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不过乌合之众的大顺军?

乔治85744078


说李自成的军队是乌合之众的,大概忽视了一个现实:李自成军是最早对清军作战的汉人队伍。

李自成军为什么要和清军作战?因为李自成很有远见,他知道清军要入主中原。

为什么吴三桂不与李自成军合作?因为吴三桂认为李自成逼死崇祯皇帝,吴三桂向清朝借兵,平定匪乱。

这两个观点可以说没有错误,只是时代选择不同。李自成抵抗清军,说明李自成有保护祖国的觉悟。这种觉悟已经比南明史可法之类人好多了。

这种觉悟下的军队,绝不是乌合之众。且不说李自成军打败过清军,就算李自成死后,李自成军依然反清,李自成军的李过高一攻部是抗清最坚决队伍,抗清十年,叫做夔东十三家。

这种觉悟的队伍,绝不是乌合之众。事实上李自成是明末农民的代表,他们虽然有落后的地方,但是也有抵抗压迫的革命精神,这种队伍不能污蔑。

怨就怨明朝太腐败。比如崇祯国丈周奎,用国家买军粮的钱买了烟草,前线无粮,导致宁锦之战失败。他不支持崇祯捐款倡议,反而给李自成捐款,被李自成手下打死,活该。就是这种败类太多,大明才会亡。

罪责不能怨农民,农民只是想要口吃的。


梦香寒冰


首先需要纠正一下这个说法,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并没有打不过李自成的大顺军。从1644年4月21日至1644年4月23日,吴三桂部与大顺军在一片石激战两天,给后者造成了重大杀伤,从而使得后续参战的清军能够以逸待劳,比较快速地冲垮了伤痕累累的大顺军防线。

另外,李自成率领抵达山海关的大顺军号称二十万,实际也有六七万人。吴三桂麾下部队勉强有四万人,但真正直属他的关宁铁骑只有不足万人,其它分别是山海关总兵高第部一万人以及临时募集的乡勇部队。若想以此绝对劣势兵力正面抵挡大顺军自然是困难重重。况且大顺军中也不全部是军事训练不足的农民军,有不少都是李自成进军北京途中在陕西、陕西等地归降的明朝官军。这些原官军部队都是具有一定军事素养的。即使是农民军,也是随李自成多年的亲信百战之师,并不是临时招募的农民兵员。

更重要的是,此刻的吴三桂部在京城被大顺军攻破以后已经是没有了任何后援的孤军。人员、军械、粮食、药品等拼掉一点就少一点,形势可以说是岌岌可危。若没有清廷睿亲王多尔衮率领八旗军入关支援,吴三桂部会被一点点地消耗掉, 兵败只是时间问题。


子夜羌笛


山海关大战吴三桂若是有战胜李自成的资本也就不用上演投降的戏码了,吴三桂本就处于弱势,败退也就在所难免。

有两点需要注意,关宁铁骑并非全是骑兵,依托城防工事打造的关宁军,著名的是守城及火器,远非野战。

关宁骑兵只有几千人而已,入关也都是以千为规格,否则以关宁铁骑昂贵的维护费用,明王朝根本难以负担。

李自成的军队规模浩大,裹挟了家眷和明朝降将,被称之为乌合之众并不过分。但李自成山海关决战,帅领的却是其麾下的精锐二十万。

李自成很早就注重打造职业军队,更是下血本提升军队装备,加上其长期在西北作战,麾下骑兵战力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军队。

所以山海关决战,吴三桂与麾下将士以破釜沉舟的精神,顽强的抵挡李自成农民军的进攻,已经极其的不易。

多尔衮率军支援,也是在双方两败俱伤,并趁风势才取得胜利,李自成经此败精锐尽失,部众更加分裂,再也无法阻挡清朝的进攻!


多臻贵


李自成的大顺军并非乌合之众,这是个关键!

