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有什么历史依据?

用户6349408614


红山文化的范围较广,又分早中晚三期,发源地、历史依据挺难说的。


  • 红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区域

1.赤峰西水泉 2.巴林左旗二道梁 3.林西白音长汗 4.克什克腾旗南台子5.敖汉旗西台 6.敖汉旗四棱山 7.敖汉旗兴隆洼 8.锦州沙锅屯 9.阜新胡头沟 10.喀左东山嘴 11.巴林右旗那斯台 12.赤峰红山后 13.凌源牛河梁


红山文化属于史前文化,而甲骨文这样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出现在商代,史前文化中只有些许符号出现。《史记》、《山海经》中倒是有些关于史前文化的记载,但是离我们实在太久了,有些记载又过于神乎其神。所以关于红山文化的历史依据蛮难考证的。目前关于红山文化是存在着有几种学说。红山文化似乎跟很多文化都能扯上点关系。看过几个论证不太充分的观点,认为:


  • 红山文化的女神塑像是女娲黄土造人的证明

红山文化女神塑像是在属于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发现,在一座女神庙中,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且皆女性,以及红山文化中发现的大量陶器,而女娲造人便与黄土有关。


  • 发达的宗教遗迹对应颛顼帝的“绝地通天”

红山文化宗教遗址众多,而关于颛顼有个传说就是他阻断了通天的路径,成为人世间的“人神”,由此便在人世间出现了众多的祭祀活动。


  • 与红山文化玉(猪)龙有关的

玉龙勾形体态对应蚩尤的字形,还有根据玉龙的,认为红山文化率先跨进古国时代,与皇帝的在五帝时代的领头相吻合。由此联想到龙的起源以及龙崇拜。


《史记·五帝本纪》:“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而记载黄帝与炎帝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所在冀西北的涿鹿县,其附近的桑干河上游发现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红山文化相遇的遗迹。

同时,也有几个比较确信的观点,认为红山文化早期的夹砂陶上的横压竖排“之”字纹与兴隆洼文化中的部分纹饰相似,是受兴隆洼文化的影响。红山文化距今约5~6千年,而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原敖汉旗而得名。


而从陶器群来看,红山文化陶器也受到了黄河流域的文化影响。但总体来说,红山文化的大部分文化特征当源自本地的,在红山文化之前的文化影响。


文物考古聊历史


红山文化坛、庙、冢遗存位于内蒙古东部和辽西地区,他们的发现充分展现了距今000年前西辽河流域的原始文化不仅有别于中原地区,而且是相当发达又具有神秘的色彩,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距今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坛、庙、冢遗存,地处凌源、建平、喀左三县境内的大凌河河谷地带。祭坛址位于其东南方的东山嘴后的山梁前端,面临大凌河,并与隔河的一座山口相对;神庙则在祭坛址西北约50公里外名叫牛河梁的山梁之上,其南四公里有一座山势突兀、形似猪首的山头与之遥遥相对。神庙以东是山梁下一片开阔地,环神庙西一南方位的山丘上,分布着10多座积石冢。

  1982年发现的喀左东山嘴祭坛址,是以相当讲究的石材加工砌筑而成,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其内的建筑按中轴、两翼分布。在中轴线的北部是一座方形祭台,东西长11.8米、南北宽9.5米,其内耸立着许多大石条,石条高约85厘米,朝上一头为锥形,排列密集,祭台上出土有双龙首玉璜等物件。中轴线的南部是一圆形祭台,北距方形祭台约15米,直径约2.5米,台内原置有一群小型裸体孕妇塑像和几个大型坐式人物塑像,出土时都倾倒在祭台外侧。这些小型孕妇像,头部大都残缺,高约五厘米,腹部凸鼓,臀部肥大,阴部刻纹清晰,通体打磨光滑,身上似涂红彩,可能是当时祈求丰产的偶像。大型坐像约当真人的1/2,头部亦残缺,双手交叉于腹部,盘膝正坐,可能是当时祖先崇拜的偶像。这些距今5000年前的人物塑像,在我国是首次发现,她们坐落在南北方圆对应的祭坛上,应该是当时祭祀的对象,方形祭台中的大石条可能是又一种祭祀对象的象征物。所以这里是5000年前人们从事祭祀活动的中心场所。

