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如何科學防治青枯病害?

農事農忙


馬鈴薯由於糧菜兩用被大面積種植,然而,近幾年馬鈴薯的青枯病嚴重製約了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在馬鈴薯的眾多病害中,青枯病已經發展成為毀滅性的病害,而且是最難防控的病害,因為截至目前,還沒有免疫的抗原,而且還可以經由土壤傳播。因此,在防治的時候,要採取綜合防治措施才能見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馬鈴薯的青枯病及防治措施。

一、馬鈴薯青枯病的為害特徵

馬鈴薯青枯病是一種細菌性的維管束病害,病原菌隨病株殘體進入土壤後,能夠形成長期的侵染源,對馬鈴薯的幼苗、成株均能造成侵染。

植株染病後,病株稍矮縮,葉片呈淺綠或蒼綠色,下部葉片先萎蔫後全株下垂,發病初期早、晚會恢復正常,持續4~5天后,植株的莖葉全部會出現萎蔫並死亡。病菌在入侵時,沿著維管束依次入侵馬鈴薯的莖,先入侵的先凋萎,後入侵的後凋萎,最後全株死亡。橫剖後維管束維管束呈褐色,溼度較大時,切面有細菌液溢出。

病菌入侵塊莖時,從匍匐莖侵入塊莖,所以臍部組織最先出現黃褐色病變,切開的塊莖可看到維管束變為褐色,發病後期用手擠壓塊莖患處,有白色菌膿溢出,但薯肉和皮層不會出現分離現象,這是和患馬鈴薯環腐病的主要區別。病種的塊莖,芽眼先發病,導致馬鈴薯不能發芽,而後整個塊莖腐爛。

二、馬鈴薯青枯病的發病條件

青枯病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14個月以上甚至數年。青枯病對溫度和溼度的要求較為嚴苛,高溫、高溼是病菌發病的先決條件。該病菌在10~40℃均可發病,但以30~37℃溫度最為適宜,當土壤溼度達到30%時就已形成青枯病發病的理想條件,而我國馬鈴薯種植區的土壤溼度大部分時間都超過這一標準,因此,雨水集中、光照強、相對溼度大是發病的自然因素。另外,酸性土壤也會加重病害的發生。

三、馬鈴薯青枯病的傳播途徑

馬鈴薯青枯病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帶病塊莖、寄生植物及土壤傳病,但種薯傳病是最主要的原因,特別是處在潛伏狀態下的病薯,在低溫條件下不會表現任何症狀;播種時有病塊莖可通過切塊的切刀傳染給健康的塊莖。種植的病薯根系在植株生長髮育過程中和健康的根系互相接觸,也可以引起感染;中耕培土、澆水、除草過程中土壤中的病菌可通過流水、汙染的農具及人的鞋上黏附的帶病菌土傳病;雜草帶病也可傳染馬鈴薯等。

四、馬鈴薯青枯病的防治措施

由於馬鈴薯青枯病目前還沒有抗病原,因此,做好育種管理及耕種管理是降低青枯病發病的根本對策。

1、農業防治

(1)、改變耕作方式

改變粗放的耕作方式,採用壟作的方式進行栽培,能夠有效降低土壤地表的相對含水量,提升土壤地溫,首先可以在一定範圍抑制形成病菌繁殖的有利條件;另外,壟作還可以對感染病株起到隔離的作用,避免大面積的植株被感染。

(2)、建立輪作制度

馬鈴薯是忌連作蔬菜,一般需要2~3茬輪作。如有條件,還可進行水旱輪作。通過輪作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病菌容量。

(3)、清除病殘體

在整地時,要及時清理乾淨田間的病殘體,同時,結合整地增施少量石灰,讓土壤呈微鹼性,增施草木灰或鉀肥對抗病也有較好的表現。

(4)、加強田間管理

適時播種,培育壯苗、無病苗;適當控制澆水,嚴禁大水漫灌,高溫季節應在清晨或傍晚澆水;植株生長早期應進行深中耕,後期宜淺耕;生長旺盛期則應停止中耕,以免損傷根系。

(5)、選擇早熟品種並及時收穫

在品種選擇時儘量選擇早熟品種,在高溫季節到來之前就能成熟的品種,搶晴天及時收穫,不讓成熟的薯塊留在地下時間過長,以免增加感染幾率。

2、化學防治

(1)、噴霧法

掌握青枯病的發病規律,在發病期要預防性噴藥,常用的藥劑有乙蒜素乳油、絡氨銅水劑、氫氧化銅可溼性微粒粉劑、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每隔7~10天進行噴霧1次,連噴3~4次。