还有并不是吴三桂打不过李自成的大顺军队,他可并没有失败。

根据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一书中的考证,山海关一片石之战的时候,李自成的兵马是将近十万名,吴三桂、高第的关、辽兵马合计约五万。

以人数上来说,李自成的兵马可是占有巨大优势。

而且宋安之参考其他资料,发现一个问题,李自成带领的兵马,应该是“老营”兵马,也就是说是精锐部队。虽然大顺政权因为扩张太快了,导致军队战斗力迅速下滑,但“老营”是一支久经沙场的军队,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吴三桂并没有败给李自成,因为两者激战了一昼夜,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突然出现,打了李自成一个措手不及。只能说战到难分难解的分上,应该是吴三桂已经有不支的情况了,所以多尔衮看准时机出手的。

所以总结来说,李自成兵力上占据优势,以将近十万兵马对吴三桂将近五万兵马。战斗力上,大顺军队虽然不如吴三桂的军队,但他们的战斗力也不弱,并非乌合之众,所以战到后来,吴三桂有些吃不消,有些不支,也是正常情况。


宋安之


子虚乌有胡言乱语岂可服人,关宁铁骑是大明王朝最精锐的一支雄军威骑。平西伯吴三桂为山海关总兵官,这只铁骑初建于孙承宗时期,久经沙场血性十足,后辽锦,宁远大捷后,袁崇焕中反奸计后,其部将调拨吴三桂帐下。追忆一下当初形势,崇祯帝以煤山吊亡,大明王朝以名存实亡。山海关乃北方通向关外的雄关漫道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当时内缺粮草,以三四个月未发饷银,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外又多尔衮领七万大军虎视眈眈,内有闯王祸国殃民扰乱京机。刘宗敏还纵兵烧杀淫劣无恶不作,以招致天怒人怨,逢火连天。本吴三桂以答应唐通归属义军。但闻知家丁惨报,父亲被囚,美妾受辱,不仅龙呤虎跳,怒发冲冠,熟可忍志不可欺。全军将士也义愤填樱怒不可遏,它们的妻儿父母皆被祸害无余。真是哀兵必胜众志成城,无奈出于私愤为报仇吴三桂见多尔衮借兵报仇。老奸巨猾的多尔衮一口应下。1644年4月21日李闯贼和刘宗敏,唐通领八九万人马直逼关下,有了多尔衮助阵,关宁铁骑以一当十锐不可挡,只杀得血肉模糊,风声鹤唳鬼哭狼嚎,人人自危。经三天大战,大顺兵亦惊恐万状,溃不成军。但同样关宁铁骑亦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多尔衮不愧为战场鬼才,座山观虎斗以久,但见以是两败俱伤,以答节点。乃一声令下,八万虎狼之师,养精蓄锐势呑山河,一击而败乌合之众的大顺流民烂军。关宁铁骑也以无回转之力,维心的投靠了多尔衮,成为一个身负国恨家仇的屠贼者。悲惨无奈天不佑也,,,,,,











94310417小云


关宁铁骑,是首见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的一支明末强力部队。但历史上并没有“关宁铁骑”这一编制,是以很多说法就认为,“关宁铁骑”实际上是吴三桂的“夷丁突骑”。

夷丁突骑”从字面上来看“夷丁”显然是指少数民族,最大可能是蒙古人。明军当中有蒙古人,这一点也不奇怪,在明军三大营中的三千营其最初班底,就是北元前来投降的3000骑兵。

书归正传,接着来说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吴三桂的关宁军。

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大顺军直逼京畿时,吴三桂奉命率兵进关入卫京师,行抵丰润(今属河北),闻京师已破,崇祯帝朱由检自缢,遂折返山海关。李自成破城后令降将唐通领兵八千赴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反复思虑后决意归顺,率军离山海关进京,行至永平(今卢龙)西沙河驿时,遇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吴襄在京遭农民军拷掠,爱妾陈圆圆被夺占,于是顿改初衷,打着为崇祯帝复仇旗号,拒降李自成,还师山海关,袭击唐通部。

李自成于四月十三命权将军刘宗敏等率兵约十万向山海关进发。这一次李自成依然抱有争取吴三桂的想法为争取,军中携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吴襄随军同行希望能够再次招降。

另一边吴三桂料不能敌,遂遣使致书多尔衮求援。清军在翁后(在今辽宁阜新境)遇吴三桂使者,遂改道从连山(在今葫芦岛市境)、宁远一线日夜兼程,疾趋山海关。

清兵自四月初九出发,四月二十日,清兵抵连山(今葫芦岛市连山区),一日夜疾行二百余里,共行军十三日。

大顺军四月二十一日抵达山海关下,在石河西岸与吴三桂部成对峙之势。同日,于一片石、西罗城进行恶战,甫开战吴军小胜于西罗城,接着李自成军猛攻东罗、北翼二城。当晚,清军进至山海关外15里处一线集结。

