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名人轶事、趣事可以分享?

小黑djjv


明朝一起最惨烈的天灾—天启大爆炸

天启六年5月30日上午9时左右,京城先是发出了如同巨兽般吼叫的声音。声音从城东北方传至城西南方。人们看到天空中有一个巨大的火球快速的划过,随后,伴随着巨响,天空中的云彩形成丝状,潮状等。有一个形式蘑菇,灵芝的巨大黑云像擎天柱一般直立于城西南角。刹那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天崩地裂,万室下沉。东自阜成门,北到刑部街,长1500—2000米,宽 6500米范围内无数的木材、石块、人体、禽尸像雨点般从天空中降下。王恭厂火药库附近的数万间房屋、2万多人都被炸成粉状,衣物远飞至昌平,死者皆裸体。当时在长安街一带,不断从空中堕落人头,耳朵、鼻子、额头等人类器官!而在德胜门外,飞落的人臂、人腿更多数不胜数,伴随着木头、石块、家禽等如同雨点般坠落,现场惨不忍睹。这次爆炸的破坏半径大约为750米,面积达2.25平方公里。传闻连不满周岁的皇太子朱慈炅在宫中被砸死。

至今科学届和史学界都没有对“天启大爆炸”形成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中国的“天启大爆炸”与印度的“死丘事件”、俄罗斯的“通古斯大爆炸”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


风见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趣事,以前也写过不少这方面的故事,今天分享一个郑板桥中了狗肉计的趣事。

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和文学家,其擅画兰,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隶书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其书画颇受世人青睐,人们争相购之。

郑板桥有个怪癖,嗜食狗肉,称其味特美,送狗肉者,来者不拒。

郑板桥在狗肉下肚之后,立刻就会来情绪,挥毫泼墨,画一幅画以回报。

郑板桥塑像

而那些富商大贾,就是以千金相送,他也不会为之所动,所以这些人要得到板桥的真迹还真不易。

当时扬州有一位盐商,富甲一方,他非常喜欢郑板桥的画。

虽然辗转购得几幅,但是都没有上款,所以他觉得脸上没光。于是,盐商想出一条妙计。

这一天,郑板桥出门散步,走了好远,忽然听见前面传来优美悦耳的琴声。他循声而去,只见前面一片翠绿的竹林中有一座大院落,幽雅洁净。

他跨进院门,见一位白发老人正在弹琴,院里一位童子正在煮狗肉,香味扑鼻而来。

郑板桥大喜,上前与老者打招呼:“您也喜欢吃狗肉吗?”

郑板桥画竹

老者听出来人也喜欢吃狗肉,便说:“百味中只有狗肉最佳,你既然也喜欢吃,请尝一块。”

两人未通姓名,就进屋一起吃起狗肉来。

郑板桥看见屋子四壁洁白,一幅字画都没有,便问道:“为什么屋里不挂字画?”

老者说道:“不是不想挂,是因为没有好的。听说这里有一位郑板桥,很有名气,可惜老夫还未见过他的书画,不知是否真好?”

郑板桥笑着说:“我就是郑板桥,为您作几幅书画如何?”

老者高兴地说:“太好了。”于是便拿出若干张纸。郑板桥一一挥毫而就。

老者说:践字某某,可为落款。板桥一听,说道:“这不是那个盐商的名字吗,您为何也叫这个名字?”

老者答道:“老夫取这个名字时,那个盐商还没出世呢!同名又有何妨,清者为清,浊者为浊,各走各的路。”

郑板桥书法

板桥不再追问,署款后而别。

第二天,盐商大宴宾客,郑板桥也被请去。

他见四壁所挂书画,正是昨天为老者所作,这才知道老者原来是盐商派来的。

自己一时嘴馋,贪吃狗肉,中了盐商的计,悔之晚矣。

【浅析】郑板桥对富商大贾拒之千里,这些人索画,千金难求。但他也有弱点,好吃狗肉,凡送狗肉者,他便以一副画回报,有来无往非礼也。盐商索画不成,巧妙地以狗肉相吸引,板桥中计,悔之晚矣。


郑国柱


毛主席趣事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中共中央决定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主席在上车时和其他中共领导开玩笑说:” 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啊?”


