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为何要烧书灭史?

乐意164139718


历史是上层建筑,只能皇帝掌控。

举个例子,唐史记载黄巢吃人,我不敢说他没有,但是,张巡也吃人啊,这是实实在在的,唐朝自己也承认的事。

历史怎么记载的?黄巢是邪恶的变态,张巡是大英雄。

如果黄巢后来成功了,建立“齐国”,立国二百多年,你再看这段历史,你就会看到,张巡是邪恶的变态。黄巢是大英雄。

满清后来成功了,所以四川屠城是张献忠干的,如果张献忠成功了呢?那这事肯定就是满清干的了。

历史是个罗生门,同一件事,立场不同,记载的历史就不同,历史没有立场,但是记载历史的人有立场。

修史只能皇帝来做,民间修史那是死罪,最典型的就是班固私自修《汉书》,差点被杀,还有清朝“明史案”。

因为历史是宣传机器,这种东西只能皇帝掌控,无论你打天下多么黑暗,多么肮脏,只要你得天下了,就能洗白自己,摸黑对手,所谓得天下者得民心,失天下者失民心,就是如此,


南朝居士


不知道你所指是否为乾隆皇帝编著《四库全书》一事。

很多人都认为《四库全书》的编撰堪比秦始皇焚书坑儒一般,但实际这是有偏见的,也是不客观的,不仅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的后果没有那么严重,并且《四库全书》对历史的负面影响也不太强。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编著《四库全书》,那就是因为乾隆皇帝是历史上最为自负的皇帝,他要在让他的功绩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要做到历代第一,武功他有“十大功绩”,质量如何这里不做讨论,而文治上呢,乾隆皇帝他说,他要编撰一部古今第一奇书,规模上要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就是后来的这部多达8亿字的《四库全书》。

至于《四库全书》有没有烧书灭史,下面我简单的说说,欢迎讨论。

《四库全书》毁删古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到烧书灭史这个程度还不至于,不然今天的人研究历史,哪还有那么多书参考呢。

负面

民国历史学家吴晗说:

“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鲁迅先生也有类似文章,这也充分的说明,《四库全书》毁删历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由于《四库全书》是专制的产物,因此在编撰过程中对于不利于统治的书籍,会禁毁、抽毁和删改,以达到维护王朝统治的目的。

正面

《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以来的所有文献。很多都是珍贵善本,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时重新发现的,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重新整理,对现在研究历史,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因此说清朝皇帝烧书灭史是不客观的。


曹老师xixi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让百姓服从自己的一种手段。乾隆烧了进万部书籍,认为汉人书籍只能留下3000本,所以到处派人派眼线搜查。

一、配合文字狱

不但要烧书,有些书不烧你看完后就不要随便乱说,随便发表书评,传到皇帝耳朵里,只要他认为你说的话不对,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了,就把人抓起来,文字狱下的罪名都很重。

二、关于清朝真相的史书

比如说《扬州十日记》,作者是当时的幸存者。这种书记录了清朝的暴行,这本书整个清朝都是禁止的,知道辛亥革命后大家才知道

三、宣扬民贵君轻的书

明末顾炎武和黄宗羲禁都被禁了,乾隆认为他们的书太有煽动性了,怕百姓浮躁,所以下令都不能读,有些不利于清朝利益的,会启发民智的书,皇帝都不愿意看到。

四、反清的书

当时的汉人都认为清朝不是正统,反清的观念盛行,为遏制这种观念,有关书籍都会被禁止。宋应星的巨著《天工开物》本来完成于明朝,一本有关科技的书,这本书却被禁,只是因为书里把满人称作“北虏”,书里还有一些插图,画的是明朝士兵守城,用火器把清朝军队炸得细碎,清朝皇帝就下令禁止

却只能说清代皇帝骨子里的不自信和内心的软弱导致他们的恐慌,这种行为只会表现出他们的懦弱。同时这种行为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也将许多优秀的文化抹杀。


美妹观历史


所谓“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清朝是一个外来的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是少数满族人统治多数汉族人的政局。所以采取一定思想控制是有必要的。原因在于:

①.销毁证据。清先祖曾臣服于明朝,入主中原之后,清廷对此段史事讳莫如深,因此,不仅将旧有史籍刊削、禁毁,而且对凡继续编写乃至收藏者,则以“大逆”之罪滥加诛戮。

②.打压反清势力。清初反清思想久久不能消弭,尤其是汉族士大夫眷恋故明,宣扬“夷夏之防”一类思想,对巩固清廷统治极为不利。为了强化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对反清思想就势必要用暴力加以打击。

③.打击异己。康雍之际,清皇族中权力斗争空前激化,史称夺嫡之争。雍正帝即位之后,为了巩固已得的胜利,除杀戮夺嫡诸王外,不惜借助文字狱来打击“党附诸王”的势力。





先秦说书将


清代皇帝要烧书灭史,大兴文字狱,目的在于实行文化专制,压制人民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文字狱,是指封建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的记录。但以清朝尤甚。中国史学家顾颉刚形容清朝文字狱在二百多年间基本上没间断,“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为此,《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文字狱”直接定义为“清朝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从清代文字狱发起动因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控制言论,打击反清思想。清朝文字狱的开端,起于顺治四年。该时期,顺治规定“自今闱中墨牍必经词臣造订,礼臣校阅,方许刊行,其余房社杂稿概行禁止”。从此诞生了清朝言论检查官,开始了中国的言论出版审查专制。二是掩过饰非。历代明君皆能“闻过即改”。然而清廷对敌对暗潮在全国涌起,将原因定为“皆因以往实行的宽大之政”,是“请宽妖言”、“禁挟仇诬告诗文”等政策纵容了“诽谤”。至乾隆帝决定改变“妇人之仁”的“宽缓方针”,决定继承列祖列宗的严猛苛政,降旨道:“此等奸徒,传播流言,俦张为幻,关系风俗人心者甚大,不可不力为整饬。”从此文字狱波澜壮阔,直到以修四库全书为名义,从而查办禁书、彻底摧毁中华民族精神的千古创举。三是通过宫廷内斗后,继位者一方为控制舆论,严禁民间“妄议当朝”。

整体看,清皇帝大施文字狱,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打击异己分子,镇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的思想言论。但这种文化专制行为,造成社会恐怖,文化凋敝,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唐僧观世界



满清文字狱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国创作了历史上最大的疆域版图,人口规模,这个历史功勋是无法抹杀的,但是功是功过是,也制造了史上最严厉的文字狱,烧毁书最多的历史。

尤其是在乾隆继位之后,深知人民的思想才是可怕的,有了思想和思考他们就会对生活和社会评论和不满。于是他先开始了文字狱,后来觉得还不够,还是有人藐视皇朝,藐视满人。

乾隆禁书是同时配合文字狱的。你如果私藏了有问题的书,书要被禁,你也要被禁。如果书没有问题,而你发表了有问题的评论,你也要被禁。举个例子,当时有个年轻人读古籍《后汉书》,看见里面一句诗说“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觉得很有感触。这诗意思是,虽然肚子里都是诗书,却不值一分钱。


这个年轻人在旁边批注了一句话,叫做古今同理,被人家告发了,乾隆勃然大怒,说当今朝廷是盛世,怎么会和历史上这些暴虐的朝廷一样的呢?派人去抓走了年轻人,下了牢狱。最后死在监狱了。


烧书无数


乾隆时一共禁了多少书呢?据统计,禁掉、烧掉的书一共有3000多种,15万部以上。从乾隆三十九年开始,武英殿前的火炉就没有再熄灭过,军机处的人全天监视着烧书。

一个无比黑暗的时代笼罩在华夏大地上。导致整个国家人们思想僵硬了,目光呆滞。

没有人再敢说国家不好,没有人在敢对政府发表评论。而且,政府的压力也小了很多,因为每个人都学会了自我审查,不必政府来查,自己已经先阉割好了自己。思想控制的成功,莫过于此。

