,苏武没有忘记自己的汉使身份。匈奴人逼他牧羊,倘若他出于激愤,在粮食不济时,宰几只羊来下肚,固然快意恩仇,可是这么一来,匈奴人会怎么看待汉使呢?他们还会对汉使有一种敬重之感吗?使臣出了国门,就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国家的形象。苏武要是为自己的温饱,随随便便把宰杀所放牧的羊只,那还会给人留下凛然大义的印象么?既然大汉帝国自命为礼义之邦,汉使更应维护大国的文明形象。

第三,直到李陵到来,苏武才改善生活

苦难辉煌。

倘若苏武被软禁,依然能过着舒服的生活,那么就衬托不出他崇高伟大的民族节气。时穷节乃现,越是苦难,越能突显一个人金子般的品格。

苏武被囚匈奴十九年里,绝大多数时间生活是极其艰辛的。直到他被放逐北海十余年后,匈奴单于派李陵到北海劝降苏武,李陵硬着头皮前往。李陵摆下酒筵,与苏武对饮。这大概是苏武被囚后,吃过的最丰盛的一餐。对于李陵的劝降,苏武大义凛然地拒绝了。他宁可吃野菜,也不会放弃内心的信念。

他对李陵说:“自从离开中国以后,苏武已把自己当作一个死人了。如果大王(李陵被封为右校王)一定要劝降苏武,我与大王畅饮之后,便死在大王面前。”

李陵喟然叹道:“古代忠义之士,也没有超过子卿兄的。李陵与卫律所犯下的罪行,上通于天!”说罢,泪下沾襟,与苏武决别而去。

在苏武面前,李陵为自己的投降感到耻辱。他听说苏武生活艰难,想送一些牛羊给苏武,但自己没有颜面去见苏武,就让自己的匈奴妻子,带着数十头的牛羊到北海,接济苏武。由于有李陵的接济,苏武的生活境况有了很大的好转。直到汉昭帝时代,匈奴又一次向大汉表达和解的意愿,苏武才得以被释放回国。

我对苏武有一段评价:

苏武与张骞一样,是汉代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民族精神之碑。血溅虏廷,威武不能屈其节,饮雪吞毡,厄境不能移其志;牧羊北海,人生有几个十九年春秋,冰雪霜白其发,风沙落其节旄;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死有所不避,生只为报国恩;天地茫茫,万物卑微,惟其精神可超越生命而千年不朽矣。


君山话史




苏武牧羊不吃羊,这事有记载,是记载于班固的《汉书·李广苏建传》里,原文写道: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什么意思?说苏武到了北海(贝加尔湖)边上放羊,没有粮食,只好挖掘老鼠洞,吃里面老鼠搬回窝里的草根、果实,苏武这整得厉害,只是老鼠们肯定恨死了苏武。

按理来说,苏武是在放羊啊,饿了宰个羊不就完事了吗?怎么把自己整得这么狼狈?

苏武不吃羊,说明他是个非常有原则的人



苏武是个人才,匈奴单于很欣赏,希望苏武能投降,只是苏武是个硬汉子,硬得像铁,非常有原则,其它好说,投降根本不可能。

单于气坏了,既然你苏武硬气,那就去北海(贝加尔湖)边放羊吧,除非那一群公羊下了羊羔,否则就不要回来了,当然,投降是可以回来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单于这一招猛啊,公羊能下崽,怎么可能?所以,单于是希望苏武屈服了,为了让苏武屈服,单于不给粮食,不给帮助。



这是考验苏武的重要时刻,是屈服还是坚持原则,这是个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苏武做出任何委曲求全的行为,都会让单于觉得是苏武在逐渐放弃。此时,如果吃了单于的羊,就等同于收了单于的“礼”,就等于开始放弃了原则。

所以,吃个羊很容易,但意义就不简单了,如果苏武吃了羊,就相当于向单于低了头,所以硬汉苏武可以挨饿,但羊肯定是不吃的,这在苏武看来,就是原则问题。

那不吃羊,苏武如何能过下去痛苦不堪,饥寒交迫的日子?

苏武不吃羊,是因为还有其它办法获取食物



有人说了,在生命面临严重威胁的时候,吃羊才是上策,毕竟活下来更重要。这个观点,确实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有其它代替办法呢?还选择吃羊吗?

