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名声好一点的太监?

浮生若梦


有,比如明朝时期,就有很多名声很好,值得后世敬仰的太监。

1、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国威;

郑和就不用多说了,想必大家都知道。1405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足迹踏遍东南亚、南亚、非洲的众多地方,让中华文明得以远播海外……



2、张敏—为保护年幼的明孝宗而死;

张敏虽然在历史上留下的事迹不多,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作为,但他的人性光环,却让后人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

当初,万贵妃要张敏毒害尚未出生的明孝宗。结果,张敏却于心不忍,违背了万贵妃的命令,最终让明孝宗得以保全。而自己最后却因忧惧而吞金自杀。

3、冯保—支持变法,中兴大明;



冯保也可以说是明朝名臣时代的一颗闪烁的星星,张居正改革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支持与付出。

他颇具文化修养,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掌权后,冯保先是在万历初年主持热审,让许多冤狱得以平反昭雪。此外,冯保作为张居正在皇宫内最坚实的支持者,一直在后方支持张居正改革的推进,让“一条鞭”法得以推行。因此,万历中兴离不开他的贡献。

4、陈炬—心系天下,经世济民;



陈炬是万历年间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陈炬在秉笔太监任上,不仅秉公执法,而且时常进谏,及时匡正神宗的失德之举。此外,陈炬为人处世宽仁有度量。因此,许多获罪而被刑部或是镇抚司监狱所关押的内臣、外臣,哪怕是犯了重罪的,陈炬都曲意保存,让他们得以免受迫害。

5、王承恩—忠贞不屈,与崇祯一同殉国。

王承恩多年来侍奉崇祯,忠心耿耿。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城。在明王朝的最后时刻,崇祯皇帝并没有出逃,而是在王承恩陪伴下,登上煤山(景山),吊死于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



而在陪伴崇祯走完最后时刻后,王承恩也随之吊死于一旁的海棠树上。因此,他的忠贞不屈也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这些历史要读


说起名声好的太监,很多人都会想到发明造纸术的蔡伦,太史公司马迁、郑和等。

虽然他们名声确实很好,但都是在别的领域取得了成就,然后才被我们瞻仰千年之久。那到底有没有一种宦官,一直做着太监的本职工作,但名声也非常好的呢?

一、千古第一贤宦--高力士

高力士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臣,曾帮助唐玄宗平定韦氏、太平公主之乱!

早在玄宗沉迷酒色之时,高力士就多次进言,要玄宗提防安禄山拥兵自重,劝玄宗收回边事大权,可是玄宗不听!直到后来才悔之晚矣。

安史之乱结束后,玄宗返回长安,此时大唐早已换了新皇帝唐肃宗,玄宗的太上皇地位极其尴尬。大多数旧臣早都忙着投奔新主子了,只有高力士陪伴在玄宗左右。

上元元年,李辅国借玄宗与肃宗之间的矛盾。强行将玄宗从兴庆宫搬到太极宫。玄宗骑马至睿武门,四周出现了大量的禁军,为首者就是李辅国!此时的唐玄宗早已吓懵了,几次摔下马。

高力士扶起玄宗,对着李辅国大声训斥:太上皇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辅国汝旧臣怎敢无理!李辅国下马!。

李辅国被高力士镇住了,不自觉的就下了马。下马以后,他对着高力士冷笑道:高公公,事到如今,你怎么还不懂顺应时势?说完还杀了高力士身边的一个小太监。

高力士面不改色对着禁军们喊道:太上皇诰曰,将士各得好生。(你们在太上皇面前拔刀,不怕死吗?)

一言既出,在场的禁军都被镇住了,玄宗也因此逃过一劫。

因为得罪了李辅国,高力士被流放巫州,后来玄宗与肃宗相继去世,代宗即位,大赦天下!高力士遇赦回京,得知玄宗去世,悲恸不止,几度气绝。八月八日,高力士在朗州开元寺去世。

玄宗泰陵唯一的陪葬墓就是高力士墓!

李隆基:力士当上,我寝则稳。
李贽: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

二、明朝太监冯保

说到冯保,就不得不说明朝24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万历皇帝虽然风评不好,但在即位初期也有十年万历新政。

首辅张居正和内相冯保,推行“一条鞭法”,使明朝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冯保也常常做一些小事,来教导皇帝。翰林院有一双白燕,张居正拿来给万历把玩,冯保知道后劝谏张居正:“皇帝年幼,不应该用这些奇怪的东西,使皇帝贪玩。”

冯保的所作所为,使得京城人民对他好评一片。

但是冯保确实也有一些弊病,贪财好货,广收贿赂,权压皇帝。这也为他后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不过他和张居正开创的十年,是明朝最富庶的十年,所以我认为他功大于过,算是一代贤宦!


