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李世民是本来就一直蓄意谋反还是被两个兄弟逼迫为自保才谋反的?

修行度劫


说李世民是蓄意谋反,不完全是,在唐朝的建立中,李世民是有不世之功的,起兵之初,李渊不是说过:“化家为国由汝,败家亡身亦由汝”这句话吗?现在已经化家为国了,但根据封建社会传位䙗长的规矩,继承大统的是长子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既然李世民在建立唐朝有赫赫战功,他的手下一定聚集了一批能人志士。。李建成心里也明白,想坐稳皇位,必须除掉李世民这一帮人。李世民也知道,一旦李建成登上皇位,它的这个集团会被铲除的。于是就看谁占得先机,谁就可能坐上皇位,而免除杀身之祸。不得不说李世民的雄才大略,他率先发难,发动玄武门之变,一举夺得皇位。虽然皇位来得有点不正当,但是,以李世民建立唐朝的功劳,和以后对国家的治理,还是德配其位的,他也不亏为封建历史上的一位明君。

单从玄武之变,李世民是蓄谋造反。但依当时的形势,不反则有杀身之祸,也有身不由已,被逼的成分。

纵观历史能成大业者,必不能存妇人之仁,刘邦被项羽追杀,而子抓住车辕,刘邦挥剑直喝,“快放手,不放则斩!”弃子只身而逃。后终灭项羽而得天下。

周文王明知是吃的儿子之肉,而面不改色。

袁绍因儿患疥疮,放弃伐曹良机,后终被曹操灭亡。都说了明这一道理。

成大事者,应心存高远,不计一时得失,能提得起,放得下。斗争是你死我和,你不心狠手辣,心存仁慈,被消灭的就可能是你,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历史上如此,现实亦然。

如果李世民不当机立断,就没有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也没有毛主席,沁园春中的唐宗宋祖了。


汉阙故人


玄武门事变,本质是大唐开国过程中,两大派系间皇位争夺战的总爆发,所以谈不上逼迫之说,也不存在无辜的一方。李世民之所以采取血溅宫廷的的极端方式,可以视为处于被动形势下的一次冒险。

李氏兄弟曾携手奋战

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在家族观念深厚的国人心目中,每逢艰难时刻,最可靠的一定是自己的家人,李渊家族也不例外。公元617年,在决定造反后,李渊曾让李建成、李世民两兄弟联手攻打西河郡。初出茅庐的兄弟俩同甘共苦、身先士卒(《资治通鉴·隋纪八》):

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俩人自离开晋阳,到拿下西河后返回,一共仅用了九天,这在古时无异于闪电战,可谓不辱使命。

这次“锻炼队伍、考察新人”的军事行动让李渊信心爆棚(《资治通鉴·隋纪八》):

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

接下来,李氏全家成年男丁齐上阵:老四李元吉留守太原,老父李渊带着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杀向长安(老三李玄霸早死,不然估计也得上)。其中,李建成担任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出任右领军大都督,牢牢把握军队的指挥权。

一路上,兄弟俩同舟共济,携手战斗。当被宋老生率领的隋军阻挡在霍邑之外时,由于阴雨不断、粮草断绝,李渊曾想过打退堂鼓,而李建成与李世民则一致劝父亲坚持。最终,父子三人浴血奋战、拿下强敌,除掉了西进的拦路虎。

在拿下长安、灭隋建唐后,长子李建成毫无意外的成了太子。面对群雄并起的激烈竞争压力,兄弟俩进行了分工:李建成与父亲坐镇长安,主内政;李世民则领兵在外,主征伐。

一山不容二虎,李世民逐渐功高震主

可以共患难,难以共富贵,这是中国封建时代难以逃过的人性死胡同,甚至亲父子、兄弟也不可避免。

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李世民天才的军事与领导才华体现无疑,懂兵法、有魄力、行事果断、敢打敢拼,而且任人以才、处事公正、胸怀宽广,不但大杀四方、屡破强敌,为大唐开疆拓土,而且以高超的管理水平与人格魅力,滚雪球般在麾下不断笼络人才。