从苏武牧羊的故事看,苏武是有其它生存办法的,首先他尝试过挖老鼠洞的办法;其次,他学会了打猎捕鱼,这点非常重要,这是野外生存的必备能力,恭喜苏武,他学会了;第三,有人经常给他帮忙,像朋友一样,这个人是单于的弟弟,他不是来说降的,他像朋友一样给予了苏武照顾。关于单于弟弟对苏武的照顾,班固在汉书里有详细记载:

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



可以说,苏武后期的生存主要是靠了自己技能的提高,以及单于弟弟给予的各种帮助,所以吃羊的必要性基本没有了。

如果没有任何办法了,吃羊的概率还是有的,但既然有替代的办法,何必违反原则,何必吃羊?毕竟那羊的所有权不归他。

长期放羊,苏武和羊有了感情,杀羊、吃羊有点下不了手



一个人和动物接触久了,就会将其当成是自己的伙伴,大多数很难下得了手,其原因就是有了感情。

很多放羊的人对于自己放的羊下不了手,需要吃羊肉时,常常委托别人杀羊,而且杀哪个羊还经常会举棋不定,毕竟都是自己一手放的。

牧羊人杀自己的羊下不了手,但卖羊时却压力大减,毕竟可以不直接面对羊的被杀或老死。

不排除,苏武牧羊几年,和这些羊也成了“好朋友”,在那个美丽的北海边,没有朋友,只有羊群,心中有冤屈,心中有思念,只能向羊倾诉,久而久之,一个人和一群羊成了朋友,一个人细细地诉说,一群羊安静的听,这些羊时而抬头看看牧羊人,时而低头吃吃草,这是一副多美的风景。

对于这样的一群“伙伴”,苏武如何下得了手?好难,好难!

人和动物一起生活在蓝天下,都是属于上天的生灵,只是人的智慧发展得更快,进化得更好,于是成为了万物之灵,而那些动物则成为了人类灵活驾驭的生灵,有些动物则成为了人类桌上的餐品。

但无论如何,我们也要相信,人和动物之间也能建立感情,也能有交流。



回过头,我们再说苏武,他能够不吃羊,无非如下几种原因:一是保持自己的原则,不吃羊,不低头;二是他有其它的获食方法,自然无须吃羊;三是不排除和羊有了感情,下不了手。


蓝风破晓


苏武被扣留匈奴十九年,去时正值壮年,一头乌发,归来时头发、胡须全白,妻子早就改嫁,家人也已经离散。

十九年的孤独是常人无法忍受的,远离家园的苏武以坚强不屈的毅力承受着身体的摧残,精神的折磨。

十九年的威逼利诱从未使他屈服,纵然妻离子散、白发如雪,也不曾动摇过其忠于汉朝的决心。

所以,他最终归来了,汉昭帝至始六年,前81年,苏武带着一身傲气和志气,回到了汉朝。这身志气虽然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然令人肃然起敬。



中原文明不同于草原文明的根本内涵就是——骨气,气节,它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尺度、信仰追求。这种信仰和追求就是自已心中的道。

背离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生不如死。文天祥是这样的人、陆秀夫是这样的人、而苏武更是这样的人。

既然不投降匈奴,就绝对不能接受匈奴的任何恩惠,羊是匈奴的,吃了羊,就说明接受了匈奴的恩惠。所以说,北海岸边的羊只能放,不能吃,即使吃,也要吃汉朝的养!

坚守自己的信仰,就是捍卫自己国家的形象,饿死是小,失节事大。所以,苏武宁愿挖老鼠洞里的草种子吃、宁愿棉絮就着雪吞下去充饥,也不会去吃匈奴的羊。


自己能有今日之荣耀,全靠武帝栽培,因此,一定要肝脑涂地,报答皇帝的大恩。即使是刀剑加身,汤煮锅烹,必当无怨无悔。

一臣不事二主,臣子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遗憾。


品读春秋001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苏建是苏武的父亲,跟着卫青打匈奴,河西之战中立了军功被封为平陵侯。他在后来的一次战役中吃了败仗,手下部将投降匈奴,理当斩首,后拿钱赎命。后来,又被汉武帝起用,任命为代郡太守,守卫边关。

苏武是苏建的二儿子,他没有参加什么重大战役,然而却因为宁死不降匈奴而名垂青史,比他那长年征战沙场的父亲有名多了。

那时,匈奴看见克星霍去病、卫青已经相继离世,在忍耐了多年后,意欲卷土重来。期间双方往来的使者均被对方扣押。到了前101年,且鞑侯单于即位,一开始也挺能装,自称是汉武帝的后辈,想重新修好汉匈双边关系,并将扣押的汉使全部放回 。汉武帝大喜,派苏武护送在押的匈奴使者回大漠,同时赠送丰厚的礼物。

