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20年不上朝,明朝的官僚制度是如何确保国家机器运转的?

蓝黄交织


皇帝不上朝而国家远转秩序不乱,这确实是明朝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这一制度的核心就是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相互制衡,文官集团以内阁为核心力量,宦官集团以司礼监太监为首、东厂、西厂为爪牙,两大政治集团相互制衡,维护国家机构有序运转。<strong>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皇帝不上朝不意味着皇帝不管事,嘉靖皇帝躲在深宫炼丹,但是朝廷大小事务都在他掌握之中,而且他也是白天炼丹,晚上批改奏折;万历皇帝躲在宫中二十余年,在任免官员、重大决策上也不是不管不问;明武宗朱厚照建立豹房,沉迷吃喝玩乐,但也规定所有奏折必须一件不落的送给他批阅。

而这些皇帝之说以这么做,目的其实就为了一个,那就是通过干预某些事情,平衡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的两大势力集团,他们乐意见到这两个集团相互斗争,但绝对会要竭力避免一家独大。事实上,明朝比较混乱的几个朝代,基本上都是两大集团势力失衡所致。


文史并蒂


我们都知道,每个朝代皇位继承那都是非常谨慎的,必须是纯正的血统才行,为此皇帝三宫六院就是为了多生孩子,江山永远在自家人手中,但是凡事总有意外,皇位继承也是有插班生的。

明朝时期有一位插班生皇帝朱厚聪,他被誉为明朝史上最聪明的皇帝,20多年不早朝却依旧却能够牢牢把握住政权,当时生性风流,明武宗坐拥佳丽上万,却偏偏没有一个儿子,英年早逝后皇位位子空缺。千里迢迢之外,才15岁的朱厚聪成了皇位的幸运儿,朱厚聪原本只是个藩王世子,与皇位八竿子打不着一撇。

面对从天而降的大惊喜,从小非常有自己想法的朱厚聪并没有做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他到达京城之后,听说只是让自己做个皇太子,便非常不高兴,说我是来做皇帝的,做什么皇太子?

皇太子说完便在城门口不愿意进去,大臣和太后慌了商量之后,连忙改了皇帝的遗哔,接他进城舒服地坐上皇位,之后的朱厚骢对于大臣要求他称先帝为父皇,称自己亲生父亲为叔父的决定非常不满,要求纠正生父生母为太上皇,皇太后的身份,遭到全臣反对抗议,为此朱厚聪和大臣开始了长达三年多的拉锯,最终大臣妥协,朱厚骢得偿所愿。

最初当上皇位的十几年间,朱厚骢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谋略,做出了很多杰出的政绩,勤于政务、整顿朝纲、株杀奸臣、大赦天下,还培养了一大批戚继光、张居正等人才,经济、政治上都取得好成绩,赢得了民众的拥护和爱戴。有如此之成就,国家承平日久,也让他的进取心慢慢懈怠了,开始在生活中找乐子,更是痴迷上了道教的长生不老之术。

整天研究炼丹的事,不穿龙袍、不上朝,甚至还有次兴起做了很多道教里用的帽子给大臣送去。当时内阁的掌权者夏炎就不愿意带,朱厚骢就直接处置了他,并让听话狡猾的严嵩顶替了他的位置。从此朱厚骢更是荒唐,事情进出朝圣全部都给严嵩,一丢就是20年。

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样子的皇帝国家肯定就乱了,政权肯定也就落入奸臣手中,但是朱厚骢不同于历代昏君的地方,就在于他虽然整日泡在炼丹房里,但是对于政治军军事却还是非常清楚的,还安排了人监控大臣的一举一动,严嵩掌权的20多年,对他的贪污,嘉靖他其实是都知道的。只是严嵩确实是个知心的得力助手,他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但是后来朝纲严重腐败,嘉靖帝果断站了出来,处置了严嵩采用振兴朝纲的政策,使国家重新走上正轨。

在此不得不佩服嘉靖帝的老奸巨猾,表面看着昏庸无能,实则牢牢抓着政权,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


中医李友


导语:

  • 嘉靖皇帝朱厚熜,大明王朝第11位皇帝,15岁登基,60岁去世,在位45年之久,是大明朝在位时间第二久的皇帝,也创造了20年不上朝的记录。
  • 万历皇帝朱翊钧,大明王朝第13位皇帝,10岁登基,58岁去世,在位48年之久,是大明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同时创造了28年不上朝的记录。

朱厚熜是朱翊钧的爷爷,这爷俩加起来有48年不上朝的时间,可是大明王朝依旧运转如常,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大明王朝的日常工作正常运行呢?

