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呢?

果笑


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历史中出现的第一次繁华的盛世。

汉朝自汉高祖刘邦建立以来,一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是:在秦朝末年诸侯之间各霸一方,尤其是楚汉两国(刘邦、项羽)交战多年,资源匮乏,土地荒芜,百姓贫苦,汉高祖这才推行修养生息之策,主要是与匈奴和亲,停止刀戈,连年进贡。后代皇帝效仿。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第四位皇帝,跟随高祖的脚步,实行高祖的政策,这才解决了民生、经济、资源的问题,国家慢慢强大富余。

汉文帝之后是汉景帝刘启继位,是汉文帝之子,也是效仿先祖推行休养生息之策,更是继承了先帝文帝治理的繁华局面,也经过自己的努力这才取得了国富民强的成就,被后世称之为“文景之治”。但是这一繁华的局面到了汉武帝身上都弄得差不多了,连年与匈奴交战,国库空虚,人口也有所减少。


名士张海


“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被高度推崇的一个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一个盛世。既然是“文景之治”,其治理手段和政策措施,肯定是这个盛世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原因。然而,当一些历史老师在给孩子们讲这个“治”的时候,却让孩子们非常迷茫。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看“文景之治”究竟有哪些“治”的内容。

一是“轻徭”。“徭”就是徭役,也就是政府把老百姓征集起来,修建大型工程。比如修水利工程,修道路交通,修边防设施,修皇家宫殿等等。

在征集老百姓的过程中,有一些是老百姓义务劳动,也有一些会发一定的补贴。不过这些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就是要搞国家建设。

而“轻徭”,就是很少征集老百姓干这些事,当然也就是很少搞国家建设。

二是“薄赋”。“赋”就是税收。“薄赋”就是减免税收。汉文帝在位期间,有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汉文帝十三年的时候,还全年免田税。

汉景帝虽然在收税上略有增加,但大致也是照搬汉文帝的政策。

三是“减刑”。秦朝的时候有很多严酷的刑罚,汉文帝的时候,把很有严酷的刑罚都减轻了。而一些包括“黥、劓、刖、宫”这样的肉刑,汉文帝都予以了取消。

四是“节用”。也就是从上到下讲究节约。汉文帝非常讲究节约,他在位期间,基本上没有修过什么房子。衣服也是穿了又穿,有时候甚至穿着草鞋上朝。

如果我们仔细看上面的四条措施,我们会发现,其实根本就不叫什么措施。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不做事。或者用一个比较书面的语言,就叫做“无为而治”。

我们都有个概念,一个政府要把当地的经济搞上去,那必须大干苦干。修桥补路,搞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推进等等。只有这样搞,经济才上得去。

但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文景之治”,秘诀竟然是“无为而治”,竟然是“不治”,这个怎么还能称作“治世”呢?

当然了,也不能完全说没有提倡的东西。“文景之治”的时候,非常提倡一点,就是“德”。选拔官员的时候以“德”为先,官员要做道德修养的表率,同时在地方治理上要“以德化民”。

不过,“德”却是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务虚的东西。这对促进经济的发展,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所以说,当孩子们在学习这个“文景之治”的时候,会觉得迷惑不解。历史老师在讲这段历史的时候,也有些说不清,因为实在没什么“治”可讲。

然而,恰恰是什么也不做的“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理经验。

中国古代社会和其他地区的古代社会不一样。比如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社会,其能够强盛,那就是要出一位战神。只有出现了战神,他才能带着大家结束北方四分五裂的状态,征服别的地区。这样,北方才能富裕,北方的社会才会出现盛世。欧洲古代,由于处在非常复杂敏感的地域,又是海洋文明,大致和中国北方的游牧社会是差不多的,也是要能打。希腊能打,所以战胜波斯,强盛起来。罗马能打,所以战胜希腊,强盛起来。英帝国能打,所以到处都是其殖民地,让它强盛起来。

但是中国古代不一样。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社会。不打仗,不搞大型工程修建,让老百姓安心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粮食生产自然就会丰收。粮食生产丰收了,人们自然富裕。人们富裕了,国家自然会强盛。

所以说,不做事的“无为而治”,恰恰就是“文景之治”最重要的“治”。

当然了,这一条经验,其实并不适合现代。因为现代社会是工业社会。工业社会,要是不做事,搞无为而治,那就只有落后。当然了,虽然不该“无为而治”,却也不该折腾老百姓,“文景之治”的经验,也是应该借鉴的。


海洋说历史


“文景之治”是指在汉文帝(公元前179年)和汉景帝(公元前140年)两代帝王的统治下所出现的那段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时期。“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的第一个太平盛世,它是在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理论指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也被称做“黄老之治在汉朝建立之初,社会经济极为衰弱,朝廷推崇道家的黄老之术,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这种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整个社会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也大大增强,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更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景之治的出现说明道家的黄老之学对恢复社会生产,迅速提升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家思想对封建王朝政治决策的巨大影响力。


