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給了朱由檢十七年的時間,為什麼還是沒能挽救明朝?

歷史一書生


崇禎皇帝是一個好人,但他不是一個好皇帝,更不是一個好領導,你好。當初韓信曾經告訴劉邦,說西楚霸王項羽就是婦人之仁,這樣的品質在崇禎的身上也能找的到,而且崇禎沒有西楚霸王項羽那樣力拔山兮氣蓋世,所以本質上來講,他根本就成不了大事。

為什麼會這麼說?劉邦為什麼能奪取天下?劉邦說我本人的實力比起西楚霸王項羽來差的遠了,但是我會用人啊,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在我手裡面得到重用,最終我用他們仨活生生把西楚霸王項羽給耗死了,西楚霸王項羽手裡面有一個范增都不想用。

崇禎,差不多的道理,兩個事情,第一個袁崇煥第二個孫傳庭,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兩個事情,一個是陝北的農民起義軍闖王李自成,另一個就是關外的八旗子弟兵!袁崇煥和孫傳庭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都替崇禎擋住了這兩股勢力的崛起,並且將它們限定在了一定的活動區域裡面,拌種,針對這倆人是怎麼做的?

孫傳庭打得李自成差一點兒上吊自殺了。崇禎皇帝聽了文官的話,把他給撤了,然後換其他人上,結果李自成越打越大,最後崇禎逼不得已找孫傳庭認錯,讓他回去打結果自己又臨場指揮,孫傳庭給害死了,至於說袁崇煥本身,八旗子弟兵繞過山海關來到北京城下不是袁崇煥的問題,更何況袁崇煥帶了少量的關寧鐵騎,打敗了八旗子弟,可以說也是戰功赫赫。結果呢,因為聽信了小人的話,把袁崇煥拉到北京的菜市口凌遲處死,這一點誰受得了?

這兩個人是崇禎皇帝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可最後呢,自己親手毀了自己信任的人為什麼?因為他又信任了其他的人。崇禎皇帝就是這麼一種怪脾氣的人,他用人就是自己一時興起,即認為誰可靠就用誰誰不可靠就不用說,這樣倒成的道理就是用人不疑,(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疑人不用再重徵這裡成為一句屁話,全靠自己的直覺去用著,你的直覺不可能全是正確的,何況手底下還有一批東領導,整天嘰嘰歪歪的,你能夠判斷的準確嗎?

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還在崇禎自己的身上,也就是他身邊的那個東林黨,崇禎是選擇展示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信任給東林黨,但是東林黨真的值得可信嗎?他們真的是那個因為魏忠賢的壓迫而沒有辦法給這國家帶來好處的人嗎?不是,他們就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在拼搏的一個人,只不過他們和崇禎的境遇比較相似,所以得到了崇禎的信任。崇禎打心底裡面認為這一批人,是跟他一起歸這個國家充滿熱愛的。他信任錯了人。

最後崇禎上吊的時候說文官皆可殺,也正式對這批東林黨表示了自己的憤怒和不甘心,這些東林黨為了能夠在魏忠賢的重壓之下存活下去,選擇和當地的貴族氏族展開權權交易,那麼早就不是單純的文人,他們身上肩負著無數利益集團,一旦放任了他們的權利,那麼他們就會變成整個國家最大的蛀蟲!

在此情況之下,崇禎收不了錢了!錢權在誰的口袋裡,在他那批朱姓子孫的口袋裡面,在他那些文官的口袋裡面,他一分錢都撈不上來,還是自己的老婆費勁功夫才從自己老丈人的手裡面借到了一些錢可以說是杯水車薪。

崇禎這個人最後是死在了自 己的直覺之下,死在了自己的信任之下,有這兩個毛病,他的敵人何嘗能夠把大明王朝給扳倒啊!


漩渦鳴人yy


實際上,崇禎皇帝的個人能力,遠遠不如清朝的咸豐皇帝。咸豐皇帝面臨的困境實際甚至大於崇禎,太平天國大軍雄踞江南,掐斷了江南財富北上的道路,還派出北伐軍一路打到天津。

英法聯軍肆虐廣州,北京,擊敗清軍主力,火殺圓明園,咸豐皇帝逃到避暑山莊。咸豐手下,根本沒有什麼大將能臣,卻敢於放手,一下子任命了40個漢族團練大臣,放手讓這些人去幹,結果就湧現出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羅澤南,胡林翼等等一大批本來默默無聞的能臣干將。

此外,咸豐皇帝勇於任用改革派官員,整頓糜爛的官場風氣。咸豐帝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免除了以穆彰阿為首的一批庸碌無能的大臣。

在軍費方面,咸豐三年,國庫只有22.7萬兩白銀,就連一個月的工資都發不了。結果,咸豐下令,熔化內務府金鐘,開捐例,賣官鬻爵,鑄大錢,發行官票和錢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終於籌措到了1億7千萬兩白銀軍費鎮壓太平天國。

而崇禎呢?手下能臣大將如雲,洪承疇,祖大壽,袁崇煥,盧象升,孫承宗,孫元化,毛文龍,孫傳庭,滿桂,曹變蛟,祖寬,祖大樂,張存仁,曹文詔,趙率教,各個都是能臣猛將。

