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是不是赵匡胤导致了宋朝国富军不强的局面?

开大火车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当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建立了宋朝,接着赵匡胤便是南征北战,称帝之后便是打算继续北伐,结果呢,就莫名其妙的死掉了,我们不管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但是我们却能够看出来,当年赵匡胤誓要夺取燕云十六州是有原因的,毕竟历代王朝,只要占据燕云十六州的话,便是死死的把握住了北境的关隘,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就很困难,可偏偏刚打下几个州,赵匡胤便死了。

燕云十六州是个好地方,只要占据这里,相互间连成片,可拒强敌,向南可直冲中原腹地,向北可攻游牧民族,可惜这一块地方,却让契丹人给抢了,直接将北宋势力范围撵到了黄河以南。

至于赵匡胤,则是生怕自己的江山怕被别人夺了,弄了个重武轻文,导致了朝廷当中,多数文官集团的肆无忌惮,他们做恶,军队买单。

再次就是地理位置导致了宋朝一直处于战略守势的状态,没有良好的马场,地处平原地区,北方唯有黄河这一道天堑。

要说是赵匡胤导致了整个宋朝软弱,那你就想多了。


北派说书人


在这里首先要肯定赵匡胤当皇帝后也是雄才大略的,连毛主席都称“唐宗宋祖”,可见其历史地位非同小可。

回到原问题要从赵匡胤皇位来路说起。公元960年后周朝廷为抵御契丹和北汉进攻,于是派遣当时禁卫最高统领赵匡胤率兵抵御,在离后周京城开封二十余里的陈桥驿(顾名思义一个叫陈桥的驿站)在亲信的预谋下黄袍加身,因为赵匡胤在宋州任过节度使,故改国号“宋”。

大宋公司成立以后,老板赵匡胤和以往的雄才大略的帝王一样,为公司招人,扩大地盘,让他的员工(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没过几年,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收割在他的麾下。注:黄河以北燕云十六州在唐末后晋皇帝石敬塘(造了后唐的反)这狗日的给送给契丹了,整个宋朝直到灭亡也没收回,直到大明公司老板朱元璋才收回。

国家统一了,老百姓过上了太平日子了,赵匡胤开始睡不着觉了,因为自己就是靠军权当上皇帝的,下面那些将军,元帅动不动手里十万大军,他们会不会也效仿我,来个xx驿病变,来过把皇帝瘾。他思前想后于是把“旧臣”叫到一起吃个饭,把自己心中顾虑(怕他们手下也给他们黄袍加身)说明,并给这些跟随自己打天下的人一条路,到地方去享福。“杯酒释兵权”前后一共两次基本上解决了心头忧虑。重要军事一把手都换成了年轻的威望低的人。也就是说,在宋太祖后期太平日子里这个抑制高级军官或抑制有能力的军方领导人战略一直延续下去,贯穿大宋二百多年。也就是说宋太祖的抑武行为是军队不能很好的发展最主要原因。

有人说根据太祖碑文可以说明北宋朝“抑武重文”,要我说抑武是一定的,但未必重文,就是因为即抑武又不重文,整个宋朝的文化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文人不得志才有了千百篇传世诗词。

宋朝是我最喜欢的朝代,文化经过唐朝的发展达到顶峰,经济上手工业和工商业初露萌芽,老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你们看的射雕等是王朝末年,老百姓水深火热)。在思想上没有程朱哪一套禁锢死人的思想牢笼。军事上随抑制领导人但不抑制士兵发展,虽比不上游牧民族的辽金,但也非常强大。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谢谢!








小新谈史


赵宋王朝是太祖赵匡胤以后周点检(最高军事长官)的身份,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兵不血刃夺取的政权。从而结束了唐末五代时期的混乱局面。

客观的说,这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目标是要建立象唐朝那样大一统的盛世王朝!这在他的先南后北的大战略中己得到充分体现。

三百多年的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饱受后人诟病和非议。但都算在赵匡胤头上,确实有点屈。

的确,杯酒释兵权,使跟随他的众多高级军事将领兵权被解除,目的是使武将拥兵政变登基的局面彻底被阻断!

但对武备丝毫没有放松,更无轻视。因为天下一统离不开武力。他统一南方后,已准备北进收复燕云十六州,恰在此时,却发生了变故。

他在宫中与弟弟赵光义夜饮时,"烛光斧影"的疑云,赵匡胤莫名的死去。要知道他还不到五十岁,正值壮年。

更奇怪的是,皇位上坐着的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其弟赵光义,千百年来,篡位的质疑声一直没有平息。

赵光义在格局、胸襟、才能上和赵匡胤相差甚远。

重文轻武的国策应是在太宗、真宗父子两代形成的。

檀渊一役,虽胜却吓破了胆,从此再也沒有北进的勇气。

北部边境近百年无战事,武备更加松懈,金兵一过黄河,京城很快沦陷,靖康之耻成了宋人抹不去的梦魇!