  牛河梁神庙址位于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1983—1985年的发掘表明,其建筑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组成。多室在北,为主体建筑,南北长18.4米,东西残宽6.9米,主室位于该建筑南北中心部位偏北处,平面略呈圆形,在其东、西、北三面各有一室与主室相通。单室建筑位于多室建筑以南约2米,面积约16平方米。在这组建筑的墙壁上发现有彩绘图案,图案以赭红间黄白颜色交错绘成,有三角形几何纹、勾莲纹等,华丽壮观,是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

  在主室中除发现有猪龙、禽爪等泥塑件外,还发现了分属六个个体的人像泥塑残件,有头、肩、臂、乳房、手等。人像大小不一,但都属女性,其中最大的一个位于主室中心部位,约为真人的三倍。在其侧旁发现一个中型人像的头部,保存较为完整,大小与真人相当,其发顶部分缺失,高22.5厘米、颜宽16.5厘米、通耳宽23.5厘米,额顶发迹平直起棱,眼窝较浅,眼内嵌圆形玉片为睛,炯炯有神,低鼻梁、阔嘴、双唇涂朱,颜面涂红彩,似为蒙古人脸形。这些大小不一的女性塑像大都是坐式,其坐次可能有中心、层次之分,都是当时供奉的女神,可能就是神化了的祖先崇拜的偶像。因此,这组建筑是一座女神庙。

  积石冢已发现六处,分别相距神庙约750—1100米。其中1983年在神庙南部发掘的一处有四座积石冢,东西向排列,全长110余米,中间的两座,一为方形、一为圆形。方形积石冢东西长17.5米,南北宽18.7米,残高约1.4米,东、西、北三面以大石垒砌外墙,墙上覆盖积石,墙内积石近3米宽,1.2米高;冢中央为一石砌方台,边长3.6米,现高0.5米,其中心以石板为椁构成墓室,墓室东西长2.21米,宽0.85米,高0.5米。圆形积石冢位于方形积石冢以东二米,由内外三圈淡红色石桩围成,呈内高外低的圆坛,圆坛外圈直径约22米,内圈直径约11米。这一圆坛可能具有墓祭的性质。在方形积石冢以西3米是一长方形积石冢,东西长26.8米,南北宽19.5米,设有内外石墙。在内墙内侧发现一排24件彩绘红陶筒形器,可能具有特殊的用意。在南内墙外,发现石板墓15座,这些墓都以竖置的石板或平垒的石块构成墓壁,墓室大小约容身,墓顶以石板或石块封盖,墓中一般以玉器随葬,多者五件,种类有玉箍形器、环状玉猪龙、玉璧、玉勾云形饰、玉环等,件件制作精良。

  牛河梁积石冢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冢内大小墓有别,是我国发现的距今5000年前最大的积石冢群。它们以神庙为中心,成组分布,各居山头,并在50公里范围内,与神庙以及东山嘴祭坛一起构成一个具有等级关系的神圣地带,体现了当时在一个广阔的区域内存在着一个富有浓厚宗教色彩、已相当发展的社会组织。


机会洞察家


【文萃】田小冬 孙永刚: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初步研究

2018年07月05日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红山文化时期是西辽河流域文明进程中的关键阶段,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一支史前考古学文化。红山文化彩陶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居址中也有一些发现。红山文化彩陶多为红地黑彩,个别器皿施以红彩,陶器表面施彩部位比较固定,敷彩面一般比较大,能占到陶器表面的4/5。

  一、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特征

  红山文化彩陶最重要的代表性纹饰是勾旋纹,亦有研究者称其为勾连纹,可以分为单勾旋纹和双勾旋纹两种,其中单勾旋纹又可以细分为尖弧形单勾旋纹、弧线三角单勾旋纹两种。

   尖弧形单勾旋纹

   弧线三角单勾旋纹

   双勾旋纹

  尖弧形单勾旋纹均为黑彩,顶端尖弧,见于罐、碗等器类上,主要施于腹部。

  弧线三角单勾旋纹主要为黑彩,旋心较大,弯勾线条较粗,见于罐、钵、碗、无底筒形器等器类上。此纹样一般都采用多行式排列,最多有6 行并列的纹样,以无底筒形器为代表器类,反映了从红山文化生活类陶器的流行纹饰转变为祭祀类陶器的专属纹饰的过程。