苏武完成使命,准备返回中原。不想临走被卷进了一场刺杀汉奸卫律的案件之中,苏武不幸被捕,为了守节,引剑自刎,被卫律救活。单于非常佩服苏武的气节,便想招降他,被苏武义正辞严地拒绝了。单于将其关押在大窖里,不给吃食,苏武以雪充饥,竟然活了下来。匈奴震惊,以为他是神仙下凡。

然而,单于心有不甘,便给了苏武一些公羊,对他说道:“苏武,既然你不愿归降,那你得靠劳动养活自己。现在,你到北海那里去放羊,如果你的羊能产奶下崽,那你就可以回去了。”这明摆着就是想让苏武断绝回汉的念头,可是令单于没想到的是,苏武居然应允了。

就这样,苏武带着一群公羊来到了荒无人烟的北海,一住就是19年,直到汉匈重新和好后,苏武才返回到中原。那么,这么多年,苏武怎么生活呢?

史书记载,苏武被流放到北海之后,匈奴不给他供应粮食,他只能靠挖掘野鼠所贮藏的草籽充饥。而且,那里的冬季特别漫长,全年差不多有5个月时间为冬天,气温更是在零下40多度。就是在如此饥寒交迫的恶劣环境之中,苏武誓不投降,这种气节感动了大汉王室,也感动了后世之人。甚至,有后人心疼地说,苏武为什么不吃那些羊来充饥呢?

那么,苏武当时真的有这么凄惨吗?不妨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下他曾生活过的北海。

从西汉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北海其实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一个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被誉为西伯利亚的蓝眼睛。

贝加尔湖作为世界第一深湖,是俄罗斯重要的渔场之一。湖中有2000多种特有的淡水湖动物,还生活着海豹、鲨鱼、龙虾、海绵、海螺等海洋动物。湖中有约50种鱼类,如杜文鱼、大马哈鱼、茴鱼和白鱼等 。丰富的水产资源,也吸引了320多种鸟儿到此定居。除此之外,贝加尔湖周边长有上千种植物,除了大片的西伯利亚落叶松,还有几百种地衣类、苔藓类植物。

贝加尔湖既然有那么多的资源,苏武难道会熟视无睹吗?2万多年前的先民就知道制作细石器工具去捕猎,2千年前的苏武,且是将门之后,难道会坐以待毙吗?不,要回中原先得好好活下去。而湖中的鱼虾、天上的鸟儿,林中的松子、地衣、动物都是苏武的食物。

事实上,苏武也是这么做的。史书记载,5、6年过后,单于的弟弟于轩王到贝加尔湖来捕鱼打猎,发现苏武擅长猎网编织,还会制作箭缴、校正弓弩,因此非常欣赏他,赐给他许多衣服、食物、牲畜、酒酪器皿和毡帐等物品。从这里可以看出,苏武早就开始打猎捕鱼了,等到冬季来临之前,就可以多捕些鱼多打点野味,腌制成肉干,再多采些过失瓜蔬,以备过冬之需。

苏武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后来还引起了居住在贝加尔湖以西的丁零部落的注意,他们趁着于轩王的去世,抢走了苏武的牛羊。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苏武的朋友李陵投降了匈奴,也来找过苏武几次,劝降不成情谊犹在,看见苏武这么落魄也不忍心,叫他的妻子送给苏武好几十头羊,这里当然有母羊。

据史书记载,苏武曾在此娶匈奴女子为妻,并生有一子,后接回中原。如果苏武自己都揭不开锅,怎么能养活他的妻儿呢?

史官为何为没有军功的苏武立传?

史官为苏武立传,其实就是当时汉匈交战,有不少重要的汉朝将领被俘后变节投敌,有卫律、李陵、李广利等。这让汉王室非常被动,一则让匈奴方了解汉朝的战法,二则严重影响了将士们的士气。一旦战败,按照汉律可能当斩或花钱赎命,但如果投降匈奴,汉将们就可以得来荣华富贵,这样,汉朝将领就多了一个选择,或叫做退路。

而这对汉王室来说,是对其皇权的挑衅,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因此,苏武的出现,如同及时雨一般,给了汉王室一个机会来稳固其皇权。汉天子趁机昭告天下,汉朝将领当以苏武为榜样,效忠汉王室。

所以,大可不必再担心苏武在北海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吃上烤羊腿?因为苏武在北海的生活越艰辛,对后人教育的效果当然就越好。

当然,匈奴单于要俘获的始终是苏武的心,而不是他的尸首。因此,我认为那些羊其实就是单于送给苏武过冬的食物啊!您认为呢?