晚亭与落霞同晖


也不能这么说。宋朝所谓的军力不强,一个是因为没有幽云十六州之地,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北方防御体系,这个是宋朝建立之初就不得不面对的先天缺陷。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唐末以及五代,藩镇作乱成了家常便饭,宋太祖不得不防,不得不重文轻武,根本没得选。

没有幽云十六州,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是致命的,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外敌锋芒之下,无险可守,这笔账,还得算在石敬瑭头上。北宋对幽云之地一直是耿耿于怀,宋太宗时期,还发动了收回幽云十六州的军事行动,只可惜,失败了。但是,终北宋一朝,对于幽云十六州,一直念念不忘,甚至无脑到了跟女真人合击辽国以夺回幽云十六州的地步。

而重文轻武这个事,熟悉唐史和五代十国史的童鞋,就知道“轻武”是多有必要。那时候,军队已经到了“军旅之士各知其将,而不识天子之惠”的地步,藩镇作乱不可制,武人篡国轮番上演,就连宋太祖自己,也属于武人篡国类型,他太明白武人作乱的危害了,所以立国以后,就积极寻求弱武之策,逐步打压武将,以图根除武人作乱的土壤,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而重文呢,也是体现了宋太祖企图通过吏治、文治手段收拾天下混乱人心的决心。

当然,对武人的压制措施,随着北宋后继者的逐步加强和深化,还是带来了副作用:武将素质极速下滑,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非正常军队状态,也极大的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让秦汉以来的尚武风气从此没落。

宋太祖是经历过五代混乱局面的人,当初的重文轻武之策,也是防止武人作乱重演的最好办法,是根据时下局势的“对症下药”,但是,随着历史发展,这一政策被不断的深化和加强,逐步脱离了后续的历史环境,成了僵化死板的镣铐,拖累了北宋的国防军事。再者,大宋在宋辽金时代这么衰,也有子孙后代不争气的原因啊,尤其是是像宋徽宗这样的败家子,还有,宋处在游牧民族大爆发的年代,对手一个比一个猛,也是够倒霉的了,能抗到崖山之后,已经相当不错了。


吐蕃国护法国师鸠摩智


北宋的军事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也并非一个君王一句话就能决定的。而且对于宋朝而言,唐朝政策统治的失败,对其的影响具有直接性。唐朝并未能成功的约束武将对政权的影响,从而导致安史之乱后的近百年时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这是当时任何一个政治家包括统治者,应当思考和彻底解决的问题。

从这一点上对于军事问题的解决,对于武将地位的确定,宋朝确实是成功的。但是单一的解决了武将专权的这一问题,同时也导致了其他问题的出现,但这并不能全由宋太祖一人承担。唐朝后100年的混乱以及唐朝灭亡以后近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使得成功登上皇位的赵匡胤不得不想办法解决武将专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赵匡胤做的堪称国际典范,他以杯酒释兵权的和平手段解除了大批武将的实权强化中央集权,这是很不容易的,毕竟在当时宋太祖还没有真正统一汉地。

宋朝依然需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军事指挥者帮助稳定政权。而此时宋太宗也并没有向之后我们所说的那样重文轻武。随后的宋太宗进行了自己的统一战争,在南部初步胜利的情况之下转而北伐。北方的初期也是顺利的,成功的灭掉了割据政权北汉,除了幽云16州以外,基本天下已经尽归其统治,但是随后的北伐却毫无意外的失败了。因为契丹已经抓住了幽云十六州的关键。北宋很难在这一个强大的邻邦手中夺取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在两次北伐而宣告失败的宋太宗看来,治国方略确实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其实不单单是宋国,历史上其他建立的封建王朝也都是如此,但凡天下基本稳定和统一,武将的地位就会自然而然的下降,而文官的地位也会随之增长。毕竟打天下和坐天下绝不可能是同一拨人。宋朝并没有完成统一,但是初期的北伐以及一系列的统一战争使得宋朝的政治出现了稳定的局面,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并没有任何功绩可言,与契丹就北方的军事边界线,也呈现了拉锯和冷处理的态势。在军事行动这一问题上也不会出现进步空间,所以这对于统治者而言是必要转而进行稳定政权的努力。

