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毙鹰事件”,远比《雍正王朝》精彩,事件真相到底如何?

关心婷


海东青事件

“毙鹰事件”在历史上确有其事,而且跟《雍正王朝》的出入很大。公元1714年11月26日,清康熙皇帝在前往热河一带巡视途中,得到了皇八子胤禩送来的一个礼盒,胤禩上书称自己因母亲良妃去世前往祭奠,未能陪同康熙皇帝前往热河巡视,所以挑选了两只上等的海东青进献,表明心意。


结果康熙皇帝打开礼盒之后却差点气的背过气,原来盒子中盛着的不是上等的海东青,而是两只已死多日的死鹰尸体。随后康熙便以此为由,对八阿哥胤禩严加训斥,觉得胤禩此举是在诅咒他早日驾崩,有不臣之心,是贱人辛者库的儿子,是最下等最卑微的皇子,而且认为胤禩心狠手辣,为了太子之位不择手段的去残害同胞,诅咒皇帝。


父子背情,一败涂地

熟悉草原政权历史的人应该明白海东青在游牧民族心中的地位,就当时而言,一只上等的海东青在满人心中和我们汉人的麒麟、龙凤是一个概念,象征着地位、权力和神圣。皇八子胤禩在康熙年前将海东青换做死鹰,可以说是触碰了康熙的底线,再加上先前对太子的加害事件,导致康熙从此对胤禩恨之入骨,更别说什么太子之位了。

“海东青事件”之后,康熙和八阿哥胤禩之间的感情温度降低到了冰点,声称:“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可以说从这一刻开始,皇八子胤禩在康熙心中已经没有了任何可以当太子的希望,数十年来的苦心经营全部化为泡影,究竟这两只死鹰是谁放的,至今仍然不得而知,但皇八子胤禩被人摆了这一道后,却直接坠入地狱,永世未得翻身。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毙鹰事件”又称“死鹰事件”或者“海东青事件”,这里简单说一下海东青。海东青是鹰的王者,“万鹰之神”是满族的最高贵的图腾,意思是世界上飞的最快,最高的鸟,据说每万只鹰才出一只海东青,他是翱翔在北国上空的皇。《本草纲目》中对其记载时 这样说:

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

八阿哥胤禩送康熙海东青可以说是对皇阿玛的最高尊重,但是这次事件却成为八阿哥胤禩人生的第一个大低谷。关于这次事件扑所迷离并没有完全确定的解读。事件起因是八阿哥胤禩随驾出行,碰到母亲的忌辰所以没有随行,事后他送康熙两只海东青作为赔罪,但是鹰到了康熙手里却已经奄奄一息。此次事件后,康熙大怒甚至说出

父子之情绝矣

这样的狠话,八阿哥从此脱离了夺嫡的核心,“九子夺嫡”只剩下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十四胤禵“存活”。

关于这件事后世有诸多猜测

1,八阿哥胤禩送海东青是为了赔罪不可能送死鹰,况且因为八阿哥胤禩结党父子关系紧张,此次赔罪八阿哥胤禩没必要自掘坟墓。

2,海东青可能在运输途中出事,可能是他人陷害,陷害的矛头直指康熙自己。因为废太子复立时,朝廷文武百官共同举荐八阿哥胤禩的情况太过震撼,难以置信,万一逼宫,康熙年老,自然疑心更重,从他凌迟道士张明德这些事上看得出老年的康熙疑心和杀伐心都大于从前。

3,有人觉得海东青其实是康熙自己调换的,为的就是给四阿哥胤禛登基铺路。八阿哥胤禩党羽众多,十四阿哥有要继任大将军王,这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康熙剪其羽翼,通过这次事件彻底打击到八阿哥胤禩的党羽,以防后面里应外合以兵变。

《雍正王朝》将这个事件放在了康熙大寿上,作为八阿哥胤禩夺嫡的重要一环,让人们看到了八阿哥胤禩表面“仁至义尽”实则“狼子野心”,也从侧面美化了为康熙献上祝寿血书的四阿哥胤禛。