(2)、灌根法

進入塊莖膨大期或發現感病植株後,用乙蒜素乳油、或氫氧化銅可溼性粉劑、或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進行灌根,每株灌兌好的藥液250毫升,每隔10~15天灌1次,連續2~3次。

需要注意的是,乙蒜素不能與鹼性農藥混合使用。遇鐵容易分解,培植時不可用鐵製容器,應隨配隨用。

對於馬鈴薯青枯病的防治,建議要以農業預防為主,在出現病害後可採用化學藥劑處理,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通過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馬鈴薯的安全生長。

新農鳴


每當和別人說起馬鈴薯的時候,我總感覺自己有說不完的話。馬鈴薯作為我們農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蔬菜,它簡直就是我小時候的噩夢,我一看到馬鈴薯心裡就開始犯嘀咕。

記得小時候我們這邊種馬鈴薯大部分都是套種在玉米地裡,雖然這套種出來的馬鈴薯個頭不是很大,但是平日裡自己家吃或是拿來餵豬餵鴨還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春季的馬鈴薯大概是每年的二月份中旬開始種植,等到五六月份的時候便可以挖了。由於當時家裡做豆腐活生意比較忙,所以平日裡下地挖馬鈴薯的工作基本上都是我的。每天傍晚放學回家以後不是寫作業,而是拎著竹籃子去玉米地裡挖馬鈴薯。有的時候挖的比較晚,吃過晚飯以後天都已經黑了。爺爺說我們農村人不讀書也照樣吃飯,所以爺爺從來不允許我晚上點燈寫作業。第二天早晨去學校早跑的時候所有同學都在操場上跑步,而我每次都是站在辦公室裡補作業,反正在我的印象中我好像從來都沒有參加過學校的早跑。


說了這麼多關於我小時候和馬鈴薯的故事,那麼接下來我們將回歸今天的主題:馬鈴薯青枯病究竟該如何科學的防治呢?

一、馬鈴薯青枯病的防治方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選用馬鈴薯青枯病的抗病品種。

二、及時的清除田間的菌源,比如說田間的雜草枯枝,上一季殘留下來的病株殘枝,甚至是田埂邊的雜草也需要定期的清理,凡是一切可能藏有病菌的地方都需要及時的清理。

三、大田作物不間斷的輪做也是防治馬鈴薯青枯病很好的方法之一。


四、加強田間的水肥管理,儘可能的避免大水漫灌,定期的施肥,偶爾撒些草木灰也是不錯的選擇,具有殺菌的作用。

五、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馬鈴薯青枯病最有效最直接的防治方法之一,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儘可能的減少農戶的經濟損失。但是化學防治對於環境的汙染較大,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不建議直接使用化學防治的方法。


職業農民小強的故事


馬鈴薯甭管是在我國,就是在世界上,它也是種植面積非常大的一種作物,因其具有蔬菜和糧食的特點,也就是亦菜亦糧的作物,而我國對馬鈴薯的種植情有獨衷,已經成為世界上馬鈴薯第一生產大國,同時時還每年進口大量的馬鈴薯加工製品。有點矛盾,因為我們的深加工能力不夠導致的。

一,影響馬鈴薯的主要病害

影響馬鈴薯的病害主要有細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病毒病,生理性病害這四種。其中發病最普遍的就是真菌性病害,而且還是世界性的,並不是說僅有我國的馬鈴薯發生,幾乎遍及世界各馬鈴薯種植區。

從我們國家各馬鈴薯的種植區域的發病情況來看,發生最為嚴重,最為普遍,最為廣泛的真菌性病害主要有,晚疫病,青枯病,及細菌性的病害環腐病。同時,馬鈴薯的病毒性病害所引起的品種退化問題,也是很嚴重的,它是限制馬鈴薯產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障礙。

馬鈴薯除細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病毒病危害之外,還有一些非病原性的生理性病害,如缺素症,低溫冷害,高溫熱害,缺氧,化學物質傷害,非病毒性卷葉病等,有時其危害和造成的損失不亞於細菌,真菌和病毒病。

