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闯关东的人为何要选择寒冷的东北,而不去富饶的江南?

晕海的感觉


都别抢,我来答。

闯关东这种人口迁徙活动主要从同治年间开始,一直持续到民国以后,主力军主要是山东、直隶地区的人民。为什么不去富饶的南方,其实说到底就是南方根本没有富余的土地可以让他们去开荒,另一方面,南方商业发达。

这对想要几亩土地来养活自己的广大农民来说并不现实,之所以想到要去东北地区,主要就是因为清人入关以后,为了保护自己的龙兴之地,对东北地区采取了封禁措施,尤其是长白山,更是严令任何人进入的禁地。

从顺治年间开始,清人就开始下达了禁止汉人进入东北的命令,这叫“禁关令”,所谓“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从此语气中可以看出这条禁令的严厉程度。光有禁令还不行,又修建了类似于“柏林墙”的“柳条边”。

这所谓的柳条边就是一条长达1300公里的土堤,在上面种着柳树,成为划分汉人和满人的边界,一旦汉人越过柳条边,便格杀勿论。所以“闯关东”的一个“闯”字体现了当时汉人前往东北开荒的艰险,这里的“关”就是指山海关。

值得一提的是,柳条边除了防范汉人,也防范蒙古人和朝鲜人,总之它是为了维护满人的利益。柳条边修建以后,确实对东北地区起到了保护作用,但是无疑也带来了弊端,那就是开发活动近乎没有。

毕竟要想开发土地,就得有人,光靠满人自己肯定没法把广袤的东北地区经营起来。因此,就政策上来说虽然“禁关令”是基本国策,但是这一政策也是时松时紧,有时候为了平衡汉人和满人的矛盾,也不得不默许关内流民进入关外。

总之它很严格,但是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森严,清政府自己对于这条禁令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禁关的后果就是东北地区大量土地荒废,可谓是野无农夫,路无商贾,民户萧条,田多未垦,整个东北地区犹如荒无人烟的荒原一样。

奉大府尹张尚贤在《根本形势疏》中描述当时的东北地区说:

河东河西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辽河之东,城堡虽多……皆为荒土,盖州、凤城、金州,不过数百人,铁岭、抚顺惟有流徙诸人。

由此可见,禁关令虽然的确是“保护”了这片土地,但是却得不偿失,阻碍了东北地区的发展。到了晚清时期,随着俄国开始日益垂涎东北地区,为了边防需要,清政府废除了禁关令,允许人们到东北地区开垦屯田,这是咸丰年间的事情。

但在此之前,由于清政府并没有明文规定,所以民间百姓只能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偷偷越过柳条边,跑到东北寻求生存。总之,简单来讲,之所以跑到东北,而不是江南,是因为那里就是一片荒原,每个人去了至少都能得到几块土地。

但是跑到江南就不同了,宋代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的开发逐渐超过北方,江南地区更是商贾云集,虽然是鱼米之乡,但是土地资源并不像东北那样丰富,因此基本上已经被大宗族们瓜分。

新的外来人想来江南谋生,只能沦为给别人当佃户,或者打工,这肯定不如自己去东北当主人要舒适安逸。简单来说,就是东北有利可图,所以值得冒风险。

不过当时的人们也并不全然都是往东北走,还有一个说法叫“走西口”,这个时间发生的比较早,从明朝中叶开始,一直持续到民国。这里的西口就是指长城以北的关口,如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

走西口的人主要是山西人、陕西人以及河北人,往哪里去呢?就是内蒙古。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叫“下南洋”,就是是沿海地区,像浙江、两广、福建一带的人去东南亚谋生。

今天东南亚的华裔主要就是下南洋那一代人的后裔,有的同学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全国许多地方的风俗都会出现相似的情况,其实就是这些人口迁徙活动导致的。人们的迁徙活动带来了故乡的风俗,所以形成了这种现象。

譬如明朝的“湖广填四川”,“山西大槐树迁徙”,都是比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


围炉谈史


历史上的几次民众大迁移,其中有名的就是“闯关东“。离井背乡,寻求生路,进入东北,寻求新的土地,建立安居的家园。

但他们为什么要去那个人烟稀少,天寒地冻,环境恶劣的塞外东北,而不去富庶温暖的江南呢?

