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李自成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凌烟阁唐俭


在信口雌黄之前能翻一翻《明末农民战争史》吗?三十年前的书了,里面许多观点都是五六十年前就已经定论了,可现在的人却返祖到两三百年前的大清国时代去了。岂不是很搞笑吗?

李自成被逼反,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可是他在造反之后都干了些什么?让天下更多的穷人吃不上饭,活不下去而已!成为流寇,祸乱天下,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以及南方各省,搅成了一锅粥,无数本来可以勉强活着的百姓,最后都不得不成为流寇跟着他死在了路上,到他死,他都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成熟的政权给天下百姓活路,不然为什么他被满清击败之后一年内所有的统治的地方全部丢失,并且最后死在了两个农民的手上!

这一段实属不知所云,李自成在崇祯11年秋天失败之前,长期战斗在陕西(包括今甘肃、宁夏)、山西、四川这三个省,可能去过河南,从未去过山东以及南方各省;在崇祯13年秋复出到河南以后,很快在崇祯15年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已经不是什么“流寇”了,即便如此他也仍只是局限于在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作战而已。至于山西、山东等地,不过是他后来传檄而定的地方而已,连大的军事行动都谈不上;而除了湖北以外的“南方各省”更是他的兵锋所未到达过的地方,如何能够“搅成了一锅粥”呢?真可谓是历史大发明了。

至于说李自成有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成熟的政权给天下百姓活路呢?

答案恰恰是:或许不成熟,但确实建立过一个稳定的政权,给天下百姓以活路了。且看李自成起兵以后的人生经历——

崇祯3年起义(这里土豆红薯先生连李自成的起义时间都搞错了,虽然裁撤驿站是在崇祯2年,但是李自成回家后并没有马上起义,直到崇祯3年才举兵)后到崇祯11年以前,李自成在陕西、四川等地转战,也曾在一些地方(如川边草地上的松潘)尝试建立根据地,但在重兵围剿之下,都难以立足,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了。这一时期他不是不想建立根据地,而是无法建立根据地。在此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朱元璋从濠州一路南下拿下集庆(应天)之前,不是和这一阶段的李自成类似的“流寇”么?指望任何人一开始革命就拥有“稳固成熟的政权”,根本就是痴人说梦;提出这样不切实际的要求,实质上就是禁止革命,实质上就是“抽象肯定(革命)而具体否定(革命)”,因为“革命从来不是请客吃饭”。

崇祯11年(1638),李自成在陕甘作战时连遭败绩,兵力下降到1000人左右。崇祯11年11月,李自成进入川陕鄂豫边的大山中,大概就是后来大顺军余部夔东十三家盘踞的地方,在那里“息马深山”。此后大约两年的时间里,李自成带着一千部下和他们的家属在深山自给自足,偶尔展开一些军事行动也不超过竹山、竹溪、兴山等几个县的范围,如何能“成为流寇,祸乱天下,把……搅成了一锅粥”呢?

嗣后,按照土豆红薯先生的逻辑,李自成潜伏深山、张献忠和罗汝才等人乖乖受到招抚,天下再无所谓的“流寇“了,大萌“无数本来可以勉强活着的百姓”从此就不会再“不得不成为流寇跟着他死在路上”了。可是为什么在这两年中,“勉强活着的百姓”反而主动起来成为“土寇”,并且在崇祯13年和重出江湖的李自成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革命洪流呢?李自成深山息马的结果却是全国农民起义再度爆发,扩大到整个黄河流域。难道竟是在神农架种地的李自成和他的1000手下“搅动天下”让天下农民活不下去了吗?

崇祯13年进入河南之后,特别是崇祯14年击败傅宗龙、崇祯15年击败汪乔年等人后,李自成已经在河南(天下之中!)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其主要根据地在:西到洛阳、东到开封、黄河以南、汉水以北,在崇祯15年又扩大到湖北襄阳(这是他正式建立政权的地方)、安陆等地,控制了整个汉水流域。这一时期,李自成已开始建立地方政权,并且把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得很好。

崇祯16年(1643)3月李自成在襄阳正式建立了政权,设置了六部,在各城市设置州府和卫所,安排文武官员留守,安抚民众、设置屯田。在李自成统治下,河南、湖北等地的生産迅速得到恢复,人民生活到清军入关仍很安定。

崇祯16年秋9月,孙传庭率领陕西官军向李自成控制了一年以上的河南解放区进攻,李自成委任的文武官员如宝丰州牧等人指挥农民群众为了捍卫自己的政权进行了顽强抵抗,战败后被孙传庭屠城。李自成为了保卫河南根据地更是率领大军北上,最终在郏县之战中击败了残暴的孙传庭匪军,进而攻入陕西,建立起陕西根据地。这难道不能证明李自成曾竭力建设一个稳定的政权,并且试图保卫行将被明廷暴吏孙传庭重新夺走的“百姓活路”么?