因为电视剧中的“毙鹰事件”完全由八阿哥胤禩主导,康熙大寿十四阿哥胤禵在西北打了胜仗,以刻有“寿”字天外陨石为康熙祝寿。十四阿哥胤禵策反了八阿哥胤禩安排在身边的内应鄂伦岱,开始自己想登基当皇帝。八阿哥党出现了一定的嫌隙,当初十四阿哥胤禵当大将军王前,要勤王保驾的推老八当皇帝的誓言烟消云散。八阿哥胤禩在这样的情况下打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老八要制造大混乱,一方面气倒康熙,另一方面让康熙降罪老十四,老十四拥兵自重南下“清君侧”,他好顺势趁乱逼宫登基。所以八阿哥胤禩亲手把十四阿哥胤禵的陨石换成了“死鹰”。果然康熙被气晕在病床上并且大限将至,但是老谋深算的皇帝沉住气做了一番应对,稳住了隆科多这一个掌管九门兵力的步军统领,多方安排下雍正顺利登基。

“毙鹰事件”在历史上是“九子夺嫡”从四个中心(三,四,八,十四四位阿哥)到三个中心(三,四,八三位阿哥)变化的过程 。在电视剧中则是“九子夺嫡”登基前夕八阿哥胤禩的“背水一战”,“不成功,便成仁”。


红雨说历史


在康熙六十八岁大寿的当天,接到了一件很特别的礼物,满族最高图腾海东青,这可是传说当中十万只神鹰才有可能诞生出一只“海东青”属于真正的万里挑一。

原本正在举国同庆的时刻,这只被送上来的神鹰却半死不活的躺在哪里。

当时康熙仿佛看到了自己老态龙钟躺在病床上面的样子,瞬间勃然大怒,将送礼的八皇子骂了个狗血淋头。

要知道此时的大清太子之位,呼声最高的人就是八皇子,可是在这么一个紧要关头,却干了一件如此让人失望的事情,康熙当场表示要跟八皇子“恩断义绝”。

这件事不用想肯定是阴谋,但谁是幕后的黑手就不太好说了,一般来说谁受益谁就是幕后的黑手。

可在当时的情况下,太子直接被废,四皇子也受到了打压,八皇子也因为这件事直接在康熙的心中一落千丈。

也就是说从表面看起来,好像大家都是受害者,其实不然,我们都知道康熙是一个对于权势掌控力非常强的这么一个人。

虽说当时的康熙已经六十八岁了,但是在他的眼中,自己依然可以为大清的江山添砖加瓦,反正不到最后一刻,康熙是绝对不可能退位让贤的。

从康熙八岁登基到现在,朝中大臣们的权力几乎都让康熙给收了回来,可以说大清的臣子们并没有多少权势。

所以康熙并不担心朝中的大臣夺权,因为这些所谓的重臣早就让康熙给打压的找不到北了。

不过只要康熙还在天子这个位置上,就一定会有敌人,比如说自己的儿子们,以前的太子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待的太久了,久到太子快要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了。

说实话不要说皇帝这个位置了,哪怕朝中大臣们的爵位都有可能让儿女们打得头破血流。

所以康熙对于太子的一举一动都很关注,生怕他起了什么不该有的想法。

不过太子也可能是当的太久了,于是各种毛病都跑了出来,康熙很轻易的就将太子给废掉了。

原本康熙认为太子不存在了,自己就可以在天子的位置上面稳坐江山,但是朝中大臣们又开推选八皇子当太子。

这就让康熙很不开心了,自己废掉太子用了多大的努力,又费了多大的力气,好不容易现在搞定了太子,朝中的大臣们又开始推选八皇子了,这是给自己添堵吗?