李世民如此能干,老爹李渊、老哥李建成的心情是纠结的:他俩坐镇后方,搞人事、做后勤,儿子/弟弟在前线打江山,这本来是多完美的配合;然而随着打仗的这位战功日积月累,深受朝野爱戴,别说太子,就连皇帝自己也觉得自己的威严受到了威胁。

为了敲打李世民势力,公元619年,李渊先是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杀掉了太原起兵的功臣、李世民的头号马仔刘文静;其后在太原被刘武周拿下后无视李世民,派自己的铁杆心腹裴寂领军出征。

然而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裴寂一溃千里;不得已,在这要命的关头,李渊只能让主动请缨的李世民再次出马。秦王确实牛掰,他北上浴血奋战近一年,将刘武周势力连根拔起,李氏王朝度过了最大的危机。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围攻洛阳,并且围城打援,将王世充和他请来帮忙的窦建德一锅端。

经过这两次战役,大唐基本消除了竞争对手,一统天下是迟早的事。对于功劳震朝野的李世民,李渊必须得表示表示,公元621年,他给二儿子升官(《资治通鉴·唐纪五》):

上以秦王世民功大,前代官皆不足以称之,特置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

不过当上天策上将的李世民做出了一个动作,让本就如坐针毡的李建成越发忌惮。

文武并重拉拢人才,暴露出李世民的野心

李世民升官后,在天策府的一个举动,体现出了他的真实想法(《资治通鉴·唐纪五》):

世民以海内浸平,乃开馆于宫西,延四方文学之士...世民朝谒公事之暇,辄至馆中,引诸学士讨论文籍,或夜分乃寝。

也就是说,他认为经过多年征战,天下已经要打下来了,是时候治天下,自己得好好准备,所以改变以往只招揽武将的做法,开始大肆收拢文人。而且这不是做做样子、沽名钓誉,人家是真的天天去找这些文人学习!

问题很严重啊朋友们,治天下好像是皇帝和太子最应该上心的事吧?你一个藩王,是不是踩过界了?而且更要命的是,李世民的这一动作在唐王朝士人间激起了极大反响(《资治通鉴·唐纪五》):

又使库直阎立本图像,褚亮为赞,号十八学士。士大夫得预其选者,时人谓之“登瀛洲”。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日后的凌烟阁功臣像,看来李世民很喜欢给人画像排名次。而士大夫们也纷纷以被李世民看中为荣,能够进入预选大名单已经是天大的喜事,誉之为“登瀛洲”。

这个架势下,别说李建成,换做你我任何一人在太子位置上,都会气得两眼发绿。而天下渐渐平定,也客观上给搞政治斗争提供了条件。从这时开始,东宫与天策府的矛盾日渐激化,李建成联合李元吉,以近水楼台之利,打点皇宫内外,稳固自身实力。

为了应对不时之需,公元624年,李建成招募两千余人充当东宫卫士,号称“长林军”,并且还私自调动幽州骑兵为心腹护卫。当然李世民也不是老实人,后来在玄武门之变前,尉迟敬德亲口说“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规模虽小点,但也是精兵嘛不是。

其中还发生了一件插曲,而李建成干这活的心腹杨文干动作太大被人告发,被人以“意图联合太子造反”为名告发(不得不让人怀疑这跟李世民有关)。李渊大怒,将俩儿子各打二十大板(《资治通鉴·唐纪七》):

惟责以兄弟不睦,归罪于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天策兵曹参军杜淹,并流于巂州。

不过李渊这种和稀泥的方式肯定要出大问题。

矛盾升级,决玄武门事变不可避免

东宫与天策府的矛盾日渐升级,逐渐不可收拾,李元吉多次建议刺杀李世民,李建成则担心激起军队乃至政权动荡予以制止,他的办法是用阴招:

首先,架空李世民的军权。他利用太子权力之便,以应对突厥为由,将李世民麾下的文臣武将逐渐调离,划归李元吉旗下(《资治通鉴·唐纪七》):

会突厥郁射设将数万骑屯河南,入塞,围乌城,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上从之,命元吉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将军张瑾等救乌城。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

