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投降了敌方却在日后贡献超群的人物?该如何评价?

西安历史圈圈主


题主提这个问题,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明末清初的吴三桂。

投降前的吴三桂功绩平平

吴三桂最早是跟随父亲吴襄、舅舅祖大寿一起来到的辽东,并在袁崇焕被杀、舅舅祖大寿投降满清之后担任总兵。后来上司洪承畴也被迫降清,整个辽东就剩吴三桂苦苦支撑。在投降前的吴三桂,虽也有战功,但是面对劲敌满清,打出的战绩只能算作一般。

投降后的吴三桂横扫天下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兵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原本吴三桂打算投降李自成,可是后来听说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掳走,"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随即投降满清,并打开山海关迎接满清入关。

投降满清以后得吴三桂,带着强悍的关宁铁骑一直从北京打到云南,又肃清西北,横扫大半个中国,可以说满清的江山大半都是吴三桂打下来的。因此,最后吴三桂因功受封平西王,此时的吴三桂武力值可是相当的牛。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程小满的文史日记


导语:

明朝洪承畴,字亨九。现在福建泉州英都镇良山村人。1616年中进士,先后任职陕西布政使。陕西三边总督。蓟辽总督,深受万历,天启,崇祯三任皇帝宠信。

1638年,清军发动松锦会战,作为总指挥官的洪承畴被俘投降大清。此后对大清鞍前马后效忠,积极出谋划策做了汉奸带路党。为清朝占领中原,灭亡大顺,南明立下赫赫功勋。

一,辅佐多尔衮,献策平定李自成,助清军攻占北京

山海关大战,清军与吴三桂夹击李自成,大顺军被击败退回北京。当时多尔衮畏惧大顺军,在北京仍然有几十万兵马,对于是否追击心生迟疑。独洪承畴深知农民军底细,向多尔衮献计: 我兵强大,大顺军是农民军,根基不稳,又有流寇习性,宜将剩勇追穷寇。多尔衮以是挥兵南下,李自成果然又犯了流寇恶习,弃北京城逃亡,清兵攻占北京。洪承畴为大清立第一功!

二,亲自披挂上阵,带领清军征讨南明,残杀抗清忠臣。

洪承畴受多尔衮之命,作为统帅率领以前降清明兵汉奸部队,南下进攻南明。攻占了整个江南。使用招降收卖手段,攻陷江西十三府。斩杀抗清大臣金声,黄道周,抗清郡王瑞安王朱谊防,高安王朱常淇,金华王朱谊贵等人。为满清征服江南作出了重大贡献!

最后总结:

洪承畴投降满清后,反而做出了举世愤慨的汉奸带路党行为。成为一个为满清征服明朝的指路人,策划者,他的卖国行径,连他母亲和弟弟都不耻。最后连他主子满清也把他列入了貳臣传!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29983033670683789"} --}

红红火火讲历史


淝水之战,东晋以八万北府军击败前秦三十万大军,避免了亡国的危机。这场战役东晋大胜有不少偶然,但其中有一位东晋降将朱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序,字次伦,义阳郡人(今河南省信阳市),东晋中期著名将领。

朱序原为东晋名臣桓温的部将,曾剿平梁州刺史司马勋叛乱,因功官至兖州刺史、南中郎将、梁州刺史,镇守襄阳。

公元378年,前秦天王苻坚派长子苻丕为主帅,领兵七万攻打襄阳,同时还有多路大军配合苻丕行动。东晋荆州刺史桓冲畏敌,不敢援救。朱序发动襄阳军民困守孤城,坚守将近一年时间,最后襄阳城内出了叛徒,打开襄阳城门,襄阳陷落,朱序被俘。

前秦天王苻坚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仁义明主,他没有杀掉朱序,反而授予他尚书的官职。朱序趁机逃出长安,想逃回东晋。他逃到洛阳,躲在宜阳县自己的一个朋友家里。苻坚派人抓了朱序的那个朋友,朱序无奈,只能出来自首。苻坚赞许朱序讲义气不连累朋友,没有追究,继续让他当尚书。

