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服、護目鏡,可以保護的生理安全,但“天使”心理的創傷又該如何緩解?

醫護人員,他們是逆行的白衣天使,他們是抗擊疫情一線的戰士,可他們也是普通人。面對疫情危機和高強度、高風險的工作,防護服、護目鏡可以保護他們的生理安全,卻很少有人能意識到,預防醫護人員的心理創傷也很重要。

什麼是心理創傷?又該如何減緩創傷後的應激障礙呢?我們來聽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創傷病區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心理治療師張淑芳的解答。

張淑芳:“心理創傷”是指人生經歷了一些巨大的變化或者衝擊,以致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揮之不去的陰霾。是非常的事件破壞了人們對生活的適應性,也就是說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應。

目前認為,所有的精神障礙都和心理創傷有關,其中和心理創傷聯繫最緊密的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也是創傷關聯性最大的心理障礙。PTSD這個概念在當年汶川地震發生之後被很多人所熟知,許多志願者和醫護人員在多年後依然被它所困擾,痛苦不堪。


那麼,它有哪些特點呢?醫護人員們要注意哪些方面?

張淑芳:它包括四個特點。

第一個,經歷了內心非常痛苦的災難性的事件。新冠肺炎就是例子之一,對很多人來講,在家裡已經非常難受,會有抑鬱、焦慮,會有各種抱怨不適應。而我們醫護人員卻面臨的是很大的(壓力),各種工作上的衝擊和我們內心的衝擊,就很容易形成創傷,會形成巨大的心理痛苦。我們甚至會有自責,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沒能救所有的人。

第二個特點,是指創傷性事件在我們腦海裡反覆的重現,也可能是在夢中的噩夢。

第三個特點是,我們對創傷性事件,或者跟這個相關、相類似的情景,都會有不由自主地想回避。

第四個特點是,我們的醒覺性水平增高和植物神經症狀的持續出現。比如說:

注意難以集中、很容易有驚跳反應、噩夢中醒過來很容易煩躁、很容易發脾氣、一下子就會讓我們很容易有強烈的情緒反應。

為什麼醫護人員在這個階段更容易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呢?

張淑芳:因為 隨著疫情的爆發,突發性,不可預見性和緊迫性,致使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在心理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甚至強烈的衝擊。醫務人員需要在搶救的生死線上掙扎,去搶奪患者的同時,自己也面臨著被感染的風險,現實的和內心的壓力都非常大。

再加上長期處於過度疲勞和耗竭之中,內心的免疫力也在下降。對這些心理創傷更容易出現過激反應,我們也稱之為“應激反應”。


面對這些心理創傷造成的“應激反應”,醫護人員應如何預防,才能有效減輕心理壓力,減緩創傷帶來的心理衝擊呢?

張淑芳:第一個,調整我們的認知。我們要知道,即便我們的醫術高明,不可能治療所有的疾病,搶救所有的病人。我們已經盡到我們的努力,我們對自己內心能夠放得下來。

第二個,我們可以經常做一些放鬆訓練。深呼吸以及腹式呼吸、瑜伽、太極等等,包括正念、冥想。

第三個,學會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能夠接受自己的情緒。情緒跌宕起伏或者心情太不好的時候,可以寫寫日記。也可以準備一個,我們稱之為“煩惱盒”,把這些內容寫下來,放到盒子裡。

最後,尋找可以幫助到我們的人,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內心的不舒服。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心理醫生以及精神科醫生來幫助我們

我們說的前三種方式,基本上對所有人都適用,對醫護人員不同的是,如果傾訴的時候能夠與同為醫護人員的心理治療師傾訴,更容易產生共情,更能夠被理解。

(來源:《今夜不寂寞》、健康工作室)


防護服、護目鏡,可以保護的生理安全,但“天使”心理的創傷又該如何緩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