阴历四月二十二日清晨,清军进至离山海关城仅二里,吴三桂见情势危急,率轻骑寥寥数员冲出重围、飞奔至关城东二里的威远堡清军营垒求援,多尔衮令吴三桂按满洲习俗剃头,许诺将皇太极女建宁公主嫁给吴子吴应熊。并偕和硕英郡王阿济格、多罗郡王多铎率劲旅八万,分别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进入关内,令吴三桂部系以白布为号任前锋。

阴历四月二十三日辰时(上午8点)以前,吴三桂军渐难支撑,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三桂军向大顺军投降,多尔衮在欢喜岭的威远台上观战,下令清军三路进关。

大顺军因攻坚一昼夜未能夺关,乃改取野战,自角山至渤海投入全部兵力,布一字长蛇阵,成决战架势。多尔衮以吴三桂部为右翼迎战,重兵则鳞次列阵于渤海滨大顺军阵尾薄弱处,待机出击,并告诫各部不得急进。大顺军不明清军意图,仍按原计划向吴三桂军紧逼,令旗左右挥动,来回冲杀。吴三桂因有清军压阵,顽强抵御。

此时大风突起,扬尘蔽天,不利于不熟悉山海关地理的大顺军,双方展开肉搏,大顺军不顾伤亡,把吴三桂部团团围住,血战至中午,双方均已疲惫,损失甚众。

多尔衮见势,急令阿济格、多铎各率2万精骑,乘风势、挥白旗,对阵直冲大顺军。万马奔腾,飞矢如蝗,大风渐止,疲惫的大顺军见清军骤至,猝不及防,阵脚渐乱,伤亡惨重。未尾申时初(15点后),李自成的大顺军溃败。

刘宗敏中箭伤,大顺军死者数万;牛金星在北京未领军前来支援李自成,也是大顺军败战原因之一。

李自成立马小岗阜上督战。当天,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他作先导,一路追杀,直扑京城。

当清军追至范家店,李自成杀吴襄以泄忿,并将他的首级悬挂在高竿上示众,回师京城后又杀了吴家老少三十八口。

阴历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李自成离开北京,向西安撤退。前后仅四十二天。

在清军于1644年阳历6月6日进入北京之后,将都城从盛京迁往北京。

严格意义来说,不能说吴三桂的关宁军打不过大顺军,反而入关后,吴三桂的关宁军成了绞杀各股反清势力的急先锋。


七品阐史官


关宁铁骑的战力确实非同寻常,可是他的人数并不多,经过连年战损,关宁铁骑已经三去其二,威风早已不复当年。


(关宁铁骑战斗力强,人却不多)

关宁骑兵的饷银,比起一般的士兵要高出三倍以上,装备也很精良,在长途奔袭时一人要配双马。明朝末期的财政状况很不好,养不起一支庞大的关宁铁骑。关宁军真正有战斗力的部分,也就在15000人左右,其他部分也都是普通的明军步兵。

这支军队成军之后打了很多恶战。其中,曹文诏带领了3000人的部队,进入关内剿灭民军。曹文诏打了很多胜仗,被称为明末第一良将。可是在一次作战中,以3000人对阵20万民军,寡不敌众,曹文诏战死。这部分关宁铁骑也随着曹文诏湮没在民军的汪洋大海里。后来在明朝的松锦会战中,祖大寿困守锦州,最后势穷投降,有一部分关宁铁骑也跟着投降了。


(松锦会战与平叛战争损耗了多半关宁铁骑)

吴三桂则带着剩下的关宁铁骑,大约数千人马(不超过5000人)退到了山海关。

朝廷用人之际,没有追究吴三桂的败军之罪,反而给他升官,让他重组新的部队应对八旗军的进攻。因此,在明朝最后的两年时间里面,吴三桂得到了朝廷的财政支持,重新拉起了一支三万多人的队伍。然而虽然人数增加了,可是吴三桂最有战斗力的部分仍然是松锦会战之后退下来5000关宁军。