读春秋思无忌


苏武牧羊,只是前期比较苦,后来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苏武是吃羊的,不但吃羊,而且还是一个很爱吃肉,很有血性的强悍而勇的人。西伯利亚的狼群、猛兽,对苏武丝毫构不成威胁,因为苏武比它们更嗜血。汉朝的使者,跟其他朝代的使者很不相同,其他朝代的使者都以文人为主,但汉朝的使者,多数都是身怀绝技的武士。苏武,人如其名,其实非常的勇武,不但是汉朝派出的使者,还是汉朝的将军。很多人对人和狼的战斗力对比,比较感兴趣,想知道人厉害还是狼厉害,这个问题要是问苏武,苏武可能会回答“狼不过是送到嘴边的肉而已”。对久经战阵的汉朝将军和老兵来说,动物再凶猛,比起全副武装的匈奴骑兵,也弱的太多。

虽然苏武吃羊,但是刚到北海的时候,有羊却不能吃。因为数量不多,还全是公的,吃一个少一个,而且羊是单于的羊,数量变少会成为罪名。羊虽然不能吃,但是浩瀚的大湖,茫茫的草原,吃的东西还是多的是。此情此景,苏武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野外生存。之所以艰苦,主要是气候太寒冷,零下四五十度。

苏武是一个野外生存能力极强的人,虽然有羊不能吃,但是饿不着。开始的时候,没什么工具,过着石器生活,用石器挖老鼠,挖野菜。后来慢慢地开始升级工具,制造出了渔网,进行捕鱼。后来又制造出了弓箭,进行打猎。

苏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因为他让西伯利亚南部在2000年前进入了文明时代。只可惜,这个文明只是昙花一现,随着苏子的回归故土而烟消云散。遥想2000年前,一位学识渊博、文武兼备的汉人,在荒凉的贝加尔湖畔过着渔猎生活,风尘仆仆,艰苦创业,卓有成效,那是多么的激情澎湃。如果苏武回归的时候,赶上的是汉和帝灭北匈奴,那该多好。那样的话,也许苏武会接到继续留牧北海的命令,率领北伐留下的汉军驻守草原,发展出一套管理游牧民族的可行方法。苏武恐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儿八经有丰富游牧经验的汉人将军。

苏武在贝湖牧羊,艰苦创业了五六年。虽然财富有所积累,但是毕竟单打独斗,效率不是太高,尤其是铁器缺乏。有一天,匈奴单于的弟弟来湖边打猎,看到苏武在捕鱼,很感兴趣,就跟苏武学习如何捕鱼,学的挺开心。又问苏武会不会打猎,苏武说会,非常会。拿来弓箭给苏武,苏武试了试,说你这弓箭存在问题,准确度不行,如果让我给你校准一下,会更准。匈奴人一向对中原技术好奇,一听说,赶紧拭目以待。结果经过苏武的校准之后,弓箭果然比以前更准了,匈奴王爷对苏武非常的佩服。后来王爷经常来看苏武,与苏武成了亦师亦友亦兄弟的关系,并赠送苏武大量的牛羊牲畜,苏武从此成了富户。从此以后,苏武就经常吃羊了,多的怎么吃都吃不完。

过了几年,这位匈奴王爷去世了。西伯利亚的丁零人看到苏武的富有,又看到他的靠山去世了,就发兵洗劫了苏武,将苏武洗劫一空,这一下子又坠入了贫穷的深渊。不过还好,人没事,只是又要重新开始。不过又时来运转了,穷了没几天,苏武的好友,坚昆王李陵前来探望,走后又让李夫人送来一群牛羊,苏武的日子又蒸蒸日上了。

苏武最可贵的地方,不是西伯利亚牧羊的艰苦,而是对领袖的忠心。苏武听说汉武帝去世的消息,南望而痛哭,思念至于呕血。苏武离别故国十几年,对国家和领袖的念念不忘,可谓感天动地。


秦客逸民


苏武在贝加尔湖牧羊的这段经历,到底有多苦?以至于要挖掘野鼠藏的草籽充饥,难道不能吃羊么?