我是史上杂谈,一个历史爱好者,欢迎关注。


史上杂谈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他也是汉民族在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也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他付出了全部的精力与明末的后金、文官集团、农民起义军三大势力抗争。

1644年,当时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浩浩荡荡的攻占了整个北京城,同时随着明思宗朱由检在梅山的歪脖子树上上吊自杀,明朝也正式宣告灭亡了,明朝这艘四处漏水的大船此时也终于沉了,但明朝这几点却同历史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因为整个明朝历史上自朱元璋以来就一直是没有和亲,没有赔款,更加没有割地给他人的说法。

崇祯皇帝

随后的短短几年时间,清军分路进攻明朝残余势力和李自成还有张献忠等一些主要政权。清军南下攻克扬州,渡长江,南京降,明福王被俘。同年正月,清军攻破潼关进入西安,李自成军被打的是节节败退,有一个说法是在湖北通山县的九宫山李自成是被农民给误杀的。

清朝最终也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天地建立了新的帝国,按照惯例清朝应当为明朝修史,不过可惜的是因为清朝得国不正,于是他们便篡改了许多史料,致使今天对明朝历史的研究才困难重重。这其中有两点说法。

明朝疆域

首先最典型的便是对于袁崇焕的曲解,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最后却被崇祯帝千刀万剐,明末清初五大学者之一的朱舜水也曾经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在他的著作《朱舜水集》里,更是将袁崇焕称为“卖国贼”

接下来清朝统治者于是就把袁崇焕塑造和岳飞一样的人物,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体现出崇祯是一位昏庸的皇帝,所以说清朝能够统治华夏也就不足为怪,如果袁崇焕的事情还有异议,那么其实从后来的一次考古发掘的墓葬发现,就可以证明清朝统治者确实篡改了历史。

袁崇焕

朱以海是明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之后,他长期组织明朝军队和清军作战,最后因为疾病发作在台湾去世,但是在清朝所修的史书上却是记载着朱以海是被郑成功杀死的,以此来诬蔑郑成功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经过考古发现,在朱以海中的墓志铭上清清楚楚的写着“朱以海当初来到台湾后一直水土不服,最终是因为哮喘发作最终才去世的”

朱以海墓

所以种种如此,再加上清朝廷对史籍的肆意修改,给找出历史真相增加了不少的难度,不过最后专家还在墓中发现朱以海的墓葬规模,完全是按照王爷这一个级别而建造的,如果当初真的是郑成功杀死的朱以海,那他的墓葬绝不会有如此规模,所以这些就可以证明清朝其实确实是篡改了历史。

清朝多次发起文字狱,也很能反映问题,满清入主中原地区,根本是名不正言不顺!


眾人皆酉星我独酉卒


其实每个朝代都有对统一思想的需求,文字在古代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同样历史的定调也是当代统治者的好恶,表现形式就是书籍。清政府的做法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清朝的特殊,在于统治者的特殊,非汉族。所以清朝相较于前朝对于五胡、辽金、元等统治者的评价,自然不同,甚至要改变历史定调。当然只是其中的一些细微的不同,天下无新事,统一思想而已




清朝并没有烧书灭史。倒是从入关起,清朝是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名义入关的,定鼎中原后,又学习汉家礼仪,崇儒敬示,以明朝继承者自居。满清之入中原后,从顺治二年开始至光绪三十年,两百多年间,科举从未间断。至于灭史更是没有,明史从顺治二年至乾隆四年,历经九十四年,不可否认有篡改的嫌疑,但是明史在二十四史中以编篡得体,内容翔实著称。


小号无此人


皇帝的一生都与他的责任紧密相连(推荐看一下朝鲜国君的一生),所作所为亦是。这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宗科举制同出一辙。均是为了加强思想空制。且清王朝以满人这种异族君临天下(连当时的朝鲜人都认为他是蛮夷)。焚书与文字狱,海禁等都是一整套的措施。放在当时无可厚非,每个王朝都曾采取过这种措施,但对于今日的我们来说,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对文化的摧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