我们再来看李自成的大顺军的组成,看看他们是不是一群乌合之众。

在1642年之前,李自成的闯军好像跟其他部分的民军没什么区别,也是一帮顺风浪逆风投的货色。可是,自从李自成从商洛山里打出来往河南方向发展时,他的部队组成逐渐有了变化。当时明朝朝廷拖欠军饷的事情太普遍,结果大量的明军投诚李自成,李自成从这些降军中挑选精壮补充进自己的老三营,从而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到柿园之战时,李自成已经能够与官军进行炮战了,这是之前没有出现的情形。

(李自成的军队逐渐正规化)

李自成消灭孙传庭之后,数量更多的明军开始加入李自成的大军,所以李自成的部队在进入陕西之后,逐渐以老三营为基础,组建起了一支6万人的精锐部队。

次年春,李自成的大军困在关中,军队乏食,不得已东征,并提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

李自成没有想到崇祯帝的日子更难过,一路上都是明军不战而降。东征路上摧枯拉朽,到达北京时,大顺军队已经多达近百万,可能连李自成都不清楚他究竟有多少兵。李自成的进军速度很快,当时很多明朝的士大夫都认为又一次的改朝换代开始了,所以不仅是士兵、将领、还有当地的官吏、士大夫、绅员纷纷投靠李自成。

李自成到北京,坐拥百万大军,每天的粮草消耗是一个天文数字。李自成原本还能约束军纪,可是有那么多部队需要去养,李自成就开始了追赃助饷的工作,从而得罪了大批的明朝的官绅阶层。
(李自成部队追赃助饷)


吴三桂在这段期间也两次反复,最终决定与大顺政权敌对,李自成两次派遣大军征剿,都被吴三桂击败。吴三桂所占据的山海关,距离京城近在咫尺,对新生的大顺政权有很大的威胁,必须要尽快解决。于是李自成选择了御驾亲征,将他的老三营部队悉数带上,把明朝的太子、官员都给带上,总兵力大约八万人。

所以,在山海关一片石决战的吴三桂军队和李自成的部队都是当时中国最能打的部队。多尔衮也担心吴三桂与李自成唱双簧,把八旗军引入埋伏圈一举歼灭。所以,多尔衮一定要在吴三桂坐实了投降之后才开进山海关。

(山海关形势图)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人数太少,在与大顺军的激战竟日,已有全线溃败的迹象,甚至在右冀部队已经出现了1000多人倒戈李自成大军的情况。

眼看吴军就要崩溃,吴三桂情急亲自之下跑向多少滚军营请求援助,谈妥了投降条件。

在李自成大军与吴三桂拼杀的关键时刻,清军突然出现在大顺军的身后,大顺军厮杀终日,李自成已经把最后的预备队都派上去了,手中无牌可打。他想到过吴三桂可能会向满清借兵吗?这时他怔怔地看着山下大顺军的阵势逐渐凌乱,战场形式开始一边倒。不多时,大将刘宗敏也负伤了,李自成看到事情也无可挽回,下令撤退,带着他的数千残兵退往京城。

(一片石之战示意图)

多尔衮马不停蹄,一直尾随追击。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匆匆举行了登基大典,第二天就带着军队撤向河北、山西。他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摧毁,他能做的是尽快带更多的部众回到关中,凭借潼关天险,徐图恢复。

满清当然知道李自成的如意算盘,他们一路追击,不给李自成喘息的机会。后来,之前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地方官守看到形式发生了大逆转,纷纷闭城不纳大顺军。李自成的败退之路,更是尴尬和穷困。不及一年,李自成连关中也没有守住,最后在湖北被农民团练武装用榔头给敲死了。

(李自成应该也没想到他的结局如此不堪)

吴三桂则绑上了清军的战车,一路达到大西南,与大西军余部鏖战多年,成功地将他们逼退到缅甸。后来,吴三桂为了向清朝表示忠心,他还主动请缨,杀死了永历皇帝。


而知而行的历史


山海关大战吴三桂军队如果没有多尔衮清军帮忙是可能处于不利地步。但是,这不能说明关宁铁骑战斗力不强。只是双方人数实力相差太多,大顺军以众击寡。

吴三桂向李自成摊牌,李自成本计划让权将军刘宗敏带兵打吴三桂,刘宗敏不愿意担当,李自成亲自挂帅,带兵号称二十万,实际上可能十万多,精锐尽出。吴三桂这边五万,清军八万。吴三桂五万有关宁铁骑、乡勇、其他明军。