因为只要太子在位一天,不论这个太子是谁,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转正,而转正的方法就是把康熙给弄下来,从某种方面来讲,康熙跟太子之间几乎是死仇。

都说天家无父子,康熙真心不希望自己现在就立太子,可是朝中的大臣们又天天跟自己叨叨,已经六十八岁了,脑子跟以前也不一样了。

天天听大臣们这么叨叨,自己也心烦,于是“毙鹰事件”就出现了,说白了就是康熙在封大家的嘴。

你们不是看好八皇子吗?现在八皇子就巴不得自己跟这只死鹰一样,早早的躺在病床上等死。

其实当时的海东青并非半死不活的样子,毕竟被关在笼子里,它也需要休息的,所以在打开笼子的一瞬间,其实这只鹰刚睡醒,还处于朦胧的状态。

然后就让康熙看到了机会,直接借题发挥,对八皇子进行破口大骂,等康熙骂爽了,这只鹰也开始活蹦乱跳了,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所谓的鹰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康熙借着这次的机会将八皇子狠狠的骂了一顿,朝中的大臣也不敢再推选八皇子为太子了。

可是大清的天下毕竟还是需要太子的,不然的话会引起朝野动荡,所以康熙就选择了最年轻的儿子十四皇子来当接班人。

毕竟十四皇子还年轻,还可以多等几年,就算立他为太子,康熙也可以用太子还年轻的理由,让自己在天子之位上面好好的教导一下十四皇子。

就算十四皇子有了想当皇帝的想法也不要紧,大不了自己再努力的生一些新的皇子出现就好了,反正自己的身体还很硬朗,还可以在为大清的江山再奋斗五百年。


虎头山小妖


“毙鹰”是康熙朝晚年的事,在雍正王朝初年,再次被提起,闹得沸沸扬扬。

历史上真实的“毙鹰事件”,是不是比电视剧《雍正王朝》更精彩,这并不好说。

但在豹眼看来,“毙鹰”一事,的确存在。

八阿哥是否谋反,豹眼不敢确定,但”毙鹰事件“绝对是冤假错案。不仅仅康熙利用此事打压八阿哥胤禩,而且雍正也利用此事再次陷害八阿哥,八阿哥就是彻头彻尾的冤大头。

01

“毙鹰事件”的真相。

《清圣祖实录》是比较忠实反映康熙日常起居的历史文献,要想了解这一事件的真相,还是需要看一下它是如何记述这一事件的。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

上巡幸塞外。命皇十子多罗敦郡王允珴、皇十二子固山贝子允祹、皇十五子允禑、皇十六子允禄、皇十七子允礼、随驾。 

康熙巡行塞外,让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皇十七子随驾。

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帝并没有随驾,皇八子胤禩应该随驾,因有事请假。

谕诸皇子允禩因伊母二周年往祭。事毕、理应趋赴行在。乃允禩于朕驻跸遥亭(十一月二十二日驻跸在遥亭)之次日。以将毙鹰二架、遣太监一名、亲随人一名、来请朕安。言伊在汤泉等候回京。

在《实录》中记载的是,康熙把皇子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说:“胤禩因为他母亲去世二周年,前往祭祀。事情结束后,他应该前来陪驾。但他却没有前来,却派遣太监一名、亲随一名来请安。而且送来两只死鹰,说他在汤泉等候回京。

这是康熙对随驾的皇子们说的,当时雍正、八阿哥都不在现场。

从这个记载来看,豹眼认为,当时胤禩送给康熙两只海东青老鹰一事,应该不会有假。

至于胤禩为何送两只老鹰不得而知,或许是草原民族崇尚老鹰,海东青又是名鹰吧。

这不去管它,但两个老鹰是如何死的,这事问题就严重了。

依照常理,八阿哥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把两只死掉的老鹰献给父皇。再愚蠢的人也不会做出这种事来,何况是八阿哥。

究竟是护送的太监没有照料好,还是被人做了手脚,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康熙没有成见的话,他就不会相信是八阿哥故意诅咒他。

