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後期的蒙古人怎麼突然變得老實起來了?

被逐到草原的蒙古人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元朝滅亡後,蒙古人一路北撤,在今天的內蒙古和蒙古國紮根,而朱元璋也在北部草原設立了軍事衛所以示管理,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整個明朝中前期最讓明朝頭疼的蒙古各部,瓦剌,韃靼,最後似乎銷聲匿跡了,當東北不再受衛所管制的努爾哈赤造反的時候,他們沒多大動靜,後來皇太極建立滿清,明王朝飄飄欲墜,他們還是沒多大動靜,這又是為什麼呢?

明朝後期的蒙古人怎麼突然變得老實起來了?


從囂張跋扈到銷聲匿跡

公元1387,藍玉捕魚兒海大捷,自此成吉思汗的黃金血脈再也不能同蒙古大漢的位置等同,整個蒙古又退回到成吉思汗出現之前的各部落角逐大漢的階段,這造成了蒙古在整個明王朝時期,多數時期處於漠北,漠南,西蒙古的分裂狀態之中,而後來的藏傳佛教的傳入也或多或少的削弱了其侵略的野心。然而這並不能解釋其後來為何不再進攻明朝了,在明英宗時他們造成了土木堡之變,嘉慶年間的時候更是和南邊的倭寇一同構成了整個明王朝的心腹大患,然而萬曆,天啟,崇禎後蒙古人突然銷聲匿跡了,真實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明朝後期的蒙古人怎麼突然變得老實起來了?


明穆宗是誰?

這裡就需要講一個歷史上地位非常重要,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經常被忽視的皇帝,明穆宗朱載坖(ji四聲),在嘉靖年間出現了小規模的國本之爭,原太子死後,嘉靖迷信二龍不想見的說法,遲遲不立太子,誰提意見處斬誰,朝中也暗中分化為嚴嵩為首的擁景派和徐階為首的擁裕派,不立儲君的十六年後,景王去世,這時候嘉靖也沒撤了,他雖然喜歡小兒子,但人都死了,就剩一個兒子了,而第二年嘉靖也死了,朱載坖最終當上了皇帝,是為明穆宗,關於這位皇帝大家可能知道幾點,一個是早年的戰戰兢兢最後當上了皇帝就縱慾,三十多歲便英年早逝了,另一個是也許知道自己的“平庸”,因此能夠做到用人不疑,後來張居正的權力之所以這麼大,和隆慶一朝對內閣的放權有關,另外取消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是一件影響深遠的事,也是我們對明朝實行海禁理解的一個誤區。不過所有的這些新政或許都沒有下面這個措施來的直接,來的久遠,這就是隆慶和議。

明朝後期的蒙古人怎麼突然變得老實起來了?


少有的互利共贏——隆慶和議

整個明朝中前期對蒙古人一貫的措施就是,封鎖邊境貿易,經濟上困死蒙古,然而到了十六世紀,打了數百年的雙方似乎都累了,蒙古那邊的俺答汗發話,我們並不想打仗,只要允許自由貿易,以後還能做朋友。然而此時正值嘉靖年間,整個朝廷的思維還是停留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上,你來中原搶東西,我就在每年秋季,派兵深入草原縱火焚燒你們的草場,至少泱泱大明的國力能壓垮你,最後雙方談崩,不得已只能繼續打。然而奉佛誦經,懺悔戒殺的俺答汗依舊在嘗試止兵息戈(此時藏傳佛教已進入蒙古),最後少有民族偏見的明穆宗上臺,雙方的機會都來了,把漢那吉在知道自己的爺爺搶了自己的妻子後逃到了明朝,此時半是尷尬半是擔心的俺答汗要求明朝放人,由此隆慶政府藉此提出了隆慶和議的條件——交出漢奸。最終對明王朝威脅最大的趙全、李自馨等人被引渡明朝,由此雙方的互市談判順利進行。自隆慶和議後,原來邊關的戰火紛飛變成了雙方百姓的互市往來,而長城沿線也再難見到蒙古人大規模南下的身影,直到後來的滿清帶領著他們的從屬蒙古八旗越過山海關。

明朝後期的蒙古人怎麼突然變得老實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