首先是,东北地广人稀。迁移的多数是破落户的农民,他们手无寸铁,拥有土地才是生存根本。而南方虽然富庶,但繁华的外象下祸乱频频,东北虽有土匪,但无战乱。

再就是,生活习惯,山东和东北近似,语言相同,饮食大抵相仿。而去南方就有些水土不服,再者,南方士大夫,才子佳人居多,对于这些目不识丁的流民来

说,习俗上也不习惯。

最后是交通难题,那个时候,少有车舟,多数步行。山东到东北经渤海坐船,两天能到,步行为四五日。但如果去南方多数是陆路,一路上战祸濒起,时间长了,因条件有限,多数人自带干粮不足,到不了终点早就饥饿死了。综合考虑后,去东北是最佳捷径。

如今的东北人,他们的祖上很多都是山东人。他们开垦了荒芜的黑土地、也让希望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成累累硕果。


平定山人


闯关东、走西口,都是为了求的生存发展,中原和南方地区也是发生战争和荒灾的最主要地区,这些地方人口多,土地又有限,为了不被饿死,有口饭吃就冒着风险赶往东北、走西口进河套。南方地区虽然富饶,没有多余的土地,让他们去开荒耕种,对于贫困的农民,根本就没有资本在南方能够生活下去,也不适应这些人留在此地,所以就迁往的人很少。

闯关东人口迁徙,主要是从清朝中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民国以后,迁徙的主力军是山东,河北、安徽、河南一带人。这些地区都存在着一个关键问题,人口多,土地少,并且多数土地都被大宗家族霸占着,普通老百姓就是一些细租户,赶上饥荒年甚至挨饿。

从顺治年间开始清人就开始下达禁止汉人进入东北的“禁令关”,为了严格禁止禁令的执行,特意修建了柳条边,也就是种柳树长达1300公里的土堤,以此划分汉人和满人的边界,禁止汉人进入,进者格杀勿论。有些人冒着风险还是溜进去,开荒种田,随着这些风气越刮越大,山东、河北一代的流民,开始冒着风险进入山海关,闯入禁区,“闯关东”的就是从那时起开始流行。

柳条墙不但禁止汉人进人,还禁止了其它少数民族的人进入。清人为了保护他们本民族的利益而做的这项决策,时间长了就给他们带来了弊端,这个地区土地多人口少,就靠满人无法把东北的地区经营起来,不但很多地方被荒废,这些地区的同样禁止了商贸交易、很闭塞,没有什么人进去。富余的满人向南方、北方大城市迁徙过去,剩下的农户田多也没办法耕种,就形成大片土地荒废,人烟稀少。

满人的这种做法得不偿失,阻碍了东北发展,咸丰时期俄国人又开始垂涎东北地区,为了稳定边防,清政府废除了禁关令,允许人到东北地区开垦屯田,流民禁令一开有规模的开始迁徙。

这些流民都是家庭贫困,无法在当地生存下去,为了有口饭吃能够生存下来,早期只能冒着风险带着全家,约上几十人就一路向东北方向奔去。虽然当时有这条禁令,但是也没人把守,往往冒险进取的人,也没有出现什么危险状况,就有越来越多的山东、河南、河北,以及安徽一带的大批流民跑向东北开垦种地。

“走西口”——山西、陕西、河北人走过西口(过府谷口、杀虎口)奔向内蒙古河套地区,最起码能争到几块地,属于自己的可以耕种。

走江南(南方)就不同了,虽然这里是鱼米之乡,贸易发达,又是商贾云集的地方,人口多土地少,多余的土地被大宗族们瓜分完了,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在立足,也有人尝试过,反而最后奔向东北求得发展。

不管是闯关东、走西口、还是下南洋,都是为了能够生存下来,冒着风险带着全家老小,奔波于一片陌生的地域。这样也好,把土地多,无人耕种地都逐渐的开发起来,人口多了商贸交往也发达,地区也繁荣起来。


斌哥居丹霞


近代史上有三大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和赶大营,他们有的是为了求发展,也有的是为了躲避战乱。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闯关东。