  双勾旋纹均为黑彩,弯勾线条较细,单排内上下反向成组,相对弯勾两两相错,见于罐、钵、瓮、无底筒形器和塔型器等器类上,以无底筒形器为主,瓮罐次之。此纹样与平行横线纹或成组的平行横线纹组成稳定的纹饰组合,亦主要施彩于祭祀类陶器,少见于生活类陶器,此纹样出现并流行于红山文化晚期。

  二、勾旋纹与勾云形玉器的关系

  目前所知,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总数23 件,有明确出土层位的有15 件, 其中有8 件出自于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的墓葬中,多属于红山文化晚期,已有学者进行了分类研究。

  第一类,外伸勾角尖部较锐,中部镂空,中心作勾云状蟠卷,其外伸勾角造型与上面提到的尖弧形单勾旋纹较为接近,勾云形玉器中心勾云状造型与尖弧形单勾旋纹较为接近。

  第二类,器体近似长方形,中部左右两侧分别镂空,各作一个卷勾,外围均琢磨出相应的浅凹纹槽网格,两侧各置一对背对弯曲的勾角。此形制勾云形玉器的中心双目部分几乎占据了整件玉器的表面,双目外既有下旋线,又有上旋线,表现出双旋的特征。

  两类勾云形玉器的部分造型与彩陶勾旋纹有着相同因素。首先不仅第一类勾云形玉器的中部镂空部分作勾云状旋盘与尖弧状单勾旋纹非常相似,而且两类勾云形玉器的勾角也与尖弧形单勾旋纹有神似之处;其次第二类勾云形玉器“其漩涡眼系由两颊下部琢出的沟槽沿抛物线向额前延伸,再从内眼角向外卷绕,围住镂成圆孔的目睛”,双线勾勒出的旋目同样形成勾旋的气势,如果强行与双勾旋纹对比,有附会之嫌,但作为勾旋这一动态因素,二者均有强烈的体现。勾云形玉器仅作为红山文化大型墓葬的随葬品出现,所包含祭祀或巫术的含义远远超出普通佩饰的意义,我们可从侧面得知勾旋纹彩陶纹饰也应被红山先民赋予了更多的神化和象征色彩,而非普通纹饰所能比拟。

三、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探源

  从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所施绘的器形来看,尤以双勾旋纹大多施绘于无底筒形器、陶瓮以及塔型器等典型与祭祀相关的器物外壁上,如此重要的彩陶纹饰不会作为无源之水纷繁地出现在红山文化中晚期,我们可以从本地区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邻近地区的诸多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陶器纹饰中找寻具有与勾旋纹饰相同或相似特征因素的典型纹饰,以求探寻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的源头。

  在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洼文化筒形罐肩部往往附加一周凸出与器表的凸泥带,凸泥带上便习见于勾连的图案,线条流畅。属于赵宝沟文化的赵宝沟遗址出土陶钵肩部泥条交织组成的纹带与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陶罐极为相似,是直接继承兴隆洼文化的结果。所以,勾旋纹是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中的一种传统纹饰,红山文化先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彩陶的形式再现这种传统图形。

  内蒙古中南部的海生不浪文化中同样存在一定数量的彩陶,而且纹样多变,有单线、复线、垂弧和方格等组成的繁缛的花纹图案。海生不浪类型的绝对年代约在距今5700~5000 年间,和红山文化后半段有重合,单看彩陶纹饰这一项即可表明这两种文化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传播和交流。

  在红山文化的早、中期,它的彩陶和中原地区的后岗一期文化和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有较密切的关联;海岱地区的的大汶口文化在陶器形制和彩陶纹样方面也与红山文化陶器有着较多的相似性;到了红山文化晚期,红山文化的彩陶不仅与中原地区,而且还与西北地区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有某种联系。所以,这种文化因素的关联性印证了中国北方东、西部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

  四、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的去向

  红山文化消亡之后,辽西地区出现同样具有丰富彩陶的小河沿文化,其彩陶多为钵形器,红底施黑彩,主要纹饰有平行线间以相对半重环纹或相对的平行斜线间以三角纹,组成宽带纹饰,并在口沿内侧施以倒三角纹或平行短斜线纹。其中平行的斜线和直线与红山文化彩陶存在密切联系。在上店遗址出土一件泥质红陶高领罐,腹部施黑彩,图案为两道平行线黑彩间饰勾连形纹饰,旋心较小,应是红山文化勾旋纹在小河沿文化中的残留。在小河沿文化大南沟遗址M55中出土的陶器中有一件彩陶罐,腹部施黑彩,以上下三角相对并在两侧延伸出平行折线为一组,形成原始云雷图案,共5 组,间以立兽纹。其实这种原始的云雷图案应该可以推测是红山文化双勾旋纹在小河沿文化中的具象体现。

