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动机、信息处理角度阐述如何用"笔记读书法"实现有效阅读

如今,"全民阅读"的风气大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

可是,中国人历来都不是特别善于阅读,你是否也存在以下困惑:

  • 一时兴起买的书,带回家就没翻动过。
  • 一本书翻了几页,便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 强迫自己读完一本书,最后发现自己什么也没记住。
  • 读书的过程中生怕自己忘记重要的知识点,读起书来畏首畏尾。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给了我一些启发,我特此做一些分享。

从阅读动机、信息处理角度阐述如何用


这本书值得研读吗?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奥野宣之。除本书外,他还著有《如何有效整理信息》、《A6全能笔记术》等作品,销量超过50万册,可见他对"信息整理方法"非常在行。

本书的篇幅不大,6万多字一天就能看完。豆瓣评分7.3分,中规中矩。

作者围绕选书、购书、做笔记、重读笔记四个方面展开,强调阅读策略的同时,附带了各式各样的阅读小技巧。(本书的思维导图已附于文末。

本书最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做好读书笔记,作者将其方法称为<strong>"葱鲔火锅式",重点是:

  1. 读书笔记中,读书日期、作者、出版社这3个要素必不可少。
  2. 此外,还有两个要素极为关键:摘抄和评论。
  3. 摘抄部分用"○"表示,评论部分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想,用"☆"表示。
  4. 细致的标记能提高阅读体验。
从阅读动机、信息处理角度阐述如何用

本书结构


我认为这本书的缺点主要有两个:

  • 1、缺少足够多的信息增量

我读此书整体的阅读速度是偏快的,存在大段跳读的情况,因为我感觉需要我仔细琢磨的知识和观点并不多。换句话说,作者可能过度追求内容完整性,而讨论了过多"平淡无奇"的问题。

比如,本书谈论了很多"意义式观点",如养成良好读书习惯、记读书笔记的重要性,我们可能已经对这些"鸡汤"免疫了;第五章提供的阅读技巧中大多都是我们熟知的方法,如配合百科全书、把书放在枕边等等。

  • 2、有些方法偏老套、不够实际

或许是我没有领会作者的真正用意,我感觉作者提供的阅读或信息整理方法在我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行,或者说我依然不会改变现有的方法。

比如,作者建议去实体店购书,因为线下购书能让潜意识捕捉购书意图以及阅读目的,从而增强阅读体验;通过电视、报刊获取购书参考信息;通过手写摘抄、做便签等方式整理信息。

可我认为线上阅读更适合我,网络上有销量排行榜和网友推荐,PC端或移动端阅读也方便信息整理和检索。

或许正如一个网友的书评:"日本可能不知道中国有像'豆瓣'一样的平台"。


即便如此,我还是从书中找到了我认为有价值的知识,以及<strong>我最欣赏的观点:用作文带动阅读,以思想输出带动思想输入。这或许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倒逼自己读书最好的办法。


我们能从书中得到什么?

  • 01 思想输出是阅读的动机和动力

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

这是我认为的全书最精华的一句话。

我为什么看不进书?因为我读书的目的是:了解作者的观点,获取书中的知识。读完了就是读完了,没有后续工作要做。

于是,我总是读一本忘一本,即便在未来遇到一些共鸣时,还能记起书中的某个细节,但也没有途径去回味其中的奥义,因为灵感从何而来我不得而知。

于是我想到了做读书笔记。可我真的会做吗?大多情况下,做笔记纯粹是潜意识告诉自己不能没有看不见的成果。就像我们听某场演讲,每一张PPT我们都会拍下来,可会后又有多少人会去复习呢?很明显,读书笔记成了证明"我已经努力学习"的安慰剂。

把读书的目的从"读完就好"转变成"思想输出",读书的重心就发生了变化:不是因为读了书才写读书笔记,而是因为要写读书笔记才要读书。

如此,我读书的时候便会去竭力寻找对我有帮助的内容,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值得商榷,考虑哪些信息需要内化,再通过读书笔记形成思想输出。

倒逼读书只剩下最后一步:我为什么要有思想输出?