事实上,苏武牧羊这段故事,放在苏武这类朝廷官员身上,自然是苦的,但是如果放在普通牧羊的身上,却并非如此。既没有必要夸大苏武的苦,也没必要贬低苏武牧羊这份精神,这是不同的概念。

苏武牧羊,为什么要挖掘野鼠藏的草籽,而不能吃羊?

这个实在是很好理解的,因为这个事儿发生在苏武牧羊的第一年。当时苏武刚被派去北海放羊,羊的数量本身就没有多少,还有匈奴人盯着,怎么敢吃羊呢?不吃羊,又要生存,自然就要找其他吃的,所以很自然地要找身边就近更容易找到的草籽充饥,这是一种人类生存的本能,这也是苏武牧羊最苦的一段时间。

苏武牧羊这些年都靠什么生活?

苏武刚到北海那段时间确实苦不堪言,但是随着与周边牧民的不断接触,再加上匈奴人看管得也放松了,苏武的生活也是在不断好转的。

积五、六年,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汉书.苏武传》

于靬王是单于的弟弟,听说苏武会制做猎网和箭缴,所以找苏武帮忙,回头给苏武送衣送粮。可问题是,于靬王怎么会知道苏武有这个本事呢?自然是苏武这些本事已经在当地人那里闯出名声了,而这也自然是苏武这几年来的一种换取食物的一种手段。此时,有了于靬王送的马畜、衣服、食物,还有毡账、酒具等等,苏武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好了,只可惜,好景不长,苏武的牛羊被丁零人偷走了。不过,相对而言,苏武的生活无论如何也不会降回最初的标准了。

后来,李陵来劝降苏武的时候,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还是给苏武留下了不少牛羊、财物。

苏武在匈奴的妻儿

苏武在北海放羊时间久了,终归还是吸引了不少当地人的注意,后来还有个女子留在了苏武的身边,并为苏武生下了一个儿子,苏武为其取名苏通国。可见其思念故国之情。

不过,苏通国刚降生不久,苏武便结束了长达十九年的放牧生涯,得以回归汉朝,而此时的汉朝皇帝已经换成了汉昭帝。又过了几年,汉昭帝去世,汉宣帝即位,苏武作为朝中老臣,也越来越受尊重。

可他的儿子苏元却因为卷入上官桀等人的谋反事件而被杀,汉宣帝可怜苏武,便询问诸位大臣,“苏武在匈奴那么久,难道就没生子么?”苏武闻听以后,这才通过汉宣帝的岳父许广汉,将其匈奴妻儿的事讲述给汉宣帝。

汉宣帝通过汉使将苏通国接回了汉朝,但那个匈奴女子却永远地跟苏武天各一方了。

水言水语

苏武牧羊的故事,传了这么久,其精神确实可嘉,持节十九年依然屹立不倒,爱国之情何其之重。


然而,也不必将苏武牧羊的十九载说得要多苦有多苦,要多难有多难,那是极为不人性化的。苏武虽然身负政治任务,但是他一样是人,一样要生存,一样有属于他自己的生活。

正因为有匈奴的这番经历,苏武才看淡了生死,看淡了财富。因此,在他回到汉朝以后,经常会把皇帝赐给他的财物分给兄弟和旧友,家中并不积蓄财产,也是与他牧羊北海的经历分不开的。


水一白聊历史


说起汉武帝时期,你能想起什么?汉武帝刘彻?卫青、霍去病?丝绸之路?还是苏武牧羊?

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进行了多次打击,打出了国家的尊严,打出了民族的自信。

汉武帝做了五十多年的皇帝,打匈奴的时间却有44年,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汉军让匈奴感受了大汉的强大实力。当然,双方除了战争外,也有互派使者访问。在这44年的时间里,汉朝和匈奴多次互派使者进行暗中侦察,双方也都扣留了对方一些使臣。

到了公元前100年的时候,匈奴想要和汉朝和解,便主动向汉朝释放了善意,把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者都放了,汉武帝知道后,就派出了苏武出使匈奴。