但是,崇禎誰也不信任,每天就會催促出戰,不給解決糧草,不給解決軍餉,就會每天催促出戰。結果就是百戰百勝的盧象升率領5000飢兵出戰數萬八旗軍。殺賊最多,最驍勇,百戰百勝的祖寬,帶領區區300個士兵去救援濟南,孫傳庭帶領零軍糧的新兵去打李自成數十萬大軍送死。

崇禎對於皇親國戚也是毫無辦法,對邊軍經常拖欠軍餉幾個月,甚至幾年不發軍餉。而皇親國戚財寶堆滿倉庫,以至於李自成進北京,對這些皇親國戚重臣抄家,獲得7000萬兩白銀的財物。這種做法,崇禎就是當30年皇帝也是一樣的失敗。


深度軍事


實際上,崇禎皇帝並不是沒有時間,他在臺上十七年。這麼漫長的時間,足夠他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另外,他在拿下魏忠賢后,在朝廷中已經具有了絕對的權力。他可以安排任何他想安排的人選,配備任何他想配備的隊伍。

同時,崇禎皇帝和所有的亡國皇帝都不一樣。從秦朝到明末,所有的亡國皇帝之所以亡國,要麼是這個皇帝貪玩好耍荒淫誤國,要麼是一個小皇帝,朝中群龍無首。但是崇禎皇帝不一樣。他不是荒淫誤國的人,他也不是小皇帝。他非常勤奮,每天都睡得非常少,以至於有時候坐著都睡過去了。像崇禎這樣,如此勤政的末代皇帝,在歷史上幾乎是沒有的。

(崇禎劇照)

崇禎作為末代皇帝,還有一點優勢。別的末代皇帝因為都比較弱,因此朝廷對地方控制力很弱,造成藩鎮割據,諸侯擁兵自重,並由此引發戰爭。但是崇禎皇帝所統治下的明朝,朝廷對地方上的官員、藩鎮等,還具有絕對的控制能力,沒有任何一起諸侯擁兵自重而割據一方的情況。

那麼,崇禎皇帝的時間足夠,自身又很勤奮,而且對地方官員又具有絕對的控制力,可為什麼最終卻在歷史上無所作為,眼看著大明江山敗亡,而自己抱著無限的遺恨,吊死煤山呢?

當人們找不到如此勤政的崇禎,為什麼最終竟然毫無作為的時候,於是很多人就想到了當時出現的連年不斷的天災。

天災在古代社會,確實是非常致命的。由於古代的農耕經濟非常脆弱,稍微發生一些天災,國家就應付不過來。老百姓無衣無食,自然會鋌而走險當土匪。本來當土匪,最先只不過是想搶點糧食,活下去。後來發展壯大了,心思就野了,又看到天下大亂,就想到搶國家。也就是說,由於天災,引發農民起義,因此天下大亂是必然的。再加上有後金在北方步步緊逼,所以崇禎最終才不得不失敗。

也就是說,這些都與崇禎皇帝關係不大,主要是天災人禍造成的。

不過,這話似乎也說不過去。清朝末年,同樣是天災,同樣是太平天國、捻軍、回民暴亂如火如荼,同樣由列強步步緊逼,虎視眈眈,但是,清朝最終撲滅了農民起義,挺了過來。要知道,清朝當時是沒有一個像崇禎這樣的皇帝的。如果清朝有一個崇禎這樣的皇帝(比如光緒皇帝的變法運動最終取得成功),清朝後來是不可能滅亡的。

因此,崇禎沒有取得成功,其實還得在崇禎身上找問題。也就是說,除了農民軍和後金的強大以外,崇禎自身也有很大的原因。

(魏忠賢劇照)

一、崇禎無信。

崇禎皇帝通過扳倒魏忠賢,掃除魏忠賢的黨羽,確實極好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確立了自己的威信。但是,崇禎為了繼續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權集中,最終淪落到“無信”的地步。

比如他對袁崇煥的使用。袁崇煥可以說是明末難得的好將領,他所打的寧遠大捷、寧錦大捷,是明末在對後金上少有的勝仗。崇禎皇帝想要打敗後金,他就應該非常相信袁崇煥。袁崇煥有些專權也好,袁崇煥殺毛文龍也好,這是一個大將在戰爭中必不可少的做法。只有具有這樣的威霸,才能促進戰爭的勝利。古代所有的名將,大都具有這樣的品質。

但是,崇禎卻最終懷疑上了袁崇煥,並且殘忍地凌遲了他。

崇禎這樣做了後,那些將領在打仗的時候,誰還敢排除萬難,奮不顧身?因為誰要是這樣,必然得罪人,也必然被崇禎懷疑。

所以後來的將領,無論對後金還是對農民軍,都幾乎很少打勝仗。而崇禎為此殺了一波又一波大將。但是效果適得其反,他的疑心反而讓大將們更加畏首畏尾,害怕哪裡又出問題了。

再看看皇太極是如何對待大將的。祖大壽不投降,就圍而不攻。祖大壽投降後,要回去,就放他回去。再一次捉到祖大壽,也不打擊報復。祖大壽要堅持氣節,不願意帶清軍打明軍,就讓他那樣,把他養起來。

兩相對比,在信譽問題上,區別有多大!