02

康熙借题发挥,打压八阿哥一党派的势力。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就立年仅两岁的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但后来出现了九子夺嫡的事情,太子两立两废。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皇太子再次被废之后,三阿哥退出竞争,九阿哥、十阿哥依附八阿哥支持十四阿哥,只有十三阿哥支持四阿哥雍正,最终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驾崩。

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祯远在西北。康熙近臣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宣四阿哥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

有人认为是雍正篡改了康熙遗嘱,但豹眼并不这么认为。

康熙还是嘱意四阿哥的,八阿哥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但康熙并不喜欢他。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在第一次废掉太子之后,对废太子胤礽多有询顾,言谈中不时流露出想重新复立之意。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下诏满汉文武大臣,商议再立太子。没想到事出意外,朝中重臣联名保举八阿哥胤禩为储君。这令康熙很不满意,对胤禩也有了成见。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复立已废太子胤礽为太子。

康熙五十年(1711年),胤禩之母良妃去世。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

在这之后,就发生了“毙鹰”之事。但这事在《清圣祖实录》与《雍正上谕》的记载中,时间并不一致,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因为胤禩懒惰不行走,停了胤禩及属官俸银、俸米。

胤禩于次年大病一场,之后稍愈,康熙命将其所停俸银照前支付,父子关系转好。

从康熙对待八阿哥的态度来看,前期对他还是相当不错。但在太子被废之后,九子夺嫡开始,就不那么欣赏了,甚至对于重臣们的保举还非常反感。

康熙利用“毙鹰”一事,打压八阿哥的情况或许是存在的,借题发挥一下是完全可能的。

但此事也就仅限于此,但绝不可能像《雍正上谕》所记载的那样。

03

雍正再次炒作“毙鹰事件”,借机除掉八阿哥的势力。

据《雍正汉文谕旨汇编》记载:

【雍正四年二月初五日,允祉、允祺、允佑、奏称:臣等窃见马齐、鄂伦岱二人,参奏允禩等备极不孝不义,以致皇考愤怒,潜结党与,扰乱国家等事,其折内尚多未尽之处,系皇考面谕臣兄弟等之谕旨,马齐、鄂伦岱等何由得闻,谨将臣等所奉皇考谕旨逐一恭录,缮折具奏。】

雍正四年(1726年),允祉、允祺、允佑上奏折说:听说马齐、鄂伦岱曾经参奏允禩不孝不义,以致皇考(康熙)愤怒。皇考面谕之事,他们怎么会清楚呢?所以我们就把皇考面谕的旨意一一抄录下来,一并上奏。

而且在奏折中记载了胤禩送死鹰一事,康熙怒骂他“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

这话可就严重了,说胤禩是打扫卫生的贱妇所生,从小就阴险奸诈。

且不说康熙为人的素质如何,在诸皇子面前,说儿子这样的话,不像宽厚的父亲。

就算是康熙再不喜欢胤禩,也没必要如此说吧。何况其母已经去世,再如此羞辱太不仁道。就算康熙要打压胤禩,也没必要如此下作。

对照《清圣祖实录》,并没有这个记载,而且康熙当时是”面谕“,并没有奏折,也没有在奏折上朱批。更何况当时这三人都没有随驾去塞外,这就不得不令人生疑。

有说法是,为了借“毙鹰事件”打击八阿哥,雍正篡改了《清圣祖实录》。

豹眼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

还是那句话,胤禩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他也不敢如此戏耍他的父皇。

从之后胤禩大病一场来看,其原因恐怕是康熙对胤禩彻底失望,令胤禩压力很大。由此推测,当时康熙得到两只死鹰,非常愤怒恐怕是真的,借题发挥并非不可能。但是不是骂他是“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没有记载,就不好妄加猜测。

但既然雍正把这事再次抖搂出来,找一些不相干的人,添油加醋,大做文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完全可能的。

看一下雍正对于胤禩的评价吧:

