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麗》:從心理學的角度淺析張美麗的悲劇人生

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麼?

好吧,你告訴我,還有靈魂。

有嗎?

有的吧。

——你都有點像祥林嫂了。好吧好吧,我信了。

可是,那脫去了皮囊的靈魂啊,他們在忙什麼?下地獄或上天堂或在荒野上游蕩?我讀古人的記敘,總覺得,那些孤魂野鬼,它們所渴望的,不過是轉世為人,再得一具皮囊。

溫暖的、逸樂的、疼痛的、脆弱的、可恥的皮囊。

也許於張美麗而言,儘管一顆心曾經受盡委屈折磨,流過血、結了痂、也留下了疤痕,但至少每一次疼痛和跳動依然能保持初心,依然在人的世界裡活出了生命的意義。所以這樣的心仍舊渴望一副皮囊,無論這具皮囊什麼質地,張美麗僅僅是想要一副皮囊,想要再活一次。

《張美麗》是蔡崇達所著的散文集《皮囊》中的一個短篇。小說講述了女主人公張美麗悲劇的一生,張美麗本是一個思想前衛的小鎮姑娘,但因小鎮上人們的頑固保守和對新興事物的仇視,最終張美麗不堪忍受流言蜚語撞牆自盡。

張美麗死於流言,死於愚昧無知、跟風作惡的小鎮人民的惡毒之口,但是為何小鎮人們會如此麻木不仁地迫害一個弱女子呢?今天筆者將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張美麗的悲劇成因。

《張美麗》:從心理學的角度淺析張美麗的悲劇人生

美的就是好的,但也是遭人嫉恨的——美麗暗影

在這個經濟落後、固步自封的沿海小鎮,張美麗是一個傳說,是小鎮居民唾棄的對象,也是人們慾望淪陷的標誌,更是青春少男們的美麗神話,不過張美麗本人確實很美麗:

據說“張美麗長得好像色情月曆上,那些靠著摩托車擺姿勢的女郎”。


如果當時小鎮有給學生評選所謂的性感女神,張美麗必然當選。而我痴迷《紅樓夢》的同桌則說,


張美麗就是那通靈仙子。


她有了雙下巴,厚厚的脂粉掩不住頭上開始攀爬的那一條條皺紋,但她依然很美。

女詩人莎孚說:“美的就是好的”。但是也是遭人嫉恨的。通常從表面上看每個人都喜歡貌美者,但實際上人們對於美貌的人暗含一種潛在的敵意,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美麗暗影”。

雖然愛美之心,人人有之,但是自古“紅顏禍水”的理論讓美貌在一定境遇下變成了生存的阻礙和負擔。尤其是當人們看到迷人的同性時,同性間的挫敗感就會油然而生,也就更加強了人們的嫉恨之心。


《張美麗》:從心理學的角度淺析張美麗的悲劇人生


如小說中,張美麗的美麗、時髦和前衛的思想和作為不僅遭到了小鎮居民的排斥、非議和流言抨擊,她還受盡了各種精神折磨。此外,婦女們一邊辱罵張美麗的道德敗壞,暗地裡卻效仿,而男人們儘管內心湧動著各種欲求,但又礙於“紅顏禍水”的傳言便跟風打擊張美麗。

張美麗的故事在當時一下子成了負面典型。


關於張美麗的細節,成了這個小鎮用來教育孩子的最好典型:不能靠近那種漂染頭髮的髮廊。


只要看到頭髮染色、穿稍微豔色一點衣服的外地女郎走過,大人就要捂住孩子的眼睛說,妖怪來了小孩不要看。


大人們會用這樣的話收尾:要不你就會像張美麗那樣,名聲臭遍整個小鎮。

張小嫻說:“凡事皆有代價,快樂的代價便是痛苦”。而張美麗美的代價就是悲!張美麗的美麗以及她所認為的美的、對的、喜歡的東西都被小鎮人們當作了禍害、罪惡。張美麗把美獻給了她所熱愛的小鎮,但她也為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張美麗》:從心理學的角度淺析張美麗的悲劇人生


盲目跟風的流言壓力摧毀了張美麗——從眾行為

張美麗為了愛情邁出了禁忌的第一步,張美麗為落後封閉的小鎮帶回了新奇事物,一步步擴展了自己的事業:她開了按摩店,海鮮酒樓和娛樂城。但對於愚昧無知、保守狹隘的小鎮人們來說,張美麗的言語行動都違反了家規,民風。而可笑的是小鎮居民對張美麗的所有信息來源的依據都是“據說”:

關於張美麗的很多據說,後來就變成了更多的據說。


有人說,那是一片酒池肉林,別看店面小,一開門,裡面地下有兩層,每層都有美女招待,誰走進去都是一片又親又摸。


有人說,那是一家高級的按摩店。有種國際進口的躺椅,把你按得全身酥麻,爬都爬不起來。

充滿著“妖嬈的氣息”——小鎮的人都這麼形容。


據說那裡有歌廳、舞廳、咖啡廳和KTV包房,還有種種“見不得人的生意”。


漸漸地,傳到我耳朵裡的傳說越來越多。


《張美麗》:從心理學的角度淺析張美麗的悲劇人生


事實上他們從未開展過任何調查,更沒有親自深入瞭解或接觸張美麗帶來的新興思想和新奇事業,而只是根據一傳十十傳百的流言蜚語不經評判的盲目跟風,並開展屢試不爽的打擊與摧殘。而這種道聽途說的跟風,在心理學上解釋為

“從眾行為”

從眾行為,是指在社會情境影響下,或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改變個人意見而與多數人取得一致認識的行為傾向,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由於經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於互相影響,因此他們往往具有類似或者相近的思想。

社會心理學已經證實,當人們行動時,即使知道其他人是一種從眾行為,也會參與其中並採取類似的行為。具體來說,從眾行為的產生是由於人們尋求社會認同感和安全感的結果。

所以即使小鎮居民明知道張美麗的餐館飯菜味道不錯,明知道張美麗慷慨大方捐款修建鎮政府大樓,明知道張美麗並沒有作孽害人,但是由於他們缺乏自主性和判斷力,由於受到眾人的偏見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小鎮居民出於所謂的面子和群體的壓力,以及免遭人們嫌棄的心理,他們一致選擇了“隨大流”,但是他們的從眾行為,不僅阻礙了小鎮經濟的發展,扼殺了新興事物的流入,更讓張美麗被孤立、打擊在小鎮寸步難行,最終悲痛自盡。


《張美麗》:從心理學的角度淺析張美麗的悲劇人生


母親的唾罵是壓垮張美麗的最後一根稻草——眾口鑠金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代,孔子的弟子曾參是個品行端正的人,有一天,有人跑來對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曾母斬釘截鐵地表示:‘不可能!我兒子絕不會殺人!’曾母照舊織她的布。沒多久,又有人跑來對她說‘曾參殺人了!’曾母還是不相信,照樣織布。不久,當第三個人跑來對她說‘曾參殺人了’時,曾母開始相信了,她丟下織布機,翻牆而逃(其實是誤會一場,殺人的是和曾參同名同姓的另一個人)。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曾母最開始是不相信兒子殺人的,但是當說曾參殺人的人從一個人,到兩個人再上升到三個人後,曾母的信念就徹底瓦解了,儘管她並沒有親眼所見,殺人事實也未曾得到證實。

而這個故事也說明了“眾口鑠金”的強大力量,所謂的“眾口鑠金”是指輿論作用極大,眾口一詞,積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顛倒是非,置人於死地。

從小說中我們得知,從始至終張美麗並未做過任何傷天害理的事情,她只是擴大生意、安守本分地賺錢、過日子“除了一開始追求愛情,我沒有做娼妓,沒有賣毒品,我只是把我覺得美的、對的、我喜歡的,都做成生意,我真沒有作孽……”。


《張美麗》:從心理學的角度淺析張美麗的悲劇人生


然而事實是,無論張美麗做什麼都逃不開小鎮人們的謾罵“不要臉”、“賤人”、“狐狸精去死”,就連家族都和她斷絕一切關係“特此聲明,本家族與張美麗斷絕了一切關係,以後她的生老病死都與本家族無關”。

但是最後壓垮張美麗的還是母親的冷漠和不信任,也許和曾母一樣,張美麗的母親從開始還是堅信女兒的為人的,而我們在小說中也一直未看到關於張母對張美麗的不滿和排斥,但是直到娛樂城裡發生死人事件,直到大批小批的小鎮居民圍剿娛樂城,對著張美麗扔石頭,辱罵後,張母的信念也“像金屬般熔化了”,她也相信了女兒真的是禍害小鎮居民的妖孽:

人流分開了,她的母親顫顫悠悠地走出來,對著樓上的張美麗,哭著喊:你就是妖孽啊,你為什麼那時候就不死了算了,你為什麼要留下來禍害……


她的母親顯然已經崩潰了:你就是妖孽,你就是妖孽,我當時應該掐死你。

現實生活中,比惡魔更可怕的往往是人心,是顛倒是非的流言,所以即使是血濃於水的親情也敵不過邪惡的人心,敵不過眾口一詞的流言衝擊。

結語

其實,我們都知道張美麗只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 她並沒有做錯什麼,她也不是禍害人的妖孽,但是她卻受盡各種“妖孽”的折磨:小鎮居民心裡住著傳統觀念和各種偏見的“妖孽”,他們仇視張美麗的美和前衛,嫉恨張美麗的火紅事業;親人心裡住著“打腫臉充胖子”的所謂面子的“妖孽”,他們斬斷了對張美麗的親情支撐,扼殺了張美麗的生存信念。所有的人用流言這把武器,殺張美麗於無形無情。

人言可畏,鋒利到可以積毀銷骨。所以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不隨便定義他人,不在他人背後嚼舌根,做到謹言慎行,不要人云亦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