这以后大顺军在西北、华北建立根据地,免除三年田赋,追缴明廷贪官污吏的赃款,通过复社拉拢明朝少壮派官僚,一连串的行动都颇具新朝气象。这在当时连明朝的少壮派官僚(下文的项煜、时敏和龚鼎孳在明朝都是以清流闻名的东林党人)也不能否认:

北京的明朝官员争先恐后地前往大顺政权吏政府报名请求录用,如少詹事项煜“大言于众曰:大丈夫名节既不全,当立盖世功名如管仲、魏征可也”⑥。给事中时敏声称:“天下将一统矣!”他赶往报名时吏政府大门已关闭,一时情急,敲门大呼:“吾兵科时敏也!”才得以放入⑦。考功司郎中刘廷谏朝见时,丞相牛金星说:“公老矣,须白了。”刘连忙分辩道:“太师用我则须自然变黑,某未老也。”勉强被录用⑧。首席大学士魏藻德被关押在一间小房里,还从窗户中对人说:“如愿用我,不拘如何用便罢了,锁闭作何解?”①1644年七月刘泽清致吴三桂信中写道:“三面环观,曾有谁不降贼?”②次年八月在清摄政王多尔衮面前的一场争论也反映了当年情况。都给事中龚鼎孳等人指责内院大学士冯铨是明朝阉党;冯铨反唇相讥,说龚鼎孳曾投顺“李贼,竟为北城御史”。多尔衮问此事实否?龚说:“实。岂止鼎孳一人,何人不曾归顺?魏征亦曾归顺唐太宗。”龚鼎孳急不择言,像项煜一样把李自成比为唐太宗,虽受到多尔衮的斥责,却是大顺军入京后绝大多数明朝廷官员的真实写照③。——顾诚《南明史》

他打着为农民的名号起兵反抗暴明,但是确没有好好的为农民做好一件事,所有天下的农民也没有站在他这一边,最终死在了农民的手上,他就是明末的黄巢而已!

黄巢为百姓所做的事情姑且不论(事实上不少,就连后来背叛他的朱温、张全义也继承了他的部分初心,在河南施展了善政,恢复了农业,同残暴的沙坨军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自成免除农民的赋税、建立清廉的政府、恢复和发展解放区的生产,同时用鲜血和生命去保卫已经解放的河南各地免受孙传庭的蹂躏,难道这些都不是李自成为农民做得好事吗?

至于九宫山事变,李自成是死在地主民团之手,难道地主民团也可以叫“农民”么?如此看来,明朝没有人不是死于农民之手了,毕竟上溯若干时间段,任何人都曾是农民或者“农民的儿子”嘛。

李自成毫无疑问是一个流寇,从崇祯二年开始就一直在天下转战,直到崇祯十七年在陕西开始建立政权,这十几年间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根据地

如前所述,完全错误。李自成多次试图建立根据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到崇祯15年在河南建立起了一个巩固的根据地,崇祯15年冬天发展到湖北(当时还是湖广的一部分),崇祯16年春天在襄阳建立起政权,崇祯17年春到陕西正式建立起全国政权。怎么能说没有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呢?

那么有一个简单的问题,李自成巅峰时期拥众百万,他吃什么、喝什么、用什么?只能抢啊,那么多的兵马流民,可不是抢几个富户就行的,那就像蝗虫,会把他们看到的一切吃掉、抢掉、破坏掉!

李自成巅峰时期拥众百万,但其中只有十万左右的野战军(临时收编的明军未全部算入),另有十多万地方部队分驻各地,其他人则是这二十多万军队的民夫和家眷。除了野战军之外,李自成部的粮饷主要是靠自己屯田解决的,跟明朝的卫所军户没有什么区别。至少崇祯16年,李自成已经在各地安排屯田了,到达陕西接管了明朝的卫所屯田之后更是大兴屯田之利,这些都被无数的史料所记载,而这位土豆红薯还在意淫什么蝗虫,真可谓是正统姨学家了。

至于李自成真正没有根据地,到处流窜的时候,是否就只能“可不是抢几个富户就行的,那就像蝗虫,会把他们看到的一切吃掉、抢掉、破坏掉”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李自成在崇祯13年进入河南开始建立根据地时,拥有的兵力不过万人,加上家眷不超过四万人,又能吃掉多少粮食多少肉呢?红军长征时总兵力最多时有十万之众,也没有把沿途“一切吃掉、抢掉、破坏掉”啊!

事实上,“会把他们看到的一切吃掉、抢掉、破坏掉”的不是农民军,恰恰是明朝官军:“贼令严明,将吏无敢侵略。明季以来,师无纪律,所过镇集,纵兵抢掠,号曰‘打粮’,井里为墟。而有司供给军需,督逋赋甚急,敲朴煎熬,民不堪命。至是陷贼,反得安舒,为之歌曰:‘杀牛羊,备酒桨,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由是远近欣附,不复目以为贼。”(《石匮书后集》卷六三)

李自成在崇祯十五年攻打开封的时候,他决掉了黄河,这是什么概念,决掉黄河直接导致数百万人受灾,在明末那个已经起来造反的时代,这数百万人能活下来多少人真的就看天意了。

这是经典的谣言。事实是明廷周王所部为了水淹围城的农民军而掘小堤,结果河水冲毁大堤,导致双方的军队都被淹没,可谓损人不利己。这笔血债,恰恰应该记在朱明宗室和官绅们的头上。