璨若朗星


有很多啊。历史上有非常多的好太监,甚至可以说他们都是英雄豪杰。由于人数太多,我只说其中几位,其余的看谁有兴趣补充。

太监,其实应该叫宦官。东汉之前的太监,也并非都是阉人。如果仅仅说那位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那也罢了。事实上,历史上的太监有很多英雄……只是不知他们还称不称得上“好汉”了。

比如北宋时的一些太监。

秦翰,这是一位将军,抵御契丹,讨伐赵保忠,扫平叛乱,协调平叛,屡立战功。秦翰有勇有谋,四十九次受伤,在捍卫边境中屡立大功,但不居功、不揽权、不谋私利,是宋代宦官中在军事方面最杰出的人才,即使与一般的将帅相比,他亦是相当出色的。

李神福,【从征太原,攻城之际,往来梯冲间宣传诏命】,冲锋陷阵是把好手。但他原本“显德初为御厨都监”,想到《亮剑》里炊事员举菜刀上战场没?

刘承规,历事三朝的老太监,文武全才。论文的,掌管内藏三十年,对度量衡很有研究,为宋朝的权衡改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太宗实录》及《册府元龟》等史籍的编修,就有刘承规的一份心血。另外还曾参与封查府库,平定土民动乱,防备契丹等事件。

蓝继宗,虽然没能“继宗”而当了太监,曾随宋太宗出征北汉,负责在军中传旨,还曾出巡秦州,为知州温仲舒辩诬,支持温仲舒驱逐渭南的番族,把渭南从边地变成了内地。

这样的出色人物远不止几位,像李张崇贵、卫绍钦、邓守恩、孙长卿、李公辅、韩德华,全部都称得起是当世英豪,大大的好人。


纯钧LHGR


据我所知有很多好太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名声很好而且广为人知的一个人,此人叫高力士,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此人吧,但是他的本名原来不是叫高力士,高力士本名叫冯元一,祖籍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幼年进入宫中,由大太监高延福收为养子,就改名为高力士了,后来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唐玄宗当皇帝期间,他的地位权利达到顶点。由于曾经帮助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所以深得玄宗宠信,升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 他为人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宝应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驾崩,吐血而死。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 我认为他是历史上最好的太监!皇帝对他十分放心!甚至让他管理禁军!直接保护皇帝安全!






波澜不惊的世界


历史上好太监还是有的,仅明朝我比较熟悉的好太监就有三位。

第一位、三保太监郑和,三保太监身是太监,干的却都是将军的活。郑和年轻时在朱棣的燕王府做从侍,因为在靖难之役中立功,被赐姓郑,升任为内官监太监。郑和足智多谋,知兵习战。公元1405到1433年,郑和带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功勋千秋,万世不朽。

第二位、成化年间太监汪直。其自幼入宫为太监,历任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在监军辽东时,犁庭扫穴,扫荡建州女真三部,将作乱的建州女真三卫首领尽数杀死或者生擒,让女真大伤元气,数十年不敢扰边。

第三位、万历年间太监冯保。冯保虽然贪财,比起前面两位又有不如,但是在大是大非上还是比较清醒和公正。冯保支持了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协助张居正扳倒刻板、不做实施、大言炎炎的高拱,对于张居正的利国利民政策一直认真辅佐,全力相挺。这才有了万历中兴,倘若当初冯保使坏,张居正不一定能够干的下去,毕竟是后宫当家,李太后也还是要听奴才汇报的。

当然,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过许多太监,大多数时候给人的都是阴阳怪气的负面形象,比如赵高、王振、刘瑾、安德海、李莲英等等,多的数不胜数,实际上好太监也还是有的,只是他们只要不擅权弄权,站在风口浪尖,就被历史忽略了而已。