相传他还准备在出师劳军之际当众杀掉李世民。不过以他的稳重做派来看,这大多是耸人听闻的谣传。

其次,下毒。这件事大家都熟悉,在此不赘述。

总之,李建成是想以软刀子杀人,除弟弟于不动声色之间。不得不说,这一招比较高,也体现出李建成本人有水平、手下有能人。

不过常年在战场出生入死的李世民更狠、更敢冒险,眼见自己玩明的话“胳膊扭不过大腿”,豁出去来了招玄武门事变,直接把战场上的套路用在宫廷争斗上,不仅终结了哥哥弟弟两家的性命,顺带把老爹的位置也夺过来了,确实是牛人!

所以,我们既不能以为李建成无能,也不能怪李世民心狠,要怪就怪万恶的权力诱惑。中国封建历史上,为了皇位手足相残、甚至父子互捅的案例太多了,有些朋友别总盯着李世民骂。毕竟人家确实有能力,能打天下、能治天下,能结束战乱、让百姓回归安稳日子,这样的皇帝,历史上有几个?


正史漫谈


毫无疑问,这是李世民蓄谋已久的。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任何朝代的开国帝王无不是政治家暨军事家,只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是个例外,似乎与军事家沾不上边。他原是隋朝世袭贵族,凭祖荫担任太原防卫司令官(太原留守),在隋末天下大乱时,受部下及儿子的鼓动、胁迫而被动起兵,幸运的登上皇位。客观的说,李渊其人并不杰出,甚至还有点平庸。

不过李渊虽然平凡,他的三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却都是一代英雄。而尤以李世民最杰出,功绩最大,几个最强悍的对手,如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被他率兵击败,于是新兴不久的唐王朝,踏上隋朝的老路,发生夺嫡斗争。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那个王朝,第二代都是危险的瓶颈期,通过这个瓶颈,王朝就江山稳固,反之则二世而亡,秦、隋就是先例。同时,历史的教训也告诉我们,每逢亲王的声望和力量,跟皇太子相等或超过时,铁定的要发生流血惨剧,这是专制时代无法解开的死结。

据史载,在起兵反隋,战事正酣的危急关头,李渊曾口头许诺,只要李世民能率部反败为胜,赢得此战,化解危机,事成之后就立他为太子。这就为日后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了伏笔。唐朝建立,李渊登基后后,却在臣下的建议下(当然也是他的主意,这一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二也是缘于眼前隋朝血淋淋的事实)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于是朝庭就行成了两大对立阵营,明争暗斗。李渊幻想着用爵位封赏来化解李世民的怨气,也天真的认为时间能平复一切,骨肉亲情能战胜权力魔仗的诱惑。或者说,从他登基后的作为看,并没有什么好办法消除这涌动的暗流,摆平这两个宝贝儿子,只能祈求天老爷保祐,不要重蹈隋朝的老路一一骨肉相残。

遗憾的是,天老爷并没有眷顾李渊,让他在深宫高墙内享受惬意的快乐。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李世民终于按捺不住,先下手为强,伏兵玄武门(皇城中门),杀死入朝的同胞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同胞弟弟、齐王李元吉。此时李渊正在皇宫的内湖上同美人饮酒泛舟,李世民的军队冲到面前,声称护驾。他才知道两个儿子已死。为避免与杨坚同一命运,他当即说李世民做的对,并立其为皇太子,一切军国大事交付于他,更于几月后主动(?)传位,自已退居为太上皇。看来李渊虽然平庸,却并不糊塗,有时候平庸也是好事,甚至是护身符。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既杀兄弟,又逼父亲,更杀侄子,霸占弟媳。他俨然杨广第二,其实比杨广更坏(杨广的恶行好些证据不足)。意想不到的是,历史重演到这里为止,杨广没有通过瓶颈,李世民却顺利通过,以后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李世民用他高度的智慧,勤奋而小心的治理他统御下的帝国,并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也使他自已成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孤立的看玄武门之变,我会认为李世民为了权力,丧失人性;但站在历史的大格局中,我还是同意历代对他的评价一一英明杰出的帝王。毕竟那个时代,唐王朝是他们李家的天下,谁死谁活,谁胜谁败,是他们自个儿的家务事,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姓马的或姓周的姓陈的……别的什么姓。



