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轨:六旬老者初次领兵,只手擎天荡平一国


唐高宗时,曾任命一位年已六旬的老者领兵出海,这位老者初次领军就力挽狂澜,几乎以一人之力平定百济,他就是刘仁轨。

高宗显庆五年,唐高宗李治诏命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刺史统领部众前往百济。奇怪的是,刘仁轨在诏命下达之前,还是以白衣效力军中,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仁轨:六旬老者初次领兵,只手擎天荡平一国


01遭遇陷害

中书侍郎李义府看中了拘押在大理寺一名美妇淳于氏,想要纳为小妾。于是暗中要求大理寺丞毕正义将她无罪释放。大理寺卿段宝玄在复核案件时,发觉此案疑点颇多,因而上奏高宗。

刘仁轨当时是高宗身边的一名给事中,受命复查此案。李义府害怕事情暴露,逼迫毕正义自缢,但刘仁轨还是查清了此案。

李义府此时正得高宗宠信,高宗决定不予追究,李义府此人被称为“口蜜腹剑”,因此事就记恨上了刘仁轨。终于被他寻到了一个机会,将刘仁轨外放为青州刺史。

李义府并没有就此罢休,四年后,高宗发兵征讨百济,刘仁轨奉命渡海运粮。因逆风无法行船,李义府在明知时机不当的情况下,强行督促他出海。结果,船队在途中遇风沉没,死伤严重。

刘仁轨:六旬老者初次领兵,只手擎天荡平一国

朝廷派监察御史袁异式前往查办,李义府对袁异式说,你要是能办好这件事,不用担心没有官做。袁异式到了之后,对刘仁轨说,你是得罪了朝廷的什么大人了么?还是早做打算,自杀算了,免得下狱之后受罪。

刘仁轨说,我做官不称职,国家自然有法令来惩治我,要我自杀来让仇人称心如意,我办不到。

结案后,李义府对高宗进谗言说,不杀刘仁轨,无法向百姓谢罪。

舍人源直心说,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高宗深以为然,仅将刘仁轨免职,以白衣(平民)的身份随军效命。

此时苏定方已经平定百济,逼降了百济国王扶馀丰义慈和太子扶馀隆。但由于士兵肆意抢掠,百济达率黑齿常之和部将沙吒相如举兵反叛,应者云集。

苏定方急刻间不能平定,于是留下部将刘仁愿镇守熊津都督府城后班师回国。朝廷任命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前去安抚百济百姓,谁知王文度刚渡海到达百济就死了。

刘仁轨:六旬老者初次领兵,只手擎天荡平一国

02初战告捷

这时,百济的反抗势力越来越大,百济和尚道琛、大将福信占据了周留城,又从日本迎回了王子扶馀丰,拥立为百济新国王,并将刘仁愿包围在熊津都督府城,唐军兵微将寡,形势十分危急。

高宗任命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刺史统率王文度的部属,调遣新罗兵众救援刘仁愿。刘仁轨高兴的说:“看来是老天要让我这个老头子富贵了。”

刘仁轨向青州州司请领了《唐历》和宗庙名号,请命说要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于海外。

刘仁轨治军严谨,将士用命。渡海后,在新罗军队的支援下,屡战屡胜,很快推进到了熊津江口。百济在熊津江口设置两道栅栏并设下重兵企图阻止联军的脚步。

联军在刘仁轨的指挥下,击破栅栏,与百济守军展开激战。百济军队很快在联军的打击下溃不成军,被杀死和溺死的有一万多人。道琛闻讯大惊,撤除了对熊津都督府城的包围,退守任存城。

刘仁轨:六旬老者初次领兵,只手擎天荡平一国

刘仁轨顺利与刘仁愿汇合,进入城内进行修整。而新罗军队因军粮用尽,暂时退回国内。

此时,百济的复国运动声势越来越大,道琛与福信四处招兵买马,势力越来越强大,而熊津唐军得不到补充,真是太难了。

高宗只有再次诏令新罗国王金春秋,要他再次出兵支援府城。金春秋接受诏令后,派遣金钦率军支援刘仁轨等人。谁知金钦领军到达一个叫古泗的地方时,遭到福信伏击,狼狈逃回国内,再也不敢出兵了。

