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比細菌感染更可怕?原來都和這個因素有關

看到“病毒感染”,有人就會說了:2003年的非典、至今仍未攻克的艾滋病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不是所有病毒感染都如此可怕,甚至比細菌感染等其他感染更可怕?

病毒感染比細菌感染更可怕?原來都和這個因素有關

其實未必。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都有可能引發致命危機,只是嚴重與否還得看具體情況,不能一概而論,比如:鼠疫、霍亂就屬於細菌感染,不僅傳播速度快,死亡率也高。

那麼,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該如何預防、治療?

1,病毒感染會傳染,但也能自愈

1,什麼是病毒感染?

病毒有以下三個特徵

◆ 組成一切生物的最小單位叫做細胞,而病毒卻比細胞還要小,小到很多人都認為它不是生物;

◆ 它的結構也很簡單,只是一個有蛋白質外殼包裹的遺傳物質,所以也容易發生變異;

◆ 它可以利用宿主細胞系統進行自我複製,瘋狂生長,也能通過體液接觸(唾液、咳嗽、噴嚏等)、性接觸、昆蟲叮、受汙染食物等方式傳播,卻無法獨立生長、複製。

所以,人類在與其抗爭中,現在要麼依靠疫苗提前預防,要麼依賴於自愈,藥物治癒的情況較少。就像此次新冠肺炎,目前也並沒有特效藥,治癒者大都靠自身的免疫系統。

病毒感染比細菌感染更可怕?原來都和這個因素有關

但要明確的是:並不是所有病毒都會引發致病或致命危機。

2,病毒會對人體造成怎樣的影響

病毒進入人體後大概會有三種結果

【1】無法適應人體的溫度或環境而亡。

【2】被人體的免疫系統幹掉。

【3】通過變異躲過免疫系統:有些病毒會悄悄躲著,伺機而動;有些則會攻擊人體組織,導致感染,引發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病毒感染會對人體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主要與病毒攻擊力的強弱和人體自身免疫力的強弱有關。

病毒感染比細菌感染更可怕?原來都和這個因素有關

2,細菌感染:可用抗生素

細菌結構複雜,是原核單細胞生物,有獨立的生命活動能力,通過細胞分裂和定植存活,一般生活在營養豐富,富氧或缺氧的地方。

1,細菌有好有壞

細菌與病毒不同。一方面,它是很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等,是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環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及一些代謝產物所致;另一方面,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等,都與細菌有關。

2,有的能傳染,有的不能

在細菌感染中,有屬於傳染病的,像結核桿菌、志賀菌、傷寒沙門菌、霍亂弧菌、布氏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等;也有不屬於傳染病的,比如肺炎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等。

3,能用藥對抗

細菌侵入人體後是否引起感染,與人的防禦、免疫功能,細菌的毒力及數量有關。但在治療細菌感染誘發的疾病時,主要為規範應用抗生素治療,儘可能將病原菌徹底殺滅。

此外,有需要時也得正確處理局部病灶,比如及早清除一些化膿性病灶,減少感染。

病毒感染比細菌感染更可怕?原來都和這個因素有關

【注意事項】: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抗生素是細菌的“天敵”,但若盲目使用抗生素治療,可能造成細菌耐藥,甚至變成連抗生素都難以對付的“超級細菌”,導致無藥可救!

因此,千萬要分清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以避免抗生素的濫用!

3,如何區別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

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在臨床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及時辨別、診斷治療也尤為重要。

1,臨床表現

細菌感染

細菌性感染,化膿性感染較多,比如出現扁桃體發炎、鼻竇發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的同時,還可能伴有濃性黃痰、黃涕。

另外,對於局部皮膚的紅腫熱痛,如果排除自身免疫和腫瘤等因素,也多為是細菌感染。

病毒感染比細菌感染更可怕?原來都和這個因素有關

病毒感染

一般情況下,每一種病毒感染都會有呼吸系統表現,像嗓子疼、咳嗽等,但一般沒有咳濃性痰;若是出現全身皮疹;黃疸;肝、脾、淋巴結腫大時,大多也是病毒性感染。

但臨床表現只能作為參考,想要進一步確診還需進行專業的檢查,比如常見的血常規檢查。

2,血常規檢查

血常規檢查包括有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計數(WBC)、白細胞分類計數及血小板(PLT)等,其中能作為區分依據的主要有以下幾個:

①白細胞計數

一般來說,病毒感染時白細胞總數降低,細菌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升高。

病毒感染機體後,病毒或損傷細胞釋放出的毒性物質可引起炎性浸潤,這類細胞雖能被吞噬,卻無法殺滅,能在細胞內生長複製,使得白細胞死亡,計數下降,比如水痘、麻疹等。

當致病細菌侵入機體後,機體會做出保護性的自衛反應。吞噬細胞會入血並向感染部位移行集中,以此來和細菌作戰,致白細胞升高。

②白細胞分類計數(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

一般,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多提示細菌感染;淋巴細胞比率升高,則多提示病毒感染。

此外,還可以參考超敏C反應蛋白數值(數值升高代表細菌感染;降低則可能為病毒感染。);降鈣素原(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等數值升高;自身免疫、過敏和病毒感染時一般指數不會升高)。

病毒感染比細菌感染更可怕?原來都和這個因素有關

不管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其實都是對健康人體的一種打擊,那保衛健康,我們該如何儘可能地避免感染呢?

4,降低感染風險

不論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都與人體的免疫力有關,除了做好個人衛生、飲食衛生等防範措施,提高人體免疫力是最基礎,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1,平衡腸道微生態系統,提高免疫力

除了規律飲食、均衡營養、適度運動等,保護腸道健康、平衡腸道微生態系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免疫力。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人體70%的免疫力來自腸道;70%的免疫球蛋白IgA在腸道;95%以上的感染性疾病與消化道有關。

病毒感染比細菌感染更可怕?原來都和這個因素有關

此次新冠肺炎,李蘭娟院士也曾指出,一些危重病人並非死於病毒感染,而可能是死於繼發性細菌感染。而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對於減少繼發性細菌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在治療措施方面也有明確提到“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繼發細菌感染”。

病毒感染比細菌感染更可怕?原來都和這個因素有關

正常情況下,腸道中益生菌、中性菌和有害菌保持著動態平衡,維護腸道內的微生態系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良生活方式、疾病等因素,腸道中的有益菌會減少,致病菌會逐漸增加,導致腸道微環境失調,甚至引發各種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