(李自成劇照)

二、崇禎缺彰。

崇禎皇帝的宣傳工作是做得很不到位的。看看清朝的時候,曾國藩等人是如何黑化、妖魔化太平天國的,就明白曾國藩等人的宣傳工作做得有多到位。

而崇禎並沒有在宣傳上下功夫,反而是對手李自成的宣傳工作十分到位。一句“均田免賦”,儘管明顯是假話空話,但是他就這麼宣傳了,而且產生了極好的效果,一年時間就嘯聚了百萬之眾。

沒有宣傳,哪裡還有民心。

三、崇禎不穩。

當年秦國能打勝仗,是因為有一套軍功獎勵制度。崇禎皇帝並沒有這樣的激勵機制。他對官員的封賞沒有什麼標準,全憑自己的好惡。他發了很多尚方寶劍給大將們,但是這些大將卻誰也不敢隨便用。比如他發尚方寶劍給袁崇煥,但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後,他卻把這個作為袁崇煥的罪證之一。

由於崇禎皇帝自身具有太多的性格缺陷,因此,他雖然非常忙乎,其實都是瞎忙。就算上天給他17年,他也一事無成,反而把戲演砸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十七歲的崇禎從哥哥手裡接過一副爛攤子,但開局還不錯

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立志要做一位名垂青史木匠大師的熹宗皇帝朱由校突然死了,因無子嗣,臨終指定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改年號崇禎。崇禎帝朱由檢彼時才十七歲,年紀不大,卻十分精明幹練,和他那個喜歡捉迷藏、痴迷木工活的奇葩哥哥大不相同,他還是有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的,也有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決心與意志。


崇禎帝的童年生活並不幸福,這或許給他一生都留下了揮之難去的陰影。他剛呱呱墜地的時候,貪財好貨的爺爺萬曆皇帝已經將大明弄得千瘡百孔,積重難返,父親泰昌帝登基僅僅一個月就因過度沉溺女色而一命嗚呼,哥哥天啟帝朱由校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超越魯班,成為一名青史留名的大木匠,於是乾脆將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了宦官魏忠賢......由此看來,這是崇禎之不幸,因為他從天啟帝的手裡接過了一副爛攤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對於事業心很強 、很想有一番作為的他來說,又未嘗不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上位後第一個打擊目標就是勢焰熏天的魏忠賢

彼時的明王朝,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只是保留著一個貌似強大軀殼的腐朽政權,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千頭萬緒,從何處做起?朱由檢卻在一團亂麻的局勢中看到突破口,心裡早有打算,當務之急是應當一舉解決掉擅權攬政、天怒人怨的“魏忠賢、客氏閹黨集團”。

崇禎很清楚,要扳倒尾大不掉的魏忠賢絕非易事。經多年深耕,其勢力早已盤根錯節,朝中都是魏的黨羽,而自己呢?除了一直跟隨他的心腹太監王承恩,他沒有一個幫手,操之過急只會逼魏孤注一擲、瘋狂反噬,力量對比對朱由檢極其不利,他必須謹慎地、耐心地尋找對方軟肋與破綻,在適當的時機發起致命一擊。

他先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治國理政上去。彼時的大明,天災人禍不斷,大量人口流亡,餓殍遍野,土地荒蕪,社會動盪,已經引起許多有識之士的深深擔憂。尤其是陝西,連年大旱,田地龜裂,糧食顆粒無收,已經發生過易子而食的人倫慘劇。陝西尤其是重災區陝北已是一個火藥桶,隨時都有可能被引爆。


在遼東,建州女真自萬曆後期興兵發難,建立了後金政權,如今羽翼已豐,不斷侵擾明境,燒殺搶掠......國家財政早已捉襟見肘,軍費開支卻比三十年前增加數倍,基本已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七,且皇室支出、百官俸祿都成倍增加,早已入不敷出。彼時明廷將大量人力物力投到遼東,但戰局卻沒有絲毫進展、緩和,這些難題都讓朱由檢心亂如麻。為了使大明儘快起死回生,登基後,朱由檢只得夙興夜寐、篳路藍縷地辛勤工作。

之後,他重新起用並倚重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的文官袁崇煥,將他由小吏而逐漸升為巡撫。袁曾經在天啟七年取得過寧錦大捷,挫敗了後金戰神努爾哈赤,但因阿附魏忠賢而遭東林黨人彈劾,被視為“閹黨”,被辭職迫返回老家廣東東莞。崇禎不顧東林黨的反對,將袁召回,任其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實際上將整個遼東防務大權都交給了他。崇禎元年(1628)七月,袁從廣東返京,接過了遼東防務的重任,並立下“五年平遼”的誓言。

經過初步治理,崇禎皇位得以初步鞏固,遂開始集中精力解決魏忠賢閹黨集團。崇禎巧施妙計,不動聲色就一舉翦除了禍亂朝綱的“九千歲”魏忠賢,然後逼他自盡,並乾脆利落地將閹黨成員一網打盡,巧妙而乾淨地將這顆寄生在大明軀體上之毒瘤除去。


鎮壓民變 損兵折將

崇禎上位伊始,就誅殺魏忠賢,剿滅閹黨,發展生產 ,恢復經濟,整飭吏治,頗有一番“中興”之君的氣象。不久,其本性中一些與生俱來的性格弱點逐漸顯露出來 。史載,崇禎求治心切卻志大才疏,性格剛愎自用且猜忌狐疑,隨著地位穩固,又開始重用宦官、親近奸佞,對內濫加賦稅;對外橫加干涉、遙控指揮,掣肘前方將領,甚至自毀長城,冤殺袁崇煥,罷斥孫承宗,致使後金軍步步緊逼、長驅直入。

