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援湖北专家张一卓手记:从“白手起家”到变成“多面手”

菏泽援湖北专家张一卓手记:从“白手起家”到变成“多面手”

菏泽市立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张一卓(白色衣服)与其他医护人员讨论患者情况

大众网·海报新闻菏泽2月18日讯(通讯员 张一卓 记者 王文文)1月28日,菏泽市立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张一卓作为山东省第二批驰援湖北的队员,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武汉,并住进了临时住所,当天晚上清点物资至深夜,大家都深知防护物资对于他们的珍贵,武汉当地物资的匮乏,千里迢迢携带物资一件也不能浪费。

1月29日,在山东省卫健委二级巡视员、第二批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董树山的主持下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张一卓任纪律委员,同时任医疗队第10小队队长,负责小队成员班次安排、工作协调、临床医疗问题;他还任医疗队专家组成员,负责复杂医疗问题的分析研判。短短功夫连任三职,他深知任务重大艰巨,丝毫不敢懈怠,认真梳理董树山讲话,领会精神,做好宣传动员和防护工作,安抚大家恐惧不安情绪,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随后,医疗队长李丕宝带领大家开始了紧张的临床防护技能培训,大家认真练习防护服穿脱标准流程,为投入临床工作做好充分准备,虽然过程辛苦,大家没有一人叫苦叫累。

1月29日下午,他们去临时改建的院区了解工作环境,病房是由学校改建的一座7层小楼,楼内很多基础设施还在建设中,很多不符合传染病收治病房标准。为了减少感染,他们只能临时增加个人防护物品,但每人佩戴的防护物品并不齐全。因为临时组建的病房没有空调,穿单件衣服比较冷,所以需要为队员购置保暖内衣。对此,张一卓积极组织大家将缺乏的物品记录下来,报告给大队长。

物资匮乏的程度难以想象,就像回到了电影中的艰苦战争年代,颠覆日常认知。就连患者测量体温的温度计都不能一人一个;很多患者口罩佩戴不合标准,增加了医务人员感染风险。下午6时,他们开始收住患者,每班次4小时轮换1组。首班接诊后患者源源不断转来,药品有限、防护用品短缺,大家在临床中不断摸索。缺乏一次性鞋子和鞋套,有的医护人员就把酒店一次性拖鞋带上,还有就是那里的消毒液、血压计不够用,甚至办公室连看时间的表都没有。

虽然不到张一卓轮班时间,但他哪能按耐得住上班的冲动,积极组织大家学习第四版新型冠状病毒诊治指南,和其他专家商议适合本病区的诊疗流程、重症患者认定标准、护理建议等,一一整理记录,烂熟于心,这是他“战斗”的“核武器”。

张一卓离开所熟悉的医院和工作环境,到陌生且危险的地方“白手起家”,千头万绪,常用的诊疗药物、器材不足,就连生活用品、卫生环境、患者饭菜等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他亲力亲为,这些以前从不用操心的事,在这里医生变成了“多面手”,感觉身上的负担很重。

环境恶劣、任务繁重,为了鼓励医疗队员听从领导统一部署,作为老党员和医疗小组队长他深知责任重大,无论是临床工作还是生活上遇见困难,他都处处走在其他队员前面,发挥带头作用。目前,他所在的小队工作和谐有序,学习及工作热情很高,他暗下决心,在保护好他自己和队员的情况下,多多收治患者,高质量完成使命,为菏泽市立医院争光。

张一卓虽然离家才几天时间,但周围陌生的环境变化太快、太多,需要学习的内容多、应对的环境复杂,再加上内心深处隐隐的恐惧,感觉像是过了几年。没有时间与家人沟通,最放心不下的是对老人的担心,父母80多岁了,两人都有心血管病,长年服药、不断吸氧,原来十天半个月就能回家看望父母一趟,观察、调整他们的用药情况,现在瞒着父母到了疫情重灾区,什么时候能回去也没有数,他怕年迈的父母有什么闪失,这是令他最煎熬的事。

亲历战疫的磨练,让张一卓迅速成长,应急能力、救治能力也全面提升。他重温入党誓词,更加坚定信仰,正是这场疫情更加让他们懂得要珍惜亲情,珍惜国泰民安的安稳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