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區南門裡,是保存完整的遼、金建築群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區南門裡,是一組保存比較完整的遼、金建築群,創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原稱開元寺,五代後晉時改名大普寺,遼末保大二年(1122年)遭戰爭嚴重破壞,金天會六年(1128年)~皇統三年(1143年)在該寺圓滿和尚主持下,用時十五年重新修建,明代再度修葺,並更名善化寺。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區南門裡,是保存完整的遼、金建築群

該寺坐北朝南,面積13926平方米,前為天王殿,亦為山門,中間是三聖殿,大雄寶殿位於最後,大雄寶殿右前方為普賢閣,左前方為文殊閣。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區南門裡,是保存完整的遼、金建築群

善化寺五龍壁,五龍色彩豔麗,給寺內增添了活潑歡快的氣氛,山門是寺內正門,內有天王塑像四尊,這四尊佛教護法神,給人以凜然不可侵犯的印象。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區南門裡,是保存完整的遼、金建築群

三聖殿是善化寺中殿,建於金代天會至皇統年間,三聖殿雄踞於一米多高的臺基上,建於金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殿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8米,南北寬13.5米,面闊5間,進深4間,單簷五脊廡殿頂,結構上探合宋遼建築特點而獨具風格,可謂金初代表性木構建築。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區南門裡,是保存完整的遼、金建築群

殿內四根立柱與四根輔柱支撐樑架,頂式,左右次間各出60度斜拱,形如怒放的花朵,金代斜拱盛行,碩大華麗者以此為最。這種斜拱是遼金建築的特有形制,它不但承載簷部重量,且具有極強的裝飾作用,梁思成曾評價這種“斗拱”說:“偉大之斗拱,深遠之簷出,屋頂和緩之斜度,穩固莊嚴,含有無限力量,頗足以表示當時方興未艾之朝氣”,認為如此大而觸目,與屋頂爭搶著視線,非常與眾不同,肅穆得讓人覺得有點壓抑。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區南門裡,是保存完整的遼、金建築群

殿內只用4根主柱和4根輔柱支撐樑架,頂部採用“徹上露明造”的做法,加大了空間,便於做佛事活動,是減柱法的典型實例,充分顯示出古代建築之民族古樸風貌。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區南門裡,是保存完整的遼、金建築群

殿內有明代塑的三尊主像中間是毗盧遮那(大日如來)佛像,是《華嚴經》所說蓮花藏世界的教主,左邊是文殊菩薩,司“智慧”,右側是普賢 菩薩 司“理德”,三尊像統稱華嚴三聖,故名三聖殿。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區南門裡,是保存完整的遼、金建築群

大殿東側為文殊閣遺址,西側為金貞元二年所建普賢閣,普賢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乃是一座三間見方重簷九的兩層樓閣,高高聳立於寺院之內,建於金代貞元二年,樓閣坐西向東,閣內置有木梯,可登閣遠眺。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區南門裡,是保存完整的遼、金建築群

大雄寶殿內佛壇正中有泥塑金身如來五尊,端座於蓮臺,弟子、 菩薩 恭謙敬謹,兩側是二十四諸天,乃金代泥塑,造型優美,個性突出,特別是二十四天王像,它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醜,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裝,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紗衣華似來自天竺國土,或身著鎧甲,襯皮毛以抵禦北國寒風,其中那個鬼母子的塑像,極富母性的光輝。生活氣息濃郁,很有感染力,堪為國之瑰寶。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區南門裡,是保存完整的遼、金建築群

大雄寶殿乃是善化寺之最大殿宇,前有月臺,左右設有鐘鼓二樓。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殿內正中供有五方佛像,從東往西依次排列:東方阿閃 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西方阿彌陀佛、北方微妙聞佛。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區南門裡,是保存完整的遼、金建築群

殿內,正中有五尊金身如來佛像,人稱五方佛,是金代原作,殿內東西兩側磚臺之上置有二十四諸天塑像,神態各異,性格鮮明,殿內西、南兩壁之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所繪壁畫,內容均為佛教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