公元383年,苻坚倾全国之兵,兵力达百万!南征东晋。先头部队由苻坚弟弟苻融率领,为前秦主力正规军三十万,率先攻占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东晋则以谢安弟弟谢石为主帅,谢安儿子谢琰、侄子谢玄、大将桓伊统帅晋军精锐八万人迎战。朱序也跟随苻坚南下。

原本苻坚帅后军才走到项城,听报苻融轻松拿下寿春,认为东晋不堪一击,扔下零时召集起来的六十五万大部队,只带了八千禁卫军,连夜秘密赶到寿春。刚到寿春,就听说晋军夜袭前秦军前出洛涧的先锋梁成,梁成等十将战死,所部五万人被击溃。这又让苻坚担心起来,决定先派人到东晋军中劝降。派谁去呢?苻坚偏偏选了朱序!

朱序一到东晋军中,就把苻坚亲临寿春的事说了出来。谢石一听害怕了,主张坚守不战,耗走前秦大军。

朱序说:“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随后朱序与谢玄等人商量好对策,决战当天晋军正面进攻,朱序在前秦大军的后方制造混乱。虽然史籍中没这样写,但从决战当天的事来看,应该是朱序事先就和谢玄商量好的。

随后朱序回报苻坚,说东晋将领不愿投降。于是双方约定时间开干!

决战当天,秦、晋两军夹淝水列阵。谢玄派人对苻坚说,请秦军稍稍后撤,在淝水西岸空出地方,晋军好渡河决战。苻坚打算趁晋军渡河时用骑兵半渡而击,同意了谢玄的要求,随后下令秦军后撤。

原本秦军已经列好阵势,突然得令后撤,结果造成阵容的混乱。谢玄则派出八千铁骑,趁乱快速杀过淝水,冲进秦军阵中。混战之中前秦主帅苻融落马,被冲杀而来的晋军杀死。

就在这关键时刻,朱序在前秦大军后方扯嗓子喊起来,“秦军败了!秦军败了!”这一喊,秦军由“小却”演变成“大奔”!秦军失去完整的阵形,四散奔逃。晋军随后掩杀,秦军大败!溃军一路退出三十里,被杀无数!晋军缴获的布匹物资堆得跟小山一样,牛马骆驼就缴获了十万匹!

淝水之战是代表中华正朔的东晋击败少数民族政权前秦的决定形一战,东晋获胜避免了亡国的命运,国祚又延续了37年。前秦则迅速陷入混乱,两年后苻坚被部下羌族首领姚苌所杀。

混战之中朱序逃回东晋。可以说他的那一嗓子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势!贡献超群!

战后,朱序官拜豫州、兖州、青州三州刺史,先后加龙骧将军、征虏将军,晚年因年老辞官,死后追赠左将军、散骑常侍。


caniforget999


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就是这样的人,他年轻时,常跟好朋友鲍叔牙在一块谈论国家大事。

后来,鲍叔牙投效齐国公子小白,管仲则担任齐国另外一个公子纠的手下。

齐王死后,小白和公子纠争夺王位,管仲为老板出头,一箭射向小白,小白倒地不起。管仲和公子纠都以为小白死了,便松了戒心,没想到小白是装死的。随后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当了齐王,就是后来大各鼎鼎的齐桓公。

齐桓公非常痛很管仲,将他关了起来,但好朋友鲍叔牙尽力为他说情,并大力推荐他。

齐桓公不念旧恶,后来起用管仲为宰相。日后齐桓公能称霸天下,为周朝王室维持中原各国的秩序,都是管仲的功劳。

不管齐国国祚长短,单单谈治国,管仲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宰相。不只后人这样赞美他,甚至在当时也博得了人们的好评。

古今对诸葛亮的评价,也着重在治国的能力。当年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由此可见管仲的治国功力了。


千形万象


宋代诗人赵万年有一首诗《却敌凯歌》,里面有一句是这样写的:

“犬羊震讋心胆碎,却携金印来投降”

中国历史上向敌方投降还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从数量上看占少数,并且记载在册的一般都是我国各个朝代与周边民族国家,比如辽、金等国之间的事例,大部分是投降于匈奴等外朝的,史书的评价自然不会对其心慈手软。


(朱温画像)