闯关东的主力人群是山东的一些百姓。山东省人口众多,土地又有限,一遇到灾年的时候粮食就不够吃,由此形成了大批流民。而这些流民居无定所只能到处漂泊。山东人重义气,有魄力,具有十足的冒险精神。闯关东是需要勇气的。东北被称为满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在当时开发东北无异于是动满清龙脉,所以从康熙七年开始东北推行局部封禁,后来又开始全面封禁,不允许关内的人私自跑到东北地区去生活。封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东北虽然人口少了但留下了青山绿水,肥沃土地。这也是关内汉人向往东北的原因。故而一旦关内的百姓遭受到了天灾的时候,他们就偷偷渡海到关外去生活。而这一行径完全是跟朝廷政策对着干,故而才称之为“闯”。 在当时没有路引的情况下去往关外可是杀头大罪,弄不好全家都是有去无回,但是比起让他们无休止地饿肚子来说,他们宁愿背负着被杀头的危险溜到关外去生活。

满清统治者不愿意汉人到关外去,除了认定这里是他们的龙兴之地以外,他们还觉得这是满人最后的地盘,他们一直在给自己留退路。因为他们一直觉得自己几百万的人口很难统治占据几亿人的汉民族,所以一旦天下有变他们就退回关外,关起门来做土财主。但是随着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足东北,满族统治者这种想法就被打消了。他们意识到也许自己还没有退回去这些关外的土地就要成为沙俄和日本的了。为了抵御这些列强的侵略步伐,清政府实行实边政策,他们把山东等人口大省的部分人口转移到东北去,鼓励人口北迁。这样一来闯关东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到1930年闯关东的人口已经达到了67.3万人之巨。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到来才使得北方的沙俄、东边的日本安定下来,而不是以无主之地的理由和借口继续蚕食东北之地。

除此以外,对于这些山东流民来说,关外距离流民的老家更近一些,所以一旦家乡情况转好就可以回去。作为传统的中国人都有一种安土重迁的思想,而处于孔子故里的山东人来说,他们这种思想更为浓厚。所以他们选择暂时到关外去讨口吃的,一旦家乡情况好转就回去谋生。据资料显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流亡到关外生活的百姓也兴起了一阵回流热潮,回流的目的地就是流民之前的老家。这样的现象很好地佐证了我们这个定论。地缘关系太重要了,对应于山东百姓来说江南虽好但是距离遥远,一路上要经历许多的打打杀杀暂且不提,即使有幸活着到那里,以后再想要回来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从骨子里面来说生存对于山东百姓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想要的而是发展。南方是满足不了他们这个野心的。南方虽然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但是逃难至此的人鲜有机会出头,只能从事那些最低贱最苦命的职业。在南方就算想当个农民都很难。南方田地紧张,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手里面都没有多少水田,而这些山东百姓逃荒过去肯定也是得不到田地的,至多是做南方富户手下的一个苦力罢了。但如果他们能够到北方去的话就不一样了,开发程度不高的关外急等着人去开拓,但凡勤快点的人都可以在这里获取到财富,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人,而不需要成为别人的附庸。

逃到关外也是人们对于和平生活的一种向往。关外开发程度低,很多地方都是人烟稀少,帝国主义虽然多有觊觎但是尚未对这片土地采取行动,故而内部比较稳定。但是江南则不同,江南地区繁华,水运便利,帝国主义早就看中了这片土地。不仅仅是帝国主义要染指这片土地,那些独掌一方的大员以及野心家也在这片土地上博弈,所以看似繁华安定的江南实际上是一片动乱,危机四伏。故而流民选择了闯关东而不选择去南方。

人除了受限于经济、社会氛围等人文因素以外,还要去考虑一下气候、饮食等因素。关外四季分明,东部季风暖湿带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对于山东百姓来说关外的气候条件似乎更适合其生存发展。但是江南就不同了,江南地区夏季酷热,冬季过于湿冷,对于中原过来的百姓是很难适应的。在饮食上,关外的百姓喜欢稍微重口味一点的食物(油、辣放的会比较多),这很契合中原百姓的口味。但是在江南则不然,江南地区的食物大多以清淡,甜食为主,对于习惯了重口味饮食的人来说突然一下吃如此清汤寡水的东西是非常不适应的,干起活来都没什么力气。

