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後一位有能力的大臣,49歲英年早逝,多活幾年或可逆轉局勢

堵胤錫,無錫宜興屺亭鎮人,崇禎十年進士,時年26歲。

在崇禎朝,堵胤錫官至長沙知府,在任上曾經率領鄉兵擊敗山賊,贏得知兵的名聲。

1644年,崇禎自縊於煤山,天下進入一段群雄逐鹿的混亂時期。

在這期間,明朝剩餘的力量先後成立了弘光、隆武、永曆等南明政權。除了他們,還有李自成、張獻忠等勢力,這些力量都被清朝一一擊敗,最後一統天下。

在此期間,南明政權也有過機會,尤其是永曆時期,孫可望、李定國等一度形成反攻之勢,收復了大片失地,最後失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還是自己內部的內鬥。

堵胤錫在南明歷仕弘光、隆武、永曆三朝,他在永曆三年(1649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病逝,年僅49歲。

堵胤錫是南明罕有的戰略家,在當時局勢下,他幾乎是唯一有能力挽救永曆朝的大臣,如果他能多活幾年,局勢還未可知。

之所以這麼說,我們看一下堵胤錫在隆武和永曆兩朝中短短几年的表現。

明朝最後一位有能力的大臣,49歲英年早逝,多活幾年或可逆轉局勢

​招撫大順軍

在此之前,堵胤錫在弘光元年(1645年)任湖南巡撫,當年五月弘光政權就被清軍消滅。六月份,堵胤錫在當地建“君子營”,招募3000人戰備。

唐王朱聿鍵即位為隆武帝后,擢升堵胤錫為僉都御史,巡撫湖廣。

1645年五月初,李自成在湖北九宮山意外身亡,他手下的大順軍,這時分為東西兩路。東路大順軍群龍無首,南下湖廣,想和湖廣總督何騰蛟聯合抗清。

何騰蛟這時在湖廣發展起了數十萬兵力,把湖廣視為自己的地盤。作為明朝理學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何騰蛟對農民軍是非常敵視的。

何騰蛟對大順軍的實力缺乏瞭解,以為是過路的流賊,派兵驅趕反被擊敗後,他才意識到大順軍的實力。自思實力不敵,何騰蛟勉強和東路大順軍達成合作協議,背後卻利用大順軍內部的新舊派系問題,使用“溶賊”和“限賊”的策略,分化瓦解大順軍,收服了郝搖旗、王進才等將領,對田見秀、袁宗第等部則一再排擠,不安排駐地,也不提供糧餉,想逼他們離開湖南。

恰好此時,另外一路大順軍——西路大順軍,在李錦、高一功等率領下,也到達了湖南荊州一帶。聽到消息,西路大順軍除了郝搖旗、王進才等部外,其他都在田見秀等人率領下,開到荊州和西路軍回合,大順軍餘部實現了會師。

會師後,大順軍餘部的兵力達到了二十餘萬,何騰蛟不願和他們合作,擺在他們面前的路就只剩下了兩條:要麼繼續保持獨立,就是保持農民軍的身份——這也就是清朝和南明都視作“流寇”,要麼就是乾脆投降清朝。

不管他們選擇哪種方案,對南明來說都是有害無利,不是為自己樹敵,就是加強了清朝的力量。

明朝最後一位有能力的大臣,49歲英年早逝,多活幾年或可逆轉局勢


這時候,堵胤錫正擔任湖廣巡撫,駐紮在常德。雖然何騰蛟督師湖廣,是堵胤錫的上級,但堵胤錫的境界遠高於何騰蛟。

在這危急的當口,他認識到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什麼自己的地盤、兵力,那都是扯淡,國都沒有了,湖廣焉能獨善其身,所以,他一直在密切觀察大順軍和何騰蛟的動向。