武丁仗剑决云霓


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按照古代制度应该是嫡长子即位,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隐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逼迫父皇李渊退位并且顺利登上皇帝宝座,究竟是蓄意谋反还是被迫谋反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一、李渊的儿子

具史料记载,李渊有22个儿子嫡子有四个,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但是李元霸相传在16岁时就已经去世,其余18个庶子在玄武门之变爆发的时候最大的只有八岁,所有从李渊晋阳起兵到大唐建立只有三位嫡子是有机会和能力争夺皇位的。

二、李世民的能力

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出生于公元598年,当发动玄武门之变时(公元626年)28岁的年龄正直年轻气盛,雄姿英发。他果断聪明,骑射功夫不凡,少年有为,雁门关解救隋炀帝显示出了不凡的本领和气盖。善于带兵打仗,屡建功勋,带兵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立下了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册封为秦王。在不断成长和立业过程中,不断笼络人心和人才如我们熟悉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尉迟敬德等一大批文臣武将,这也给日后的玄武门之变和大唐江山的开拓埋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一切的成绩给本来已经时太子的李建成集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三、双方的冲突

其实因为李世民军工太高,李渊对其已经是封无可封,允许他开府,这连太子都没有的权利给太子和李元吉带来更大的猜忌和斗争。应该说李世民和他的兄弟的斗争一直都没有停过,从杨文干谋反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和他底下的谋臣已经开始对太子集团发起了攻击,而李建成和李元吉为首的的太子集团也一直在寻求机会,制造冲突并且愈演愈烈,打击秦王府的势力也导致了众多文武官员被贬官外,在无奈和困惑当中他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他的谋略和勇气、铁血手腕让他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而两个兄弟的逼迫只会使他不断壮大和强大。

我们应该相信玄武门之变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李世民一直在成长和斗争当中取得胜利的必然,大唐盛世在他的带领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贞观之治让大唐在历史的星河中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桥北鹿鹿


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手足相残,问题出在储位与事权上。作为李建成错在举措中让李世民感受剪除羽翼的危境威胁。这个在心理上造成逼迫之势,估计当时李建成有一定的任性居位而不考虑当事人感受。强势之下,外安实危!如果李建成处理事情有礼有节有沟通有交流,让李世民安心放胆的能耐(宋太祖皇帝赵匡胤看透人性),那么,就根本上不会有李世民杀兄夺帝位的起心和行动。再看李世民对魏征的容忍态度上可以看出气度不同格局差异,魏征本身是李建成体系内重要人物,也是打算一死报效李建成而去的,李民世体系内讲实在的缺乏象魏征这样的懂得治理国家的人才!是什么李世民打动了魏征活下来并帮助李世民治理国家的呢?无非就是魏征一身的才干,就是为当朝黎民百姓谋个安居乐业太平盛世而已。李世民知道自己的治国理政能力有限,没有魏征帮助他皇帝位子座不稳当太平。所以,魏征活着的时候李世民处处委屈自己(所谓的怕魏征的指责和监督),等到魏征死后,掘墓起尸出李世民心头恶气就是李世民内心世界最最真实的感受实际。如果一定要讲个事实比喻,有点象汉高祖刘邦与韩信拜将,封齐王(迫于形势,恨之入骨,起杀韩信念头,兔死狗烹◇吕后杀韩信),所以,症结在于兄弟俩个人心里有自我不惜残杀手足,亦须要保得富贵荣华的利益地位争取不惜手段。


开心爷爷咪虎哥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李世民是早有预谋的

李世民作为李氏子孙,帝王之心也绝非一朝一夕才会生出,甚至可以说在当初太原劝说其父李渊晋阳起兵就已经暴露了李世民的野心。然而真正等到李唐王朝建立后,李建成被确立为太子,成为帝国下一任掌舵人;作为原始股东之一的李世民虽然被封秦王、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可以自置官属,地位在其他王公之上,俨然成为帝国第三号实权人物。