综合上述条件,那些逃难的百姓很冷静客观的选择了关外而没有选择江南。他们这样做使得个人和政府两方面都有所受益。对于他们个人来说到关外这广阔天地之间不仅可以填饱自己的肚子,而且还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所谓是一举两得之事。而对政府来说民众投身关外不仅仅促进了关外的发展,而且还使得帝国主义侵占中国的步伐减缓,使中国有了加强关外军事这一的喘息机会。最后咱们用一句话来总结百姓的选择,关外虽苦,但是却大有作为;江南虽富,但却无立锥之地。


木剑温不胜


清末的江南,确实是富饶之地,但江南却不是闯关东的百姓最好的选择。

在十九世纪中后期,黄河下游自然灾害连年发生,让黄河中下游的百姓叫苦不堪,中原地区的百姓为了谋生,就纷纷涌入东北。

至于闯关东的百姓为何选择寒冷的东北,而不是富饶的江南,其原因并不难理解。

第一,江南太远,不方便。

事实上,除了闯关东,清末民初还有几次相对而言比较出名的人口迁徙事件。

典型的有:走西口、下南洋。

纵观这些人口迁徙事件,我们都能发现一个共同点,即:哪里近,就去哪里谋生。

比如下南洋,下南洋的百姓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地区,其目的地是东南亚。对于下南洋的百姓来说,东南亚远比东北近,所以除非东南亚真的不适合生存,否则下南洋的百姓不可能舍近求远,跑到遥远的东北谋生。


对于闯关东的百姓而言也是如此,闯关东主要是山东人和河北人,对他们来说,东北比江南近。比如山东人乘船,最快只需要两三天即可到达辽宁沿岸的港口,而山东人到江南,即便花上二三十天也不一定能到达。

所以本着“就近原则”,山东和河北的百姓就选择了闯关东,而不是“下江南”。

第二,江南地区太“拥挤”。


江南富裕自然不假,可问题是,如此富裕的地区,还能有足够的人口容量吗?

要知道,闯关东的总人数超过三千万,对于人口本就稠密的江南地区而言,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再容下这三千万人。但东北地区不一样,清朝统治者一直视东北(关东)为自己的龙兴之地,历来就禁止汉人踏足。

所以东北的面积虽占全国的近五分之一,但其人口却只有全国总数的0.1%左右,平均下来,一平方公里还不到两个人。

对比起拥挤的江南,地广人稀的东北地区显然更适合作为闯关东百姓的谋生之所。

第三,东北更适合闯关东的人。


江南富裕,主要是商业比较发达,可闯关东的百姓都是善于耕种的农民,虽说其中不乏富有经商头脑的天才,但大部分人到江南谋生,都只能作为最底层的受压榨者。

而东北不同,东北大部分是平原地区,地势比较平坦,还有肥沃的黑土地,俨然就是一块适合耕种的天然宝地。和靠商业富裕的江南地区相比,闯关东的百姓到东北,显然能得到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第四,南方太“危险”。


闯关东大概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当时的南方有太平天国起义、有捻军,可以说相当不太平。闯关东的百姓本就是谋生存,此时下江南,无异于“羊入虎口”。

所以此时下江南谋生,显然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再看东北,虽说此时东北有不少流寇和土匪,但在庚子事件前,东北地区都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事,所以相对于江南地区,此时的东北地区还是比较太平的。

第五,和清政府的政策有关。


闯关东三个字各有含义,关东二字,指的是山海关以东的东三省,而闯字,则指在清政府的禁止下所进行的活动。说起来,自清政府严禁汉人踏足东北地区时,闯关东就已经出现,只是当时尚属于“涓涓细流”。

然而即便如此,每年偷偷跑入东北的百姓也不少。例如,据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官方的统计,此时的东北地区,华北的百姓已经超过了一百万人。政府的严禁之下尚且如此,可想而知东北的吸引力有多大。