明廷掘堤又栽赃陷害大顺的这一事实,如同蒋匪掘开花园口大堤而栽赃日寇一样,当时人是十分清楚的。时人陈之遴写了一首《汴梁行》说:“守臣登陴但垂泣,面若尘土心寒灰。绣衣使者(明朝河南巡按御史严云京)出奇算,中夜决堤使南灌。须臾盈城作鱼鳖,百姓尽死贼亦散。九重闻报空痛心,缙绅万舌缄如喑。”就连当时的明廷官吏(包括时任漕运总督史可法)对此也不避讳——崇祯十六年正月,兵科给事中李永茂在《治河击奸疏》内说:“今覆按其自供狡贼坐困一揭,及臣同官刘昌与总漕史可法各疏,始知周藩迁徙,汴民惨死,新漕梗塞,泗陵震憾。皆云京(即河南巡按御史严云京)一决为之。即寸磔其身,尚不足以抵偿诸罪。”(见李永茂:《枢垣初刻》)。崇祯十七年正月给事中光时亨在《王言更新疏》中,要求朱由检下罪己诏,也把决河灌汴列为明政府所犯罪过之一。他说:“孰凿挖河堤以致汴城亿万化为鱼鳖,反开冒功幸赏之门,为亲藩避地之始者乎?”(孙承泽:《天府广记》卷十三,《纠劾》。)

当时的人对于大堤是谁挖掘的十分清楚,因此后世史料都不敢按照明廷的口径栽赃给李自成。南明立场的《国槯》说:“澍(开封府推官黄澍)利口,诿凿渠事于李自成。”就连明清两朝封建文人修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认明朝自己掘开黄河大堤,只是“分锅”给李自成说,起义军发觉明廷这一恶毒的计划后立刻反掘另一处大堤以便将洪流导向明军方向:“会有献计于巡按御史严云京者,请决河以灌贼。云京语(高)名衡、(黄)澍,名衡、澍以为然。……我方凿朱家寨口,贼知,移营高阜,艨艟巨伐以待,而驱掠民夫数万反决马家口以灌城。”(《明史》卷二六七《高名衡传》)只有今天无耻的右狗,会完全抹杀明廷的反人类罪行,而将决黄河一事完全栽赃给李自成和围城胜利在望(援军已经被彻底消灭)的农民军。

值得一提的是,周王所部在开封城内还大肆对稍有一些钱财的老百姓拷掠“助饷”,大肆掠夺老百姓手头的最后一点粮食和铜钱。这些人被大顺军处决和拷掠,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最让我恶心的是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做了一个福禄宴,一个政权领导带着士兵吃人肉,这得多残暴,这是不可饶恕的罪行,已经吃人的人还是人吗?那是畜生!

福王吃掉了多少民脂民膏,让多少老百姓饿死,这位土豆红薯先生不置一词;福王多么无能,多么贪婪小气,这位土豆红薯先生也不置一词;以福王为代表的明廷宗室有多么残暴不仁(可以参考这个:明代藩王府中有哪些骇人听闻、目瞪狗呆、让人羞红脸的故事?),土豆红薯先生还是不置一词(而且还无耻的将周王等人的罪行推卸到李自成头上)。

对于这样的藩王,农民军士兵出于义愤,“食肉寝皮”,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史书都肯定“福禄宴”的存在,如明末秀才徐树丕的《识小录》之《襄福二藩陷没》条就否定了这个故事,而记载云:“辛巳三月,襄王为贼所擒,襄阳尽没,已为国家莫大之辱。未几日而福藩亦告变矣。神祖(明神宗)聚天下之财四十余年,十九归之福藩,一旦为闯贼所有。虽云天意。亦人事之不臧乎?中原人言云:‘河南城破,福世子走河北得免,王被擒。闯贼坐殿上,诘责云:“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当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以竹批挞之四十,气绝矣。复枭首。’(后略)”根据这种说法,李自成在义正辞严地怒斥朱常洵之后,打了他四十竹板,然后砍头示众而已,不存在什么福禄宴,也就更谈不到吃人了。倒是明武宗正德帝曾下令剥取刘六、刘七农民起义军(也是所谓“响马”、“流贼”)战士的人皮做成马鞍,配发给他手下的军事贵族使用,铁证如山,不容抵赖,不知道土豆红薯先生对此有何评价呢?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不能不感慨:福王朱常洵坐拥良田厚禄,一味剥削民脂民膏,坐视河南人民饥饿而死,又坐视河南饥民拥戴在神农架耕田的李自成出山,直至被杀。对于这样的人,土豆红薯先生毫无义愤之情,也不感到这样“朱门酒肉臭”的“畜生”十分“恶心”,而是死抱一个不知真假的传闻,在那里感慨拿出福王所有积蓄救济灾民而使得“远近饥民荷旗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的李自成是“恶心”的“畜生”。这其中的阶级立场和阶级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李自成还有许多优点和善政,在这里都没有讲。无论如何,李自成崇祯13年秋还是率领数千人在神农架里开荒的野人,到崇祯15年秋已经在河南建立了大片巩固的根据地,崇祯16年就消灭了明朝的全部主力,崇祯17年秋就灭亡了明朝。在这个过程中,他战略上审时度势,军事上攻无不克,政治上礼贤下士,才能在短短四年内消灭一个大一统帝国,开创自己的大顺朝。可以说,得天下如此之顺者,没有超过李自成的。