大权在握的李世民很明显并不满足于当前的局面,因为按照目前的安排即使权力再大,李世民在法理上始终无法作到帝国掌舵人的位置。这对于人才济济的秦王府及雄心勃勃的秦王李世民而言,完全是不能够接受的。于是,李世民在秦王府诸人的支持下开始积极行动,为将来能够做到帝国一号位置而努力。

李世民采取的措施

为了能够迈向帝国掌舵人的位置,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秦王府势力应该是做了和平与武力两方面准备。

  • 上策:和平方式。通过让李渊册封李世民为太子,代替李建成成为帝国继承人。

事实上,李世民已经成功了。就在李建成私下送铠甲给自己亲信庆州都督杨文干的时候,李世民就趁机让人举报太子准备谋反,李渊大怒就将李建成软禁起来,紧跟着杨文干开始起兵。此时,李渊就让李世民率军平叛,并许诺将太子之位给李世民。可最终叛乱平定后,李渊违背了诺言,仍令太子回京执掌朝政,只是责备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不睦,将罪责归到了太子府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身上,并将他们流放。

杨文干事件让李世民彻底看清了,仅仅依靠李渊,通过和平的形式,自己是成不了太子的,也就永远无缘于皇帝宝座了。

  • 下策:武力政变。通过武力清除太子影响,直接奠定自己强权基础。

在和平争夺无望的情况下,武力政变也就成了秦王府势力唯一选择。于是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杀死了帝国未来掌舵人太子李建成及支持者齐王李元吉。然后派亲信逼宫,迫使高祖李渊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实,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国家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并在当年8月,唐高祖李渊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成为唐太宗。


安定郡小书生


按照封建帝制继承既定规则,李建成作为嫡长子继承皇位是顺理成章的,且太子建成在协助李渊取代隋朝建立唐朝政权过程中也是功不可设的。其功绩主要有:一是山东募兵,训练军队,为李渊起兵,作了军事上的准备;二是领兵平定突厥入侵,显示其军事才能;三是带兵讨伐山东刘黑闼,平定山东;三是太子建成有勇有谋,会用人,魏征、王珪都是建成得力慕僚。当然作为太子,建成利用李渊和太子的有利地位,刻意打击李世民的势力,加速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步伐,其目的也是保住太子之位,继而登上帝位。李世民作为李渊次子,按常规不可能登上帝位,李世民文治武功皆可圈可点,军事上善于集中优势兵力,击敌薄弱环节,屡战屡胜,战功卓著,被封为秦王。善于用人,房玄龄、候君集等文臣武将皆屡立战功,同时力主发动政变,取建成太子之位而代之。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其兄李建成,其弟李元吉,可谓心恨手辣,被后世所诟病,但是,人到了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时,野心澎涨是必然的,况且李世民必竟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基业,贞观之治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李世民晚年,常被恶梦吓醒,梦中常梦见建成、元吉向其索命,这个问题真实性不可考,但提示我们想到,玄武门之变不是只有杀死亲兄弟这个唯一选择呢,是不是可以活捉,秘密囚禁到无人知晓的地方,对外宣的建成、元吉在战乱中已死,待政权稳固后给兄长、兄弟以优厚生活待遇。这样做是不是更好呢。最后问答本题主题,太原起兵之时,虽然李建成、李世民力主李渊起兵,说明两兄弟都有取得隋朝的雄心壮志,但这时只有父子三人齐的协力,共同与隋朝旧势力以及地方势力进行军事斗争,条件不成熟时,不能说李世民开始就有夺取皇位的野心,只有到了其军功赫赫,占据军事优势之时,才可能滋生夺取皇位的野心,实现其运大的政治抱负。


李同民


皇子间权力斗争险恶,李世民肯定一直存在蓄意谋反的迹象,而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的道理大家都懂。靠政变这种非法手段取得的皇位,加上李世民喜欢强行看本朝史家记载的习惯,大唐帝国的史官们不得不尽力抹去或修饰李世民相关谋反动作。

转为重点抬高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行为的迫不得已,正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样,是在两位所谓的“不忠不孝不悌不义”兄弟刀悬在头般的步步紧逼下干出来的。