所以自1860年咸丰下令开禁放垦,鼓励关内百姓移居关外起,闯关东的百姓,也由原本的“涓涓细流”变成了“滚滚洪流”。


总的来说,对于闯关东的百姓而言,东北地区更适合他们,所以他们也就不会选择到其他地区,更不会跑到遥远且危险的江南。


金兔历史


我是“醉观沧海”,我来分享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题主所闻的历史上的“闯关东”,其实严格的来讲的话,是有广义上的“闯关东”和狭义上的“闯关东”之分的。

广义“闯关东”:自古代以来,生活在山海关以内的老百姓,为了谋生,去到山海关意外,去讨一个生活的都可以认为是“闯关东”。

狭义“闯关东”:单单就是指,清末至民国是时期这段历史中,关内的中原百姓,因为战乱、灾荒等原因,逃到关东地区打拼出一片天地的故事。

因为狭义的“闯关东”明确了时间线,所以回答起来更为方便,而且这段历史离我们也接近,所以就本问题,我暂且以狭义的“闯关东”来回答问题。至于历史上闯关东的人们都是选择北上进去寒冷东北而不去富饶的江南,我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1个原因:东北地广人稀,未开垦地区多

东北三省面积较大,人口却很少,未开垦的地方很多,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后,还打动全国人民去开垦北大荒,可见东北直至建国后仍然有很多未开垦的地方。而东北又有很多宽阔的土地,黑土地的肥沃,白山黑水,适合大面积种植粮食,且仅仅是靠打猎和捕鱼也能养活好多人。而南方,自古代起就被开发的差不多了,基本上能耕种的土地都被开垦了,此时候,若是人们还去南方,那去了也只能行乞讨或者做小工,根本没有什么发展空间。

第2个原因:东北政治混乱,江南严管之地

东北因为远离政治中心,在清末时虽然是清朝的老家,但清朝已经顾不上了。所以,这个时候,政治相对较为混乱,土匪、盗窃等猖獗,政府管理混乱且松散。这样,就给那些来闯关东的人们提供了努力的空间。而江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纳税之地,在清朝末年是也是纳税大户,朝廷重点保护及整治的地方,治安稳定,所以,闯关东的人们一般是不愿意去这种太管理有序的地方的。

第3个原因:南方兵家相争,东北政府引导

清末,太平天国、湘军、淮军、白莲教、义和团等活动大多数战斗活跃在南方,因为江南的国家经济的基础。所以,那个时候,江南地区一直在打仗,而东北地区,相对较为平静。另外,清末,清政府眼看着自己的老家,因为没有人而日益显得颓落,所以,清朝末年清政府不但不再禁止人们出关去自己的老家,反而欢迎及支持人们去到满人的家乡,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振兴东北,毕竟有了人,整个东北就又会繁华起来。

第4个原因:地理位置而言,东北更为方便

在闯关东的人种,占大多数的人为山东人,而山东距离东北的距离近,且同属于北方,语言、饮食、天气也都较为接近。所以,闯关东的山东人,第一选择就是北上进去东北地区,而不是江南地区。因为去了江南地区,虽然天气温和,但同时也是潮湿,北方人可能还受不了,再加上饮食、语言等相差较大,江南就不在考虑范围内。


问答总结:

综上所述,总的来说,因为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少,未开垦地方多,加上东北相对混乱,清政府有意引导人们振兴东北,以及去闯关东的几个大省山东、山西、河南等去东北更为方便,所以,历史上的:闯关东人们更愿意去东北,哪怕寒冷,而不是富裕的江南地区。


醉观沧海


为什么要闯关东而不是下江南呢。

首先要说明为什么要闯关东?

人在家呆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去那么远呢?

因为第一当时山东的人口已经过剩了。

同时当时东北非常荒凉,

在满族入关之后对东北是不开放的。

比如说当时整个吉林省就5万人口。

比今天的西伯利亚还要荒凉。

但是随着俄罗斯不断的向东扩张和探索。

特别是清末的时候修了俄国修了西伯利亚远东大铁路。

这对清廷的震惊是非常大的。

于是乎必须移民来实边

第二,他们为什么在人口多的时候选择去闯关东

而不是下江南呢?

因为江南的人口更多。

比如说浙江还有徽州七山二水一分田,

自古那是为什么出才子出商人呢?