等到何騰蛟使出“溶賊”“限賊”等招數,逼走田見秀等部,大順東路軍和西路軍在荊州會師後,堵胤錫意識到自己必須出手了,再不行動,這幾十萬大順軍不是投降清軍,就是重新恢復流寇本色,人在被逼到無路可退時,道義什麼的就不再那麼重要,何況對於原本不講多少道義的農民軍而言。

堵胤錫意識到大順軍是一股極為重要的力量,如果能加以合理使用,對南明有極大意義。

只有聯合大順軍共同抗清,南明才有中興的希望。堵胤錫得知大順軍屯兵於荊州草坪一帶,決定親自前往李錦大營,極力爭取他們。臨走時,他對部下說:

“覆亡無日,吾願赤身往,為國家撫集其眾。事成,則宗社之靈;否則,某授命之日也”。

於是,他僅帶著數人,從武陵、灃水抵達李錦大營所在的草坪。

根據記載,堵胤錫開誠慰諭,講明忠孝大義:

(胤錫)大義諭李錦等曰:“將軍輩有大用材,而陷於不義,亦當事者之過。但念國家三百年來若祖宗食其德......於是李錦、高一功等三十餘萬皆就撫,聽公節制”。

大順軍接受招撫,這就是著名的“忠貞營”。

此後,忠貞營成為隆武和永曆時期,南明重要的軍事力量。忠貞營能就撫,堵胤錫居功至偉。

明朝最後一位有能力的大臣,49歲英年早逝,多活幾年或可逆轉局勢


但是,在歷史上,堵胤錫卻名聲不顯,這也正是因為他力主聯合農民軍。

因為朝廷裡掌權的官員,如何騰蛟、瞿式耜等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極端敵視農民軍。

這與明朝的理學思想有關。理學發展到明末,已經唯心僵化,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從小接受理學教育的何騰蛟等人卻堅持唯心的主張,把理學的綱常等級視為最高天理。

在這些人的理念中,接收農民軍的堵胤錫就是與流賊同流合汙,跟逼死先帝的兇手合作,就是背叛了儒家的理學道德,是無法被接受的,所以,他們要處處為難和壓制堵胤錫。

明朝最後一位有能力的大臣,49歲英年早逝,多活幾年或可逆轉局勢

如何為難的,請看。

1645年,堵胤錫招撫忠貞營後,趁八旗兵北返,湖北清軍實力空虛的機會,與何騰蛟約定,由他率手下楚軍從嶽州北上,自己帶著忠貞營圍攻荊州,最終目標是在武昌會師。

何騰蛟表示同意,他在長沙誓師,帶領水陸大軍“蔽江而下”,聲勢很大,雨點很小。清軍派勒克德渾回援,何騰蛟的大軍聽到八旗兵到來的消息,以為清軍壓境,不敢交戰,拔營逃跑。

其實,勒克德渾的目標不是長沙的何騰蛟,而是往西救援被忠貞營圍攻的荊州。

《清世祖實錄》“(騰蛟)至湖口,見王、馬諸鎮舳艫南潰,何、章二公相顧詫愕,不知所出。四鎮到,面訊之,始知為貝勒渡湖故也。其實,貝勒是往西湖襲撲一隻虎,非來星沙者也。”

何騰蛟手下兵力眾多,本該掩護忠貞營的側翼,擋住勒克德渾,以便讓堵胤錫攻下荊州。如今他們這一退,正在猛攻荊州的忠貞營一無所知,毫無防備之下被勒克德渾突襲,忠貞營大敗,損失許多輜重人馬,堵胤錫本人墜馬受傷,摔斷了胳膊。

湖北戰役的失敗,主要原因是何騰蛟部下的未觸即潰,如果他們能扼守水陸要道,阻擊勒克德渾,形勢將有利許多。

“赤心(李錦)從湖北赴嶽,以諸鎮兵無一至,為北兵截前隊而還。威望之損從茲始也。”