所以,在馬鈴薯的栽培中,一定要注意瞭解這些病害,並積極做好防治工作,以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造成損失。


二,馬鈴薯青枯病

馬鈴薯青枯病是一種世界性的病害,在我國的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西部單雙季混作區和南方二季作區發生的比較嚴重,在中原二季作區和北方一季作區也常有發生,是對馬鈴薯危害嚴重的最主要的細菌性病害之一,又稱褐腐病,洋芋瘟等。

馬鈴薯青枯病發生嚴重時可導致全田的馬鈴薯植株枯亡,產量為零,或者是大幅度下降,帶病塊莖品質下降,不能作為商品薯和種薯使用。

1,症狀

青枯病是馬鈴薯維管束病害,在馬鈴薯的幼苗期和成苗期都有發生。大田中典型的症狀是葉片,分枝或植株出現急性萎縮,甚至植株仍是青綠色就枯亡。有時,同一棵馬鈴薯植株,一邊枯亡,而另一邊卻還能健康生長。在病情發展緩慢的情況下,會出現葉片變黃,乾枯和植株矮化的症狀。發病植株莖基部橫切面的維管束變黃變褐,倒置於水中會從莖的橫切面中流出乳白色的黏稠物。

感染青枯病的馬鈴薯塊莖芽眼變成褐色或淺褐色,嚴重的表現為環狀腐爛,塊莖的橫切面不需要擠壓就會流出白色菌膿。

2,發生條件和傳播途徑

馬鈴薯青枯病發病的外界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溫度,溼度和土壤環境。青枯病發生的溫度因病菌菌株的不同而差異很大,一般病菌生長的適宜溫度範圍為27℃—37℃,溫度低於10℃—15℃時不能存活。

平枯病病菌不耐乾燥,在土壤乾燥的環境中不能存活,在高溼多雨的條件下病害發生嚴重。青枯病在黏性土,沙性土和壤土中都有發生,中性偏酸性土壤更利於發病。另外,環境中存在感病的其他作物,感病雜草和土壤線蟲時容易發生病害。馬鈴薯青枯病的侵染源較多,有帶病的薯塊,土壤和其他感病植物,甚至包括肥料,如帶菌的糞肥等。其中帶病馬鈴薯是地區間傳播的主要途徑。

3,防治措施

馬鈴薯青枯病的傳染源和發生因素比較複雜,目前還沒有比較好的有效的化學藥劑防治,所以要從多方面著手,進行綜合防治。

一是精選無病種薯,建立無病種薯繁育體系,切斷種薯傳染源。

二是實行馬鈴薯與非寄主作物的輪作,避免土壤對病菌的傳播。

三是採用小整薯播種,避免切刀傳染。

四是各種植區可根據當地氣候條件,調整播期,避開高溫多雨季節發病高峰期。

五是不用帶病肥料,特別是用病土填過的廄肥等,注意田間積水排出,防止灌溉水汙染及農機具汙染等。


總之,馬鈴薯青枯病同大姜青枯病是同種菌源危害所致,雖然是一種細菌,但卻沒有很好的可以徹底解決的辦法,只能是預防為主,不定期的噴施一些細菌性殺菌劑預防,如氫氧化銅,春蕾黴素等。


努力就好


馬鈴薯的營養價值高,有著很廣泛的用途,比如既可以當做主糧,也可以當做一種蔬菜,特別是紅燒馬鈴薯、醋溜馬鈴薯絲真的很好吃,大部分用作飼料,供畜禽食用。馬鈴薯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但在栽培的過程中總是受到病蟲害的危害,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在病害中有一種叫青枯病,對馬鈴薯的生產造成不小的影響。那麼如何在種植的過程中科學防治青枯病害呢?

馬鈴薯青枯病的症狀

馬鈴薯青枯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由青枯假單胞菌或茄假侵害為主,可以危害葉片、莖及塊莖。

葉片症狀 感染的植株矮小一些,葉片顯淺綠色,首先從下部葉片萎蔫,然後才是全株葉片下垂,剛開始時早晚葉片恢復正常形態,但4-5天左右,整株葉片全部萎蔫死亡,就像霜打的一樣,葉片仍然保持青綠色,葉片還在莖上。