方大杰


文景之治,有其特殊环境。

一、经历秦末战乱,国家经济崩溃,所以刘邦被迫休养生息,这个国策,始终被吕后及文景两皇帝沿袭。实在因为无可压榨,连刘邦当皇帝,驾车的马都找不出纯色的6匹。

二、内外部威胁巨大。汉初,匈奴肆虐,刘邦打不过只能暂时屈服,以女子财富作为缓和的手段。内部异性王占据一半以上国土,削除异性王的过程就不能对百姓过于残酷。

三、统治思想以黄老无为之治为主。政府尽量不折腾,少折腾,放水养鱼。

四、汉文帝特色。汉文帝是捡到的皇位,本人经历过代国时期,面临匈奴,百姓艰难,汉文帝也就能够体恤民情,拒绝奢侈几十年可真不是装出来的。


四川達州


政治背景

秦末统治者横征暴敛,法度严厉,再加上连年战乱,百姓困苦,民不聊生,经济系统崩溃。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文景两帝相继即位后,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

概述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大李冠军侯


文景之治的出现有其历史背景,自秦统一六国到秦朝灭亡、楚汉争霸几百年整个社会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也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百姓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状态,统治者也需要社会稳定以丰盈国库!

再加上文景二帝的一些促进社会稳定的政策的推行;还有六国时期的贵族也大都没落,不可能再起事影响社会稳定向前!

再有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功臣绝大多数都是市井或者基层官吏出身,经过文帝之前的几次削蕃,留下的都是忠于汉家王朝的,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形成!

中央集权也为中央政策的执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种种这些最终促成了文景之治的开创!


Roangle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 汉孝景帝

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历史古装剧视屏锦集


汉文帝刘恒是高帝的第四个儿子,吕后百年后,太尉周勃、陈平,诛吕后,在三平衡刘邦后人,选了当时比较“软弱”的刘恒(代王)进京上位,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23岁继位公园前141年,在位23年)继位后这位软弱的皇帝一夜之间变得强势,之前装出来的可怜一扫而光。对外匈奴,依然延续和亲政策,能不打则不打,对内与民生息,轻徭薄赋,鼓励开荒农业,汉文帝本人也很节约,在位20多年,自己的衣服车马旧不更新,宫室没有新建,还是著名的孝子,文帝的母亲薄皇后卧病多年,文帝每每喂药都要自己尝了在喂母亲,有时整夜在母亲床前和衣而睡,以便照顾母亲。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的长子,(前面有四个哥哥都病逝了)继位后延续了父亲的政策,三国时期的曹植有篇《汉景帝赞》景帝明德,继文之则,肃清王室,克灭七国,省役薄赋,百姓殷昌,凤移俗易,齐美成康。

说的非常好,正是有文景两代的节约,国库充实,粮食多的装不下,旧的没吃完,新的又来了,钱财多的连串钱的绳子都霉烂了,才造就了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平了匈奴。

ps

汉文帝逼死了周勃

汉景帝逼死了周亚夫




花落__若相惜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进入封建专制社会的第一个君主大治下的盛世。在汉文帝汉景帝的治理之下,汉初推行黄老之术、于民轻徭薄役、休养生息,皇帝自己勤俭节约开创汉代最为美好的时期。


吕后被铲除后,汉文帝刘恒在陈平等人的拥护之下,登基为帝。登基之前的刘恒在代地做了十多年的代王,身为地方的藩王,他亲眼看到底层黎民百姓的疾苦,因此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汉文帝即位后,他多次下令劝课农桑,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多种粮食,并且在乡一级设立三老等基层社会教化组织,鼓励指导农业生产。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他废除了收孥连坐等其他法律,这条法律师是说,如果你犯罪了,你的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重者被处死,轻者沦为官奴,多么严酷的刑罚。

严酷的刑罚之下,罪不至死的人也被除死,更是他的家人沦为官奴,这都是直接的降低了社会的劳动力,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就少了许多,汉文帝这样做对增加社会劳动力起到了一部分作用,同时为减轻了社会刑罚。

经历了秦末战乱和四年的楚汉之争,西汉丢初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生产力底下,田地荒芜、饿殍遍地,许多地方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

面对这种社会状况,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成为西汉初年的当务之急,而这时候汉朝初年黄老思想的盛行,不但被士大夫接受,也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也被汉文帝采纳为治国之策!


那什么是黄老思想呢?黄老思想源于战国,他继承了黄帝学派的“阳”,发展了庄子的“阴”,因此命名为“黄老”学说。它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认为君主应该“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农时”。

黄老思想为什么会被西汉接受呢?一方面黄老思想与西汉初年恢复社会生产力与经济相契合,另一方面当时的学术正处于低迷期,黄老思想刚好钻了个空,就被西汉统治者接受了!

在这种黄老思想的影响之下,汉文帝与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政策。

无为而治的国策最大的特点就是求“稳”,不管是减轻刑罚,还是轻徭薄赋,还是减少税收,都让社会趋于稳定,而农业生产需要的就是这种稳定的社会。


农业生产之所以需要稳定,那是农业生产因土地和居所的限制,更是需要有稳定而持续的劳动力,再加上农作物自然生长规律所需要的时间,这些都需要社会的稳定,而无为而治正是促进了这些条件的成熟。

综上的论述,之所以会出现“文景之治”,它是西汉初年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受黄老思想的影响,更是汉文帝、汉景帝体恤民生疾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勤俭持国的结果!


南山居史


中国历史上一般都会出现大乱之后必大治的情况。经历了战国割剧纷争,秦未农民起义后,乱世之后必然会出现一段社会相对平稳、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都是这种情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