因为人太多了,土地已经养活不了

要不然你去科举吃官粮,

要不然你去经商。

即使经过了太平天国运动,

江南的人口只是相对减少。

但是江南的人口迅速又恢复了。

所以你不可能从人口过剩的地儿

去人口更过剩的地儿。

但是东北土地大量是荒芜的,

而且土地很肥沃。

第三从本身来说,

很多山东人在东北有亲戚。

他们去投亲靠友。

同时在军阀混战年代,

张作霖占领东北之后,

为了充实东北的实力,

也曾经和移民美国一样在大连设置机关

欢迎移民。

比如你来移民东北,

在大连检查合格之后还给你发点安家费。

所以人们肯定会移民东北,

机会很多。

第四,东北本身的情况。

东北本身一直荒芜着,

所以土地很肥沃,

同时又有丰富的矿产铁,

俄国的铁路修通。

大量的资金注入。

4处需要建设需要人,

所以工作机会非常的多。








慧灵123


中国历史上出现多次人口大迁移的情况。迁移的动因无非两种:一种是朝廷官方的行为,这种人口迁移是被迫的,迁移地自己无法选择,比如金朝在侵入中原后,就曾把大量女真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从东北迁往河南,山西等地,比如清朝把汉族口迁往新疆等等,官方的迁移人口主要目的是戍边和巩固新的疆域。另一种是人们自愿的行为,比如闯关东。

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历次人口大迁移之一,约开始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末年结束。主要是山东,河北等地的人们迁往东北。正如题主所问,他们为何不去富饶的江南,而是去寒冷的东北呢?

我的祖辈就是闯关东时由山东迁到东北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选择去东北是看中了那里丰富的土地,能保证生存下去

东北地广人稀,300到400多年以前,很多现在乡镇和村所在地,还是没有人烟的荒原,那里有大量“没有主”的荒地,而且土地肥沃,沃野千里,适合耕作,只要勤劳能干,去东北吃饱饭是没有问题的,即使现在东北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玉米高梁大豆等粮食产区。这也就是在60,70年代不少四川,山东,安微等地的人来东北要饭,而东北人很少去外省要饭的原因之一。

第二,选择去东北是看中了那里的政策,更方便获得合法身份

明清以来的历代统治者都对开发东北极为重视,尤其是北方沙皇俄国虎视眈眈,尼布楚条约签定后,清统治者除官方迁移人口到东北外,还采取了鼓励移民东北的政策,这样有利于避免因强制移民引发农民与朝廷的矛盾,毕竟东北是大清的隆兴之地。给予上户口,给予荒地合法使用权,给予减免赋税等等这些鼓励政策的出台与山东,河北等地无地无业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要相吻合,促进了闯关东的人口大迁移。

第三,如果去江南,没有他们的生存空间,境遇会更悲惨

江南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几乎没有未开恳的土地。而这些迁移的人口几乎全部是无地无业的贫苦农民,如果去江南,那时工商业又很落后,他们也无一技之长,只能伦为地主的佃户甚至奴隶,成为一个个悲惨的“杨白劳”,甚至与江南的人们争夺生存空间,必然遭受残酷的打压,相反去东北却可以保证一家子吃饱饭,干嘛非要舍近求远呢?

我是辽鸽说史,用自己的观点说历史上的不同故事,谢谢阅读。


辽鸽说史


闯关东的浪潮开始于1860年,在1860年以前,东北地区是满族的龙兴之地,除了东北的原住民和发配到东北做苦役的囚犯外,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允许到东北。因为清朝禁止老百姓前往东北,整个东北地区的人口数量一直非常稀少,当时的人都说东北的熊瞎子(黑熊)比人还要多。清朝的禁关令直接导致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很多地方都是荒无人烟的未开化地区。

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为了开发东北的经济,缓解北方自然灾害造成的矛盾,清朝放开了实行一百多年的禁关令。在禁关令放开之后,山东、河北、山西、河南一带的百姓纷纷开始闯关东,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始快速发展,很快从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了当时全国最富饶的地区之一。很多人感觉南方地区比较富饶,主要是因为现在南方的发展比较好,但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东北地区的发展程度远远领先于南方。