莖的症狀 莖受到感染時表面有褐色條紋,割斷可以看到裡面的維管束變成褐色,手指輕壓有惡臭的菌液流出。

塊莖的症狀 塊莖染病後,在芽眼的位置有灰褐色水浸狀斑塊,將塊莖切開,可以見到維管束變成褐色,輕輕擠壓有白色粘液滲出,皮肉沒有從維管束處分離,嚴重時表皮龜裂,果肉潰爛。

青枯病的傳播途徑

1、病菌隨病殘組織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塊的病菌在窖裡越冬。2、可以在土壤中存活14個月到6年。3、病菌通過灌溉水或雨水傳播,從莖基部或根部傷口侵入,也可透過導管進入,使莖部出現不規則水浸狀斑。

發病條件

青枯假單胞菌在10-40度均可發育,繁殖速度最快的溫度在30度,在高溫高溼時發病更快更容易,尤其是酸性土發病更為嚴重。

青枯病的防治措施

要科學的防治青枯病的發生,經過以上的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的介紹,可以制定防治方案。

1、種薯塊消毒 在播種前用多菌靈進行播種,可以有效地防止青枯病的發生。

2、採用高畦或起壟栽培,防止土壤積水。

3、青枯病初期及時拔除病苗及周圍50釐米範圍的植株,帶出田外集中銷燬,同時對拔除植株的坑撒上一層生石灰消毒。或在發病初期用硫酸鏈黴素或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溶液進行灌根,每株苗根基部灌0.3升,每10天灌一次,一般二次即可。

4、實行與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輪作,最好與禾本科進行水旱輪作。清除前茬的殘留物,在越冬前深翻土壤,減少通過根部傳播途徑。

5、不選擇酸性土壤種植,如要種植,則在播種前對土壤撒一層生石灰,中和土壤的酸鹼度,使其偏鹼性或中性。

6、通過施肥及田間管理培育出健壯的苗,提高抵抗能力。

以上就是馬鈴薯青枯病的防治方法。馬鈴薯的病蟲害有很多,只有在日常的管理中做到精細化管理,特別是水分的管理尤為重要。


農業小手


馬鈴薯在我們甘肅叫作洋芋、有的地方也叫作洋芋蛋蛋、土豆等,叫法與種植地人們的方言有一定關係。但不管怎麼叫,馬鈴薯真的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好吃的菜品,不但可以炒著吃、煮著吃、烤著吃、還真用來製作澱粉做粉條。過去聽爺爺講艱苦年代,洋芋疙瘩可是就了不少人的生命。但在馬鈴薯種植中,如管理不慎就會出現很多病害,青枯病就是馬鈴薯病害之一。

馬鈴薯青枯病發生的原因

馬鈴薯青枯病發生的原因,多與種子、重茬種植、氣溫環境、土壤有一定關係。此病菌一般在10攝氏度便可發育,當氣溫高達30攝氏度以上時,病菌孢子傳播較快,此時如果田間土壤溼度大,發病率也會加大、反之較輕。所以說要科學防治馬鈴薯青枯病菌,要從多方面入手。

病原菌傳播途徑:青枯病病菌傳播途徑,通常病菌會跟隨病殘組織體在

土壤、莖塊寄生越冬。這種病菌在無寄生體之下,在土壤裡繼續潛藏一年以上,如重茬種植,病菌會跟隨種植後的澆水或者自然的雨水傳播,傳播一般先從莖基部和根部傷口處感染,也會通過根芽進入近鄰的薄弱細胞,隨後莖部出現水漬狀斑。青枯病其實就是圍堵莖幹管束病害,病菌入侵之後莖幹被病害堵塞,導致養分無法輸送病害處以上的莖葉,最後至全株死亡。

病發症狀:青枯病發病部位多在莖幹基部發生,不同個別的也會從莖塊部位發生。基部病菌發生以後,有輕微的隆起狀態,用手指觸摸較為平滑,外觀時具有光亮,病菌多以圓形或不規則形狀。隨後被感染的病株萎縮,葉子呈淺綠色,病毒下部的葉子萎縮下垂,嚴重時整株死亡。如果是莖塊部位發生,病菌感染較輕時,症狀不明顯,嚴重時臍部有灰褐色的水漬狀,倘若病發後把莖塊切開,會流出白色汁液,表皮卻又不和肉質分離。