崇禎上位不久,明末農民起義規模愈來愈大,崇禎任洪承疇為三邊總督,加緊了鎮壓,局勢有所好轉,王嘉胤 、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等陝西大股農軍迫於明軍壓力先後偃旗息鼓,渡河進入山西。不料山西饑民群起響應,聲勢復熾。不久,農民軍屢仆屢起,四處遊走,縱橫陝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廣、四川等地 ,由局部問題變成了明廷的心腹大患。

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李自成聯合羅汝才、賀一龍等農軍突然離陝南下,出其不意地攻克明中都鳳陽,搗毀朱氏祖陵,焚燒數千棵陵松。崇禎聞訊痛哭流涕,怒殺鳳陽巡撫、都御史楊一鵬。祖陵被掘,龍脈已斷,崇禎惶恐不安,於是破天荒下了一道《罪己詔》,類似於檢討書,向天下臣民承認自己所用非人而導致局勢危殆。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局勢危若累卵的時刻所做的檢討,理應刻骨銘心,崇禎應當引以為戒、痛改前非才是,然而不久他就忘記了痛徹心扉的感覺,依然故我,繼續重用宦官、猜忌賢臣、偏信小人。於是,愈演愈烈的危機不僅沒有減緩,反而日益加深。

崇禎刻薄寡恩,戾狠嗜殺,先後有十幾位將領因各種原因被他處死,其中有些人本不該殺,名將孫傳庭、楊嗣昌、傅宗龍、汪喬年、盧象升、洪承疇等人因崇禎瞎指揮或戰死、或自盡、或投降滿清......到崇禎十五年(1642)左右,張獻忠攻佔了湖廣四川的絕大部分地區;十六年(1643),遼東明軍苦撐一年後基本全軍覆沒,明朝在山海關內外的軍事要地全部丟失,清軍開始將兵鋒指向關內。1643年秋,李自成在襄陽建立了農民政權,開始加緊奪取全國政權。張獻忠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權,接著溯江西上,進軍四川,當年九月,潼關南原之戰爆發,明悍將孫傳庭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被崇禎催逼,倉猝上陣,兵敗身死,大明最後一支精銳全部覆滅了。《明史》曰:“傳庭死,明亡矣”。李自成乘勝襲取西安,建立了大順國,佔據了明王朝的半壁江山。大明王朝的輓歌已被隱隱唱響。

在這段時期內,崇禎帝感於局勢愈發不利,曾連下四道“罪己詔”,也就是寫了四份檢討書,除稍稍自責外,大肆斥責貪官汙吏和地方豪強仗勢禍害地方民眾,致使官逼民反,導致局勢不可收拾。在四道罪己詔中,他要麼反省自己君德不修、政令有失,要麼唾罵文官貪財,武將怕死,無一人願為國分憂......

但檢討書寫的再聲情並茂 、義正辭嚴乃至聲淚俱下,感慨與憤懣能感動天感動地,就是感動不了與他離心離德的大明臣民,而且他說得有鼻子有眼,也能切中時弊,但卻拿不出絲毫應對之策與獎懲措施,只能眼睜睜看著局勢日益惡化。重振連下幾道罪己詔,雖不乏誠意,但卻無鳥用,形同虛文、毫無實際意義。

最後(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直搗京師,崇禎帝被祖宗制定的“君王死社稷”所拘束,拒絕了李自成提出的拿錢犒軍、平分江山的提議,只好親自持劍砍殺妻妾、公主後,和親信太監王承恩相對自縊於煤山。死前留下最後一道《罪己詔》,誠懇地表示“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誤傷百姓一人”,他還痴人說夢地宣佈只追究李自成一人之罪,虛偽地說“寇亦吾赤子”,其他從者都可赦免,一律不問。

李自成進京後,立國276年的大明王朝灰飛煙滅。

上天給了朱由檢十七年的時間,他原本還是有機會力挽狂瀾、使國家回到良性發展的軌道上來 。可嚴重的內憂外患把他搞得焦頭爛額,精疲力竭,又看著滿朝文武結黨營私,全不以大明的國運為重,於是苦悶異常。後來,性格本就陰鷙的朱由檢變得愈發多疑、乖僻、暴躁、易怒,最後變得神經質,文武動輒得咎,不知所措......面對兵臨城下的大順軍,他哀嘆:“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事事皆亡國之象”......國庫本已枯竭,甚至連軍餉都發不出,他還表示將停止一切攤派加稅,企圖穩定軍民之心,鼓舞士氣,困獸猶鬥,但是,正如他連發幾道《罪己詔》一樣,這種大而空泛的言論已經毫無現實意義了。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歷史留給崇禎帝十七年的時間不短,雖然勤政有為,仍無法挽大廈之將傾,自隘煤山,成為亡國之君。主要原因有:

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萬曆後期,神宗怠政,沉湎於酒色,“萬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國本之爭、黨爭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敗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聵懶政,任用宦官魏忠賢專權,東廠橫行,奸佞當道,東林黨爭禍國殃民。把大明朝推向萬劫不復的地步,種下了明朝滅亡的禍根。

二、崇禎即位後,意圖精明勤政,中興明朝,但面對接手的爛攤子,內憂外患,已無力迴天。首先朝政不舉,官員更換頻繁,黨爭不絕。加之天災人禍,已露亡國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顆粒無收,瘟疫爆發,造成人民流離失所,死亡過半,十室九空。其次,國內李自成起義已十餘年,千里無雞鳴,人煙稀絕。北方關外女真少數民族勢力崛起,虎視眈眈,邊患不斷。加之崇禎帝性格複雜,疑心重,剛愎自用,頻繁換將,自毀長城,冤殺大將袁崇煥等,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步伐。