特别是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东北的重工业发展十分迅速,粮食产量和工业产值均排在中国首位。东北工业最发达的时候,整个东北的工业产值占到了全国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全国其他地方的工业产值加起来还不到东北的四分之一。伪满洲国成立的时候,东北的工业产值超过了日本,排在亚洲的第一位。民国时期恰恰是闯关东人数最多的一个时期,当时的人们闯关东到东北发展,同现在的人们去南方发展是一个道理。

除了农业和工业发达之外,闯关东时期东北的局势也相对安定。清朝放开禁关令的时候,是清王朝末年最混乱的一个时期,当时北方地区捻军四处攻城略地,南方的太平军也闹得沸沸扬扬。英法两国和清朝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的京城北京被攻克,咸丰皇帝带着满朝文武仓皇逃窜。这一时期南方和北方地区人口锐减十分严重,从清朝时期的人口统计情况来看,这一时期战乱地区的人口减少了1亿以上,当时南方和北方大约有3亿人,死亡率超过了百分之三十。

闯关东的主力军都是北方人,他们往南方跑要面临太平军的威胁,往东部沿海跑需要面临英法联军的威胁,往西部没有土地能够耕作,只有往东北跑才是最佳的路线。到了义和团运动时期,山东和河北的义和团运动闹得沸沸扬扬,正常老百姓为了能够获得安定的生活,只能离开家乡寻找新的出路。而当时的东北地区已经开发的比较不错,南方地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比较大。而东北地区人少地多,到了东北就能够吃饱饭,因此这时候的人们还是选择了闯关东。

闯关东真正的热潮是在民国时期,当时的东北是全国最大的粮仓,全国最发达的工业地区。不过当时的东北只有一千多万人口,全国共有4亿多人,因此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纷纷向东北地区移民。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东北已经有了4千万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8%左右。不过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闯关东的浪潮渐渐被“雁南飞”取代,很多之前移民到东北的人,现在又迁移回到了故乡发展。


历史总探长


这个问题纵横来解答的话会挺好,作为一名热爱东北的东北创作者,给你们讲讲有关闯关东的那些事,立足于历史,展望于未来。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闯关东到东北是去奋斗,下江南就是去要饭!

如今的东北人,大多都是闯关东时期来的!

东北虽然是满族发祥地,但是从清军入关之后,将大量人口带离出东北,使得东北地区人口剧减,顺治时期,有感于对内统治的压力,曾经有过将东北作为退路的打算,因此,以东北是龙兴之地为借口,不允许开发,从顺治年间到康熙一年,一直修筑长达几千里的“柳条边”篱笆墙,隔离关内人到东北人。

清朝统治者在东北依然实行与关内相异的经济政策,导致东北经济崩盘,清朝本身就选择闭关锁国的国策,逐渐落后于西方,而东北则是与关内封闭,逐渐落后于关内。

整个清朝时期,东北的发展都是与时代脱节的,曾经的龙兴之地,在清朝统治者的手中成了不毛之地。

从1860年开始,东北才开启了人口的大迁移,本来中国人都安土重迁,并不喜欢流动,但是有两个因素推动人口向东北流入。

一方面,东北往里拉的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和日本将侵略的目光投向东北,尤其沙俄不断侵蚀东北北部边境,在这样的情况下,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咸丰皇帝,将东北开禁,鼓励移民实边,这个建议得到了咸丰皇帝的认可,清王朝虽然一直被看作是一个割地赔款的政府,但是实际上,对土地一向很看重。

另一方面,从两次鸦片战争,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连年遭灾,中原地区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山东河北等地的居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到东北去闯荡。之所以会用“闯”,是因为当时的禁令还未完全开放,到东北去发展也是一条很凶险的路,这一时期,到东北的移民已经形成规模。

经过几十年的人口流入,到1897年,清政府完全开禁,到1912年清政府灭亡前,闯关东人口迎来一次爆发,东北人口总量高达1800万人。

清政府被推翻,民国成立,中原地区混战不断,再次爆发了向东北人口迁移的浪潮,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北人口接近四千万。

由此可见,闯关东移民浪潮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因此,现在东北人的先祖大多是闯关东时期来到东北的。

江南美如画,奈何待不下!