北海艰辛磨其志,苏武牧羊展节操。

苏武一行人原先出访很顺利,可当苏武要离开的时候,却意外地卷入副使张胜的事件中,苏武遭殃了,他被匈奴给囚禁起来。

苏武毕竟是个人才,匈奴单于不想杀他,希望他能投降匈奴,替自己办事。但经过一番劝说后,苏武并没有被“洗脑”成功,于是单于就想让苏武受点苦,希望能使苏武改变心意。

一开始,匈奴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和喝的,想让苏武挨饿,最后迫于无奈屈服。可让匈奴感到神奇的是,苏武靠吃雪和毡毛来充饥,居然撑了好几天。

于是,匈奴使出了狠招——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苏武牧羊,就这样开始了。

匈奴让苏武去牧羊,实质是还是想让苏武屈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匈奴提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了目标给苏武:他们给了苏武一群公羊,说等到这群羊中有小羊出生,就能放苏武回汉朝去。

公羊能生出小羊?这恐怕是基因突变也做不到啊!即便是这样的不可能做到,苏武也毫不动摇,十九年的艰苦生活,最终还是被苏武给熬过去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苏武牧羊很好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千百年来,苏武和文天祥一样,是坚贞不屈的代表。

苏武为什么不吃羊?

匈奴为了能让苏武屈服,自然是制造了艰苦的条件给苏武去“享受”,比如不提供食物给苏武,在这种情况下,苏武为什么不吃羊呢?


一.坚定信念,不向匈奴低头。

首先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苏武不愿意向匈奴低头。

前面我已经说明了,匈奴是不希望苏武死的,如果想杀死苏武,匈奴是没必要让他去北海牧羊的,杀死苏武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没有给苏武吃的东西,但给了一群羊,理论上说,苏武完全可以靠吃羊来生活下去,但是苏武做不到,因为他不愿意向匈奴低头。

苏武是汉朝的使者,它代表的是汉朝的形象,他不想向匈奴低头,只要苏武吃了羊,那么在匈奴人看来,苏武已经变相的屈服了,苏武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不吃羊。

二.苏武自己找到了食物,不至于饿到吃羊。

匈奴没有给苏武食物,苏武又没有吃羊,那么苏武靠吃什么活下去呢?

苏武肯定是有他的办法的,鲁滨逊能够在孤岛中生活27年而不会饿死,苏武当然也能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野外生存,苏武是怎么做的呢?班固在《苏武传》中写道: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就能看出,苏武一开始吃的是老鼠洞里的果子,后来,他学会了打猎捕鱼,靠打猎捕鱼来获取食物。

因此,苏武虽然在北海生活得很辛苦,但他还是选择不吃羊。

结尾:苏武牧羊之所以被人们所铭记,就在于苏武所展示出来的气节。19年的流放生活,苏武一直留着皇帝的节杖,他没有忘记汉朝,他也没想过背叛汉朝。电视剧《汉武大帝》里面有这么一幕:李陵劝苏武投降,苏武仍然坚持原则,并对李陵说:虽然汤镬在前,斧钺在后,苏武甘愿做第二个张骞,不辱使命!


简单平凡123123


其实问题也不是很复杂,因为苏武是代表大汉的使臣,他有使臣的尊严和素养,断然不可能去偷吃匈奴人的羊,那样未免还掉价了。

苏为何武牧羊

汉武帝在位时期,曾派苏武带领一支使团出使匈奴。当时苏武是团长,副团长叫张胜、他们来到了匈奴以后,本来双方谈得挺好的,但是因为张胜参与匈奴宗室的一起谋反案件,却让整个大汉使团遭殃,苏武也被牵连,被匈奴单于囚禁。

匈奴威逼利诱,希望苏武投降匈奴,遭到苏武的断然的拒绝。匈奴单于就下令将苏武流放到荒凉的北海(贝加尔湖)放羊,给他的一群公羊,还说:“等到公羊产奶的那一天,你才可以回来。”

苏武从此在贝加尔湖,过着十分凄惨的生活,缺衣少食,饥寒交迫。当缺少食物时,苏武就地取材,要么抓老鼠充饥,要么挖野菜充饥,但就是不吃匈奴人的羊。

苏武牧羊,为何不吃羊

苏武毕竟是汉朝使者,他奉命出使匈奴,在匈奴人面前,他代表是的大汉的形象。

虽然苏武并不清楚,也没有参与张胜案件,但是他作为大汉使团的团长,多少要负有一些责任。苏武出使匈奴的任务,意在促进两国和平,而非颠覆匈奴政权,但是汉朝使团中居然有人,参与匈奴的谋反案件。苏武对此却完全不知情,不能说没有失职的嫌疑。