但今天要说的这位,他的情况有些特殊,说他是枭雄吧,也算,说他篡权吧,也确有其事,但他也的确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就是唐末起义军将领朱温。

唐末农民起义,朱温举反旗

被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朝,在历经了“贞观”、“开元”等盛世之后,开始呈现疲软的发展态势,节度使叛乱、藩镇割据、宦官乱政、外戚干政、朋党斗争等等一系列能使国家灭亡的隐患都出现了,国运急转直下。中央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连年战争,民不聊生,百姓卯了劲儿上交赋税,服徭役,宦官集团还不断施压,增加赋税,夺占土地,百姓已经喘不过气来……


(唐僖宗画像)

再加上唐懿宗、唐僖宗年间,天灾频发,比如:

  • 咸通二年颍州大水,房屋庄稼多被淹没;
  • 咸通四年东都洛阳及周边州郡大水;
  • 八年河中、晋地发生地震;
  • 九年十一月江淮大旱且有蝗灾。

如此多的天灾,造成百姓有地无种,无地无种,流离失所,朝廷的税又要按时交,还要去服徭役,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了,弃地而逃,成为流民。而这部分流民,便是农民起义的主力军。
(黄巢起义画像)

在这次起义以前,还有两次起义,分别是“裘甫起义”和“庞勋起义”,算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黄巢先后起义,这两位是唐末农民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协同作战。

乾符三年,唐朝招安,王仙芝动摇,想要投降,黄巢破口大骂:“始吾与汝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汝独取官而去,使此五千余众何所归乎?”于是,与王仙芝分道扬镳,分别抗唐。



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在黄梅一战中战死,底下众人投奔了黄巢,黄巢的起义队伍越来越大,唐僖宗即位之年12月(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率兵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

而这个时候,朱温在黄巢麾下担任队长,奉命驻扎在陕西,并成功劝降了唐军将领诸葛爽。一路下来立了不少功劳,受到黄巢的赏识,到882年,黄巢任命他为同州防御使,有很大权力,可以自行决定攻打战略。


朱温领命,在与唐将王重荣对战中,损失惨重,向黄巢求援数十次,黄巢当时也被唐军围困,身处险境,身边的左军使孟楷隐瞒了求援消息。朱温得不到援军前来相救,又听闻黄巢的起义军军心涣散,大厦将倾,有了投降唐军的念头。

882年九月,朱温率军向王重荣投降,唐僖宗得到消息,非常高兴: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五》:以硃温为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

还赐给朱温“朱全忠”的名号,以示嘉奖。


投降唐朝,平定唐末农民战争

朱温向唐军投降之后,掉头过来,反攻农民起义军,与同样投降的李克用以及其他唐将一起,耗时2年,包围阻击,将黄巢率领的军队消灭殆尽,884年六月,黄巢兵败,在山东莱芜境内自杀。至此,耗时10年之久的唐末农民起义战争彻底结束。

可朱温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由于平叛有功,唐昭宗封他为“梁王”,又封他为节度使等,权力无边。朱温“挟天子以令诸侯”,诛杀丞相与京兆尹等大臣,左右唐朝政权。

这时候就要说他的第二个贡献了,那就是用铁血手段诛杀宦官,将内侍省几百名宦官全部杀尽,出使在外的宦官也全部就地正法,结束了宦官专政的局面。他的初心也许是要独掌大权,消除可疑因子,并没有所想的那么正义要稳定唐朝政权,但这种铁血手段恰巧结束了宦官专权的乱象。


907年,朱温废了唐哀帝,自立为王,改国号梁,在开封定都,后梁时代开启。

史书上对朱温的评价多是负面的,说他是佞贼,荒淫乱伦,无恶不作:

王夫之评价:朱温起于群盗,凶狡如蛇虺,无尺寸之功于唐,而夺其三百年磐石之社稷。白寿彝评价:朱温的滥杀是历史上罕见的。朱温的荒淫,行同禽兽,即使在封建帝王中也罕有其匹。

不过也有稍为中肯的评价:

吕思勉评价道:梁太祖的私德,是有些缺点的,所以从前的史家,对他的批评,多不大好。然而私德只是私德,社会的情形复杂了,论人的标准,自亦随之而复杂,政治和道德、伦理,岂能并为一谈?就篡弑,也是历代英雄的公罪,岂能偏责一人?老实说:当大局阽危之际,只要能保护国家、抗御外族、拯救人民的,就是有功的政治家。当一个政治家要尽他为国为民的责任,而前代的皇室成为其障碍物时,岂能守小信而忘大义?在唐、五代之际,梁太祖确是能定乱和恤民的,而历来论者,多视为罪大恶极,甚有反偏袒后唐的,那就未免不知民族的大义了。惜乎天不假年,梁太祖篡位后仅6年而遇弑。末帝定乱自立,柔懦无能,而李克用死后,其子存勖袭位,颇有英锐之气。


所以,对待历史人物一定要全面,尤其是在这种混乱的时期,时代裹挟了一个个个体,是非功过,不是那么容易说清的。


史一下没事儿


唐朝期间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很多人都认识,魏征,其实他就是投降了敌方,但在日后却为大唐天下的治理做出了超群的贡献。

在玄武门之变以前,魏征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官居太子洗马,礼遇甚厚,而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权力斗争中,魏征也经常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建议太子找个机会把李世民排挤到远离京城的地方去。

后来,玄武门之变发生了,李世民杀掉了太子李建成,成为新太子,这时候李世民找到了魏征,假模假样的质问魏征为何总是离间他们两兄弟?

魏征说,如果当时太子听从了自己的话,就不会有今日之祸了。

李世民觉得他非常坦荡靠谱,没有治他的罪,反而重用于他。

随后,在李世民当皇帝的前十几年,魏征屡屡犯颜直谏,对于国家治理、政策法令、如何治国为人等等方面都有精彩论述,很多都记载在了《贞观政要》里。

而李世民也对魏征可谓是又爱又恨,视为股肱之臣,贞观十七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可谓人臣之际了。

可以说贞观之治的一部分功劳,要属于魏征。魏征死后,李世民也逐渐失去了明君的风范,沉迷于丹药,最终50岁就死了。


历史有趣儿


沿着历史脉络,历史上有这几个人做到了这一点。春秋的管仲,三国的姜维,唐朝的尉迟恭和魏征。

管仲原辅佐公子纠,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国君中被俘,后鲍叔牙举贤,公子小白(齐恒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后管仲强齐图霸,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辅佐恒公成为春秋霸主。

尉迟恭原在刘武周军阀麾下,后与李世民军队作战中被围困,接受劝降。自归附李世民后,不仅为李世民四处征战,而且多次凭借高超的武艺救李世民于危机之中,史传玄武门事变中其不仅杀死了李元吉,救了李世民,而且请高祖李渊下令,令诸军归李世民指挥,稳定了局面。

魏征原任李建成的太子洗马(辅助太子的官员)。玄武门事变后,魏征也被捕。后李世民赦免了魏征,魏征后来也不负期望,终成史上最富盛名的谏臣。

姜维原是天水郡中郎将,在蜀汉北伐被诸葛亮设计擒下,姜维无奈归降。后受诸葛亮重用,在诸葛亮死后主持北伐,为蜀汉鞠躬尽瘁。

管仲,姜维,尉迟恭,魏征是难得的人才,同时也是十分幸运的,能遇到开明,惜才爱才的上司。他们都投降了敌方,但是他们并不是用自己的才能去对付曾经自己所在的组织,而是旧的组织已崩坏,此时顺势而为做出明智选择,不负新主的知遇之恩。






涂鸦小精灵


那就说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吧,就是三国时期的姜维,不可思议吧?但姜维此人早期确实是从事于魏国但是在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时候投降蜀国,最终名垂千古。

早年经历

姜维也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在幼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姜冏镇守边关,不幸遇到羌族叛乱,最终不幸战死在战场上,所以早年的姜维都是跟着母亲生活,青年之后因为父亲的功绩,姜维也顺势当上了天水郡的参军,相当于一个郡的参谋,生活也还算不错,但是因为诸葛亮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投敌叛国