从气候情况来说,东北的气候是相当恶劣的,现在是全球变暖时期,温度肯定要比晚清和民国时期高一点,尤其现在的房屋也很厚重,好一点的窗户连风都不透,供暖方式也很先进,以前都是暖气形式的,现在都改成地热了,只要一进屋,热气扑面而来。

可想而知,在各方面御寒条件都比较落后的闯关东时期,一不留神被冻死也不是不可能。

那么,为什么那些人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去闯关东,也不到江南去发展呢?

江南真的是美如画,12月份的时候,我到南京、无锡、苏州这几个城市走了,穿裤衩背心也正常。

出室外的话,一般要穿大羽绒服,即使如此,每到冬天最寒冷的时候,也就是现在,也很难熬!

走,这几个城市在古代时期应该就算是最正宗的江南城市了吧!

古代时期有名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的就是苏州和杭州。

当时有经常看南京的温度与东北(辽宁)的温度,相对来说,南京要比我所在的城市相差十度以上,在南京真的是玩的不要太开心。

我有两大爱好,一个是养狗,一个是养花,最喜欢的花就是映山红,结果我买了多少盆,都没有养活,大概是水土不服吧!

但是去了一趟南京我傻眼了,满大街的映山红,就是绿化用的!当时我就震惊了!12月份的东北,早就是荒芜一片,冷飕飕的了,南京的树叶还是绿的,这就是地区差别。

但是江南的开发早就已经完成,晚清到民国时期,江南地区虽然发达,但是由于富庶,更没有土地给老百姓来种,到江南的中原人,估计只有要饭的份了。

当时的东北可开发的土地还有很多,为了土地,为了生存,这些人不得不向东北出发。

其中,在民国主政东北一方,号称“东北王”的张作霖,其父亲就是闯关东时期来到的东北,张作霖后来还回山东张家寻祖。

张氏父子执政后也都鼓励关内人口向东北移民,对于到东北开荒的人,给予了很多政策,闯关东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到达了高潮。

当时从山东到东北的交通很方便,陆路有铁路接通,海上有航运,溥仪潜回东北的时候,就是从天津坐船到的大连。对于想到东北开垦的穷人,张氏父子甚至给出了坐火车免票的优惠政策。

从文化方面来说,山东、河北等地文化与东北更为接近,没有交流上的障碍,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东北二人转,其实本身就是融合了“河北梆子”“山东秧歌”等曲艺文化,到东北来,并不陌生。

史论纵横说:

以往的时候,纵横写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是作为一名东北人,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多说几句。

最近几年,东北经济增长趋势变慢,关于东北的风言风语也很多,什么“投资不出山海关”之类的恶意中伤东北的话铺天盖地而来。东北也由之前的全国经济火车头,直接成了垫底的。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一切变化都有可能,我们要尊重市场发展的规律,东北的经济腹地本身就有限,能够在曾经取得那样的辉煌是相当不容易的,不能因为我们的经济增长跟不上了,就转过头来抨击我们。

问题固然有很多,但是机会也是存在的。

以房价来说,东北鹤岗出现“白菜价”的楼房,而北上广则是天价,两者的差别可想而知。在交通、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地域差别带来的房价差距真的不能够避免吗?我感觉应该可以避免。

我在东北十八线县城,15万就能买一处房,没有一点生活压力,虽然当地提供的工作不是特别多,但是我主要在家靠码文为生,不找工作,我感觉对于自由创业者来说,这样的地生活成本,还是可以接受的。

前些天看到一个网络平台创作者数量前五的排行榜,除了北京上海,剩下就黑吉辽。

比较有意思的是,半个月前的各大卫视春晚,各种《野狼disco》曲风,腾格尔搭配杨幂在湖南卫视开唱,陈伟霆在江苏卫视开唱,据说央视春晚第一次彩排的时候,也有这个节目。

其实,《野狼disco》虽然唱的是粤语,但是其实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唱的土渣粤语。

现在很多人都在讽刺东北,说东北是“轻工业直播,重工业烧烤”,明显带有讽刺意味,其实,在新经济时代,还真就说不准谁才是未来的王者。

在这里我大胆的放声:第二次闯关东时代即将来临!纵横在东北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