三、難逃歷史發展規律。縱觀中國曆代發展進程,一般都難以規避三百年這個大限。明朝到崇禎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氣數已盡。新王朝代之而興是歷史發展之必然,崇禎帝已無法挽回滅亡的命運,這是歷史發展規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後世有人評價:思宗雖有心為治,卻無治國良方,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無過。史稱“崇禎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換五十位內閣大學士、首輔),卻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嶽之嵐


崇禎皇帝是大明王朝最後一任皇帝,每當回過頭去看這段歷史的時候無不感動遺憾,其實崇禎本有機會挽救大明朝與水火之中,但看似簡單,實則做起來難,我們應結合當時的人所處的環境做考量。

每一個封建王朝的末期的通病大部分都是:土地兼併嚴重,官僚體制腐敗,軍隊敗壞無戰鬥力,皇帝昏庸無能。其實我們看看這幾條基本上崇禎皇帝都具備,下面我們來淺要分析一下。

崇禎皇帝是從他哥哥天啟皇帝那裡即位的,天啟皇帝雖然人在其位,但卻立志想當一名超越魯班的木匠,不得不說,這種奇葩思想,也真讓人無語。崇禎還在當信王的時候,就親眼目睹了魏忠賢在朝廷結黨營私,權勢滔天的景象。所以他即位的時候第一件想幹的事情就是收拾掉魏忠賢。

可惜的是崇禎當時過於年輕,他只看到了表面,沒看到更為深遠的地方,魏忠賢是可恨,但還有一個更大的敵人——東林黨,更加危險。魏忠賢能夠順利除掉,東林黨有著很大的作用,可惜的是,崇禎皇帝操之過急,除掉了魏忠賢,讓世人的所有槍口都對準了他崇禎,沒有擋槍的人存在,年少的崇禎直面滿朝文武的炮火,這讓有些自負的崇禎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極端和幼稚。

自萬曆開始,明朝的各項問題就逐步顯現出來,張居正主政的十年,幾乎快要把明朝拉回了正軌,不僅國庫日間豐盈,而且土地兼併問題得到了有效的緩解,但張居正犯了兩個忌諱,第一是他主張的土地改革“一條鞭法”的施行侵犯了全國其他貴族的利益,第二十張居正在為了施行個人政治主張,欺負萬曆年幼,導致了萬曆皇權的威信開始大為受損,這也讓文官們逐漸意識到,皇帝只是個玩偶,皇權出不了朝堂,這種後遺症一直延續到了崇禎時期。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在皇權與文官權勢的對抗上,萬曆和崇禎都是極富個性的,特別是崇禎,擅殺大臣是歷史給他留下的惡名。

在軍事上,崇禎其實有志氣與平叛並且也付出了實際行動,但軍事上的作風有些過於操之過急,對於將領只要丟掉城池,動不動就是處死。最著名的就是被冤殺的袁崇煥,致使明朝最能打的一名大將慘死,造成了明朝末期無將可用的境地。不僅是袁崇煥,先後有十幾位將領因各種原因被他處死,如名將孫傳庭、楊嗣昌、傅宗龍、汪喬年、盧象升、洪承疇等人因崇禎胡亂指揮或戰死、或自盡、或投降滿清。崇禎將自己剛開始較好的局面一步步揮霍殆盡。

北方建州女真的逐漸強大,李自成的大順朝也越來越成氣候,再加上南方東林黨明則保身不思進取的做法,都給了崇禎極大的心理壓力。最後,崇禎還連下四道罪己詔,但已經無用,李自成攻破京師大門以後,崇禎吊死在了歪脖子樹上。


春秋亂舞


朱由檢雖貴為天子,但他是上天的棄子,上天給了他十七年,但給他的是一個根基盡毀、即將傾覆的大明朝!

朱由檢因父親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厭的太子,母親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幼年並不幸福。五歲時,其母劉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殺。

1628年,木匠皇帝朱由校一命嗚呼!可嘆的是,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天才的木匠,因為太專注於自己的理想,竟沒有留下一點血脈,同月朱由檢受遺命繼承皇位,時年18歲。

此時的大明王朝內外交困,東北方後金虎視眈眈,國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魏忠賢和客氏把持朝政,殘害忠良,國庫空虛,從上到下,就是一副爛攤子,就等著他去收拾。

登基之初,崇禎嚴肅吏治、發展生產,頗有一番“中興”氣象,此時的他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表現出一代明君的風範。《明史稿》記載:“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慮成疾,宮中無宴樂之事。”

但他渾身是鐵,又能打幾根釘?!

朱元璋為讓子孫後代永世繁華,分封26個藩王,並許永世傳承,這些藩王們經過兩百多年繁衍,已經成為100多萬的寄生蟲。

親王年俸祿1萬石糧食,郡王2000石,1石約150斤大米。而一品大員的年俸才1000石,七品約為一年100石。既使這樣,這些蟲已霸佔了絕大多數的土地,還貪心不足不斷兼併土地。導致明朝的年稅收從鼎盛時期的2000萬兩白銀,降至崇禎時期的500萬兩。從小就衣食無憂的他們,除了每天鬥雞、遛鳥,造人,還會幹什麼?