  以夏家店文化为代表,西辽河流域进入了早期青铜时代,文化面貌较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延续了数千年的平底筒形罐系统的陶器彻底消失,以鬲为主的三足系统的陶器成为主流。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施有彩绘的器类有各种鬲、罐、鼎、壶、尊等,所绘图案纹饰式样可辨识近二百余式,为探讨彩陶纹样的演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中大甸子遗址和奈曼南横沟一号墓出土器物纹饰所包含的勾旋因素最为明显,但与红山文化勾旋纹施绘方式不同,前者是在陶器外壁彩绘,直接使彩绘陶器脱离了实用性,从而这种勾旋的纹饰同样具有祭祀或巫术等神化含义。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渊源存在不少争议,有观点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是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并广泛吸取了中原龙山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诸原始文化的先进因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北方早期青铜文化遗存。从夏家店下层众多陶器彩绘图案包含勾旋因素来看,支持夏家店下层文化承自于本地区红山—小河沿文化系统这一观点。

  综上所述,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与勾云形玉器关联性较大,在红山文化之前西辽河地区土著文化的纹饰中找到根源,异地的考古学文化对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纹饰的影响也较大,说明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纹饰应是从“前红山文化”固有的文化传统中发展而来,其中也糅合了其他地区彩陶纹饰因素,随后的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勾旋纹纹饰。勾旋纹是探讨红山文化来去何踪的关键线索,值得我们继续探析。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石器时代的东北:文化、生业、社会研究”(17JJD780002);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A 类领军人才培养计划(NJYT-17-A17)

  (摘编自《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初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 齐泽垚/摘编)

  (作者简介:田小冬,男,赤峰学院2016 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孙永刚,男,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植物考古学、科技考古、东北地区史前时代考古)


中国社科国际关系学


所谓"红山文化”是我国考古学方面的一个专有名词。是指: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为最早发现于我国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以农业为主,也养猪羊等家畜。出土文物有 : 打制和磨制石器;红泥彩陶;C形玉猪龙、无足玉龟等。红山文化是介于同时期的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之间混融的多元文化。它是史前文化 新石器时期 分布于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手工业达到很高水平,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勾云形、勾旋纹形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具有一定水平的红铜冶铸技术;它是龙的故里`是传说中的女娲的故里,是我国商王族氐的先祖、华夏文明的先驱。// 巜红山文化》的发源地 : 是在内蒙古自治区 赤峰市`熬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 东南1.5 公里处。面积約2万平方米。它是西辽河流域和内蒙古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多年的考考发掘,发现了聚落房址,中心地区发现了两处面积达140平方米的大屋,环形壕沟`大型墓葬,灰坑、溶冶红铜坩埚集中地,大量之字形`勾云形`勾旋纹形彩陶器、磨制石器`骨器、玉器。发现了私有制文化`一王独尊的等级制度。//最先发现《红山文化》是一位日本人,时间是1906年。几年时间发现了三十多处。尔后是一位法国人,发现了二十多处。我国考古家梁思永于1930年也开始了巜红山文化》考古工作。《红山文化》揭开了序幕,震惊了全世界!大量C形玉龙的出土,赤峰被称为“中国龙"的故乡!成批6500多年前玉器出土,其形状等方面,通过与甲骨文等的对照,发现了它们是中华文明巜像形文字》 的原始码!其中单说一个"我"字,也从玉龙的形状以及陶器的巜勾云形》纹饰`甲骨文等方面获得可信的论证!从墓葬中也发现了"以玉为尊"“私有制的出现""一王为尊的等级制度"……等等。从而在世界上奠定了中国《红山文化》辉煌的文化价值!







NN梅泠


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6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辽西北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及朝阳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松岭山脉及努鲁尔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14年,赤峰市与朝阳市共同签署了《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备忘录》宣布将联合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

爱历史的三井寿


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郊。因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考古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始于五六千年前,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迈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

红山文化是先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

红山文化的遗存以独具特色的彩陶与之字型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特征。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及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源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