对我而言,我是自媒体作者,本职上需要不断的发表文章作思想输出。对大多数人而言,可以找一个外界的约束,就像自媒体平台约束我一样。

如何才能最准确的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书中特意提到了一种新的读书方式——寻读。顾名思义,寻读就是有针对性的寻找需要的信息,而本书作者将这种方式描述为"寻找能够打动人心的内容的工序"

通过寻读,你不必纠结于是否记住了无关紧要的概念,也不必停留在趣味性十足的案例里。你可以带着一份善意的"功利心"去阅读。

从阅读动机、信息处理角度阐述如何用


  • 02 通过信息重组实现思维创造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这是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的名言。奥野宣之引用了这句话,以此强调读书笔记的高阶作用。

他认为,创意就是信息重组,而笔记本中的信息就是重组对象。

作者在第二章强调,书中获取的信息可以不做加工地填满笔记本,可以是"大杂烩"。作者的本意是,省去归类的时间可以让你更容易坚持下去。事实上,笔记本内容的"乱"反倒对于你的创造思维有帮助。

据研究,如爱因斯坦、乔布斯、马克吐温的办公桌都是"乱乱的"。心理学家解释道,杂乱的桌面可以毫无障碍的展现信息,从而促进一个人从两个毫无关联的事物中联想出新事物的能力。

同样,笔记本里满是各种各样的想法、疑问、金句,甚至是涂鸦。杂乱无章的内容让你更容易获取创造灵感。这可是比书本知识更宝贵的东西。

作者还提到,读书笔记需要"定期定点"地重读。"定期"能让人养成重读的习惯,"定点"则要求选择比较安静的场所,最好是独处,以便集中精力。

正如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温故"并不代表要把整本书重读一遍,而重读读书笔记更有效率,这也要求我们在做读书笔记时要汲取书本的精华;"知新"不仅意味着你对作者的观点有新的理解,更意味着你的想法经过多次的迭代,能跨出书本知识的范畴,开辟新的思路。

从阅读动机、信息处理角度阐述如何用


  • 03 通过"间断阅读"增强学习效果

回想一下我们的书房,书架里是否摆满了书,但有几本是我们真正花时间研读的?

"堆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三分钟热度","堆而不看"成了大多数人的常态。

但作者认为"堆书"也是一种读书方法。他的理由是:

1.可以同时阅读多本书,读符合当时心情的书。

2.加深对书的理解。

对于第二个理由,作者在第三章专门提到"间断阅读"的意义:当你间隔一段时间拿起同一本书,你读书的状态、投入的感情都会发生变化,随之对书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认知天性》的核心理论则证明了"间断阅读"对增强学习效果的作用。

频繁、集中的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间隔练习使知识储存的更牢固——《认知天性》

《认知天性》中举了一个例子:我们的数学课本通常是集中式的,即每一章节研究独立的一类问题。我们上完一个章节,做完这个章节的作业,再学习下一个章节。但在期末考试中,所有的问题都被混在了一起,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同学单元测成绩不错,期末考却考不好的原因。而同时学习多门学科反倒有助于增强我们的学习效果。

心理学家解释道,要想形成长期记忆,新知识需要有个巩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通常需要花费数小时到数天时间。间隔阅读与内容穿插,正好给巩固过程提供了时间。

当然,书堆得太高也不行,这会给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作者的建议是,同时阅读3本书,同时做3本书的读书笔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上述3个主要观点以外,我认为还有些零碎的观点值得思考:

  • 1、书评的重要性

书评是其他阅读者的读后感,通常分两次阅读:

第一次,翻开正文前。此时的书评就像"电影预告片"一样,我们能从中大概了解书的内容和重点。

第二次,读完整本书后。此时的书评就像"电影精彩集锦"一样,回顾书本内容的同时,将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理解碰擦出一点火花。

从阅读动机、信息处理角度阐述如何用


  • 2、读书清单的必要性

整理读书清单一方面是为了强化购书动机,另一方面是为了知识联结。

除了书本名称、读书时间、豆瓣评分等基本内容,我的读书清单里特意增添了两项内容:经典书评和一句话评价。以后,我便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读的这本书,这本书是否值得推荐,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 3、读旧书

早年出版的书籍与现代视角截然不同,说不定能让读书人获得不一样的灵感。

  • 4、同类书籍先易后难

如果你无法理解《微观经济学》,那就先买一本《漫画经济学》。

  • 5、书中的三条金句
  1. 读书笔记是与书交流过的证据。
  2. 等这本书变得有趣的那一天再读"。
  3. 读书体验比书本身更重要。


我的读书工序

至此,对于"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我的读书工序是:

1.通过推荐、网络排行榜等途径选择心仪的书籍,并录入我的书单。

2.读书平台下载或加入在线书架。

3.读书评。

4.带着问题寻读,找亮眼的句子,记录摘抄和想法。

5.有间隔地读其他书籍。

6.通篇读完,回顾、检索重要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7.一段时间后重读读书笔记,增添想法。

8.输出文章。

9.补充思维导图。

10.本书知识与其他知识相联结。

从阅读动机、信息处理角度阐述如何用


最后,附上这本书的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导图并未包含书本所有内容,我仅筛选出对我有用的信息)。

从阅读动机、信息处理角度阐述如何用

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