再加上宋太宗自己的继位本身就有争议,如果北伐再一次接连失败,势必会谣言四起。为了自己对权力的掌控和对整个国政的稳定,他选择了放弃北伐转而将治理的重心放在国内。而且在宋朝统治初期,宋朝的军事力量并不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军事力量并不弱的概念,逐步成为统治阶层的一厢情愿。每当一个王朝开拓性不足的时候,保守派就会占据朝堂主要地位,宋也是如此。

保守势力往往是文官集团,宋朝的政治民主化是封建王朝当中最高的,对于国政的实施和制定也不仅仅是由皇帝一人说了算。在北宋建立初期的一系列国政问题上,文官集团具有很大的发言权。尤其是在对外战争不断失败与北方契丹初步达成战略军事平衡以后,文官集团势必要打压领军武将。这对于宋朝皇帝而言,也乐享其成。保守的文官总是以遵守祖制为由将宋代初期的战略事实演变成切实可行的限制武将的方针政策上来。

只要边境无事,武将们就一直是传统文官集团的批斗对象,逐步形成了整个社会和朝堂上的苟且偷安的政治风气。只要没有外界的巨大军事压力,宋朝对军事的重视程度,永远被文官集团所压制。曾经王安石变法时所喊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使王安石从传统的文官集团中脱离出来成为坚强的变法力量,但是最终这也被传统的保守派官员无情的镇压下去。


世界史图鉴


我认为是赵匡胤导致国富民不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作为宋朝的开国之君,也是后周时期的军事将领,自然而然的知道军事指挥权和国防的重要性。但是他这种重要性主要是体现在会不会被别人发生政变或者是兵变所推倒。基于这种考虑才会出现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二,随着建国的伊始战争的结束,国内需要进行生产生活的恢复,用来减轻人民的徭役税负,只有恢复经济才能国家政权长久,也是对古代明君的学习。三,当时宋朝国内的矛盾不是战争的矛盾,而是对一种新文化新经济的迫切需求的一种矛盾。所以致力于经济的发展成了宋朝君主的主要侧重点。四,还是对少数民族发展的忽视,造成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错误,要知道宋朝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边疆地区的贸易,随着宋朝的富庶,也让少数民族的领导们过分眼红,最终宋朝败在了重文轻武国富民不强上了。在崖山海战后灭国。


青春鼓手


当然不能这么说。

赵匡胤赵匡义兄弟俩搞政变夺得天下之后,怕别人也有样学样,就改革了。

赵匡胤在制度上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宰相管行政、三司管钱粮,枢密院管军队,皇帝居中总揽。具体到军权上,又搞了不少措施:

  • 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

  • 兵将分离(将不知兵、并不知将);

  • 内外相维(中央与地方军力平衡)。

这个目的是防止武将造反、防止形成权臣。这个目的基本实现了,但是后果是军事效率和效能大幅降低。

到赵匡义继位后,两次伐辽失败,心灰意冷,恰好发生了规模浩大的李顺王小波起义,于是赵匡义就把工作重点转向内部,于是“守内虚外”形成了。也就是说,对外部敌人消极防御,对内部臣子和百姓要严防死守。

除此之外,赵匡义还担心临时指派带兵出征的将军造反,怎么办?就又搞了一个“将从中御”。什么意思?就是:赵匡义画好了作战的行军布阵图纸,带兵出征的将军照着图排兵布阵,不得按照自己的意思来。照着阵图做,败了也问题不大;不照阵图做,胜了也得到皇帝面前请罪。战争是最讲究临时发挥的,这种遥控将领的阵图,怎么能贴合战场实际呢?前线还怎么能打胜仗呢?

好了,赵匡胤和赵匡义俩位把几乎所有的模式都画好了。后世的子孙又胆小怕事:那行了,咱们什么事都按“祖制”办吧。就这样,从宋真宗开始、宋仁宗巩固,宋朝的正式制度和所谓“祖制”就这么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两位开国皇帝能力和权威都在,军事上这么做也还可以,后面的皇帝可就不行喽。他们都是在深宫中长大,哪里懂得现实社会?更不用说军事了。这种情况下再搞“将从中御”,结果可想而知啊。比如对西夏,那败得惨不忍睹啊。

宋朝后续皇帝的战斗意志也是极差的。比如1004年辽国来攻,宋真宗一听说辽军来了,就想弃都城逃跑,后来在寇准鼓励之下硬着头皮打了一仗,最后签成了赔款的澶渊之盟。后面还有宋徽宗、宋高宗,一个个都是惧战逃跑的能手。

至此可以给出结论:

赵匡胤的制度设计是为了防止权臣和军阀篡权,赵匡义进一步把国力使用方向和军人的主动权给扼杀了,而后续赵宋皇帝则墨守他俩定的成规,这些综合到一起,才导致了宋朝国富军不强的局面。

如果给分割责任比例的话,赵匡胤占30%、赵匡义占40%、后续皇帝占30%。

正是赵匡义的“守内虚外、将从中御”等原则,彻底把宋的国力锁在内部、把将领的主观能动性锁死了,所以赵匡义的责任最大。

另外赵匡义的子孙们只知道墨守成规,不知进取,也是军事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很明确的说,不是赵匡胤导致宋朝国富军不强的局面的,是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干的好事儿![酷拽][酷拽][酷拽]

在赵匡胤时代,宋兵吊打各路军队,统一了中原,面对辽朝军队,也是怎么打怎么赢。可惜,烛影斧声之后,赵匡胤死了,赵光义来了。赵光义一通操作猛如虎,结果被辽朝打的大败,自己还差点被俘虏,靖康之变就差一丢丢提前100多年实现。在此打击之下,赵光义开始变怂,兵怂怂一个,将熊熊一窝,宋兵差不多算是废了![打脸][打脸][打脸][打脸][打脸][打脸]



程小满的文史日记


宋太祖赵匡胤导致了宋朝富而不强?!我分几部分来说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点,乱世风云拨迷雾。



在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混乱的时代“五代十国”,那时候战局混乱、民不聊生。在这个风云莫测,草根上位的时代后期,出现了一个影响赵匡胤一生的人物,“雕青天子”郭威。


郭威何许人也?冷不丁一提,大家可能不知道,但说到“黄袍加身”大家肯定如雷贯耳。没错,“黄袍加身”乃是郭威首创,赵匡胤就是学的他,他可以说是赵匡胤的“师父”了。郭威是市井草根出身,靠着一身本事混到了后汉掌握兵权的大将军,后来后汉皇帝觉得他权利太大,想要夺回兵权之时,毅然发动政变“黄袍加身”,排除阻碍、上位登基,建立了五代最后一个朝代周朝,史称后周。

而这时的赵匡胤正在给郭威当小弟,郭威这一手“黄袍加身”当真是让赵匡胤吃了一惊,嗯?!原来还有这种操作。全程参与和目睹了“师父”的上位史,老赵似乎发现了新大陆,这对他以后的政治军事生涯有很大的启发。

第二点,一朝兵变披黄袍。


后周可能注定是一个短命的朝代,短短十年就经历了三代皇帝。到了第三代皇帝,年仅七岁的周恭帝上位之时。而这时的赵匡胤,已经靠着自己的才能逐渐掌握兵权、积聚了自己的实力。 胸怀大志的赵匡胤正在等待一个时机,可以结束纷争、建功立业的时机。


如此,这个机会来了。公元960年,大年初一,为应对“辽国和北汉要攻打周国的传闻”,朝廷急命赵匡胤带兵前往边境,赵匡胤在带兵行军至途中,在手下将士的拥护下,发动了那场历史上著名的“陈桥驿兵变”。进而也学着他“师父”郭威,照样来了一手“黄袍加身”,并顺利返回京师登上皇位,结束了混乱的“五代十国”,建立了历史上又一个,某种程度上大一统的政权宋朝!

第三点,把酒庆功释兵权。


那么建立宋朝之后,局势稳定之后,摆在赵匡胤面前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没错,还是“黄袍加身”,这是老赵心里的疙瘩。 老赵想了,我“师父”郭威“黄袍加身”当了皇帝,我也是如此,虽然我相信我这帮兄弟,可……万一我那些手下的手下再给我那些手下披上黄袍(有点乱,请自行理清,冷漠脸),后果不堪设想啊。可是我又不想效仿前人,随便找理由杀了我那些过命的弟兄,唉……有什么两全其美的方法?思来想去,老赵下定决心,不如请这帮老弟兄喝酒吧,酒桌上好说话啊。这不,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老赵把憋在心里的苦衷委婉的告诉了众弟兄。众弟兄也是明白人,纷纷表态不敢造反。最终,老赵许给了众兄弟荣华富贵,并在这“愉快”的氛围里解除了手下的兵权,嗯,咳咳,至少我们老赵是愉快的。

第四点,发展经济强皇权。


为了发展经济民生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建立很多新的有效制度。

其一、权利互相制约的制度。枢密院和三衙两个部门分别掌管军权和军令,互相牵制制约,这样就不会让其中一方做大。

其二,兵力互相制约的政策。全国兵力分给中央和地方一人一半,而地方兵力又分散到各地,这样地方想造反就很困难,中央军想造反又有地方军钳制,有效预防了内部作乱。

其三,官兵定期换防的制度。全国官兵定期换防,防止在一个地方扎根,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圈子”,防止“做大做强”。