01朱棣建立的内阁制度,成为大明王朝理政的主要机构。

朱元璋为了废除宰相制度,那可是花费了很大的功夫,不惜以胡惟庸案作为筹码,杀掉了3万人之多。此后朱元璋亲力亲为要自己来处理朝政。

己未,升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杨廷和为南京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刘忠为南京礼部左侍郎。故事,南京六部止设右侍郎一员。时廷和掌诰敕,且与忠俱日讲,当以次入阁矣。有欲夺廷和之事任者,阴挤之。会刘瑾恶忠讲筵指斥近幸,又廷和视詹事篆、忠视翰林篆皆不私谒瑾,瑾衘之,乃授意于吏部尚书许进,遂南京吏礼左侍郎缺,欲会推,恐稽误,请以廷和、忠往。议者谓进素号伉直,若此类,其阿瑾亦多矣。---《明武宗毅皇帝实录》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朱元璋身体的确不错,勉强能够处理所有朝政,不过实在是太累了。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选择设立四处大学士作为辅政大臣,他们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内阁制度的雏形也就这么出现了。

建文帝时期,朱允炆将大学士改为了学士,依旧实行朱元璋的政策。一直等到朱棣篡位成功以后,他才真正建立了内阁制度。

由解缙、胡广、杨荣等人参与朝中大事的商讨活动,在文渊阁上班,这就是第一任内阁大学士的原班人马。

  1. 宰相的权力太大,而内阁的权力则小很多。他们执行上传下达的任务,始终都是皇帝的秘书,并没有宰相的权力。
  2. 朱棣是个上进的皇帝,所以内阁大学士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可是后世的明朝皇帝难免存在一些不怎么上进的人,那么内阁大学士的作用就越来越明显了。
  3. 尤其是到了明朝中期,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等人撑住了局面,逐渐成为了帝国的核心人物。

自此内阁大学士基本行使宰相职权,成为了帝国的权力中枢机构。而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大臣,更是宰相中的一把手,当之无愧的大明支柱。

有这么一套强硬的制度作为支撑,即使皇帝不上朝,权力机构依旧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嘉靖和万历年间,朝廷政务依旧可以运行的原因。

02嘉靖时期和万历初期,都有比较强的内阁首辅。

嘉靖皇帝号称明朝最聪明的皇帝,他15岁登基之前,就要跟杨廷和这帮老臣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在他闭关修炼的二十年里,虽然没有上朝听政,可是内阁大臣们每天都会到嘉靖皇帝这边来报道一下,把一天的事情都说一遍。

  • 而嘉靖皇帝一般是不会说话的,他只是静静地听着。内阁大臣们汇报完事情以后,大家相继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嘉靖觉得哪一条建议不错,那么他就会敲一声给大家一个回应。
  • 得到了嘉靖皇帝的默许,那么内阁大臣们就知道接下来的工作该怎么做了。所以当时大明朝的权力机构基本就是这么运行的。
  • 当然了,内阁大臣的能力也非常经受考验。
    嘉靖年间最著名的内阁首辅那就是严嵩和徐阶了。严嵩做了15年的内阁首辅,能力十分强悍,虽然是个腐败分子,可是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基本也没什么好人。徐阶紧随严嵩其后,比严嵩正派一些,能力也很强。

万历皇帝初期,高拱作为内阁首辅,不过他的人缘不是很好,嘴巴说话又没个把风的,所以被太后给废了。

此后著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走上了前台,成为了大明王朝支柱。张居正做了10年内阁首辅,也就是万历皇帝登基的前10年。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漕河通,居正以岁赋逾春,发水横溢,非决则涸,乃采漕臣议,督艘卒以孟冬月兑运,及岁初毕发,少罹水患。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明史》

他实行一条鞭法的改革,使得大明王朝从危难之中逐渐走了出来,改变了当时大明王朝经济落后,朝政腐败的局面。可惜张居正过劳死以后,万历朝开始走了下坡路。

03万历朝后期政务一塌糊涂,万历去世24年后,大明灭亡。

王朝能正常运转,不代表王朝运转得十分好。嘉靖时期严嵩当政,天下贪官污吏数不胜数,明朝的经济倒退,吏治腐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个时候如果不是张居正做出了改革,极有可能在万历初年,大明王朝就灭亡了。而万历皇帝运气不错,前10年遇到了张居正这个强大的帮手。

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明史》

在张居正的努力下,他为大明王朝续命60年之久。可是等到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亲政的时候,一切都变了。

  1. 万历皇帝没有嘉靖皇帝聪明,却偏偏要学习自己的爷爷,做一个躲在后宫不上朝的皇帝。结果他并不能很好治理这个国家。
  2. 明王朝到了万历后期,已经是千疮百孔。所谓万历三大征,不仅没有合理规划经费用度,而且纯属粉饰太平的强行征讨,没有任何战略好处。反倒使得女真族逐渐壮大了起来。
  3. 万历后期除了花钱就是花钱,张居正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家底,都被万历皇帝给挥霍干净了。加上越往后越没有人愿意执行张居正的改革政策,失去了重要的舵手,改革自然是以失败而告终了。