谢金澎


说到名声好的太监,不得不说历史上唯一一个当了皇帝的太监——曹腾了

曹腾,字季兴,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祖籍江苏沛县。《三国志》记载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东汉宦官。曹腾初任黄门从官,汉顺帝即位后,升任小黄门、中常侍。后因策划迎立东汉桓帝有功,被封为费亭侯,升为大长秋,加位特进。曹腾用事宫中三十多年,未有显著过失,并能推荐贤人。种暠弹劾他,他却称种暠为能吏,因此受到了人们的赞美。在东汉年间那个宦官和外戚互相斗法的朝廷里,曹腾利用职务之便,庇护了不少在斗争中落魄的官员,因此受到仕林的认可。后来曹腾过继亲戚夏侯家的孩子夏侯嵩为养子,取名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后来能官至太尉,跟曹腾当年留下的余荫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是买的,但是能买到三公之一的太尉,曹腾留下的余荫起了关键的作用)。也正是因为曹腾留下的好名声,才让孙子曹操能够顺利的举孝廉入仕,奠定曹氏腾飞的根基。后来魏明帝曹叡登记之后,追封曹腾为太祖高皇帝。曹腾也就成了历史中唯一一位有皇帝封号的太监。


夜幕色百合


在历史上,太监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很糟糕的,基本上都是以变态的,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在几千年的历史上,还是有一些“名声”不错的太监。比如汉朝的蔡伦,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郑和,冯宝,以及陪着崇祯一起赴死的王承恩等。今天金鳞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不是上面那几个人,而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宦官曹腾,他历史上唯一一个太监皇帝。

曹操功业甚大,为何在历史上名声那么差,总是被称为曹贼?

一方面是因为他和他的儿子以魏代汉,是篡位的乱臣贼子,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出身。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曹操的出身让人有些迷惑,先是说“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曹参,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早年为秦朝沛县狱掾,也就是典狱长之类的,但已相当出名,跟刘邦和萧何举事,是建立大汉帝国的功臣。不过,接下来的一段让人有点迷糊,“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sì),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什么来历呢?史书上语焉不详,有野史《曹瞒传》说曹嵩出自夏侯氏,也就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后,这有可能,因为曹操和夏侯氏籍贯相同,而且两族世代交好,关系密切,曹魏期间以宗室待之,但是又没有确实史料,所以只能存疑。不过根据现在复旦大学利用DNA技术研究表明,从曹操墓里出土的曹操遗骨,与现在的曹氏和夏侯氏皆无基因关系。这让曹操的身世更加扑朔迷离了。

因为东汉的党锢之祸,使得世家大族对宦官深恶痛绝,而曹操的父亲是大太监的养子,岂不是认贼做父吗?在汉末群雄之中,论拼爹,曹操大概只能拼过吕布了,关键不是出身低,相比袁绍袁术四世三公,刘备刘表是汉宗室,孙权世代吴地为官、为孙武之后而是家族名声实在太差。

所以,东汉末年各大诸侯,乃至曹魏内部,包括河内司马氏与颍川陈氏等众多世家大族,有很多人不认同曹魏政权。毕竟曹操只是个宦官余孽,“赘阉遗丑”,篡汉曹贼而已!

曹腾作为大宦官,犯过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吗?

首先,曹腾不是个简单人物。他初任黄门从官,汉顺帝即位后,升任小黄门、中常侍。后来因为策划迎立桓帝有大功,被封为费亭侯,升为大长秋。

本初元年,大汉朝廷官员分成两派。一派由李固领导,打算拥立清河王为帝;另一派由梁冀领导,计划拥立刘志登位。两派针锋相对之际,曹腾亲访梁冀,表示支持刘志。他说,清河王为人严明,如果他真的为帝,恐怕难保平安,如果支持刘志,则可以长保富贵,于是梁冀下定决心,毒死汉质帝,拥立刘志为帝,是为汉桓帝。

汉桓帝即位后,曹腾因定策有功,被封为费亭侯,还升任大长秋,加位特进。所谓大长秋,秦称将行。所谓大长秋,是宣达皇后旨意,管理宫中事宜,是皇后近侍官首领,可见曹腾深得汉桓帝信任。我们常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戍边出生入死,终生不得封侯,而一个宦官竟然可以封侯,自然是有些能力和手段的。

曹腾在宫里三十多年,历经四个皇帝,没有什么大过失,还给朝廷推荐了很多人才,比如陈留的虞放、边韶,南阳的延固、张温,弘农的张奂,颍川的堂溪、赵典等人。 曹腾为人胸怀宽广,当时的蜀郡太守送礼物贿赂他,被益州刺史种暠查获,上书奏告蜀郡太守,并弹劾曹腾。汉桓帝却没有怪罪曹腾。对于种暠的弹劾,曹腾没有计较,还时时称赞种暠是个能干的官吏,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