明朝最後一位有能力的大臣,49歲英年早逝,多活幾年或可逆轉局勢

如果說這還只是何騰蛟等人的戰略疏忽或統帥力不足,那麼長沙之戰更能說明問題。

永曆二年(1648年),江西的金聲桓、王得仁反正,短時間內江西大部分州縣重新反清歸明,形勢一片大好。

為了鎮壓江西的反叛,多爾袞重新部署各地軍隊,原本盤踞在湖南的孔有德等人的兵馬撤出了湖南。

利用這個機會,堵胤錫也率軍出擊,收復了常德等地。眼見形勢大好,堵胤錫想要繼續出擊,兵力卻不足,於是他再次邀請這時正蟄伏在夔東山區的忠貞營進入湖南,和他一起收復湖廣。

李赤心(李過)、高必正(高一功)等欣然從命,領兵來到常德,和堵胤錫合兵,多次擊敗清軍,先後收復益陽、湘潭、湘陰、衡山等縣。

十一月十一日,忠貞營兵臨府城長沙城下,開始圍攻長沙。

清軍據城固守,但兵力嚴重不足。長沙被圍攻五天後,已經搖搖欲墜,連總兵徐勇也在城頭督戰時被一箭射倒,身受重傷。

偏偏這時,督師何騰蛟下令,讓堵胤錫和忠貞營放棄長沙,拔營東進,去救援被圍困在南昌的金聲桓。

這是一道莫名其妙的命令,因為金聲桓等當時已被圍半年多,如果要救援,早就應該發出援兵。同時,長沙已經搖搖欲墜,旦夕可破。

這道命令唯一的意義,就是阻止了忠貞營攻下長沙,給了城裡的清軍喘息的機會。

事後,清朝湖南巡撫在彙報的奏疏中說:

“一隻虎(李赤心)等賊於十一月十一日攻圍長沙,危在旦夕,幸眾將士血戰,方得保全。長沙之圍雖十六日報解,而其勢益危”。

撤圍長沙這樣愚蠢的命令,比何騰蛟之前的行為還要可惡,斷送了明軍攻下長沙,在湖南佈置防線的機會。不久後,濟爾哈朗帶兵進入湖南,何騰蛟無力抵抗,被生擒後處死。

奉命救援南昌的堵胤錫和忠貞營,走到半路上就得到了南昌失守的消息,東進無門,歸路又被斷,堵胤錫只得繞道廣東迴歸。

明朝最後一位有能力的大臣,49歲英年早逝,多活幾年或可逆轉局勢

在從廣東進入廣西的邊境上,又發生了一件事。

半路上,堵胤錫已經和忠貞營分開,他帶著自己的1000多部下,打算從龍虎關進入廣西。

鎮守龍虎關的是永曆朝的永國公曹志建,此人是個跋扈的軍閥,他聽信讒言,疑心堵胤錫是忠貞營派來的臥底,是為了來搶他的地盤。

《所知錄》:“(朱謀烈)謂志建曰:此必忠貞欲襲關,堵乃先導,將謀為內應耳。志建信之。”

於是他晚上派出軍隊,包圍了堵胤錫所部,一番混戰後,堵胤錫的部下損失殆盡,堵胤錫父子乘亂逃出。

堵胤錫沒有在戰場上為國捐軀,卻差點死於自己人之手。曹志建的所為,也是南明武將的通病,他們除了一樣仇視原本身為“流賊”的忠貞營,還擔心農民軍來搶奪自己的地盤,吞併自己的人馬。

經過一番大周折,堵胤錫終於抵達永曆帝的肇慶行在。

明朝最後一位有能力的大臣,49歲英年早逝,多活幾年或可逆轉局勢

這時,湖南已經丟失,何騰蛟已殉國,但朝廷裡掌權的內閣首輔瞿式耜、丁時魁、金堡等人與何騰蛟的思想並無不同,他們把丟失湖南的責任推到堵胤錫身上,對他無端指責。

好在永曆帝還是相當信任堵胤錫,加封堵胤錫為少傅兼太子太師、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總督直省軍務”。

