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和崇禎面臨相似困局,為何清朝熬過去了,咸豐:我會用人

明朝的崇禎和清朝的咸豐,他們在歷史上曾經經歷過相似的困局。

崇禎年間,農民軍燃起遍地烽煙,關外又有後金的壓力,崇禎左支右拙,堅持了十七年,最終還是失敗了,落了個自掛東南枝的結局。

咸豐年間,清朝同樣焦頭爛額,太平天國建都立制,首都北京被英法聯軍攻破,咸豐的局面更加惡劣。

相比之下,崇禎在即位之初,形勢還不算太崩壞。當時農民軍剛剛冒頭,還沒成氣候,在關外,袁崇煥也始終抵擋著後金的進攻,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沒辦法盡吞遼東,更威脅不到山海關。

咸豐和崇禎面臨相似困局,為何清朝熬過去了,咸豐:我會用人

咸豐在即位元年,太平天國運動就爆發,並且在兩年內就攻下了南京,定都建制,與清朝分庭抗禮,又派軍隊西征北伐,清軍連吃敗仗,全國震動。

幾乎在同一時期,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八里橋一戰,清軍引以為傲的滿蒙騎兵在聯軍槍炮下不堪一擊,損失慘重,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倉皇出逃。

內憂外患,看上去,這大清簡直要完。

然而,最後的結果是清朝熬過了危機,甚至在之後還短暫復興了一回,就是同光中興。

初期形勢看上去優於清朝的明朝,最終卻萬劫不復,延續了276年的大明帝國宣告滅亡。

原因當然有很多,比如制度上、經濟上等各方面,除了這些,不妨看看用人之道。

咸豐和崇禎面臨相似困局,為何清朝熬過去了,咸豐:我會用人

簡單來說,崇禎和咸豐在用人方面一句話可以概括,崇禎是“疑人敢殺”,咸豐是“疑人敢用”。

崇禎身上,事實上擁有著諸多明君的優點,比如勤政、簡樸、不好色,但他有個致命的缺點,好殺。

好殺是因為多疑。但多疑並不算致命缺點,身處崇禎的位子,面對當時的局勢,心有疑慮也可以說是正常。

多疑之外,崇禎的好殺,才是問題的關鍵。

崇禎手下其實忠臣良將不少,人才比咸豐朝湘軍崛起之前要多得多。

首當其衝是袁崇煥。

在天啟朝大部分時間,以及崇禎即位後的兩年,袁崇煥在關外始終抵擋著後金的攻勢,關寧錦防線難以被攻克。這一時期,後金給明朝的壓力並不算太大。

然而,一場“己巳之變”,葬送了袁崇煥之前的一切努力。袁崇煥被囚禁半年後終於被殺,還是極度殘酷的凌遲處死。

袁崇煥可能有一些他自己的問題,比如好吹牛皮,比如擅殺毛文龍,比如支援北京不及時等。

但同時,袁崇煥也是有能力的,之前他數次證明了自己。

袁崇煥即便有錯誤,也不應落得個這樣的結局。並且,這種處理方式,對關寧軍的影響不言而喻。

咸豐和崇禎面臨相似困局,為何清朝熬過去了,咸豐:我會用人

就算袁崇煥之死有所爭議,那麼可以看看其他人。

孫元化之死,非常可惜。孫元化是徐光啟弟子,火炮專家,和徐光啟一起主持並引進紅夷大炮抵禦後金,孫元化出力甚多。

崇禎五年,因為孔有德叛亂,孫元化被以禍亂之首罪論死,首輔周延儒百般營救也無濟於事,當年7月就被處斬,年僅51歲。

崇禎八年,李自成突然揮師南下,攻破中都鳳陽,焚燬了朱家的皇陵,挖開了朱家祖墳。消息傳到北京,崇禎素服哭告太廟,下罪己詔,這些都是正常操作。

然後,他逮捕了戶部尚書、漕運總督楊一鵬,將他斬首棄市。

“甲午,以皇陵失守,逮總督漕運尚書楊一鵬下獄,尋棄市。”

楊一鵬總督漕運,兼巡撫江北四府,他當時遠在淮安,農民軍又是突然南下,根本來不及救援,要說領導責任,他或許有一點,但直接斬首棄市,實在是矯枉過正。

楊一鵬為官清正,死後其子楊昌朝著《忠冤錄》為其鳴冤。崇禎十六年,朱由檢終於承認錯誤,詔復原官,為楊一鵬恢復了名譽。

總理五省軍務的熊文燦,從崇禎元年到崇禎十一年,招降大海盜鄭芝龍,平倭有功,隨後與農民軍作戰,立功也頗多。但到了崇禎十二年,熊文燦招撫的張獻忠再次反叛,撫局失敗,熊文燦被逮捕,第二年被殺。