冰凍三尺,哪是一日寒。

萬曆二十五年五月,時任刑部左侍郎的呂坤向萬曆皇帝上了著名的《憂危疏》,他言辭犀利的指出:“今國家之財用耗竭可知矣。數年以來壽宮之費幾百萬,織造之費幾百萬,寧夏之變幾百萬,黃河之費幾百萬,今大工之費又幾百萬,採木之費又幾百萬。以上錢糧半非歲額,年年此土,年年此民,豈天雨菽粟,地湧金銀耶?”

可以說,萬曆時期朝政已漸混亂,皇帝怠於朝政,大臣閣部相爭,加之礦監稅使四出,民怨沸騰,明朝的統治危機初現端倪。可是萬曆皇帝竟然沒有一絲一毫的反應,反而長達28年不上朝,時間長了大臣發現,乾的好不晉升,幹壞的不處罰,於是開始消極怠工,久而久之都成了國之蛀蟲。

而後木匠皇帝朱由校繼位,寵幸魏忠賢,致使東林黨與閹黨展開長期內鬥,國力耗盡。

老天爺估計是實在看不下去混亂不堪的明朝,於是降下天災。

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飛蝗蔽天,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樹皮、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時華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皆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

令人驚奇的是,在明朝蔓延多年的鼠疫,在清朝順治元年完全消散,華北各地出現了風調雨順、經濟復甦的大好局面。

天亡大明也!

前幾朝的積重難返,持續旱災、蝗災、戰亂,長久腐敗所擠壓的社會矛盾終於爆發,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不斷爆發。

崇禎是有病亂投醫,圍剿李自成時頻繁換將。

朱由檢先後依次起用楊鶴、洪承疇、曹文詔、複用洪承疇、盧象升、再用楊嗣昌、熊文燦,又用楊嗣昌,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色、然用人存疑,以至責無成效皆功虧一簣,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展,羽翼漸豐。

崇禎用人用花了眼,被換的人也寒了心。

崇禎不但頻繁換將,忠臣良將在他手下無一善終,袁崇煥曾令皇太極膽寒懼怕,卻被凌遲而死,盧象升、孫傳庭力挽大明,使得李自成軍隊近乎滅絕,但一個被逼自刎而亡,一個身陷囹圄,等到再想起他們的時候,已經晚了,後金已經一隻腳踏進了山海關,李自成已經無人可當!

國家正常運轉要錢、養大明子孫要錢,鎮壓農民義軍要錢,鞏固東北邊防要錢,到處都要錢,這對於國庫空虛的明朝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沒錢就調動不了兵,沒有錢就保證不了物資糧草。

崇禎從政17年,宮中沒有進行任何營建,穿的衣服經常是舊衣服,洗了又洗,縫縫補補,還變賣了自己的家當,辭退大量的宮女,可還是無濟於事,只有加稅不斷,民間稱呼他為“重徵”以代替“崇禎”。

崇禎不顧自己的威嚴,號召大家募捐,籌集軍費抵抗李自成,挽救大明朝,結果不論近臣還是皇親國戚都出幾個小錢敷衍了事,完全忘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

崇禎的老丈人周奎,居然在崇禎面前又哭又鬧說自己清廉節儉,實在無錢可捐!周皇后偷偷的把私房錢給她爹五千兩銀子,讓他帶頭募捐,結果他居然還貪兩千兩銀子。大順軍進城後抓了文武大臣搞“拷掠”,居然搜刮出了七千多萬兩白銀,只周老頭一家,就搜出了52萬兩白銀。

管中窺豹,連崇禎皇帝自己老丈人都如此的敷衍他,可以想象其他官員的心態了,所以,大明朝必亡。

朱由檢18歲繼位,上臺伊始就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剷除魏忠賢沒錯,但他清算閹黨過於認真,法不留情導致了朝廷內部平衡被打破,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做大把持朝政,崇禎被迫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無能的太監,最終導致“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歷史悲劇。

內壓外困,崇禎盛火攻心,更加不相信文武百官,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殺死和逼死的總督有11人,殺死巡撫11人、逼死一人,被他抓進監獄關押、逼死、毆打判刑的高級官員多達幾十人,被關在監獄的大臣多達145人,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

孟子曾有一言:“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崇禎如此冷血,對待忠臣良將如此狠心,怎會有文臣武將捨身為國。

崇禎最為倚重的軍事重臣、總兵幾乎都被崇禎皇帝搞得心有餘悸,都已各自為政,獨霸地方,皇帝聖旨來了,好聽就聽,有利就聽,無利的能拖就拖,能講個價錢就講個價錢,絲毫不會顧及國家利益,朝廷存亡。

在李自成快進北京城的時候,左良玉在南京、江浙一帶的軍隊據說快有百萬之眾,崇禎皇帝急令左良玉北上救駕,左良玉卻和崇禎做起了交易,要錢,要官,要封賞,至少要給親王的封號。

崇禎十六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張獻忠部陷蘄州,明將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

崇禎十七年三月初一日晚,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府總兵王承胤降表亦到,三月初八日,兵至陽和。十一日,大順軍開進宣府,“舉城譁然皆喜,結綵焚香以迎”。

三月十五日,農民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同時,劉芳亮率領南路軍,東出固關後,真定太守邱茂華、遊擊謝素福出降,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李自成部開始包圍北京,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

除去內憂,還有外患,後金不斷侵擾的邊疆,大明王朝已不再有當年軍威天盛,即使是大名鼎鼎的關寧鐵騎,也抵擋不住八旗軍的弓箭,大明王朝只能靠著堅固的城牆固守。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拂曉,朱由檢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朱由檢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276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最終,北京城破,崇禎十七年的努力化為泡影,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可笑的,他生平最恨閹黨,到其死之時,陪著他卻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

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勵精圖治,兢兢業業十七年終究改變不了家破國的亡悲慘結局,雖然明朝在他手上滅亡,但明朝走向滅亡,這口鍋不該他背!