这个时候的大明王朝,彻底走向了深渊。尽管万历皇帝不上朝,明朝依旧延续,可是已经朝着灭亡的边缘试探了。

总结:明朝的大臣,应该是历代最有脾气的大臣。

明朝能够运转如常,其实多亏了那么多有脾气的大臣。这些大臣们敢于和皇帝做抗争,他们利用自己手里的权力,努力使得王朝运转下去。

这就造成一个现象,其实明王朝可以没有皇帝,但是不能没有一个好的内阁大臣。朱祁镇被瓦剌人抓走以后,于谦手握大权,抵挡住了瓦剌人进攻京城的攻势,瓦解了大明王朝的危机,这个时候明朝皇帝不管用。

  •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佑樘、朱祁镇时期的三杨历任四朝老臣,是大明王朝的支柱。朱祁镇、朱祁钰时期的于谦,是大明王朝的忠骨。
  • 朱佑樘时期的王恕、刘大夏,朱厚照时期的杨廷和,每一个都是朝中的中流砥柱。包括后期嘉靖时期的夏言,万历时期的张居正全部都是非常有能力的强人。

有这帮人为大明王朝的皇帝保驾护航,大明这艘大船自然不会在顷刻之间就偏离航向。后期有能力的忠臣越来越少,这也是大明的症结之一。

《明史》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


江湖小晓生


嘉靖是明朝历史上智商绝对可以排进前三的皇帝,嘉靖皇帝继位初期就因为认自己的父亲问题就和当时的杨延和斗来斗去,最终结果是嘉靖赢了,要不然怎么说嘉靖皇帝的智商可以排进前三,嘉靖皇帝最有名的做法就是多年不上朝,上边朝是啥呀,就是开会。古代的皇帝开会叫上朝,今天的开会叫开会。为了未来的走向,无论是大小企业还是国家,都要进行开会,那么为什么嘉靖皇帝可以二十年不上朝呢?并且还出现了嘉靖中兴?这一切我们细细说来,看看嘉靖皇帝上位之后都做了什么。

嘉靖皇帝上位之后,完善制度,解除忧患,安稳民心,改革选拔制度。嘉靖的所有的举动,为自己的皇权专政加固了稳定性,为自己的可行性加强了灵活度。比如说,完善制度,内阁的制度让嘉靖皇帝做事可以事半功倍,有了内阁的首辅,嘉靖皇帝的事情当然有了自己更多的时间。再看解除忧患,安定民心,解除忧患之后使得社会的民心趋于稳定,社会稳定了,皇帝自然有更多的自己的时间。

嘉靖皇帝的制度,改善了选拔制度,为国家的人才运输提供了精确的可能性,人才的多样化,人才的高明化,这些一切都为嘉靖皇帝的在制度上的一个优越性。在社会方面,历史有另一个王朝,无为而治,那就是汉景帝,汉文帝,汉高祖的儿子和孙子,这些就是文景之治,文景的核心内容就是无为而治。这也充分的说明了制度的优越性。

嘉靖皇帝的二十年不上朝,是没有假,但是我们从当中可以看到的是嘉靖皇帝的无为,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来看一下,嘉靖皇帝在不上朝之前都做了一些什么?嘉靖皇帝,虽然不上朝召开大会,但能抓住核心问题,在各类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在用人上首先重用对企业忠诚对他负责的人员,以保障政令畅通,他先后任用的张璁、夏言、严嵩、徐阶等为内阁首辅,充分放权,严格监督,收放自如,而自己则退出前台到后台,潜心修道,而备受皇帝信任的首辅大臣既享有无上的权利而感激皇帝,以努力工作,又怕一道圣旨丢掉了乌纱帽,对老板既感激又害怕,虽然国家大政方针由内阁制定实施,但最终决策还是由嘉靖帝拍板,而且内阁对皇帝绝对负责,从而也保证了大明王朝正常运转,且还击败了倭患,加强了军事,可谓无为而无不为。

二十年不开大会的大明,为什么仍然能正常运转,一定程度上与他的之前的政治改革有很大的关系,保障了大明王朝的正常运营,就像一个公司的按部就班一样。二是嘉靖皇帝有大气度大格局,又大气又有风度这样的人能管理好国家。三是正确的用人之道,嘉靖皇帝的用人可谓是知人善用,充分的利用好每一个人。也许正是这些都是嘉靖皇帝的底气吧,将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想怎么样都可以!