而李自成的失败,也恰恰是由于他在这四年之中,表现太过于优秀,胜利来得太容易了。除了孙传庭的第二次围剿,李自成的解放区几乎没有面临过任何重大的危机,而且仅仅两年多就从几个州府发展到了西北、华北乃至(眼看就要)全中国。这导致李自成的政权严重不纯,无论是军事干部还是民政干部都十分匮乏,大量的明朝官僚甚至明朝军队被成建制收编进入了李自成的政权。这就导致:李自成的政权严重缺乏考验,没有经历过大浪淘沙,真正可以依靠的组织只有那十余万野战军部队。然而,他所面临的却是已经灭亡了北元、统合了内亚的17世纪东方最强野战军——八旗。

因此,在一片石和潼关野战失败,缺乏磨合的大顺政权就丧失了凝聚力,在崇祯16—17年的胜利进军中归附于李自成的明朝军事贵族和科举官绅纷纷背离了大顺朝加入大清的麾下。大顺政权迅速收缩到了崇祯16年秋以前河南、湖广几个府的地盘上(这几个府的老根据地可谓是基本盘),然而在收取整个北方的大清国和借虏平寇的大萌两面夹击之下,李自成不得不放弃老根据地东下,试图夺取南京,再建根据地,可惜在途中意外身亡。

随着李自成的身亡,大顺军核心集团内部的凝聚力也开始下降,导致大顺军迅速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之上。接着,东路大顺军先是降明,而后又在马进忠介绍下试图降清;而李锦(李过、李赤心)率领的西路大顺军则试图拥立李自成的三弟李友,夺取湖南,东山再起。最终双方妥协的结果,是既不降清,也不自立,在堵胤锡的招安下改编为忠贞营。此后,忠贞营又经历了:初步建立夔东根据地,东出荆州战败,南下经略湖南,进入广西护驾,被西勋陈邦傅拉拢,试图改编为永历朝廷的中央军,受到东西勋联合排挤和孙可望大西军(已经占领云南)威胁而不得不返回夔东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大顺军余部一直试图复制李自成崇祯11年到崇祯13年“深山息马”的路线,在夔东(当然其部队规模比当时只有一千兵的李自成大得多)大山内等待时机。但即便在这个过程中,刘体纯等人也努力发展当地生产,实行仁政,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体现了大顺军在建立根据地(更不要说大顺军里还有擅长建立根据地的革左五营)方面的既定路线和卓越才能,用实际行动粉碎了所谓流寇的说法。

洋洋洒洒说了那么多,还是做个结论吧:

1、李自成决不是汉族人民的罪人,彻彻底底的,不接受任何反驳!

2、李自成不是什么流寇主义者。他一直试图建立一个牢固的根据地,并且在崇祯15年建立起了这样一个根据地。在他万不得已只能实行流动作战的时期,他也多次试图建立根据地,甚至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遁入神农架耕田自给。

3、李自成在根据地内实行了一系列仁政,得到了农民乃至除了官绅大地主以外各阶级汉族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只有皇帝、宗室、大官绅、大太监等人反对李自成。

4、李自成建立巩固根据地后,仅用1年时间就消灭了明军主力,仅用2年时间就推翻了明朝,建立了大顺。

5、由于崇祯13年来建立根据地、建立政权、推翻明朝等一系列胜利来得过于容易,由于李自成过于仁慈未能铁腕肃清一批明朝腐朽剥削者,由于洪太留下的大清国拥有当时东亚首屈一指的强大军事力量,李自成的大顺在2年之内瓦解了。他本人在试图东山再起时,遭遇意外而牺牲。

6、尽管如此,李自成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一切对他的诬蔑,和一切对他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都不过是“抽象肯定(革命),具体否定(革命)”的把戏,将剥削阶级造成的灾难归罪到人民的反抗头上去,是满洲农奴主集团和大萌官绅地主集团精神上的孝子孝孙。

【按】关于李自成是如何起义的,倒是有不同的记载。边大绶塘报里根据李自成同乡的供述说,李自成是在被裁撤回家后,无法生存,不得不率众参加了不沾泥领导的起义军;根据康熙《米脂县志》,则说李自成没有被裁撤,因为丢失公文,害怕被治罪而加入起义军;《绥寇志略》等书则说,李自成被裁撤后到甘肃巡抚梅之焕的军队里当上了把总(相当于现在的连长),后来因参将等人欠饷而发动了士兵起义;康熙《延绥镇志》则说,李自成被裁撤回家后,一度当上了里长(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小组长),后当局横征暴敛,李自成不忍搜刮饥民口中的粮食,结果被抓起来施加肉刑,遂愤而聚众起义。但无论哪一种说法,李自成参加农民起义都是在崇祯3年,而不是裁撤驿站的崇祯2年。

至于康熙《延安府志》,则说李自成是崇祯4年11月才参加起义的,这就更迟了,但一般认为不可信。这一时间可能是他在不沾泥手下成为“八队闯将”即第八队队长的时间。

李自成在崇祯5年成为一支独立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跟随盟主紫金梁王自用转战在山西。崇祯5年12月,李自成率领过天星张天琳(李自成早年的老搭档,后来曾任大顺朝的大同制将军,被他所力保重用的原大同总兵姜襄暗杀)等人攻陷山西辽州,第一次试图建立根据地,结果在六天后被总兵尤世禄赶走。