李世民亲自审阅史书的真相:洗白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政变,严格意义上谈不上谋反,李世民只为除掉对自己有威胁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而导致的结果却和谋反没两样。在政变发生不久,李世民如愿以偿获得皇太子的宝座,“庶政皆断决”,大唐帝国的行政大权完全交给李世民。

又过了两个月后,大势所迫下,唐高祖李渊识相的传位给新太子李世民。如果他李渊就是不让位,估计下场会和亲戚隋文帝杨坚一样。李世民老谋深算,在秦王府肯定定下了预案,能背上弑兄的罪名,也不会介意多背一个弑父。

登上帝位的李世民就怕名声搞臭,积极确立起玄武门政变法理、道德方面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曾经专门询问负责编修国史的房玄龄等人,坚持打破帝王不翻越本朝修史的常例。

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 "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 "对曰: "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不从。

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日: "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 "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门政变的具体日期,李世民看后果然不满意,实录写的讳莫如深,容易引发世人议论。明确指出要把《今上实录》中玄武门政变文笔写的要跟“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一样。我李世民发动政变为的是国家政权稳定,先发制人除掉建成和元吉两个图谋作乱的逆贼。

而五代后晋时修成的《旧唐书》实际上完全照抄太宗实录,将建成、元吉定性为西周时期祸乱社稷的“管叔、蔡叔。”李世民如愿以偿的洗白自己,搞臭两位兄弟的千古名声。

《旧唐书太宗本纪》:管、蔡既诛,成、康道正。

《旧唐书高祖诸子列传》:建成、元吉,实为二凶。

战功辉煌的李世民,日益显赫的声望

大唐的天下大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功高震主的秦王西破薛举、薛仁杲父子,扫除了关中西面的威胁,北击宋金刚、刘武周,收复李家山西根据地,东定窦建德、王世充两大割据势力。

虎牢关之战可谓李世民军事生涯的一大亮点,不光以少胜多,而且战争意义上完成相当漂亮的一箭双雕,打趴窦建德的援军,身在洛阳的王世充被唐军包围宛如铁桶,仅有的外援窦建德败报传来,王世充内心绝望开城投降。

高祖武德四年,窦建德旧部刘黑闼在河北揭竿而起,声势浩大,响应颇多,连破大唐河北瀛州、观州、魏州等十余州。不到半年,刘黑闼就收复窦建德夏政权原有地盘,拖到第二年二月,李渊才派出了儿子战神李世民出征,李渊为何犹豫这么久,还不是生怕李世民通过战功声望愈重。

洺水战役,唐军阵前坚守壁垒,李世民以精锐轻骑兵切断刘黑闼后勤补给,夏军粮草将尽急于决战,更秒的是李世民在夏军列阵开战之时掘开洺水堤坝水淹,唐军趁势掩杀,此战刘黑闼的数万百战精锐全部报销,仅率千余残部逃奔盟友突厥。

至于身为嫡长子的李建成,微弱的战功完全比不上弟弟,就连能够讨灭刘黑闼,也是在李世民重创其势力后趁机补刀收割。太子爷做的更多的是留在长安协助父皇李渊处理政务,征伐刘黑闼也是在手下谋臣王珪、魏徵苦心劝说下,秦王军事方面的声望威震四海,太子必须获得重大战功来对抗秦王。

殿下但以地居嫡长,爰践元良,功绩既无可称,仁声又未遐布。而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今黑闼率破亡之余,众不盈万,加以粮运限绝,疮痍未瘳,若大军一临,可不战而擒也。愿请讨之,且以立功,深自封植,因结山东英俊。"建成从其计,遂请讨刘黑闼,擒之而旋。

关于建成、元吉谋害李世民的诸事疑点重重

玄武门政变前发生了诸多两宫争斗,事情闹得最大的是杨文干谋反,杨文干本为东宫官员,太子李建成心腹,后出任庆州总管,以为外援。史书记载李建成密令杨文干在长安北面的庆州招募勇壮,图谋在李渊与诸子于仁智宫避暑时发动政变,“令起兵共相应接。”