曹腾入宫后和宫人吴氏结为“对食”。曹腾死后,其养子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亲,承袭了他的封爵。曹嵩走上仕途靠的是接班顶替,依照汉制,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子弟一人为郎,称“任子”,没有走察举的正途。

太监皇帝,史上仅此一人

太和三年,也就是公元229年,六月二十六日,魏明帝追尊其高祖父曹腾为高皇帝,其夫人吴氏为高皇后,曹腾成为曹魏王朝六个拥有帝号的人之一。曹魏六个皇帝,包括魏高皇帝曹腾,魏太皇帝曹嵩,魏武皇帝曹操,魏文皇帝曹丕,魏明皇帝曹叡、魏元帝曹奂,曹芳和曹髦没有帝号。在中国历史上,被正式授予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太监),仅此一人而已。


金鳞戏兰池


太监这个词语似乎总是给人们留下阉人、横征暴敛、飞扬跋扈、残害忠良等不好形象。中国古代的太监,虽然名声不好的很多,但是其中也不乏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名声好的太监们。

首先是东汉的蔡伦。许多人只知道蔡伦改进了民间造纸术,却不知道蔡伦其实也是个太监。蔡伦在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当了太监,后来又因为有功于太后,升为了中常侍。

蔡伦本出生于铁匠世家,他曾经在一处被称作石林的乡学启蒙读书,学习《论语》和《周礼》。但年幼的蔡伦对周边的环境十分感兴趣,他在这段学习时光中不仅变得满腹经纶,还对养蚕、冶炼、铸造、种麻等活动有了深入的了解。

蔡伦在负责监管宫中各项器物的生产与制造时,开始着手改进造纸术。

在蔡伦的造纸术发明之前,纸的制造工艺复杂,材料贵重。因此纸是平常百姓家不可企及的贵重物品,只有上层阶级才能使用。

蔡伦却用破布、麻绳、渔网等废料制作成了一种坚韧又轻薄的纸。元兴元年(105)蔡伦向汉和帝献纸,受到了汉和帝的赞扬。在汉和帝下令在天下推广这种纸的生产与使用后,蔡侯纸迅速普及。纸成为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历史长河中沿着丝绸之路向着西亚、西欧,向着整个世界传播,为世界文明的传播与继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便是明朝的郑和了。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也能算是其中不一般的一颗。郑和以其先于西方人进行航海而受到世界的关注。他所代表的一种中国人不畏惧艰险,征服自然,和平与世界各国交流的精神也受到人们崇敬与赞美。

郑和少年时就服侍明成祖朱棣,因此朱棣对郑和的个性,能力都有着充分的了解。郑和本人十分了解军事、航海,他不仅英勇善战,还具有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他跟着朱棣南征北战,在这些战火中得到了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战经验。

永乐三年(1405),朱棣任命正使郑和航海西洋,与西洋各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为明朝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关系,同时以明朝强大的军事实力警告那些有妄想的"喜战好斗"的岛国。

郑和六次下西洋,不仅对解决明朝与东亚各国的矛盾,在亚洲与多国建立良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为中国引入了许多珍奇物种。同时,在郑和的远洋过程中,世界的航海之路被开辟。

郑和把中国古代的海洋远航事业推向了顶峰,也对人类海洋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还要说到的两位名声好的太监就是高力士和王承恩了。

他们虽然没有像蔡伦一样在发明创造方面做出贡献,也没有像郑和一样推动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但他们对各自辅佐的皇帝的一片忠心是无可置辩的。

高力士对李隆基忠心耿耿,为李隆基在政治上出谋划策。在李隆基去世后,深受打击的高力士吐血而亡,随李隆基而去。他也被后人誉为 "千古贤宦第一人"。

王承恩也是如此的一片忠心报主恩。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时,王承恩没有像其他奴仆一样弃主而去,寻找自己的活路。他对崇祯皇帝不离不弃,最终随崇祯皇帝上吊身亡。

这些太监们不似汉朝的十常侍、宋朝的童贯、晚清的李莲英等人仗着皇帝对他们的宠爱与信任为非作歹。相反的,他们为自己的主人鞠躬尽瘁,有些愿意用生命追随自己的主人,而有些人则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对中国甚至全世界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煮酒君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莫不成想要颠覆太监在人们中的传统印象吗?