其四,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为了发展经济、鼓励农业生产,赵匡胤减少了赋税,并调取人才专门治理了经常泛滥的黄河,为百姓搞发展搞农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总结:在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经济,更是把兵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此,国家稳定了,百姓安稳了,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而相对应的军事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也导致周边的几个国家,对这个战斗力较弱但又肥的流油的猎物虎视眈眈。


历史趣访谈


不可否认的是,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封建朝代。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 ,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是当时当之无愧的经济强国。

但是,由于宋朝的建立是窃据他国的成果,所以在治理大政上,有别于其他朝代。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因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决策,史称“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的负面因素,主要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朝封建国家逐渐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难以自拔。这也是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正是因为了有了赵匡胤的铺垫,朝中无能征之将,不可轻易言战,宋朝后世的皇帝只好坚持与邻友好的策略,也确实起到一定效果。比如,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宋朝才逐渐步入治世。

靖康之耻

但是,这样的“和平”只是宗皇的一厢情愿,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许多人都主观认为,宋朝的灭亡,主要是因为国富兵弱,没有在国防建设上投入人力物力,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富国才可强兵,宋朝的统治者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花在国防上的银子也不在少数,宋朝的军事力量也不可谓不强大。从军队编制上说,全盛时期,曾有80万禁军(正规军),还有数量相当的地方武装,这个数字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惊人的。

为了养兵,宋朝每年的国防开支极为庞大,其和平时代为2000万贯钱,战时达到3000万贯钱以上。这样高的军费开支,是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另外,宋朝先后涌现出一大批诸如宗泽、岳飞、韩世忠、文天祥等爱国将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富”、“兵多”、“将广”,且军费开销庞大的封建王朝,竟然在抵御异族入侵时屡屡失败,最终亡国,其深层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句话,就是军事上跑偏了,外交也跟着跑偏。


陈桥兵变

因为宋太祖的政权是巧取豪夺得来的,他深知拥兵自重的将领对皇权的巨大威胁,所以,有宋一朝实行的都是“兵将分离”的军事指挥制度,尽管其拥有过百万的军队,但却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种违背军事原则的做法,疏远了官兵关系,指挥失灵,其最终结果是大大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

有了这样一支貌似强大的却毫无战斗力的军队,在战场上吃败仗也是必然的。但是,由于军事实力在那,宋军对外作战并不是场场吃亏,也曾取得过许多辉煌战绩的。但是,宋朝统治者却无视这一点,对外族的入侵一直采取的屈辱忍、花钱买平安的外交政策,甚至是在打了胜仗的情况下,也表现不出一点血性。

比如澶州之战,本来是辽军不敌宋军,才被迫求和的。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澶渊之盟

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和约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辽国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宋辽战争

乐观主义者则认为,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这样的事情,在宋朝并不是个案,而是一而再地持续发生着。


据史载,仁宗时,宋、辽关系又趋紧张,辽国屯兵北境,要求遣使谈判,划地与辽。当时北宋朝臣上下因敌情叵测,无人敢担使者之任。面对主忧臣辱,当时职位还不太高的大臣富弼挺身而出,两度出使辽国。在谈判中,他从各方面陈述了双方的利害关系,不卑不亢,仁而有威,致使辽兴宗自知理亏,遂息兵宁事。使南北之民数十年不见战事,天下称善。


其实,在宋朝,富弼是有名的贤相,外交上也有在套,他利用自己对宋、辽、西夏三国关系的透彻了解,助宋朝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

而在明代冯梦龙的《智囊》中的记载,则道出富大人此行,靠的也是银子的力量才把事情搞定的。富弼的理由是:“本朝皇帝曾说,为祖宗守卫疆土,怎敢把土地胡乱送给他人。北朝想要得到的,无非就是租赋而已,朕不忍使两朝赤子丧命疆场,因此便委屈保全土地,增加岁币……”在增加“岁币”后,“友好邻邦”当然是欣然应允。

南宋偏安

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王朝,如此慷慨地给人送钱,是不可能满足邻国的贪婪的。当他们得到你的钱,得到你的江山美人时,他们会利用你的钱、江山壮大自己的实力,然后再向你提出更多的要求,你又送钱,又送江山,如此周而复始,即使国力再雄厚,也难有不亡之理。

蒙古铁骑

终于,在蒙古铁骑的扫荡下,南宋早已无力抵挡,只有一退再退,崖山一战,南宋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