“(十二年)秋七月壬申...熊文燦削籍,尋逮下獄。(十三年)冬十月癸丑,熊文燦棄市。”

跟熊文燦一起被逮捕的,還有四川巡撫邵捷春。邵捷春為官清廉嚴謹,在蜀中聲譽很好,他被逮捕後,百姓自發哭送他的隊伍堵塞了道路。

邵捷春還是被押到北京,判處死刑,他自知難逃一死,在獄中服毒自殺。

咸豐和崇禎面臨相似困局,為何清朝熬過去了,咸豐:我會用人

崇禎殺過的大臣有很多,其中當然有一些該殺,但有爭議的更多,從結果來看,許多人都被認為罪不致死,並且他們頗有才幹,大可戴罪立功,繼續使用。

崇禎十二年,朱由檢創了個記錄,一次性處死了三十六名官員,其中不乏巡撫、總兵級別的高級官員,原因是清軍翻越長城,攻陷濟南,濟南的德王朱由樞在混亂中失蹤,可能被殺或被俘。

事後崇禎震怒,幾十名與濟南失陷有關的官員被捕,隨即處死,包括保定巡撫張其平、順天巡撫陳祖苞、山東巡撫顏繼祖、薊鎮總兵吳國俊、陳國威,援剿總兵祖寬、李重鎮等在內。

其中祖寬是明末著名勇將,他原是祖大壽家將,後率關寧軍入關鎮壓農民軍,盧象升評價他:“援剿之兵,惟祖大樂、祖寬所統遼丁為最勁,殺賊亦最多。”

崇禎在位十七年,弄死7名兵部尚書,更換19位內閣首輔,總督、巡撫等因戰事偶然失利而被殺的有13名,級別低一些的官員被殺在百人以上。

除了這些被殺的官員,還有不少是因為崇禎的多疑而導致的失敗,比如洪承疇、孫傳庭等。

疑人又敢殺,是崇禎用人的特徵。

那麼再看看咸豐。

相比崇禎,咸豐身上擁有不少昏君的標籤,如好色、怠政等,但這些只是表象,他具備崇禎沒有的一個優點:疑人敢用。


咸豐和崇禎面臨相似困局,為何清朝熬過去了,咸豐:我會用人

可以看看向榮。

咸豐元年,向榮任廣西提督,他烏蘭泰等在永安圍困了太平軍,本來形勢佔優。誰知向榮和廣西巡撫周天爵、廣州副都統烏蘭泰等意見不合,清軍無法協同作戰,讓太平軍得以突圍而出,得以進入湖南。

永安突圍意義極大,如果是崇禎,大概率得把向榮就地給咔擦了。咸豐只是給了他降三級的處分,仍然留任帶兵,此後還任欽差大臣,建立江南大營,繼續重用。

要知道,向榮不是旗人,他是漢人,原籍是四川。

如果說咸豐用得最成功的人,要數曾國藩。

幫辦團練前,曾國藩只是個吏部左侍郎,並且因母喪在家守制。在他辦理團練初見成效後,不少人打他的小報告,說曾國藩得勢“不是國家之福”,朝中以祁寯藻、彭蘊章為代表的保守派都持同樣看法,認為讓漢人大臣掌握軍權,對大清不利。

咸豐雖然也有些緊張,但還是放手讓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繼續出省與太平軍作戰,湘軍也不負眾望,後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咸豐和崇禎面臨相似困局,為何清朝熬過去了,咸豐:我會用人

講到曾國藩,還可以說說肅順。

肅順在戊午科場案後得到重用,大權獨攬。肅順雖有能力,為人卻比較專橫,引來不少彈劾。咸豐用人不疑,堅持信任肅順。

肅順也給了他回報,除了鐵腕整頓吏治,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就是他大力推薦,並且力主放權,重用湘軍將領。

可以假設一下,如果咸豐像崇禎一樣多疑好殺,肅順難以掌權太久,曾國藩等人是否會受到重用,也就成為問題,由此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這些從肅順被殺後,曾國藩、郭嵩燾的反應看得很明顯,他們扼腕嘆息,曾國藩說:“此冤獄也,自壞長城矣。”原因就是他擔心朝廷對漢臣政策有變。

肅順雖有缺點,咸豐信任不改。


咸豐和崇禎面臨相似困局,為何清朝熬過去了,咸豐:我會用人

從對官員的使用上看,崇禎顯然不如咸豐。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知易卻行難,咸豐是疑人敢用,崇禎是疑人敢殺。會選人,會用人,才是個優秀的領導者。如果一個領導在人事上能力差強人意,縱然自己再勤勉,也是獨木難支,能用好人,則事半功倍。

對比一下,崇禎和咸豐的用人,明朝比清朝形勢好卻為什麼沒能挺過去,也就比較清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