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说是封建朝代离乱之源

道德经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崇圣尚贤之风和仁义之说看似正能量满满,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的确是造祸之根,离乱之源啊。

仁义之说是封建朝代离乱之源


任何一个国家是发达还是落后,稳定或是动荡,原因有很多种,有外在的有内部的,但大多数时候来说内因肯定是最重要的。“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中国历代皇朝的覆灭,几乎都是内忧外患并作而致,而最大的原因还是来自内部。秦亡于暴政,汉亡则与外戚与宦官干政有莫大关系,而唐之内乱始于后宫与奸相滥权……任何时候,立足国内,做好自己才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大保障。而立足国内,做好自己的前提和基础是:自上而下维护良好的社会文化风气,遍施“德”政,成有“道”之国。

仁义之说是封建朝代离乱之源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过分的推崇圣贤,会使人民陷入各种纷扰争竞之中;不贵难得之货,人民便不会起盗心。所有对圣人贤能的推崇,实际上只会助长人们的计巧争竞之心和增益逐利之术,扰乱人们原本“素朴”的本心。

治民贵在“弱其志,强其骨”,志弱则民朴,朴则健则刚。所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圣”是“盗”本是一无二别。“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盗亦有圣之“智”,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

(《庄子》)

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有丘便有渊,有“圣”必有“盗”,此阴阳之理。崇圣尚贤只会扰乱民心,为社会平添智巧争竞之波澜,无益于人心之安定,社会之和平。

仁义之说是封建朝代离乱之源


在庄子看来,仁义之说犹如人之歧指,多而无益。仁义非人情,仁者多忧,是仁义之说扰人心也。“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莫不以物易其性矣”。自虞舜倡仁义之说扰乱天下人心,夏商周以后几乎没有不迷于外物而迷失其本性的了。一个国家的人民集体迷失人的本性,谋虚逐妄,便是这国家悲剧的开始了。你以为讲仁义,社会便仁义了吗?你以为有人满口“仁义”,他便真仁义了么?恰恰相反,越讲“仁义”,社会便越不仁义;而自讲“仁义”之人,更多是不仁不义之辈。

所以庄子感叹:“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夏朝千年,商朝五百岁,周享国运八百载,而秦汉以后历朝不过三百年,即这三百年间亦殊少清平安乐之世,可叹可悲,不能不说我族离真道德太久远了,以至有如此果报。

仁义之说是封建朝代离乱之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