李建成事先让东宫属官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运送铠甲给杨文干,两位押运将领惧怕祸乱,主动向李渊告发李建成,李渊大怒,连夜召李建成斥责,李建成在证人面前只好磕头谢罪。

令人感到蹊跷的是,李渊派去传召杨文干的使者司农卿宇文颖居然跟着杨文干一块反了,李渊本意是不太相信李建成会谋反,不过确有运送铠甲之事。所以急需抓到杨文干来亲身对峙,宇文颖则将发生的事情(包括尔朱焕和乔公山告发和李建成被囚禁)实打实的告诉了杨文干。

更加可疑的是,李渊郑重许诺李世民只要干掉叛贼杨文干,太子之位就是你的。而你大哥李建成呢,就姑且留他一条狗命,贬到蜀地当个小小蜀王,将来你上位后他诺不服从,那就果断发兵解决他。

可是呢,平定祸乱后,李渊对于改立太子只字不提,做了对太子和秦王势力各打一鞭的处理,归罪于太子府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并流之巂州。”理由是身为属官,对兄弟争斗未加劝导。

为何李世民平叛有功,却许诺未成,加上此事完全是李建成部下叛乱、部下告发,主动谋反未遂。《旧唐书》中对此的解释是李元吉、后宫受宠的妃子和中书令封伦反复游说,积极为李建成洗白。

太宗既行,元吉及四妃更为建成内请,封伦又外为游说,高祖意便顿改,遂寝不行,复令建成还京居守。

杨文干造反,背后很有可能李世民推波助澜,甚至通过精心渗透东宫势力全盘主使,目的是希望李渊废掉李建成。又或许是李建成在李世民咄咄逼人的压力下犯错,但他派人给杨文干运送兵器是事实。

既然知道主子李建成被李渊囚禁控制,身为心腹死党的杨文干怎会不顾主子性命悍然起兵呢?以区区一州之兵造反,怎敌长安周围十余万宿卫府兵?李渊同时处理两府属官,正是考虑到该事件的种种疑点。

至于之后李世民前往东宫赴夜宴,齐王李元吉暗中在酒里下毒,李世民“心中暴痛,吐血数升”,在堂叔淮安王李神通的搀扶下急忙赶回秦王府医治捡回一条命。这里疑点又来了,如果双方关系真的差到极点,李世民还能放宽心去夜里赴宴?真的想鸠杀李世民,毒性导致吐血数升还能捡回一条命,只能说这药太假了,还是史官们尽力抹黑皇帝的两位兄弟呢。


谱写历史长歌


李世民对皇位早有野心,后来的玄武门之变既是为了自保也是为了赢得与李建成的权利斗争。

隋朝末年,杨广把天下搞得一团糟,到处都是造反的军队,李渊也趁机起兵。起兵后,李渊首先进攻长安。打下长安后,李渊占据了关中地区,得到了关陇贵族的支持。有了关陇贵族做后盾,李渊一步步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新的王朝。李渊的爷爷被封为“唐国公”,李渊继承了这一爵位,他建立的王朝,就沿用了这个称号,定国号为“唐”。

唐朝建立不久,就出乱子了。李渊的两个儿子,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的能力都很强,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两个人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李渊按照传统,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让他将来继承王位。可是次子李世民心气太高,他召集了一些亲信大臣,使尽各种手段要和哥哥抢王位。对于这种不安分守己的行为,李渊当然很不高兴。他剥夺了李世民的军权,安排他去做中书令。中书令相当于我们俗称的“宰相”,是最高等级的文官。李渊这么安排,是希望李世民能收起自己的野心,甘心做一个文臣辅佐自己的哥哥。可是李世民没得选择。

