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打響新戰“疫” 供應鏈考驗再度升級

在去年經歷過洗牌的生鮮電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戰“疫”,訂單暴增,缺菜缺貨,配送小哥也不足,有人說是風口,也有人說是考驗。生鮮電商是否有足夠的供應能力,成為疫情期間最大的挑戰。

“疫情本質上是對生鮮到家供給側能力的挑戰。”每日優鮮合夥人兼CFO王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供給能力越強,這個時候就會有商業機會的出現,能夠抓到溢出的需求。供給側能力不足,生意就無法承受。

“今天送了130單左右,春節這段時間基本每天都是這麼多。”叮咚買菜配送員趙春雷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單子比以前多了不少,客單價也高了很多,買得比較多的是米、面、飲用水和蔬菜。

趙春雷來到叮咚買菜當配送員已經一年多,今年春節出於疫情防控,大家買菜更加依賴生鮮電商平臺,配送人員緊缺,他主動留在上海,沒有回安徽老家過年。

目前,趙春雷所在的站點有15名配送員,還有3名從外地回滬處於隔離中,配送人員相對緊張。但同時,叮咚買菜也在加大力量招人,不過招上來也需要隔離一段時間。

由於防疫需要,大家都主動減少了外出次數,手機買菜訂單量暴增,還有熱心網友總結了一份北京app搶菜指南,定鬧鐘搶菜成為這期間苦中作樂之事。

2月8日早上,鬧鐘一響,小高趕緊在每日優鮮下了一單,除了蔬菜水果,他還買了元宵,準備和家人過個“特別”的元宵節。“如果不定時‘搶菜’,好多平臺要麼售罄,要麼沒人配送。”小高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公開數據顯示,春節期間,美團買菜北京地區日均訂單量為節前的2倍-3倍;京東生鮮從除夕至初九銷售同比增長215%;叮咚買菜大年三十訂單量較上月日均增長超300%;每日優鮮從除夕到大年初八實收交易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50%。

“我們在疫情一開始,就組織了500噸蔬菜,現在日供給大概在1000多噸,供給量的充分程度甚至已經超過歷史峰值。”王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但在這個過程中需求太旺盛,已經擊穿了整個行業的供給量,出現部分消費者每天晚上提前囤貨,第二天搶貨,其實每天一千多噸的供給量足夠滿足用戶,這個供給量會隨著到元宵節逐步釋放,提升到兩千噸;再隨著囤貨回退,需求會下降。

對於如何在短時間做到如此大的供應?他還強調,中國上游產能是巨大的,1500噸在裡面是九牛一毛。

王珺表示,公司通過組織解決了封村、封路的運輸困難,以及過年期間產地工人的供給問題,有效地把田間已經生產好的蔬菜運到主要城市的大倉裡去銷售。

經歷過一輪洗牌的生鮮電商該如何活下去,一度成為市場關心的話題,以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為主的前置倉模式能否實現盈利,也一直存在爭議。但在此次戰“疫”中,不論是蔬菜供應、配送速度、人員儲備方面,這兩家生鮮電商都體現出了前置倉的優勢,導致其成為不少人搶菜必備的app。

過去五年,每日優鮮對於用戶的留存,本質上就是靠不斷擴張的供給側能力來提供服務。

“通過這次疫情我們進一步斷定,也驗證了我們在供給側,快速組織新運力,和快速組織更大規模貨源的能力。”王珺提到。

事實上,不少生鮮電商在發展初期,還停留在互聯網時代拼流量的思維上,通過燒錢搶佔市場,但從去年以來,靠燒錢補貼的生鮮電商已經被淘汰出局。只有依靠供應鏈能力的提升,把各個環節打通,以此降低價格,贏得市場。

叮咚買菜CEO梁昌霖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他表示,生鮮電商競爭力可以說是冰山模型,海平面上看到的是規模,海平面下看到的是供應鏈能力,供應鏈不足,其他都會垮掉。

經過此次疫情的考驗,供應鏈能力如何已經被看作是生鮮電商能否持續發展的硬核本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