随后,李自成在崇祯6年随诸将一起用诈降的办法突破黄河进入河南,攻入汉中。崇祯7年,在汉中又和众人一起使用诈降的办法,突入关中。

崇祯8年、9年,李自成、过天星(张天琳)、混天星(惠登相,后来投降了左良玉军,最后降清)、满天星等人在汉中、关中、延绥一带转战,同洪承畴直接对抗。当时,李自成有三四万人(其中战斗兵约万人),三星加起来一共有三四万人(同上),而当时最强大的闯王高迎祥部(在河南)约七八万人,并不存在什么百万大军。崇祯9年,李自成趁宁夏兵变的机会聚集在陕西的十三营起义军攻打米脂、绥德等地,试图在陕北老家建立根据地,但被名将贺人龙击败而落空。

崇祯10年9月,李自成从秦州(今甘肃天水)出发,率领十几支农民军,欲取汉中为基业,被名将曹变蛟击败。10月,李自成南下松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一度占领三十八县,围攻成都,欲取四川为根据地,但洪承畴又率贺人龙、曹变蛟等人驰援,李自成被迫撤围,后因在川西无法维持大军,在崇祯11年1月撤向甘肃庆阳等地。当时,起义军似乎还有西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计划,但最终因为无法跟少数民族联络(此时青海正处于红黄教蒙古贵族的混战中)而放弃。

崇祯11年,李自成在甘肃被洪承畴击败后,残部只剩下三千多人,向四川开进,又被击败,被迫在崇祯11年11月遁入了川陕鄂豫边的深山之中。不过这以后他还有一些军事行动,占领了竹山、竹溪、兴山等县城,还进入过房县等等。


周周周树人


平心而论,李自成算得上是一位草莽英雄。在明末风云跌宕的时局中,李自成能一步步发展起来,并最终拥有一统天下的实力,如果没有领导能力和魄力,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在闯军的众多头领里头,李自成的确是最有点胆识和能耐的,比张献忠胜出一筹。

但是,李自成却不能与同样崛起于布衣的朱元璋相比,因为后者是雄主,而李自成还不够格。即便与同期关外的多尔衮、孝庄等满清统治者的雄才大略相比,李自成也还是差距甚远!这也是为何李自成最终在极盛之时快速衰落的原因。

其实,李自成在军事上虽有胆识和见地,但缺乏雄才伟略,如果不是获得李岩等一些文人的扶持,他几乎连建立政权的能力都没有。

当年,面对孙传庭和洪承畴的官军,李自成的军队基本上都是惨败、惨败、再惨败。可惜,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明末的天灾人祸,催生出了大量的流民,这就给李自成一次次的“咸鱼翻身”创造了机会。

加上崇祯皇帝缺乏始终如一的战略部署,使得明军总是游走于清军和闯军两条战线之间。其结果是,闯军越剿越多,清军越打越强,而明军则是越打越弱,最终精锐尽失。

而事实上,李自成后来之所以能进北京城,还真不是他厉害,实在是有些走狗屎运。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后,就率领几十万大军(号称步兵四十万、骑兵六十万),浩浩荡荡的向京师进发。而但是的明朝,关内几乎是无兵可调的尴尬之境。

然而即便如此,他的大军进至宁武关时,却碰到了山西总兵周遇吉。结果,几十万大军面对着周遇吉的万把人残余明军,打得相当窝囊。各员大将轮番率部强攻,李自成也几次督战。最终闯军死伤惨重,才勉强拿下宁武关。

战后清点,闯军损失了七万人之巨。这一战让李自成对进攻北京心生退意,若不是宣大的明军守将及时递来降书,恐怕李自成早就撤回陕西去了。

而真正体现李自成无雄才的,还是他入主北京后。

进京后的闯军快速退化,而李自成当时早已志得意满,面对日益败坏的军纪,居然不及时制止。而且还对同意对前明留在京师的官僚进行清算。如此一来,就使得闯军很快失去了京师地区的民心,同时还失去了前明官僚阶层的支持。

试问,能干出这么多政治错误的领主,怎么有资格拥有天下呢?


这些历史要读


李自成是明未农民起义的主要领袖,组织并领导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加速了腐朽的明帝国灭亡,但由于农民的局限性,他未能完成攻取天下,改朝换代的历史重任,最后在清军和明朝残余势力的夹击下失败了。

明朝未年整个国家腐朽透顶,当时官吏贪腐,税赋过重,土地兼并严重,广大人民无地无粮,加上地球处于小冰河时期,北方长达十几年旱灾和瘟疫,百姓在天灾、苛政、贪官和重税的层层压迫下大量死亡,出现了十室九空,白骨成山的惨景。一些农民为了生存而反抗官府,从而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李自成自成在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并且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李自成是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军事能力的,但他出生贫寒,其本身具有小农意识,目光短浅,看不到起义发展的前途,提不出彻底的革命岗领,他所提出的:“均田免赋”,“不当差,不纳粮”都是不符实际的空想,从未实行过,也不可能实行。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没有预见到攻下北京后直接面对清军的现实威胁和明朝残余势力的反扑,从而没有制订应对之策和长久的战略规划。在攻下北京后,未能严明军纪,其领导层迅速腐化、堕落。整个农起义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丧失了民心,在清军和明朝残军的共同打击下迅速败亡。

李自成在人民被层层压迫,无法生存的情况下,敢于反抗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是值得肯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一个英雄。但农民的局限性使他及其领导的农民军在后来残暴的对人民,实施烧、杀、抢、掠,并逼反吴三桂,导致清军入关给当时的汉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从这点来说他又是个罪人。功过是非,见仁见智吧!