探索历史


明朝有两位这样的皇帝,一位嘉靖,一位万历。爷孙俩都有各自的理由可以多年不上朝,可以说是任性也可以说皇权的多特性。但是两者之间却有本质的不同。

嘉靖皇帝是一位很聪明的皇帝,不论是少年时期大礼仪之争,还是后期任用严嵩把持朝政几十年。这些都可以说是嘉靖皇帝政治莫略的精明。可以说他懒,也可以说他对道家治国的实践体验。总之国家正常运行掌握其中。

任用严嵩,虽然他很贪,这点对于精明的嘉靖来说肯定知道。但是严嵩会用人,会办事,这点很像晚清的和珅。英明的皇帝都知道,有时间贪钱总比贪权好。缺点的暴露会让人放心,往往王莽式的人物才是真正的威胁。

再说万历皇帝,他估计很想学他祖父的那种政治莫略,但是他不是终不是嘉靖。很多时候模仿一个人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万历很早就登基做皇帝。但那时候的他跟嘉靖所不同的是,嘉靖没有李太后及张居正强权式的政治力量。小皇帝力量薄弱。同时要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培养。

很多时候填鸭式的教育很容易走入误区,如同武侠世界的绝世武功一样。稍有不慎容易走火入魔。

万历后来的行为证明了这样的极端。但获知万众敬仰的大先生另一面的时候可以想象皇帝是怎样的心情,

这样心情的结果也给后面的一系列的大事情的最终结果。

君臣之间的离心离德成为万历几十年不上朝的最终结果。万历后期再也不会出现有能力的宰相大臣。

这样的最好结果也是大明最终灭亡的最终归宿。

大明灭亡始于万历,这样的历史总结一点不为过。同样的几十年不上朝,其结果也不同。如果嘉靖和万历顺序做一下颠倒。或许会是不一样的结果。

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假如。只有不断的总结完善。取前人之不足,莫今人之幸福。


有趣灵魂的故事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任用胡惟庸等宰相,却发现宰相的权利过大,于是废除丞相制度。使得朱元璋需要处理的奏章特别的多。朱元璋最后实在处理不了那么多的奏折,于是设立了四辅官,每月按旬轮值。但是四辅官的人员取自民间,没有执政的经验,于是两年后,四辅官被废除了。


于是朱元璋恢复科举取士的制度,从全国选拔儒臣,并且让翰林儒臣承担顾问的职能。朱元璋随后设立殿阁大学士,从翰林院中选拔儒臣选择成为殿阁大学士,以便皇帝咨询。殿阁大学士不能直接阅读奏章,而只是用于皇帝的咨询。这种制度成为内阁制的基础。

明成祖朱棣完善了内阁制度,重用杨士奇,解缙,杨荣等人,明朝的内阁制度到此基本完善。到了朱高炽时期,内阁的权利进一步扩大。后来到了英宗朝,票拟制度的出现使得内阁制度得到完备(注意内阁只是票拟提供建议,没有决策权。)

到了后来又有太监司礼监为皇帝进行批红,皇帝就把这些处理政务的事情交给太监去做了。

还有一点是因为明朝的机构繁多,内阁,司礼监,东厂,锦衣卫等等,这些机构都形成了相互的制约,即使后来的嘉靖皇帝20年不上朝,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也牢牢的控制着最高的权利。

但是这种制度导致明朝越来越保守,没有生机。进而更多的人越来越贪污腐败。最终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明朝的命运。


松垮大卡司


明朝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这爷孙两个互相竞争怠工时间,看谁能更胜一筹。都创下了至少20年不上朝的记录!但是国家机器还是运转的,主要是明朝除朱元璋和朱棣勤政以外,后面设立的内阁制度起到了作用,皇帝不上朝有内阁首辅组织六部九卿,三法司等朝廷部门各司其职,基本可以正常运转,但是这也需要有一个有作为清正廉明的内阁首辅。一旦没有这样的人才出现,再加上出现败坏朝政无恶不作的宦官弄权,那国家就快完了。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内部腐败堕落,党争频繁,外部日本侵朝,女真崛起不断攻明。所以历史上有大明实亡于万历的说法!


zf浩浩


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就是逐渐专业化和制度化。

而在这种结构之中,初期皇帝还负责决策,但是到王朝后期逐渐制度化体系化之后,皇帝的决策功能逐渐被专业官僚取代。

皇帝最大的作用只是维护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的象征。

所以明朝皇帝20年不上朝,影响不大,只要知道有这么一个皇帝,他还活着就行。


武安君学历史


不开会就不干活了吗?一开会就扯皮,这领导人能不烦吗?谁还开会,反正事情有人做,最后汇报就可以了,皇帝总揽全局,有内阁首辅和一帮大臣呢,只要把事情做好那些表面文章也就可有可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