周恩来也笑着说:“我们都应当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一行人有说有笑地坐着车向北平方向开去。

眼见马上要进城了,由于北平刚解放,城门把守较严,怕有国民党顽固势力暗中做出损害和平的行为。毛主席一行人在走到一处城门的时候被一个士兵拦了下来。下车去和士兵解释的同志说这是中央领导进城的车辆,但士兵还是坚持不让车辆通过。他说自己接到上级命令,下许任何人通行,哪怕毛主席的车都不能通行。 这个士兵估计做梦也没有想到车上真的坐着毛主席。



毛主席听了非但没有生气,还夸这个士兵做的对,按规定办事,哪怕领导也不例外,新政府就是要有新气象,这才是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时代。 这就是人民领袖的风范,只要是按规章制度办事的行为他都支持,所以毛主席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卡塔库力


1955年,中国考古研究会在中科院郭沫若的建议下,对明十三陵的定陵进行考古挖掘。

挖掘的过程出现了一件奇事,虽然与考古过程无关,但和挖掘产生的问题相关。怎么一回事儿呢?

当年考古非常没有经验,考古队把从万历皇帝地宫里的棺椁当做废弃物给扔了,放在现在简直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扔掉的棺椁被当地农民捡去,并有七人为它丧了命。

1959年,万历和两个皇后的楠木棺椁,被扔进宝城外面的山沟后,当天下午就被附近的农民一抢而光。大家见到这块表面剥蚀、整体却完好如新的棺木,如获至宝。有一对年迈的夫妻,特地用这珍贵的楠木请人打做棺材,以备后事。事情竟如此巧合,第一具棺木制成后,老伴蹬腿归天;第二具刚刚完工,老头子也一命呜呼,前后不到半个月。

老夫妻的突然去世,使知道底细的人大为震惊,这个故事也就越传越神秘。然而,五个月后,一个更加神秘恐怖的故事又发生了。

在捡棺木的公社社员中,裕陵村的一对小夫妻收获最大。棺木扔下宝城时,他正和老婆在陵墙外的山坡上劳动。他意识到这是难得的好木料,于是立即行动,和老婆一起将宽大厚实的金丝楠木板一块块连拖带拉弄到自己地里。

小夫妻把皇帝皇后的棺材板拉到中,立即找人做成了两个躺柜,端端正正地摆在堂屋里。村人有的羡慕他发了一笔横财,有的则不无忌妒地警告说:“皇帝的东西不是随便可以用的,要是没那福份,消受不起,还会搭上性命……”

这些话,小夫妻没放在心上,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悲剧真的发生了。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中午,小夫妻带着满身泥水收工回家时,突然发现四个孩子不见了。他老婆的心“怦怦”直跳,冥冥中一种不祥的预感似乎在催促着她,顾不上做饭,便急忙院内院外四处寻找呼喊。当夫妻俩转了一圈重新回到屋里时,蓦然发现躺柜边放着四双小鞋。俩人只觉部“嗡”的一声炸响,迅速打开柜盖,只见4个孩子相互挤压着,早已气绝身亡。孩子们的手指根部渗出了血渍,柜壁布满了抓过的痕迹。

当地公安人员将4个孩子(3男1女,最大的12岁,最小的女孩仅5岁)的死因作了详细分析后,得出“缺氧憋死”的结论。

原来,柜盖和柜壁之间有一个铁挂钩,柜盖盖严后可以锁上,孩子们一定是钻进躺柜里打闹时,不料盖子自动落下,挂钩正好挂住。这样,柜子里空气慢慢没了,任凭里边怎样叫喊挣扎,也只有死路一条。

当年那四个孩子死后,夫妻俩在短短的几年中又生了4个(这次是3女1男)。令人悲叹和困惑的是,他唯一的儿子高中毕业不久,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却在一个静谧的深夜,趴在躺柜上神秘的死去。据说是因为用煤烧地坑,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一风2008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历史上名人趣事多不胜书。但提起毛泽东,他不光一生艰苦卓,功高盖世,智慧超人,在他的传奇人生中亦偶有趣事横生。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14个旅分兵进犯延安,50多架敌机对延安轮番轰炸,一颗重磅炸弹在毛泽东的窑洞前爆炸,一阵山摇地动,硝烟弥漫,警卫员担心毛泽东的安全,心急如焚地推门而入,但见毛泽东从容自如,他右手拿着笔正在大地图上移动着,卫士推门而入惊动了毛泽东,但他的^注意力还在地图上,目不转睛地着看着地图,问:客人走了吗?。卫士被问愣了。“客人,哪个客人?,谁来了?”。毛泽东微笑着说"飞机呀!”。这时另一个卫一上拿着散落在门口的炸弹皮给毛泽东看,毛泽东接过掂量了一下,风趣地说:"发财,发财了!可以打两把好刀呢。"引的人们哈哈大笑……