051698


李自成是一位了不起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清朝以前,他领到的农民起义是封建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于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应该说,纵观历史上无数的农民起义,他是成功的,但是,因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那么李自成有哪些政绩呢?他采纳了谋士李岩的建议,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这与当时人民的愿望非常吻合,义军的人数生势空前浩大,具体的赋税政策,其一、采取业主认耕的办法,把土地收回来还给农户,恢复生产,其二、提高耕作技术,分配耕牛等劳动工具,其三、采取“输银助响”,这项政策,既打击了地主富豪又赈济了贫民,同时,又确保了起义军的开支费用,这是“均田免粮”政策的主要思想。其四、开仓济民,拯救苍生,京、陕、豫、鲁的大批灾民因此得以活命,所以,总的来说,李自成的起义是顺应当时的天下民心的,符合老百姓的愿望,所以李自成短时间内壮大了部队,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时,由于他小农意识的局限性,目光不够长远 ,最后兵败生死,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喜欢历史的学生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1]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顺军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进发。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2](另有一说李自成死亡地点为湖北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3])


奥特迷小7


李自成人不错,主要被两个江湖骗子骗了,一个宋献策,一个牛金星。




井盖遇贼


据说李自成出生前,其父李守忠夜晚睡梦中遇神仙曰:“吾令破军星子汝”。

李自成相貌凶恶、鹰眼蝎鼻、声如豺狼、性情残忍,常把人杀死后砍脚剖心取乐,行军打仗,时常没有马槽,李自成就剖人腹为马槽喂马,时间长了,马一看见人,就呲牙咧嘴如同虎豹一样吓人。

军中数万孩儿兵,皆十几岁少年,训练成悍不畏死以杀人为乐的残暴之徒。攻打城池的时候,投降的不杀,守一日杀十分之三,守二日杀十分之七,守三日即屠城。城将陷落时,李自成令骑兵万人包围城墙,骑兵巡徼,不让一个人漏网。

初以杀人越货、攻城掠地抢劫为生,多次被官军击败追杀,以诈降伎俩逃脱,崇祯十三年进入河南,遇河南大饥荒,振臂一呼饥民追随,很快拥兵数十万遂不可制,有问鼎天下之志。


西贼闻之心胆摇



若说李自成是怎样的人?得看看他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 李自成一个平平凡凡的陕北农民,是如何变成灭亡明朝的罪魁祸首,他是在什么条件下脱颖而出,被历史选择,最终改变历史轨迹。首先说李自成,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明朝和清朝世纪性大战,李自成为什么无缘无故的被两者绑在中间。说起此事,得看看他的历史背景。

1644年是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那一年东方中国发生了巨大的政治事件,清朝成功取代明朝,如果没有清朝也就没有我们现在中国版图,在这一点,清朝是功不可没的。是谁成就了清朝成功入住中原的,是清帝国本身吗?



1644年这一年明帝国不算什么弱国,清帝国那时还被明军拒之关外,虽然几次踏入帝国首都京郊,但不至于能消灭明帝国。唯一想把明帝国作为消灭梦想的清帝国这时正做为长远的筹划中。而真正实践的人却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那就是陕西的李自成。若不是李自成,清帝国怎么入住中原,换而言之明帝国仍继续存在,这一切功劳得归于李自成。李自成帮助了清朝消灭了明朝,让清朝成功过渡为中原政权。


李自成出现的时候,明朝后期明显走下坡路,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它逐渐落后了西方,闭关锁国导致它不得不面对现实,全球渐渐被葡萄牙和西班牙吞并,那一年的明帝国可是战火连天,欧洲西方殖民帝国向亚洲扑来,葡萄牙和西班牙老牌殖民帝国占领了菲律宾,马来群岛。台湾和澳门随之遭殃,欧洲不断派传教士进入明帝国,描写明帝国风土人情,想象中的明帝国版图只有江南和华北甘肃一带,还夸其富庶超出任何国家,但他们骨子里却对明帝国埋藏着侵略的野心,西班牙扬言一两万人就可以征服明帝国,时时紧盯着明帝国政局。明帝国以北分界线就是长城,长城以北就是清帝国,清帝国就像一头狼紧紧咬住它的东西防线。


