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心学研究世界的角度

问:“‘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①’,此言如何”?

先生曰:“恐亦未尽。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

① 朱熹的《大学或问》

“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出自朱熹的《大学或问》,原文是 “必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

朱熹的意思是,面对世间万物,应该从个体的细节入手,如同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深入其中,这样天理就自然显现出来,把每个个体的天理整合在一起,就能洞悉到天理的全貌。朱熹在《朱子语类·读书法上》说 “圣人言语,皆枝枝相对、叶叶相当”;后人必仔细穷究,方“字字有着落”,而可见其整齐的排列。

朱熹和阳明先生在这里分歧如何理解呢?

如果天理是一棵树,看到的每个个体是一片叶子,或者树枝,朱熹的办法是做拼图,把能收集到的每一片叶子和树枝等,尽可能了解它们的细节,然后拼出一个树的模样。很显然,用树叶构成的拼图,更多不过反映出拼接者对树叶的认知,如同玩拼图游戏,一个图案拼错,整个拼图的样貌可能就会距离原图很远。比如一株植物,你想通过把它拆解到分子层面的办法,来研究它生生不息的原理,很难说是否能达到目的。同样,中医讲经络,如果用把人解剖的办法来标出经络,结果很可能是无所收获。

阳明先生的做法是先找到树根,通过树根推导出树的本来模样。也就是向内求,既然万象不离于心,就从心这个原点开始还原天理的原貌。

要上达天理,只需要像孔子那样做“精一”的功夫即可,做到“精一”,自然尽得天理,自然上达。

038-心学研究世界的角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