受到排擠,堵胤錫也志不稍減,積極調兵籌餉,準備再次出征。

但朝廷的實權人物卻唯恐他掌握兵權,在糧餉上百般刁難,堵胤錫五次上疏,才拔得三千兩軍餉,並且還沒到手就被李元胤派人搶走。

即便如此,堵胤錫也不氣餒。

他意識到單靠忠貞營的力量要打敗清軍,還顯得單薄,於是他想到了另一路農民軍——此時正在雲南發展的大西軍餘部。

他強烈建議朝廷像招撫忠貞營一樣,和大西軍合作,聯合抗清、

可惜,堵胤錫還沒能來得及看到願望實現,就已心力交瘁,在十一月二十六日一病不起,齎志以歿,年僅49歲。

明朝最後一位有能力的大臣,49歲英年早逝,多活幾年或可逆轉局勢


堵胤錫的一生並不長,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時間更短,真正的高光時期,從1645年起到1649年去世,只有短短四年時光。

時間雖短,堵胤錫卻是南明政權中高明的戰略家,出類拔萃的人物。

對待李自成的大順軍,張獻忠的大西軍等農民軍部隊,南明各政權的政策也在發生著變化。從弘光時期的“聯虜平寇”,到隆武時期的“聯寇滅虜”,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聯合農民軍對抗清軍,才是保證雙方都能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則。

政策雖然如此,卻難以改變何騰蛟、瞿式耜、金堡等人根深蒂固的理學思想,他們或明或暗,始終對農民軍進行不斷地排擠和打擊,從未真正把他們看做自己一方的力量。

只有堵胤錫,在李過、高一功等人即將與南明決裂時,單刀赴會,曉之以理,打動了農民軍將領,實現了聯合。在此後的戰鬥力,大順軍餘部們表現出來的戰鬥力遠遠超過南明軍閥們的軍隊,如果不是到處受到掣肘和打擊,本來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南明政府自己也承認“今日朝廷所恃者忠貞營耳”。

農民軍的抗清決心,也毋庸置疑,就算堵胤錫去世後,忠貞營依然在夔東堅持抗清十三年,直到康熙三年(1664年),才被徹底撲滅,成為堅持到最後的抗清力量。

明朝最後一位有能力的大臣,49歲英年早逝,多活幾年或可逆轉局勢


堵胤錫的英年早逝,還有更大的影響。

進入雲南的大西軍,在經營兩年後,已兵精糧足。孫可望等首領決定出滇抗清。

“年來以雲南一隅之地,兵精糧足,欲圖大舉,以復中原。”

張獻忠死後,大西軍有四位首領,也就是張獻忠的四個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其中艾能奇已陣亡,剩下三人以孫可望年齡最長,被推為盟主。

但三人各有部下,孫可望並不能完全駕馭他們。所以,他想要向永曆請封為王,以便在爵位上壓制住他們,確立自己的領導地位。

《上政府滇封三議》:“請封,可望一人意也。其意欲得封爵出劉文秀、李定國上,足以駕馭兩雄,使受其節制耳。

孫可望派出使者與永曆政府聯繫,但朝廷裡瞿式耜等大臣強烈反對封孫可望為王,爭論了幾個月,使者楊畏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請求改封孫可望為公爵,李定國、劉文秀為侯爵。

這下大臣們都表示同意。

堵胤錫覺得有問題,孫可望請封的是秦王,朝廷僅僅封了他一個景國公。如果是在明初,公爵是非常稀罕值錢的,但這時候是殘明,公爵、侯爵已經遍地開花,手裡稍有點兵力的總兵們不是公就是候。