一夫35177062


名人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但是在他们的身上,也会有一些趣事,让人们津津乐道,去更好的体会文人的人格魅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哪些有趣的名人轶事吧。

书圣王羲之非常喜欢鹅,他觉得养鹅是一种陶冶情操的行为,并且在观察鹅的同时,他也能从中领悟出一些书法要点。有一次王羲之出门游玩看见一大群很漂亮的鹅,于是想把它们买下了,询问过后才知道这是一位道士养的鹅,于是便去和道士商量买鹅,那道士一听是王羲之要买他的鹅,于是便开出条件:只要王右军为我抄写一部《黄庭经》,便将在这些鹅送给他。王羲之很高兴就答应了,于是这就成了书换白鹅的一段美谈。

东晋名士自古皆风流,王徽之当时居住在山阴时,一夜下起了大雪,一觉醒来,发现四周一片洁白,于是叫仆人拿酒来喝,忽然不知怎的就想起好友戴安道了,但是戴安道此时并不在山阴,于是王徽之连夜坐船感到戴家去,船行走了一夜才到戴家,可当到了戴家门口王徽之反倒不进去了,便吩咐原路返回,同行的人问他为什么不进去,他笑着说:“我本来就是一时兴起去了,兴致没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进去?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真真是随性如斯。

苏轼的才情世所周知,除了是一位大诗人、大书法家、大画家之外,苏轼还是一位美食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吃货”。当时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浙江一带下起了大雨,惹得太湖水泛滥,于是苏轼便指挥大家疏导西湖水,建筑苏堤,百姓们都十分感谢他,于是便在过年的时候给他送来了猪肉和酒,于是苏轼便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来历。

历史上的名人不计其数,而他们除却自身的才华值得我们钦佩之外,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也是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更真实的“爱豆”,这样的他们怎么能令我们不爱呢。


林忆南


我们来说一个历史上最严重的“起床气”事件吧。

(禹范坤)

禹范坤,韩国釜山人,1955年出生。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察,所以从小耳濡目染,他也立志成为一名警察。结果,从海军退役之后,他当上了首尔101警备团青瓦台警卫员——这是个非常体面的岗位,人人都很羡慕他。

不过,禹范坤的脾气不太好,一旦喝了酒之后,更是火爆到了极点。周围的同事了解他之后,都尽量敬而远之。这样的脾气,肯定没办法在青瓦台干时间长了。

8个月之后,也就是1981年12月,上司判定他“不适合担任该岗位”,一纸调令把他贬到了庆尚南道宜宁郡的警察局,当一个乡村小巡警——这个落差有点大。

不过,来都来了,日子还要过下去嘛。所以,禹范坤虽然心里别扭,还是找了个女朋友,两人开始同居。


1982年4月26日,禹范坤因为一件小事爆发了。

这一天,禹范坤因为晚上要值班,所以白天就在家里睡个觉。结果睡得正美呢,女朋友看到他胸口停了一只苍蝇,就“手欠”拍了下去……禹范坤被吵醒了,起床气爆发,和女朋友大吵了一架,然后气呼呼的摔门而去。

按理说一般人很快就缓过来劲儿了,但是禹范坤不行,他跑去喝的烂醉,越想越生气,于是晚上7点多回到家,把女朋友结结实实的打了一顿。

打完该消气了吧,该去上班了吧?

禹范坤确实去上班了,但是他并没有消气。来到警察局之后,他到库房拿了两把卡宾枪、180发子弹和7枚手榴弹,开始杀人。

首先,禹范坤到了当地的电话局,杀死了3名接线员,破坏了村子的对外联络——就这个行为,足以证明这货并没有喝醉。

然后,他回到家中,看到女友正和一群妇女说话,于是举枪就是一阵扫射,有5人当场死亡。女友重伤,几天后不治身亡。


他还没消气,于是继续杀戮,用枪和手榴弹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杀。

而当时正是晚上,很多人都在家,伤亡非常严重。杀戮持续了8个小时,当地警察虽然赶来了,但是不敢在夜晚和禹范坤火拼,一直等到天亮才进村抓捕的。

五个村子,禹范坤一共杀了56人,还造成36人轻伤,6人重伤。当警察将他包围之后,禹范坤还挟持了3名人质,引爆了身上的手榴弹……关于他到底杀了多少人,有几种说法,但是都不低于50人。

一个晚上,附近的村庄充满了哀嚎。事后,韩国人都震惊了,这件事导致韩国内务部长和相关警察高层辞职,成了韩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处。

关键是,禹范坤的“起床气”持续了这么久,直到最后依然看不出“消气”的迹象。

就算是工作如意心里不爽,也不至于闹这么大吧!