说实话,太监这个封建社会的特珠群体,之所以给人的感觉很不好,恐怕就是历史上我们熟知的太监,大都是盅惑皇帝、祸国殃民的主儿,没有起过什么好作用的缘故。


比如说秦朝时指鹿为马的赵高,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唐玄宗身边的高力士,明朝天启年间的魏忠贤,以及晚清时期的安德海和李莲英等。这些人身为太监,本应在后宫当差行走的,很多时候却越俎代庖,或多或少地把握了朝政大权,甚至于有时竟然可以左右历史的走向。

这些太监之所以遭人恨,就是他们依仗自己在皇帝的身边得宠,大肆勒索受赂,中饱私囊,一副飞扬跋扈、颐指气使的嘴脸儿。但是,你如果将历史上所有的太监如此“脸谱”化儿,那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了。因为历史上对国家民族有功绩的太监,也是不乏其人的。


说出来你可能不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迷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就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太监。

蔡伦出身贫寒,祖上只是铁匠而已。后来东汉设置铁官一职,蔡家因此与朝廷便走近些了。 蔡伦小时候就很聪明,熟读《周礼》、《论语》等著作,年龄不大,却已是满腹经纶,在当地颇有名气。也许是受家庭环境熏陶,习学子经之余,他对冶炼、铸造,种麻、养蚕等生产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非常注意观察细节上的变化。


那他怎么去当了太监呢?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按道理说,他的家境还没到揭不开锅的地步。据说蔡伦是在18岁以后,由京城到桂阳管理调运采冶铸铁的官员推荐,才进皇宫做了宦官,而且是华南地区甚至江南地区第一位走进朝廷,进入皇宫为官的人。

在蔡伦的造纸术发明之前,纸的制造工艺复杂,材料贵重,因此成本也太高。除了皇家官宦以外,平民百姓大都用不起,以至于对文化的交流影响颇大。蔡伦对此很是上心,琢磨着改进造纸技术,让纸张走进平民生活之中,而不仅仅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蔡伦却用破布、麻绳、渔网等废料制作成了一种坚韧又轻薄的纸,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欢迎,极大的改变了文化传播的途径,并很快传遍了世界各地,为人类文明的传播与继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还有一位太监也是彪炳史册,他就是率领庞大船队六下西洋的明朝宦官郑和。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期间,他先后7次率领一支由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组成的远洋船队,克服重重困难,航行数万里,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达到红海与非洲东海岸。


郑和船队的远航,不仅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后勤保障、通信联络等方面,已经走引了世界前列,而且为古老的中国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口,为中华文化汲取外来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

可以说,郑和把中国古代的海洋远航事业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历史上,除了蔡伦、郑和两位声誉卓著的宦官外,还有一位不怎么出名但是人品极佳的太监,他不仅生前受人尊敬,就连他死后也是极尽哀荣的明朝太监陈矩。


陈矩不到十岁就入宫当了一名小太监,他的师傅是深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的大太监高忠。然而高忠并不是仗势欺人的那种角色,待人处事倒也平和近人,皇宫内外名声还好。

陈矩跟着他,自然也是耳闻目染,学得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虽说他后来掌握了明朝的特务组织东厂,但树敌不多,更没有公报私仇,滥杀无辜。

据说,陈矩死后、皇帝亲自题字“清忠”,对他褒誉有加。尤其是出殡那天,京城人山人海,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自发的来送他最后一程,作为一个太监,能够如此受人敬仰,可见陈矩品行端正非常人可比。


大美威海幸福银滩


黄锦,嘉靖年间掌柜司礼监和东厂,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被改编地位略低的司礼监三把手,保留了正直善良铲奸除恶的形象。

其实真实历史上的黄锦权利更大。因为嘉靖皇帝修道,黄锦权势极大,虽不能算廉洁,但还算自我约束,奉公守法。



回乡省亲期间,得知家乡父老无桥过河,便当即决定捐资建桥。黄锦委托其弟锦衣千户黄子铠亲自督办相关事宜,并嘱咐说:“建桥所需费用须自己筹措,不得向百姓索要分毫。尽快将桥建好,以便百姓通行。”尽管该桥耗资巨大,但黄子铠依照黄锦的嘱托,采用“募役寓赈”的方法,并未加重百姓的负担。百姓感其济涉便民的义举,特在桥头为黄氏兄弟竖碑撰记,将此桥命名为“黄公广济桥”。



海瑞上书进谏,世宗大怒,命人将海瑞抓来,欲治罪杀头,在场大臣无人敢上前劝言。这时,黄锦在一旁对世宗说:“海瑞谏言之前,自知难逃一死,便买来一副棺材放于家中,等待朝廷治罪。”正是黄锦的一番话,救了海瑞一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