就在这艰难时刻,事情出现了一线转机。随着道琛和福信势力越来越大,野心也随之增长,两人关系出现了裂痕,不久,福信袭杀了道琛,忙于掌控全国军队,暂时放松了对熊津城的压力。

由于远征高丽的战斗失利,熊津唐军孤立无援,高宗无奈下达诏令,要刘仁轨等人撤到新罗,伺机回国。将领们听到诏令后,都巴不得早日回国。

刘仁轨:六旬老者初次领兵,只手擎天荡平一国

刘仁轨却说,臣子当以国家利益为重,虽死没有二心,怎么能先考虑个人私利。

他分析当前形势,目前敌人虽然势大,只要我方厉兵秣马,攻其不备,就一定能成功。打了胜仗之后,士兵们就会安定下来,朝廷知道了我们取得了成就,一定会派兵支援,到时候就能永保海波清平。何况我们孤城悬于异域,一旦离开很快就会被敌人擒获。纵使进入新罗,也是羁旅之客,万一有发生不如意之事,就追悔莫及了,不如坚守城池,等待变化。

大家在刘仁轨的劝导之下,接受了他的建议。

刘仁轨:六旬老者初次领兵,只手擎天荡平一国

03扬威海外

扶馀丰和福信等人以为刘仁轨固守孤城没有后援,遵诏撤离是唯一的选择,放松了戒备,一心只等唐军撤离后接收熊津城。

刘仁轨敏锐地发现敌人没有防备,于是突然发兵,攻下了支罗城和尹城、大山等兵塞,斩获颇多。但要根本性扭转战局,必须要打通与新罗的通道,真岘城,就成了刘仁轨的下一目标。

福信深知真岘城的战略意义,早就安排重兵把守。但刘仁轨趁他们稍稍有所松懈,引导新罗士兵趁夜靠近,攀着墙边草木爬上城墙,天亮时就占领了险峻的真岘城,顺利打通了与新罗的联系。

高宗收到刘仁轨上表后大喜,立即任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率士兵七千人前往熊津增援刘仁轨。

在唐军形势大好之际,百济高层却发生了内讧。福信杀了道琛后,专擅权柄,和扶馀丰互相猜疑。

福信借口生病,想等扶馀丰来探病时杀了他,计划泄露,扶馀丰将计就计,以探病为由,率亲信袭杀福信。之后,扶馀丰觉得势单力孤,派遣使者到日本请求援助。

刘仁轨:六旬老者初次领兵,只手擎天荡平一国

孙仁师与刘仁轨、刘仁愿汇合后,唐军声威大振。诸将都认为下一步应该攻打地处水陆要冲的加林城。

刘仁轨不同意,他认为,加林城地势险要,急切间攻打要损失大量士兵,慢慢围困又要花费大量时间。而周留城是敌人巢穴,除恶务本,最好先加以攻击,攻下了周留城,动摇了敌人根本,再攻打其他城就容易多了。

于是孙仁师、刘仁愿和金法敏从陆路前进,刘仁轨、杜爽、扶馀隆率水军从熊津进入白江。两军会合后进攻周留城。刘仁轨率军到达白江口后,正好遇到日本援助扶馀丰的军队,双方立时展开激战。

这时中日双方军队第一次交手,但日军哪是唐军的对手,刘仁轨四战四捷,史载“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

日军被迫退出战场,失去外援后的扶馀丰带领亲信逃到高丽,王子扶馀忠胜、扶馀忠志率军投降,百济全部平定。

战后,唐高宗给刘仁轨加升六阶,正式任命为带方州刺史,领兵镇守百济。

刘仁轨虽为文官,出征百济之前未尝统兵,但他以坚强的意志力、独到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战术力挽危局,一战而跻身大唐名将之列。

在镇守百济时,展现了很高的政治才能,使 “百济大悦,阖境各安其业”,称得上是文武双全,这一点实属难能可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