七追风


奇闻趣事:“毛邓刘朱”古今组合

记得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历史有他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毛主席读通了中国史,他对中国历史十分熟悉,在一次开大会的时候,毛主席提出了“毛邓刘朱”组合,他说,历史上有个“毛邓刘朱”的组合,那是在东晋的时候,他们为东晋的统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我们现在,也有“毛邓刘朱”的组合,这岂不是历史的再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毛邓刘朱”

毛泽东(1893-1976)人民的开国领袖,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开创者。大家都熟悉不用细说了。

邓小平(1904-1997)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刘伯承(1892-1986)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朱德(1886-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毛邓刘朱”的组合,就在中国历史上重复的再现过。

东晋时期的“毛邓刘朱”。

1,毛宝(?-339)东晋名将,曾平定苏峻的叛乱,后被封为开国侯。

2,邓岳(?)生详年不明,东晋名将,曾参加322年的王敦之乱,后平定苏峻叛乱有功,被封为开国伯。

3,刘遐(?-326)东晋名将,冀地人将他比作关羽、张飞,平定王敦的哥哥王含之乱有功,追赠安北将军。

4,朱序(-393)东晋名将,淝水之战,暗助东晋,讨平叛将丁零首领翟辽,击败西燕皇帝慕容垂,追赠左将军、散骑常侍。


读史思辨


历史上的奇闻趣事还真不少,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三则。

一,周总理的”忙人想闲人“。

周恩来总理是大忙人,经常在各国之间穿梭,处理国家大事。

于是,就经常写信给爱妻邓颖超,可能觉得邓颖超写的信太没情调,于是回信说:你的信太过官方,都不说想我。

邓超调侃着回信:周总理是大忙人,哪有时间来想我这个闲人。



周总理又回信道:闲人怎么知道忙人多想闲人。

短短数语就勾勒出了周总理,邓颖超夫妻间的幽默与默契,真是一对神仙伴侣。

二,王安石脸色乌青与生病。

据说王安石先生不太讲究,尤其是不爱洗澡,洗脸。

有一段时间,王安石总是脸色乌青,大家都以为他生病了,所以非常担心他的身体,大家都劝他注意休息,去医院看看到底是得了什么病。



王安石哈哈大笑,给大家解释,我只是很久没有洗脸了,脸很脏了,所以看起来才乌青。

众人哈哈大笑。

三,胡适用“干不了”解释白话文的简洁。

在白话文刚出现的那个年代,很多同学不接受白话文,有的同学举例子就说在发电报的时候,白话文字数太多,花钱太多了。

胡适说:我举个例子,有个朋友邀请我去做一份行政工作,我不想去,那么大家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我用白话文拟一则,咱们看一看哪一个字数更少。



同学们的文言文是五花八门,最后只有这个最合适,“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再又一次征求大家意见,问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大家说没了。

胡适说用白话文只需3个字:干不了。

大家哄堂大笑,又不得不佩服胡适的聪明才智,对白话文也越来越接受了。

历史上的奇闻趣事,你还了解哪些?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


历史漫谈君


“翻身不忘恩,好汉去当兵!”,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在黑土地上随处可见的征兵口号。

四野的司令员更是在大会上公开发言说:“觉悟的共产党员要自觉的当兵贩子,当革命的兵贩子是光荣的事”。


战争年代,征兵是天大的难事。“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传统观念早就深入人心。

普通百姓最理想的生活,就是60亩地一头牛,娘们孩子热炕头。吃的饱,穿的暖,天天能看二人转,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又有谁愿意去出生入死,扛枪打仗。

关于征兵,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趣闻。

1947年盛夏季节,东北特有的南北大炕上,挤坐了40多个农民。房顶上太阳像个大火球,毫不吝啬自己的热情。把屋里晒的蒸笼一般,在外屋灶间,两个灶膛里劈柴熊熊燃烧,把大炕烧的烫人。

几个征兵干部站在地上,汗流满面的动员这些农民参军。可任凭他们说得口干舌燥,这些农民就是不表态。

可头上烤着,屁股下烙着,有两个农民实在烫的受不了,就欠了欠身子。

征兵干部立刻喊起来:自愿了两个!立即鼓掌,上前给戴上大红花。

有吃有喝,和颜悦色,就是不能动窝,两天后,四十多个农民就全部“自愿”入伍了。

后来这个普通的小山村里竟然出了三十几个军官,追根溯源,都是这次征兵的杰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