美麗青春您真痘


朱由檢接手的大明王朝,已經處於失控邊緣。

↑朱由檢雖有皇帝的榮光,卻沒有皇帝的自在↑

當時大明王朝的社會形勢是內外交困,東北方有雄心勃勃,虎視眈眈的後金政權,國內各處又有農民起義。

崇禎帝朱由檢受遺命登基時,才只有十八歲,他的個人職業道德是槓槓的,日夜操勞,夜以繼日的批閱奏章,為人勤儉,絕對自律,不近女色。

總有後人批評朱由檢的能力不足,導致大明最終成為死局,其實這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換成你到崇禎帝的位置,你恐怕做的都不如他。

問題出在哪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拿各地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來說吧,為什麼會有農民起義頻繁發生,直接原因很簡單: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可為什麼活不下去了呢?

如果崇禎帝朱由檢能夠出臺政策並貫徹執行——讓老百姓們都有口飯吃,國內形勢肯定不會如此惡化。

↑所有能挽救大明的方法,崇禎帝都做不到↑

但他做不到。

雖然對後金用兵花費不菲,但這不是大明王朝財政破產的根本原因。

根源在兩點:

一是朱家王朝的藩王們經過兩百多年繁衍,已經成為巨大的利益群體,而他們純粹只是寄生群體。

有網友曾指出,朱由檢不重視宗室的力量,不發動宗室的政治潛力,而是一味依靠文臣武將集團,是他一大失敗之處。 這個看待問題的眼光是犀利的,然而有點想當然。

要知道,這些藩王們經過歷代繁衍世襲,到了大明王朝末年,雖然人數眾多,但基本上都是廢物,從小就衣食無憂的他們,就指望著大明政府把津貼俸祿喂到他們嘴裡。 這些人除了每天鬥雞、遛鳥,造人,還會幹什麼?

↑明朝宗室成為沉重的包袱↑

早在萬曆十五年,禮部尚書沈鯉就十分明確的指出,《宗藩條例》不但滋生繁瑣的禮儀,而且埋下重大弊端。嘉靖朝到萬曆初年,楚王朱華奎假冒案轟動一時,最終又不了了之,充分暴露出藩王巨大的經濟和權力利益壟斷,以及文臣集團包括皇帝都拿藩王們沒什麼辦法的尷尬境地。

除了藩王宗室這個問題,另一個讓大明王朝小病積累成大病的根源,恰恰就是嘉靖和萬曆這兩個極其不負責任,卻又在位時間超長的皇帝。

在萬曆二十五年五月,時任刑部左侍郎的呂坤向萬曆皇帝上了著名的《憂危疏》,他言辭犀利的指出:“當今天下之勢,亂象已形,而亂勢未動;天下之人亂心已辨,而亂人未倡。”

他批評萬曆皇帝:“今日之政皆撥亂機而使之動,助亂人而使之倡者也”。

↑萬曆皇帝是真敗家子↑

當時的情勢到了什麼程度呢:“民十室而九空,陛下赤子,凍骨冷肌,冬無被絮者居其半;飢腸餓腹,日不再食者居其半……男女啼飢號寒,父母吞聲飲血。君門萬里,誰復垂憐?”

那麼,萬曆在他執政的頭二十五年裡在做些啥呢——呂坤直接揭示:“今國家之財用耗竭可知矣。數年以來壽宮之費幾百萬,織造之費幾百萬,寧夏之變幾百萬,黃河之費幾百萬,今大工之費又幾百萬,採木之費又幾百萬。以上錢糧半非歲額,年年此土,年年此民,豈天雨菽粟,地湧金銀耶?”


說的明明白白:你萬曆在這種社會形勢下,還橫徵暴斂,寅吃卯糧,把民財用於個人享受,不管老百姓死活。

最後,呂坤把話說死:“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祖宗二百三十年百戰山河,何忍坐視,臣切為陛下憂之。故曰人心者國家之命脈也”

可以說,萬曆二十五年時,大明已經有將亡的危象了,但此時如果皇帝能夠幡然醒悟,痛下決心改革,一切目標放在讓老百姓過上溫飽日子,大明王朝還有得救。

呂坤最後發出憂心忡忡的警告:“今日之勢,如坐漏船,水未溼身;如臥積薪,火未及體。望陛下之速登崖,而急起臥也,不然,積於千日,決於一旦,陛下雖有萬箱錦繡,千笥金珠,豈能獨享哉?”