交战前期清军没有参予,大顺军依靠人多有对吴军包围,逐占上风的趋势。两方打的精疲力尽了,清军才参战,清吴联军把大顺军击败,损失惨重。

关宁铁骑是明末最精锐部队之一,是明军敢和清八旗军正面野战交锋的部队。在历史上关宁铁骑也是威名赫赫,和魏武卒、陷阵营、北府兵等等一样有名。八旗军是劲旅,关宁铁骑曾几次力挫八旗军,明军除关宁铁骑外,很少敢和八旗军面对面野战交锋的。

明末良将曹文诏曾带关宁军入关平叛,把农民军打得大败。

李自成农民起义部队人数众多,表面是乌合之众,但是其中也有精锐部队,打仗有一套办法。否则不会打败大量明军,攻入北京城,使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


大白白野


如果是按照《明朝那些事儿》的记述来看,确实关宁铁骑的战斗力被夸大了。不过这支铁骑军确实明朝末年实力最强的队伍,虽然不像小说里那样可以压着清军打,但是和满清八旗的正白镶黄同等人数打个五五开还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这里要区分一个概念,即关宁铁骑和关宁军还不是一回事。关宁军是孙承宗和袁崇焕花了两年的时间在大明辽西地区通过朝廷增兵和招募原辽东遗民而组建的朝廷募兵,里面分为车—骑—步三大块,在孙承宗时代,关宁军的步骑车比例大概在步:骑:车=3:1:3,而到了袁崇焕担任督师的时候,为了追求更高的机动力,关宁军的组成中骑兵的数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大致到了步:骑:车=3:5:3的比率。而所谓的关宁铁骑,只是关宁军骑兵中的家丁部队而已。

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为辽东巡抚,他为了能够和清军硬碰硬的野战,花了两年的时间训练出了一支五万人规模的重骑兵部队,这些人及其擅长野战,装备精良,有高质量40斤重的棉布铁甲,还有各种精致的马枪、可以当锤子使的三眼铳和眉间刀以及弓箭,其统兵将领为祖大寿。对于关宁铁骑之所以可以成军这么快,并且短短两年便可以如此善战,根源是崇祯元年三月前后,有约十万众蒙古部落归顺明廷,被时任辽抚安置在锦州附近,辽镇将领即从中招募大批精壮善战之夷人充做家丁,时锦州总兵祖大寿更直接将部分蒙古人整编为降夷左右营,以蒙古部落首领为将,成为了祖大寿直属指挥的一直精锐军队,人数约三千人左右。也就是说这五万骑兵部队中最善战的是三千人,而且具有鲜明的家丁特色。而明末最抗造的关宁铁骑,也就是这3000多人。

至于关宁军打的仗也是有的,八旗军有过两次大规模的正面战争,跟农民军更是打了大大小小十数场。其中打农民军基本上是碾压式摩擦,这个没什么说头。就说一下和八旗军打的两场战役:广渠门之战和松锦大战。

根据广渠门作战的情况,祖大寿自带一军在城门南,那必然最精锐的三千人都在自己跟前。根据史料显示,莽古尔泰是率领左翼四旗并蒙古诸部,在到达广渠门之后率先和祖大寿交手,而激战之后,祖大寿力退敌军。四旗兵力理论上是3万人马,另外蒙古从军是2000,而祖大寿这边应该也是关宁军主力,人数上和清军相差不大,所以从这个战绩来看,关宁铁骑和清镶白旗以下的旗军战斗力是不相上下的。

在松锦大战中,关宁铁骑已经被吴襄和祖大寿交给了吴三桂。乳峰山会战,吴三桂以两万铁骑军反复冲入清军阵中,直接将两万清军伏兵打的七零八落。比较好笑的是,此役清军击退明军的进攻所用的战术,竟是明军曾经最擅长的火炮战术。

所以说虽然关宁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但也绝对是明军里实打实的中坚力量了。

而且,吴三桂只有四万人,大顺军号称80几万,实际上也有20多万,处于绝对性优势,而且还有十余万精锐骑兵,吴三桂单靠自己肯定无法抗衡。吴三桂在山海关被满清和李自成前后夹击,想要生存只能二选一:投李自成不可能,因为有杀父之仇,只好投满清。其实满清或者李自成单挑吴三桂都不会赢下来!



眾人皆酉星我独酉卒


谁说打不过?打不过大顺军是怎么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