如就匈奴的立场来看这一谋逆案件,就不难理解匈奴人为何这么对待苏武。大汉使团出国访问匈奴,竟然有人想乘机颠覆匈奴政权,可以想象匈奴单于是何等愤怒。从苏武个人来说,他虽然对部下所做所为失察之过,但他并未参与试图颠覆匈奴政权的案件。特别是后来张胜为了保命,主动投降匈奴,所以对谋反案件的具体细节,匈奴单于也是非常清楚的,完全可以排除苏武的嫌疑。但是匈奴人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还是这么残酷地折磨苏武。

在贝加尔湖额日日夜夜,苏武体验着人生最艰难的那些灰暗。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汉使身份。匈奴人逼苏武牧羊,如果他没有忍住,在食物短缺时,吃了几只羊,那么匈奴人会怎么看待汉使和大汉呢?他们还能尊敬汉使吗,还能敬重汉朝吗?汉使出了国门,就是代表汉朝的形象。苏武如果为了填饱肚子,就杀了几只羊吃,无异于给汉朝抹黑。苏武作为汉使当然应尽心竭力维护汉朝形象,而非给汉朝丢脸。

苏武拄著汉节牧羊,起居都拿着,以致节上毛全部脱落。这就是他在努力维护大汉形象的明证,他当然不可能去吃羊了。

苏武牧羊的结局

在贝加尔湖的生活,是非常艰苦和艰辛的。但苏武却不改其志,坚持信念不动摇。表现出了伟大崇高的民族节气。时穷节乃现,日子越是苦难,越能突显苏武高贵的品格。

汉朝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在和匈奴人作战中战败被俘,他被迫投降匈奴以后,在匈奴做了官,还娶了匈奴妻子。他听说苏武在北海牧羊,就曾去看过苏武几次。当他得知苏武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辛时,出于和苏武的仰慕和同情,他就让自己的妻子,带着数十头的牛羊到北海,接济苏武。因为李陵的接济,苏武的生活境况有了明显好转。

汉昭帝登基后,曾派人向匈奴索要苏武,但是匈奴不想放苏武回汉朝,就假意声称苏武已经死了北海。汉朝不太相信,于是再派使者出访匈奴,汉使来到匈奴后,玩了一个小计谋,对匈奴单于说,“我们汉朝的皇帝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著帛书,上面说说苏武等人还活着,而且就在北海。”

匈奴一听这话,无言以对,只好放了苏武,于是苏武才得以被释放回国。


袁卫宇


苏武牧羊时衣食不保,宁愿吃毡也不愿意杀羊吃肉,你问我为什么,这不正是我汉人的铮铮铁骨与民族气节么?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苏武——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被囚匈奴一十九载,不失我汉民族气节。虽被匈奴人放逐于北海牧羊,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很多时候只能以老鼠、野菜充饥。

那么苏武既然是被匈奴人放逐至北海牧羊,这不是有一大群羊么?为什么苏武宁可吃毡食鼠,也不吃羊呢?



  • 被扣匈奴,牧羊于北海

公元前100年,匈奴欲与大汉和解,结束几十年来的战争,便便派使节出使大汉,汉武帝见匈奴先服了软,便以苏武为正使、张胜为副使出使匈奴。然而,苏武怎么也没娘到副使张胜企图劫持匈奴单于之母,终以失败而告终,整个大汉使团因此遭殃,苏武也被囚禁起来。

匈奴单于想让苏武投降,却遭到苏武拒绝。愤怒的匈奴单于便下令将苏武流放北海(贝加尔湖),放牧一群公羊,只有等到公羊产奶的那天为止。从此苏武便过上了吃毡食鼠的日子。

  • 为何苏武不吃羊

首先第一点,这群羊是苏武能回大汉的唯一希望,明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有万分之一的可能说不定有奇迹呢?

其次,苏武没有忘记他是大汉帝国的使臣,要知道这些羊实际上归属匈奴,倘若苏武在粮食不济时,拿几只来下肚,固然快意恩仇,匈奴人会怎么看待苏武?还能保持对苏武的敬重么?

要知道,苏武出了国门代表的便不是自己,他所代表的是大汉帝国。他要做的是维护大国的形象,更为了民族气节!更具我文人士大夫之气魄!

血溅虏廷,不屈其节,饮雪吞毡,不移其志;牧羊北海,死所不避,生报国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