↑呂坤振聾發聵的警告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話說到此,已經是相當明白了,可是萬曆皇帝竟然沒有一絲一毫的反應,或許他連看都沒看一眼,就“留中”了,呂坤寫了七天七夜的這封奏疏,如夢幻泡影,他一氣之下,引疾乞休,回老家賦閒去了。

從那時起,呂坤已經知道,大明王朝無可救藥了。 偏偏人家萬曆皇帝運氣好,直到死,大明仍然“好好的”,公元1620年,萬曆皇帝逝世,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僅僅過了二十四年,大明就亡了。

大明亡國這一年(公元1644年崇禎帝上吊自殺),距呂坤這封奏疏過了47年。 崇禎帝在位十七年,然而已經太晚了,船已經漏了,大水灌入,積薪也已經燒了起來,火勢巨大,崇禎皇帝其實根本沒有時間空間為大明王朝做任何的迴旋了。

↑崇禎帝有心無力啊↑
<strong>

民間已經破產,民不聊生,後金咄咄逼人,吞噬著大明最後的財政潛力。老百姓已經與大明王朝離心離德,而百官們也與大明王朝離心。

這些具有政治能力和財力積累的官僚們,已經在找尋下一個主子,李自成來了,他們紛紛投靠李自成;李自成敗了,他們又倒向後金的懷抱。

擺在朱由檢面前的兩道要命的難題:處理藩王宗室的財政包袱;收拾老百姓和百官們的人心。他一道也解不出來。

除非他和萬曆皇帝換一下位置,從萬曆二十五年,呂坤上書那道奏摺後,就開始改革,大明王朝或許還能綿延許久。

可惜,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歷史服從規律——失民心者失天下。


我見青史多嫵媚


古人講: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也就是說一個王朝滅亡主要有三大原因,即天,地,人。

明朝末期,全球正處於小冰河時期,氣溫降低,乾旱無收,餓瓢遍野,瘟疫橫行,此為天發殺機。

地震,此為地發殺機,龍蛇起陸。

黨爭,弄權,專權,此為人發殺機。

三者合一,則英豪出。此為定萬物化育之帝王基業之機。

1644年北京爆發大規模瘟疫,李自成兵至城下謂崇貞曰:封王,則撤軍擊清。對明軍多有忌憚,欲正名天下,發展勢力,對明徐圖之。

吳三桂的五萬關寧鐵騎由山海關急馳北京不過八,九日。崇貞拒不封王,然而聖聽早已蒙塵,軍響的拖欠與瘟疫的橫行,明軍已不堪一戰。當攻城令下之日,城門由裡面被打開了,勝利出乎李自成預料。

李巖諫言:大軍不能入城,駐於外。自成不訥,吳三桂反。李自成的大萬大軍直撲山海關,但因瘟疫,四萬人不隨行。大敗之後一路潰逃,所過之處,瘟疫必發。

清軍在明遺老臣維持修善之後入城,內城漢人全遷於外城,滿人佔據內城。對控制傳染起到了一定隔離作用。

明朝滅亡原因有很多,但在明末接連爆發的五次大規模瘟疫無疑成為腐朽的明王朝迅速滅亡的關鍵。

崇貞為何不撤到南京?所謂的君王死社稷的錚錚硬骨就是個笑話,他沒想到明軍已經衰弱到連八,九日都堅守不住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秦二世胡亥,在聽受向東方派出使者的回報:天下盜賊蜂起,已然成患,必慎之。二世大怒,殺使者。後續使者皆報二世:不過小股盜賊,不至為患。二世大喜,賞之。

重喜而怒惡,此崇貞之所以聖聽蒙塵。

所以,上天根本沒給崇貞機會。


青山綠水無名


朱由檢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同時也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位17年,年號崇禎,俗稱崇禎皇帝,那麼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17年,為何還是沒能挽救明朝呢?

崇禎皇帝為人多疑,剛愎自用,例如多次擊敗後金軍隊,在寧遠和寧錦兩次戰役取得大捷的袁崇煥,就因為一個謠言,崇禎皇帝就把他殺了。

據史料記載:崇禎皇帝在位17年,殺了50多位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國家總理),害死22位總督和巡撫,這些人大多數都是被冤殺的。

崇禎皇帝這樣的做法,也讓朝廷大臣無人敢為他效力,畢竟替崇禎皇帝賣命也是死,那與其這樣還不如投降,例如名將洪承疇就因崇禎皇帝的胡亂指揮,兵敗松錦,被清軍抓住,最終選擇投降。

崇禎皇帝冤殺大臣,導致無人可用,只是明朝走向滅亡其中一個因素而已,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土地兼併,明朝時期生產力低下,土地對於老百姓來說,無異是生存的根本,但在封建社會,總有一些地主豪強利用各種手段,奪走老百姓手裡的土地,土地兼併極其嚴重。

據鄭濂《豫變紀略.卷3》記載:縉紳之家率以田廬僕從相雄長,田之多者千餘頃,即少亦不下五七百頃。

百姓沒了土地,只能給地主當佃農,但明末時期天災人禍不斷,地裡的糧食減產,百姓辛辛苦苦種地一年,卻繳納不起田租。

這樣一來連飯都沒得吃,為了生存只好去偷去搶,甚至到後面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走投無路只好造反,最終形成了明末時期的起義軍。

明末時期的土地兼併,導致大量老百姓為了生存,成為了農民起義軍,而崇禎皇帝冤殺大臣,也讓朝中無人可用,最終無力鎮壓後金和起義軍,導致明朝走向滅亡。

崇禎十六年(1643年)三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京城,此時的崇禎眼見大勢已去,最終選擇在景山歪脖子樹上,上吊自殺,享年33歲,據說崇禎臨死時,身邊只剩下太監王承恩陪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