胤禩若肯实心办事,部务皆所优为。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而其心术之险诈,诸大臣亦无与之比者。

雍正肯定胤禩的能力、才干是无人能比的,但心术不正、险恶奸诈也是无人能比的。

胤禩是不是如此,并不好说,但从“毙鹰”之事,可以看出是雍正有意栽赃,而且利用康熙的不高兴,大做文章,其意图就是除掉胤禩。

结合雍正给八阿哥罗织的四十款大罪之一的受制于妻罪,就可见一斑。此罪唯一根据就是秦道然供称,他听何焯家人说过,八福晋在八阿哥与外人交谈时,在室外大笑。

胤禩具备如此的才干,图谋太子之位,进而图谋帝位并非不可能,但他既然有此心的话,还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码?再傻的人也不至于如此吧。

但这不说胤禩就没有谋反之心,也不是说雍正为了帝位稳固不该除掉胤禩。

就事论事,“毙鹰”之事,绝不是胤禩有意而为之。

这不是胤禩为了帝位,韬光养晦之计,更不是苦肉计,否则就真成了作死计。作为政治对手,不犯错误更加可怕。


豹眼看历史


历史上的“毙鹰事件”的确比《雍正王朝》里面的更精彩,因为“毙鹰事件”后,即宣告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遭受康熙皇帝的沉重打击和清洗。而在《雍正王朝》里,“毙鹰事件”的外化影响完全被康熙皇帝所压制,他根本就没有追究这件事的始末。

我们首先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毙鹰事件”始末:

为了缓和九子夺嫡的矛盾,康熙皇帝在一废太子后,以没有找到合适的继承人为由,重新复立太子胤礽,对于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推举出来的那个新太子胤禩,康熙更是以他年少不经事、获罪过(张明德案件)以及“辛者库贱妇所生”等理由给予否决,还对胤禩进行了剥夺爵位的处理(后恢复爵位)。一直公开直挺胤禩的上书房大臣马齐和康熙皇帝的丈人兼舅舅佟国维皆遭到康熙皇帝的斥责,马齐家族在这件事中受创严重。

然而,康熙皇帝再立胤礽并没有平息或者缓和九子夺嫡的情势,反而让皇子们争夺储位的斗争愈演愈烈,这直接导致了皇太子胤礽的第二次被废。

很多读史的人关注的焦点在于:二次罢黜皇太子后,康熙皇帝心中到底默定了谁是未来的继承人?其实不然,对于当时的朝野具体情况来看,诸王大臣更加关注的焦点在于:一废太子之后,康熙皇帝启动的所谓公推太子的结果是否依然有效?

这样的认识误差在于对当时的清廷制度规则不甚了解。按照清廷的规则,如果康熙皇帝没有再立太子或者没有合适的理由否定那个公推结果,那么康熙皇帝驾崩后,这个公推结果是有效的。换句话说,不出意外,胤禩将会是未来的皇帝继承人。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胤禩自作孽不可活,犯下严重的错误,那个公推结果自然而然失效。

胤礽的第二次被废即意味着他永无翻身之日,而胤礽的再次被废,与胤禩其实也脱不了干系(不在此赘述),这是胤禩期望看到的结果。

所以说,胤礽再次被废可谓人所不惊,没什么奇怪的。那个公推结果是否有效并启动才是朝野最为关注的焦点。

按照老八胤禩的为人处世,康熙最信任的哥哥福全、近臣李光地都曾对他印象良好,并多次举荐他为皇太子,这位八皇子应该是众望所归。

《请圣祖实录》曾记载了一段史事:二废太子之后,八阿哥曾写信给康熙皇帝,对他说:如今儿臣该怎么做?要不儿臣就装病,免得再有举荐我的事儿。这无疑是胤禩赤裸裸的试探,言下之意是说如今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了,应该启动那个公推结果了,我还有机会么?

