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書評及內容綱要

此書最早出版於1940年(這個年代,可能讀者的父母還沒出生)當時立刻就成為暢銷書,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到1972年又出了一個修訂版,補充了很多的內容。本文介紹的就是上世紀70年代的那個版本。一本書歷經這麼久,還值得單獨寫一篇文章推薦,足以說明其價值。


《如何閱讀一本書》——書評及內容綱要


★閱讀的目的


  在書的第1章(閱讀的活力與藝術)就總結了閱讀的三種目的:娛樂消遣、獲取資訊、增進理解力。
  啥是“娛樂消遣”,大夥兒都明白,俺就不說了。
  “獲取資訊”和“增進理解力”,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這兩者的區別。俺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獲取資訊”如同在平地走路,而“增進理解力”如同爬山。
  以【獲取資訊】為目的
  這種閱讀目的,你只是獲取信息,只需要動用“記憶力”。所以,這種閱讀是比較【輕鬆】滴。輕鬆的代價就是——這樣的閱讀給你的幫助不夠大。
  以【增進理解力】為目的
  如果某本書的內容超出了你的理解力,或者超出了你所熟悉的領域,那麼你就需要花一定的力氣才能讀懂。這時候,光靠記憶力就遠遠不夠了。你需要動用大腦的其它能力(分析、推理、總結、想像......)。顯然,這種閱讀過程伴隨著更多的思考,可以讓你的頭腦提升到新的高度。

★主動閱讀 vs 被動閱讀


  所謂的“主動閱讀”,指的是:你要帶著問題去閱讀,要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俺稱之為“挖掘式的閱讀”。
  “被動閱讀”與之相反,在閱讀過程中沒有思考。俺稱之為“灌輸式的閱讀”。
  如果閱讀目的是“增進理解力”,就是典型的主動閱讀;如果是為了“娛樂消遣”,基本上是被動閱讀;至於目的是“獲取資訊”的閱讀,則兩者兼而有之。
  如今很多人只懂得“灌輸式的閱讀”,俺覺得主要原因有兩個:
  1. 教育方式
  有的同學從小開始接受教育時就不太願意主動思考。那麼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人,顯然比較適應被動的閱讀(被動灌輸),而無法進行主動的閱讀(主動挖掘)。
  另外,在一般的教育過程中,一般較少著墨於培養獨立思維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2. 快餐文化
  而如今的很多同學,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消遣性的閱讀,長期以往,主動閱讀的能力就逐漸退化。


  這方面的危害,微博客(microblog)尤甚——微博客不但碎片化很嚴重,而且助長了消遣性閱讀的風氣。
  那麼,怎樣才是“帶著問題閱讀”捏?作者寫道:

關於一本書,你一定要提出四個主要的問題。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
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你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麼才行。然而,等你瞭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給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麼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更多內容,請看此書的第5章——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閱讀的層次


  此書的重點內容在於:介紹了4種閱讀層次。
  為啥稱“層次”而不稱“類型”,因為層次有“高低之分”,而且層次之間是遞進關係而不是並列關係——上面的層次需要依賴下面層次的技能。

◇基礎閱讀


  顧名思義,這是最基本的閱讀層次。在這個層次,只需要你做到“讀懂書籍字面上的意思”。需要的技能僅僅是:識字、斷句、聯繫上下文、等。
  顯然,列位看官都已經具備這個層次了——不具備這個層次的人,相當於半文盲。
  對於這個層次,只是在第3章大概介紹了一下。因為咱們都不是學齡前兒童,所以這個層次不是重點。

◇檢視閱讀


  此書的第4章介紹“檢視閱讀”的各種技巧。
  檢視閱讀有時候也可以稱為“略讀”。它要達到的目的就是: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大致搞清楚一本書的內容和主題。


  很多人可能看不起“略讀”,其實這個技能是很有用滴。掌握這個技能,有助於你用盡可能短的時間,判斷一本書的優劣。這樣就避免在爛書上浪費太多時間。另外,在後續的“主題閱讀”層次,也非常依賴“檢視閱讀”的能力。

◇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有時候也可以稱為“精讀”。一看到“精讀”這個詞,你就曉得這是重要的技能了。顯然,只有對有價值的書,才值得花力氣做“分析閱讀”。“爛書或平庸的書”是沒有這種待遇的。
  這本書花了大量的篇幅來介紹“分析閱讀”。這部分是此書【重點中的重點】。
  分析閱讀包括如下幾個階段:
第1階段——這本書在談些啥
主要在第7章介紹。這個階段你需要做如下4件事情。
(1) 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2) 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 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後,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4) 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2階段——詮釋整本書的內容
主要在第8章和第9章介紹。這個階段你需要做如下4件事情。
(5) 找出重要的、關鍵性的詞彙,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6) 從最重要的句子裡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 找出作者在論述些啥,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因果關係,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8) 搞清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
第3階段——評價這本書
主要在第10章和第11章介紹。
(9) 除非你已掌握某本書的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評論。
(10) 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 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區分出書中的“事實”與“觀點”
如果要做出批評性的評價,需要做到如下幾條之一:
(12) 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 證明作者的知識有誤。
(14) 證明作者的邏輯錯誤。
(15) 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不夠完整。
  另外,在第12章介紹了輔助閱讀。包括利用外在的工具和資源(比如工具書,百科全書、字典、等)輔助閱讀某本書。
  說到“百科全書”,稍微引申一下。
  如今百科類的網站已經很成熟了。這類網站可以非常有效地作為閱讀的輔助工具。