孫可望統領大西軍,實力雄厚,部隊戰鬥力強悍,不是那些戰鬥力羸弱的總兵們可比,如果僅封他為公爵,不光不能滿足他的願望,反而是對他一種羞辱。

堵胤錫趕緊從中斡旋,穩住大西軍使者,同時連續上疏請求朝廷改封。

永曆覺得他說的有道理,折中了一下,改封孫可望為平遼王。

封王這件事,中間還有不少細節,在這裡就不作細說,二字王變成三字王,孫可望極其不滿,但最後還是顧全大局,出滇抗清。

試想,如果不是堵胤錫及時斡旋,孫可望僅僅得到個公爵的封號,事情又會如何發展。

可惜,在這一年冬天,堵胤錫就與世長辭。

明朝最後一位有能力的大臣,49歲英年早逝,多活幾年或可逆轉局勢


堵胤錫的目標很宏偉,如果他能活久一點,說不定能實現整合忠貞營和大西軍的目標。因為他在朝廷中最大的反對力量很快就不復存在:瞿式耜在第二年(1650年)於桂林被俘就義。被稱為“楚黨五虎”的袁彭年、劉湘客、丁時魁、金堡、蒙正發也被指控“把持朝政,罔上行私”而都遭到處理,或革職、或充軍。

朝廷裡,是和堵胤錫在對待農民軍問題上意見相近的陳邦傅、王化澄、朱天麟等掌權,他在朝中將阻力大減,獲得更多支持。

堵胤錫去世,永曆朝廷失去了一個高瞻遠矚的戰略家,失去了一個能整合各方力量的關鍵人物,就算是另一位名臣張煌言,也無法起到堵胤錫的作用。

看看堵胤錫去世後忠貞營的遭遇。順治七年(1650年)年,尚可喜、耿繼茂進攻廣州。永曆帝調遣高必正率忠貞營入粵救援,兩廣的軍閥為了排擠忠貞營,聲稱忠貞營的前部淮侯劉國昌造反,使得高必正、黨守素等無法進入廣東,只得拔營返回南寧。

當時清軍進攻廣州頗為不順,永曆朝廷也派出各路援軍,如果有能征善戰的忠貞營加入,擊退清軍把握大增。忠貞營遭到排擠是意料之中的事,但這時堵胤錫已經不在,無人有足夠威望和能力調節矛盾。

在孫可望請封時,高一功等忠貞營將領又捲入了封王糾葛,兩大原來的農民軍力量產生了隔閡。

不久,大西軍出滇抗清,孔有德攻入廣西。忠貞營單獨作戰,無法戰勝孔有德,孫可望又沒有威望號令他們,不願降清的忠貞營將士只有帶兵北上,去和在夔東的郝永忠、袁宗第等會和,形成被稱為“夔東十三家”的抗清力量。

大西軍和忠貞營之間,同樣缺少一個合適的中間人,能在兩頭都說上話,讓大家都給點面子。這個人,還是堵胤錫最勝任。

大順軍餘部雖然在夔東堅持抗清,卻再也沒有過大規模主動出擊,配合永曆朝廷作戰的戰役,永曆朝廷等於失去了這支重要力量。

孫可望逐漸掌握大權後,野心開始膨脹,與永曆帝和李定國等人發生諸多摩擦,最終發生內鬥。

堵胤錫死後,永曆朝廷缺少了有能力的大臣從中調解,也缺少能對孫可望形成掣肘的軍隊,這是他目中無人,得以獨大的重要原因。

如果有堵胤錫的戰略眼光和忠貞營的兵力支持,孫可望的野心或許不至於膨脹得如此厲害,他此後發兵攻擊李定國,自相殘殺時,也要重新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

明朝最後一位有能力的大臣,49歲英年早逝,多活幾年或可逆轉局勢

明末孤忠堵胤錫英年早逝,永曆帝也痛悼不已,為他輟朝五日,諭祭九壇,贈上柱國、中極殿大學士,太傅兼太子太師、潯國公,諡文忠。

可惜,永曆只有一位堵胤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