诸葛亮出祁山的时候需要经过天水郡,当地的百姓在得知蜀军要进行北伐的时候纷纷响应,马遵是天水郡的太守,在知道这个消息后因为害怕诸葛亮的威名连夜离开了天水郡,并且因为怀疑姜维有异心,就没有告诉姜维,于是最终就留下姜维一人,并且因为当时他们是在外地县城巡查,晚上回县城的时候发现所有县城都不给姜维开门,姜维因为念及家中老母,无奈投降诸葛亮,或许姜维自己都不会知道,正是因为这一次的选择,从而让自己可以名垂千古。

主持北伐

十年后,蜀国丞相费祎遇刺身亡,姜维掌权北伐军,开始北伐,同年夏天,姜维率领人马进攻魏国的南安,魏国的雍州刺史及时赶来支援,谁知姜维早已因为粮草断绝而退军离开。

次年,姜维继续率军出征,陇西守将李简率将投降,姜维势如破竹,一举攻下魏国的河间、河关等地。

包括这两次,姜维总计北伐十一次,其中胜利三次,失败三次,其他则是打平。

以身殉国

后期由于刘禅重用宦官黄皓,而姜维跟黄皓之间素有瓜葛,姜维最终因畏惧黄皓而不回成都,造成邓艾偷渡阴平直攻成都,而此时的蜀国内部已经没有多少将领,刘禅只好投降,并且给姜维写信,让姜维也投降,身在前线的军士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大怒但却又无可奈何。

因时局所致,姜维只能投降,在投降之后姜维并没有死心,在得知魏将钟会有造反之心后就联合钟会,试图造反,但是最终事情败露,姜维和钟会都被杀害。

结语:历史上跟姜维一样属于降将的将领数不胜数,在投降之后做出功绩的也不在少数,但是实在难有几人能如姜维这般,能做出这般历史成就的。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文青,文青每天都给您分享历史新知识。


文青聊史


施琅,前明郑集团将领,曾两次降清,后成为康熙时期重要的将领之一,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太子少保、封靖海候。清政府统一台湾的重要功臣。

施琅出生于明末清初的福建晋江,早年曾在郑成功之父郑芝龙部下任职。顺治年间,清平定福建,施琅随郑芝归顺清政府,并任总兵一职,出征两广。后因郑成功拒降清朝,且屡破清军,便于清顺治十八年,将郑芝龙及其一家十几口人斩于菜市口。施琅受此牵连,遭上司迫害,只能仓皇出逃。

正在福建沿海和台湾抗击清军的郑成功得知此事后,通过其父旧部联系施琅,多次以礼相邀,施琅便加入了郑成功的抗清队伍。二人前期相处十分融洽,都视对方为知己。施琅的军事才华也在这时候体现了出来,屡立战功,多次击败清军,占领了厦门,壮大了郑成功在福建沿海一带的势力。

然而,施琅“持才自傲”不知进退,另一方面郑成功也刚腹自用,滥用权威,两人性格上的不合,导致日久嫌隙自生,最后演变成了冲破底线的流血冲突。先是施琅找借口斩杀了郑成功的亲信,到郑成功设计擒拿了施琅的弟弟,还有施琅的所有家属,施琅则单独逃出了台湾。积怨已久的郑成功在得知施琅逃走的消息后,便下令将其家属全部诛杀。心存悲愤的施琅又再次转投清政府。

由于施琅的军事能力突出,又熟悉福建沿海情况和台湾的情况,康熙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让其解决台湾问题。最终,施琅在康熙二十二年,取的澎湖之战的胜利后,全面的收复了台湾。

长期以来,人们对施琅的评价一直异议,有人认为他气节有亏,多次叛郑降清。但也不能因为这个就否认了他在统一台湾时做出的贡献。





硬核故事


三国时期有个张辽,原本是吕布部将,吕布在徐州兵败被杀后,张辽跟了曹操,成为当世名将!

张辽一生最出彩的地方在镇守合肥期间,合肥之战先是亲率800军事冲击孙权十万大军,表现出过人的胆识;接着又差点活捉孙权,威震江东,吓得江东小儿不敢夜啼,为曹操集团做出了杰出贡献!

很多人看不起投降的,对于那些没有骨气的走狗我们自然要唾弃,但还有一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张辽虽然背叛了吕布,然而老吕本身也不是什么好鸟,相较于吕布,曹操才是明主,跟了曹操才有了以后威震天下的张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