病發條件:前面說到青枯病發病與自然環境有一定聯繫,只要種子或土壤裡有病菌寄生,在條件適宜的環境裡,病害發生較為嚴重。

青枯病假單胞菌在10℃~40℃均可發育,最適宜30℃~37℃,適應PH6~8,最適宜pH6.6,一般酸性土壤發病較重。

青枯病防治

倒茬種植:防治馬鈴薯青枯病,得從多方面著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需進行倒茬種植。特別是前一年種植了馬鈴薯,後茬作物最好種植油菜、玉米等農作物兩年以上,在進行種植馬鈴薯,這樣可減少土壤裡病菌殘留。對有條件的地塊,也可實施水旱田輪作,將大大改善土壤,為減少病害做好防備。

種子選取:人們常常形容某些事物基因不良,殊不知農作物種子的優與不友,將直接影響作物後期的生長,所以在種植中我們必須擇優選種。在選種上我們選用一些抗青枯病強的種子,切塊時對使用的刀具進行消毒,如發現種子有青枯病寄生,需把病種丟棄,對刀具進行二次消毒,隨後對種子進行拌種。育苗時應採用高畦栽培,出苗前後澆水忌大水漫灌。

田間管理:馬鈴薯種植後,為減少病害發生,我們很有必要加大田間管理。種植時採用科學合理施肥,施肥應以偏施有機肥、少施氮肥、基肥為多、追肥為輔的原則種植,尤其是草木灰或農家肥可以調節土壤pH值,對酸性土壤起改善作用。種植後如發現有植株感染病菌,應及時對病株進行徹底清除,然後對清除後的地塊進行消毒,消毒時多采用生石灰就行。

除了常規管理外,如發現田間有病菌發生,清除完病株後,還得對整個馬鈴薯種植地塊進行藥物防治,藥物防治應在病發初期使用效果最好。使用藥物防治可分為兩個部分,兌水噴霧及藥液灌根,通常藥物噴霧效果一般,藥液灌根效果較好,灌根時對病株灌兌好藥液的0.2L~0.4L即可,藥液防治示病害情況而定。常規使用藥劑有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溼性粉劑,使用時按4000陪液兌比。還有農抗401、77%可殺得可溼性粉劑,50%百菌通可溼性粉劑等。

以上是鄉村隴原個人觀點,回答倉儲,難免有不妥之處,希望大家指正。點擊右上角關注 我們一起說咱農民自己的事。


鄉村隴原


首先要明白馬鈴薯青枯病是什麼?

它是一種細菌性病害,源頭是青枯假單胞菌,而最明顯的表現症狀則是枯萎。馬鈴薯植株感染初期的表現為白天葉片萎蔫,然後傍晚會恢復狀態,但是感染後期,葉片是不會再恢復的,最後整株枯萎死亡。

馬鈴薯青枯病的侵染來源有帶病種薯、土壤、其他寄主植物和肥料等。

青枯病發生一般需要27~37℃,最高生長溫度可達40℃,低於10~15℃即不能生長。它的傳播方式很多,種薯切塊用的切刀、中耕、收穫、運輸和入窖貯藏過程中使用的農機具、包裝等,都可能沾染病菌起到傳染作用。

馬鈴薯青枯病科學的防治措施有:

1、選用無病種薯,選育抗病或耐病品種進行種植。種薯播種前要留心挑選無病的作種用,切塊時要特別注意,若發現其中有帶菌種薯要立即剔除,並用75%酒精把切刀消毒後才可繼續使用;

2、實行輪作。土壤是青枯病的重要傳染來源,因此應實行馬鈴薯與非寄主作物輪作;

3、採用小塊健康種薯整薯播種。可避免切塊造成侵染;

4、加強栽培控病措施。如清潔田園、翻曬土壤,適當施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切勿使用未腐熟可能帶菌的土雜肥,增施優質有機肥及磷鉀肥,防止大水漫澆,田間發現病株立即拔除,病穴施適量石灰以防細菌擴散;

5、藥劑防治。藥劑應作預防性噴澆,如果田間已發現病株,施藥效果就較差了;

6、合理間套作。西南山區是青枯病為害最重的地區之一,該區有馬鈴薯、玉米套作的習慣,科學的套作方式可減輕青枯病的發生和傳播。


晉北鄉村食味


最科學防病茵是幾千年傳下來的方法`是石灰、去年豬為什麼為瘟介多、要用石灰才能殺是病毒、我地不強拆養豬場前、豬場裡外都用石灰殺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