李自成的出现似乎是里应外合,对付明帝国,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官逼民反。 在陕北一个小地方,李自成当时也不想造反,他年青时还是明朝的公务员,但由于崇祯帝初期的改革精简驿站,致使他丢失这份工作,生活困苦的他当过和尚,给别人放过羊,为了生活还欠下许多高利贷,致使债主上门讨债,吃官司,受厉刑,李自成无法容忍干脆杀了那债主。接着一桩桩悲剧接踵而至,她的媳妇韩金儿嫌他穷好上了同村人盖虎,在他眼里他成了武大郎,这岂能容忍,干脆一刀干掉两个,这下他官司吃大了,于是选择逃跑,后来又去甘肃投了兵。这时的明帝国遭受另一个对手的进攻,后金汗国皇太极南下一举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大军追不上后金军,崇祯帝这时已感觉到京师危在旦夕,于是召集四方布政司援军,护卫京师。甘肃一方援军被李自成拦下,开始在甘肃榆中造反,这是李自成打响人生中的第一声枪响。他后来投靠先闯王高迎祥,成了正规起义军。从此,他的人生彻底转型,他们的一举一动渐渐引起朝廷的注意,从地方到国家,崇祯帝命杨嗣昌率十万南下镇压,老闯王被俘,七十多万的队伍被零星打的只剩下七八个人,这七八个人中,李自成接下了这一把旗子成了新闯王,他们为逃避通缉躲在山里,还勉强娶了媳妇。



在明帝国上层镇压农民军并不彻底,李自成没有抓到,这为以后死灰复燃埋下了祸根,李自成走出大山,队伍回温,趁天灾人祸打着均田免赋旗号,转战河南和湖北,攻洛阳活煮福王,十月潼关攻陷,杀了明将孙传庭,占领全陕,次年定都陕西西安,改西安为西京,建大顺朝,称永昌皇帝。李自成队伍就这样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发展到一百万,他将进军目标直指明帝国首都北京,七十万北上横扫山西居庸关兵临北京。三月,北京城沦陷,崇祯帝上吊自杀。北京拿下了,他这下铁了心,认为天下已定,于是大封部将,明朝遗臣聚集武英殿高呼万岁,李自成皇帝宝座刚没坐热,就闻风关外满清就蠢蠢欲动,还有起关键作用的山海关吴三桂,为了笼络住他,释放善意,把他的父亲放还府邸。



吴三桂接到李自成诏书同时又接到满清诏书,他左右掂量,无法下注,最后又收到父亲写给他沉甸甸的家书,李自成还派人不远万里送来几千两军饷,还有吴三桂所要的高官厚禄,他以此顺头给李自成回信,明里投顺暗里却打探虚实再做决定。十多万明军把山海关移交给大顺军,准备回京,在回京路上,吴三桂行军步伐相当缓慢,路上突然遇到他的家奴,当得知他的爱妻陈媛媛被李自成部将霸占时,事实并非那么简单,于是调转马头返回山海关,他又重新占领了山海关。 消息传到李自成耳边,他立马取消登基仪式,换上战袍御驾亲征,率领近五十万从尧化门和阜成门出发,直奔山海关。




面对家仇和国仇,吴三桂于是决定顺清,清军由多尔衮为统帅,二十多万奔赴关内,李自成为了堵住吴三桂和清军必经之路,目的就是让他们不能联合,兵分两路在一片石附近展开决战。首先与吴三桂十三万精锐打成一片,吴三桂的号称英勇的关宁铁骑招架不住,后续的二十多万清军跟上,将农民军士气压了回去,近五十万农民军被明旧臣洪承畴喻为乌合之众的草莽和三十万明清正规军相遇,最终不敌对手,落下败阵。


李自成只带唯剩几万残兵仓皇而逃,逃到京师的他预想翻本,最后留在京师的那五十万被穷追不舍的清军给击败,兵败如山倒,不得己退回西安,清军追击步伐超出想象,英亲王阿济格等两路入陕,攻入西安,李自成逃到哪清军就追到哪,一直追到湖北九宫山。后来,清军分兵继续对农民军残余作战,西路肃亲王豪哥攻入四川,大西的张献忠大败,五十多万被消灭,南明也一样,东路豫亲王多铎由扬州攻入南京,随后残明百万一触即溃,这和五个世纪前的南宋和金战争形成严重反差,很快清朝一举统一中原。

由以上经历可知李自成是怎样的人了,能让他既能短暂的兴起,却短暂的覆灭。说起他有干头,是因为他在挫折中不断爬起,接起反明大旗,明显明朝不是他对手。可一向被明朝阻碍于关外的满清却很短时间剿灭李自成,而且很彻底,李自成大军被冠以草寇称号,他们之所以失败,归根结底是他们梦想和满清不一样,他们只苟安于现实的小富即安,清朝的成功也正是紧紧抓住他的弱点。


龙文说史


想要了解一个人,就需要对这个人的经历有足够的了解。离开历史去谈一个人,多属无稽之谈。

李自成像

关于李自成的个人历史粗略整理如下:


明政府东北边患未熄,西北民变此起彼伏,军费开支陡增,财政状况迅速恶化。为缓解财政压力,明廷于崇祯二年(1629)下令裁撤驿站,削减政府开支。陕西驿递系统因需要支撑西北四镇边镇粮饷而建制庞杂,因此大批依靠在驿站供役为生的驿卒与夫役因扯驿令而失去生计,纷纷加入起义者行列。

