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做好這3點,搞定孩子“暴脾氣”

年輕媽媽小陳最近的心情十分低落,原因是他剛滿2歲的孩子最近不知道怎麼了,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做主,稍微不隨他的心意便大喊大叫、哭鬧不止。給他講道理他不聽,爸爸的強勢鎮壓也只能管用一會兒,下次遇到事情還是鬧得家人無可奈何、摸不到頭腦。

小陳在心情低落的同時也很不明白,為什麼以前的乖寶寶突然變成了小霸王?是自己的養育出了什麼差錯嗎?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做好這3點,搞定孩子“暴脾氣”

其實,小陳的媽媽完全不必太過苦惱。2歲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期,在這個時期,孩子開始探索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做什麼事情都想要親自試一試、做一做。所以,孩子開始想要做主,開始因不滿而發脾氣正是他們自我意識發育良好的標誌。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做好這3點,搞定孩子“暴脾氣”

那麼,家長要怎麼做才能穩住孩子,不讓孩子成為不隨自己心意就發脾氣的“小霸王”呢?這還要父母們首先了解孩子的情緒發展規律,然後做好孩子的情緒“疏導員”。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做好這3點,搞定孩子“暴脾氣”

父母做好這3點,搞定孩子“暴脾氣”

1、發脾氣是孩子內心情緒的外在表現

當孩子發脾氣、不開心時,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的會想辦法逗孩子開心,幫孩子轉移注意力;有的父母會用“太懦弱”“不堅強”給孩子貼一個標籤;還有的乾脆認為是孩子太過任性,採取不理睬的態度。無論是以上哪一種,都是錯誤的做法。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做好這3點,搞定孩子“暴脾氣”

孩子發脾氣,正是因為孩子內心感受著不滿和不舒服,如果採用以上的做法,當類似的內心感受再次出現時,孩子會越來越不知道怎麼應對,更有甚者,長大後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鬱的情況。追根溯源,這都是由於家長長期對孩子的情緒忽視,對“發脾氣”這種信號視而不見造成的。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做好這3點,搞定孩子“暴脾氣”

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處理好負面的情緒,是孩子成長的標誌。家長們一定要採用科學的辦法疏導孩子,讓孩子成為情緒調整的小能手。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做好這3點,搞定孩子“暴脾氣”

2、看到孩子發脾氣背後的需求

同理心是安撫孩子的有力武器。每個孩子發脾氣都是有原因的,作為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孩子的脾氣是因何事而來。

比如,看到別人的玩具好玩,有些孩子會希望拿來看一看、玩一玩,這時如果對方不給,有些“脾氣不好”的小孩子就要發揮哭鬧的本領了。在這種情況下,有些父母會呵斥孩子,有些父母會幫孩子借玩具,有些父母會將孩子抱走讓孩子忘記這回事。這三種無論是哪一種,都無益於孩子情緒調整能力的發展。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做好這3點,搞定孩子“暴脾氣”

作為父母,對於孩子渴望玩具的心情應該給予理解。接著可以鼓勵孩子去詢問對方可不可以一起玩玩具。如果孩子被拒絕,要適時的安撫孩子,同時還可以詢問孩子有沒有其他想要玩的玩具。在這個過程中,心情被理解,需求被尊重,孩子就不會用一味的發脾氣來表達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學習如何處理類似的事件。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做好這3點,搞定孩子“暴脾氣”

3、幫助孩子體驗情緒

體驗情緒是自我瞭解的重要一環。有些父母會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孩子忘掉不愉快的事情和情緒。兒童心理諮詢師吉姆·泰勒曾說:“如果父母過度地去保護孩子,千方百計去取悅孩子,那他就沒有機會去學習處理各種情感了。”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做好這3點,搞定孩子“暴脾氣”

比如,孩子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而心情低落,此時,父母沒有幫助孩子分析試卷,而是用冰淇淋、漂亮衣服等事物轉移了孩子的低落心情,這樣的處理方式就讓孩子失掉了自我情緒體驗的機會,也失掉了對自己“渴望進步”這一性格特點的瞭解,孩子也因此失去了一次改進和成長機會,失掉了真正解決問題的機會。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做好這3點,搞定孩子“暴脾氣”

每個孩子出生都是一張白紙,會長成什麼模樣,取決於家長如何教導。在6歲之前,孩子的性格還沒有完全形成,家長要抓住3-6歲這個性格關鍵期,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質,未來的路才會更好走。導師為家長們推薦2本有關性格、品質培養的繪本——《寶寶好品格培養經典童話》《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做好這3點,搞定孩子“暴脾氣”

採用經典的童話故事,在故事中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質。每冊都是一個單獨的故事,分別培養寶寶的愛心、樂觀、自信、分享、勇氣、善良等品質,提升寶寶的情商,讓寶寶擁有好人緣。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做好這3點,搞定孩子“暴脾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