古代的政治斗争就像一场“大逃杀”,一旦参与了权力的游戏,你就没有退路。李世民已经暴露了对皇位的野心,将来等李建成当了皇帝,他绝无宽恕李世民的可能。李世民在最绝望的时候,打算孤注一掷。当时,李世民、李建成和李渊都住在首都长安。李世民已经失去了兵权,只能调动少数亲卫队,他要面对的则是数倍于己的长安守军和宫廷卫队。想要夺权,只能火中取栗,置之死地而后生。李世民使了个计策,约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和李建成一伙)第二天来皇宫议事。二人完全没有戒备,第二天轻装简行,穿过皇宫的大门玄武门,走进皇宫。李世民早已带领卫队埋伏到皇宫里,此时突然发动袭击,在最短的时间里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随后李世民立刻奔向父皇李渊的住所,用武力控制住李渊和在场的大臣。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卫队以及长安城的大批守卫蜂拥赶来的时候,李渊已经被控制,大局已定。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在李世民的刀枪胁迫之下,李渊只能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当场就把国家权力交给了李世民。两个月后又补了个手续:宣布退位,让这个手刃兄弟的“好儿子”登上了皇位。但李世民还不满意,他下令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全部杀掉;他瞧着李元吉的老婆漂亮,把她拉进了自己的后宫;他还不顾“皇帝不能干涉历史记录”的史学传统,亲自下令改写历史。

可是,李世民杀兄逼父、篡夺皇位是众人都亲眼看到的事实,这件事没法改,他就只能从这件事的动机下手。于是在史官的笔下,李唐王朝的开国大业变成了李世民一个人的功劳:李渊变得昏庸无能,胆小怕事,是在李世民的极力劝说下才起的兵;起兵以后,重要的战役全都是李世民一个人打下来的;唐朝建立后,李渊好几次向李世民表示要让他当皇帝,而李建成猥琐善妒,多次谋害李世民,李世民是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才不得不自卫还击。——这些,都是李世民粉饰后的历史。

今天的历史学家根据其他史料的佐证,得出结论:李世民的确英勇善战,武功卓越,为李唐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并没有正史上描写得那么神乎其神,李渊和李建成也没有正史描写得那么不堪。不过,皇帝个人的私德和他的政治功绩是不挂钩的。李世民私德有亏,但对于百姓来说,却是一个好皇帝。


天香引


玄武门事变史著其祥,评者比比,肇其端者,始乱而终弃,咎由自取李渊之优柔。

窃闻承平之主,传嗣于嫡长,盖因长幼有序,绝窥伺者拥立变乱之源,况诸子无开疆拓土夸饰之功,自然宁贴,谓之名正言顺。

夫李氏乘隋乱龙兴,倡首者世民也,李渊类似挟从,语世民曰:今为王为囚皆出汝一人,善为之!风窃得天下,功出世民而传之世民,世民心虽所属,犹饰推让之礼,此让非真让也,杜天下人口实,当是时李渊若召建成元吉,论及未来承统推功论能,争天者而拥天下,消猜忌于伊始,弥祸乱于当初,功高者承嗣,次携富贵,兄弟相安,父子和乐。

李氏得关中地,拥争雄之资,时天下未靖,王世充龙盘东都,窦建德虎踞河北,刘武周雄霸幽燕,萧铣乘衅江南,朱粲残暴伪楚。五龙播弄,云变九州,李渊竟奢然自大,僭封号,改初衷,传嫡立长,起祸优柔而不知,为智为愚?昔刘邦兴汉之初,为汉中王时,其父尚健,兄弟亦从,未闻此父代传兄之说,因父兄根基微不足议。然李渊之资天下称之者比比,建成元吉之能碌碌平庸。比之高祖父兄,前者田舍翁,后止步诸侯尔。

以建成元吉之能,能保关中尚未可知,讨天下必先殒命。李世民锁五龙而靖九州,封无可封;秦王吏抚三山绥四海,置之何地?纵秦王有揖让之风,恐太子无措置之处。变生肘腋,李渊伏笔;兄弟阋墙,谁改初衷?

开国之君,夺之以能,位之以功,李渊踞虚恬之位,去能化功,兄弟情化水火势,安得两立?箭在弦不得不发,遂使贤君有千年之毁,若建成元吉谋成,人情忷惧,变乱迭至,以二子之能,恐李氏步隋后尘矣!

故曰玄武门之变肇其始者,李渊优柔之故也!

天下一统歌大风

赤帝谈笑话分羹

玄武茶余说兄弟

贞观济世千古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