这批失业者中有一个米脂县訚川驿的驿卒,名叫李自成,失去了驿站的饭碗后,由于当地的饥荒,陷入了绝境,于次年带领侄儿等一批人投奔义军首领不沾泥张存孟。

失业驿卒、哗变边兵、起义饥民构成了明末农民起义的主力,至崇祯三年冬,陕西农民起义形成了一个高潮。诸义军相互联系较少,多各自为战,遍地开花,官军虽对单股义军有绝对优势,但顾此失彼,剿不胜剿。明政府也在剿与抚之间举棋不定。

明廷深知农民起义的根源在天灾人祸,无以为生,并且也意识到陕西乱民甚众,便由主抚派,陕西三边总督杨鹤携银十万两前往陕西放赈,然而十万两白银对于诺大陕西的遍地的灾民,无疑杯水车薪,再加之明廷剿、抚不定,背信杀降,招抚政策不久宣告失败。

崇祯四年(1631),明廷起用坚决主剿的洪承畴,洪承畴运筹帷幄,有勇有谋,历经一年有余,逐个扑灭陕西各地的农民起义,加之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陕西义军主力转战至河东,而陕西地区崇祯五年后降雨较多,农业有所恢复,饥荒有所缓解。这一时期陕西农民起义转入低潮。

崇祯七年(1634),进入关东作战的义军转为以跨省区长距离流动作战为特色的中期阶段,由河南进入陕南的义军在明廷五省统一指挥、分割包围的战略下,被逼入汉中、洋县不远的车箱峡一带,几乎陷于绝境,李自成用计诈降,四万多义军绝路逢生,再次驰骋关中平原。

崇祯八年(1635),关东义军攻破明朝中都凤阳,崇祯帝急令洪承畴出陕西平关东之乱,陕西义军趁此机会在陕西迅速发展,不久关东义军也经潼关、武关道西进,陕西义军发展到二百余万之众。并且义军的组织性和战斗力也得到了提升,洪承畴在随后的战役中渐有败绩。明朝和农民军的军事形势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此阶段的义军依然是流动作战,双方各有胜负。其中李自成在家乡米脂县中明将贺人龙埋伏,几乎全军覆没,仅身随百骑脱险,所幸他的妻弟帅众万余来归,义军声势复振。崇祯九年,义军中势力最强的闯王高迎祥黑峪口兵败被斩,使得义军士气低落,崇祯十一年,李自成在河州、洮州连续大败,几乎陷于绝境,被逼入陕西、湖广、四川三省交界之山林中,偃旗息鼓两年之久。

崇祯十三年(1640),此时明朝已无洪承畴,两年前的宁锦之战中,洪承畴战败成为满人的俘虏。一年前,张献忠也于谷城重举义旗。李自成帅众走出深山,进入河南,收留饥民,开仓赈济。此举大得民心,《豫变纪略》称:“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李自成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所传:“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两年之内,李自成在人口众多的河南兵力发展至百万之众,紧接着攻克洛阳,三围开封,五败明军。此时的李自成,帅百万之众,所向披靡。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击败出关迎战的孙传庭,顺势攻占关中,占领西安,略定三秦。崇祯十七年(1644),也是大顺永昌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正式建国,改西安为长安,为西京,国号大顺,以原秦王府为宫殿。

长安建制之后,大顺政权开始了北伐的进程,大顺永昌元年开始北伐,不满三月即攻破北京,灭亡了大明王朝。

然而大顺政权由于对东北满清的形势把握不确切,占据北京后将领多松懈,吴三桂投降清军,满洲八旗击败大顺军,李自成被迫放弃北京,退守陕西。

然而此时的形势对大顺颇为不利,除了满清的直接威胁,北部河套蒙古早已降清,此时威胁着陕西的北方,并牵制大顺一部分精锐兵力,南明政权也在与大顺接壤的河南、湖广地区反扑,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和大顺在陕南汉中地区也有冲突,可谓四面受敌。最终大顺政权在满清铁骑一路自陕北,一路自潼关,两面夹击下,大顺军进退失据,最终被满清击败,李自成本人也兵败身亡。


综上可知:李自成从一个失业驿卒成为西北农民起义的重要领袖之一,说明他有着非同常人的勇力和领导能力,因此能在兵荒马乱的年月迅速崛起。同时他能够在数次兵败,几乎成为光杆司令后,一次次东山再起,愈战愈勇,说明他有坚韧的精神和毅力。转战各地中,李自成能严明军纪,始终站在广大民众的角度,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维护民众利益,同时毫不手软打击豪绅臣贵,说明其人爱憎分明,能守初心。而自始至终,李自成身边都没有形成一个高水平的智囊团,这说明其人有些刚愎自用。在制定与满清相关的相关战略时,出现很多失误。这也导致他在群雄逐鹿之时,虽然能取得一时胜利,最终还是兵败身亡。越写越觉得李自成有点像项羽,勇而乏谋,毅而乏变应该是对李自成其人最好的总结。


历史宝藏


站在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层面,李自成就是英雄,有勇气,有谋略,有胆量,敢造反。从统治阶层看,李自成就是叛逆者,有阶级平等思想,敢于向上层社会挑战。从历史角度分析,李是改变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佼佼者,他身上有流民习性,有土匪霸道,残忍暴力,烧杀掠夺无所不能,同时有时历史英雄人物,敢于打碎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值得敬仰的好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