◇主題閱讀


  關於主題閱讀,主要在第20章介紹。
  所謂的“主題閱讀”,通俗而言就是:為了研究某個主題,閱讀跟該主題相關的多本書籍。這種閱讀主要包括5個步驟:
  1. 找到這幾本書的相關章節
  這時候,“檢視閱讀”又派上用場了。
  2. 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這個步驟有點類似於“分析閱讀”的第2階段。
  3. 釐清問題


  你可以列出一些問題,然後看看這幾本書能否回答這些問題。
  4. 界定議題
  如果幾本不同的書籍都能夠回答同一個問題,並且答案有差異。那麼,你可以根據答案的差異、作者的情況、進而判斷出這個問題的價值。
  比方說:如果某個問題,多本書的作者給出全然不同的答案,而且這幾本書的作者在立場的客觀性、分析的全面性、思維的深度等方面都足夠。那麼這個問題就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5. 分析討論
  找到有價值的問題之後,就需要通過自己的綜合分析,思考一下:【為什麼】這幾本書的作者,對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如果你能想明白,那麼你對該主題所處的領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如何閱讀一本書》——書評及內容綱要


★如何讀不同類型的書籍


  這本書的如下章節,分別介紹了具體類型的書籍,有哪些閱讀技巧。

第13章 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
第14章 如何閱讀想像文學
第15章 如何閱讀故事、戲劇、詩歌
第16章 如何閱讀歷史書
第17章 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
第18章 如何閱讀哲學書
第19章 如何閱讀社會科學


★閱讀與心智的成長


  這是此書最後一章的內容,包括如下幾個小節:

◇好書能帶來什麼幫助?


  前面介紹的,都是關於“如何更好地閱讀”,但是書籍本身的好壞也很重要。關於好書的重要性,俺摘錄一段:

讀一本好書,卻會讓你的努力有所回報。最好的書對你的回饋也最多。當然,這樣的回饋分成兩種:第一,當你成功地閱讀了一本難讀的好書之後,你的閱讀技巧必然增進了。第二(長期來說這一點更重要)一本好書能教你瞭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像只提供訊息的書所形成的那樣。你會成為一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認。

  請注意這段提到的兩個詞【知識】和【智慧】——只提供訊息的書,帶給你“知識”;而真正的好書帶給你“智慧”。至於消遣性的書,既不會給你知識,也不會給你智慧。

◇書籍的金字塔


  書籍的好壞是符合【二八原理】滴!關於書籍的金字塔,包括三層:
  第1層
  99% 的書籍對於你的能力提升是毫無幫助的。這 99% 裡面,相當大一部分書是“消遣性”的,還有一些可能是跟你完全無關的領域。
  顯然,這些書籍是不需要進行“分析閱讀”的。


  第2層
  這一層次的書籍,你至少要做一次完整的“分析閱讀”。經過一次分析閱讀之後,你基本上就“讀通”了,知道這本書的主要精華。一旦讀通,以後你就無需再去閱讀。頂多是偶爾拿出來翻看個別重點,複習某些片段。
  第3層
  這一層次的書,非常非常少。它們的特點是:你無法通過一次完整的“分析閱讀”,就把它讀通。甚至有可能你進行了 N 次分析閱讀,也無法盡其究竟。
  為啥會這樣捏?俺介紹一下第2層與第3層之間的微妙差異:
  第2層與第3層的差異
  第2層的書
  當你進行多次分析閱讀,每次的收穫會變少。因為你的本人的積累增多了,理解力提升了,而書的內容是固定的。顯然每次閱讀,收穫降低了。
  第3層的書
  隨著你的能力提升,每一次對該書進行分析閱讀,你的收穫都是全新的。甚至有可能後面的閱讀,收穫會更多。為啥會這樣捏?因為這類書的作者,境界遠遠高於你本人。有可能在你一生的不同階段都可以反覆閱讀同一本書,始終有收穫。因為你始終達不到該書作者的境界。

◇生命與心智的成長


  這一節有兩段話,俺摘錄如下(粗體是俺標註滴)。希望能激發大夥兒對思考的熱情。

  人類的心智有很奇怪的一點,主要是這一點劃分了我們心智與身體的截然不同。我們的身體是有限制的,心智卻沒有限制。其中一個跡象是,在力量與技巧上,身體不能無限制地成長。人們到了30歲左右,身體狀況就達到了巔峰,隨著時間的變化,身體的狀況只有越來越惡化,而我們的頭腦卻能無限地成長與發展下去。我們的心智不會因為到了某個年紀死就停止成長,只有當大腦失去活力,僵化了,才會失去了增加技巧與理解力的力量。
  這是人類最明顯的特質,也是萬物之靈與其他動物最主要不同之處。其他的動物似乎發展到某個層次之後,便不再有心智上的發展。但是人類獨有的特質,卻也潛藏著巨大的危險。心智就跟肌肉一樣,如果不常運用就會萎縮。

心智的萎縮就是在懲罰我們不經常動腦。這是個可怕的懲罰,因為證據顯示,心智萎縮也可能要人的命。除此之外,似乎也沒法說明為什麼許多工作忙碌的人一旦退休之後就會立刻死亡。他們活著是因為工作對他們的心智上有所要求,那是一種人為的支撐力量,也就是外界的力量。一旦外界要求的力量消失之後,他們又沒有內在的心智活動,他們便停止了思考,死亡也跟著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