康熙皇帝对胤禩的这种试探十分厌恶,于是揭露道:“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请圣祖实录》)

恰遇二废太子当年十一月,康熙皇帝外出打猎,住京北遥亭。胤禩出京祭奠自己的生母去世两周年,完事后住京北汤泉,派人送去康熙打猎用的的几架“海东青”。谁知道,这些“海东青”送达康熙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差不多要死了。康熙皇帝雷霆大怒,认为这是胤禩在故意藐视自己,气得差点心脏病发作。

康熙皇帝借着这件事对胤禩大加指责,说他“不孝不义”,还将他与皇太子胤礽作比较,说:“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胤禩则屡结人心,此人之险百倍于二阿哥也。”

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康熙皇帝以胤禩“行止卑污,凡应行走处俱懒惰不赴”的罪名,停发他及属下护卫官员们的俸禄(《请圣祖实录》)。康熙皇帝表示,废黜胤礽,并不是要立胤禩,他们都不符合储君的要求。

这意味着,胤禩的那个公推结果,也随着“毙鹰事件”烟消云散,八爷党遂遭康熙的打击和清洗,流放的流放,监禁的监禁,死的死。“毙鹰事件”后,虽然还有阿灵阿、赫寿等人积极为胤禩奔走,但是除了胤禩留下的“人心”之外,基本没剩下什么牢固的政治力量。

有人会问,为什么康熙皇帝就没有好好查一查“海东青”出事的具体原因?

这已经成为一桩无头公案,因为没有人有胆子以此来戏弄皇帝断送自己的前程,即或是栽赃胤禩也会因为收买运送海东青的太监难度太大而无法实行。所以,很多人推测,除了康熙皇帝自己之外,没有其他人会做这种掉脑袋的事,这根本就是康熙皇帝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其目的在于打击他十分厌恶的“八贤王”胤禩,推翻一废太子之后那个公推结果。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运送“海东青”的太监管理不善造成的,但是奇怪的是并没有俱事的太监关于运送“海东青”情况的报告。假设,“海东青”是因为运送太监管理不善造成的,也许康熙皇帝正是藏匿了报告,利用这个问题来打击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

尽管要完美完成这件事实在大费周章,但是不管怎么说,胤禩垮了,公推结果没了,这对康熙有意保护的默定继承人还是大有好处的。

而在《雍正王朝》里,“毙鹰事件”发生在康熙六十一年的寿礼上,大将军王胤禵将一块上有“寿”字的天石作为寿礼让鄂伦岱带回北京祝寿,路过八爷府的时候,被老八胤禩给调换了,调换的就是一只死去的老鹰。结果,鄂伦岱呈送寿礼的时候,死鹰从盒子里滚出来,满朝皆惊。

这明显是老十四胤禵和老八胤禩之间的斗争,按照邬思道的说法,康熙皇帝无意传位于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位,所以在此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持政局的稳定,为真正的继承人创造稳定的条件,康熙皇帝未予追究。

《雍正王朝》是戏剧,将“死鹰事件”戏剧化,延长了以老八胤禩为首的八爷党的“寿命”,是为了突出九子夺嫡之战,延续夺嫡斗争的精彩冲突和故事。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似乎更有“咀嚼性”,那就是康熙皇帝对于老八胤禩,为什么采取了“打而不灭”的措施,反而一再加封,直到康熙皇帝驾崩(临死罢黜能员干吏不算)。这和历史上康熙五十一年“毙鹰事件”后,于五十四年获罪,八爷党遭受打击清洗完全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为什么说是康熙对八爷胤禩“打而不灭”呢?

黄河发大水,管理户部失察,对于救灾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措施,除了遭受康熙斥责之外,没有惩罚他。

刑部冤狱案,老八胤禩绕过老十三胤祥,诱骗肖国兴出卖太子胤礽,康熙皇帝直言“其心可诛”,可仍旧加封廉郡王。

《百官行述》是八爷党门下的任伯安一手操持,康熙皇帝洞若观火,却貌似置若罔闻。

八大山庄老十四胤禵伪造太子调兵手谕,说起来,也是出自他八爷党内啊,康熙也没有追究。

再就是这次“毙鹰事件”,老十四胤禵与老八胤禩互作“乱”局,康熙皇帝还是不予追究。

老八胤禩是贤能,也会说话,办事还滴水不漏,相比于老大胤褆,其实阴险得多。但是,老大胤褆在一废太子的时候,就被康熙皇帝永远圈禁了,老十三胤祥侠义光明,也被圈禁。为何阴险之人没事,反倒是胤祥这样的人却换来牢狱之灾呢?

其实说到底,这也是为了保护他心中的默定继承人所为。当西藏叛乱的事件发生后,康熙将八爷党内的老十四胤禵分化出来,让他担任大将军王,挑起八爷党和老十四之间的争斗,转移满朝文武的目光。

这和皇太子胤礽复立的作用类似,只有满朝文武的目光都聚焦在八爷党和老十四身上,那么老四胤禛,作为真正的继承人才是安全的,才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对老八胤禩“打而不灭”的妙用就在于此。可是历史终究不是戏剧,其残酷性要比戏剧严重得多,“毙鹰事件”就是如此。


青灯问史


小雪微鉴:说起康熙爷,恐怕没有人不说他精明干练,“康雍乾盛世”就是在康熙的时候开创的,到了乾隆时期到达了顶峰。但是,人无完人,康熙皇帝的晚年,可是一点也不光彩。“九子夺嫡”这件事在历史上,是一大丑闻,康熙皇帝的污点就是从这个时候发生的,而题主所说的“毙鹰事件”,正好发生在九子夺嫡时期,故事情节堪称在世“狸猫换太子”。

皇位面前,亲兄弟也会变成路人

在康熙皇帝晚年,他自己亲立的太子被自己给废掉了,在众多皇子中,只有胤礽被认为是康熙最可能立储的皇子,可是,当时的胤礽在很多人眼中,年龄尚小,在很多大臣的眼中,胤礽并不是太子最好的人选。

选太子在封建时期可是一件大事,如果选不好,轻则动摇社稷,重则危及统治,所以,康熙皇帝也不敢掉以轻心,胤礽也没有被册封为太子。

而在康熙皇帝大寿的时候,十四皇子在送给康熙寿礼的时候,被八皇子给用死鹰换掉了,结果被康熙皇帝看到以后,龙颜大怒,后来,兄弟二人成为仇人。

九子夺嫡,雍正偷梁换柱,继承皇位

据史料记载,当时康熙立的太子其实是十四皇子,但雍正却偷换概念,把十字改了之后,就成为了第四个皇子,因此,雍正皇帝的皇位得来的也并不光彩。

康熙皇帝光明一生,但是九子夺嫡,还上演了“毙鹰事件”,实在是丑闻一桩,怪不得后世一代不如一代,原来康熙并没有开一个好头。

但话又说回来了,虽然毙鹰事件挺狗血的,就像小说一样,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宫廷皇子争斗事件,但雍正后来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皇子争夺皇位的风险,也算是给自己的父亲一个瞑目的机会吧。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毙鹰事件”,也就是“海东青事件”,是康熙王朝中“九子夺嫡”中的重要环节。这件大事发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这一天,康熙皇帝经过密云县、花峪沟等地,八阿哥胤禩因为这天恰逢生母良妃去世二周年的祭日,因此不能随身跟随康熙皇帝一起通往。故他事先跟康熙皇帝请愿,说明不能随他在旁侍候的缘由,方安心去祭奠母亲。然而,棋差一招,八阿哥胤禩能想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可惜的是他只派了一个太监去跟康熙请假,并未亲自前往道明原因。并且为表他的忠心与歉意,他还亲手挑选了两只上等的海东青派人送予康熙,然而,生机勃勃的两只海东青到康熙皇帝手里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两只奄奄一息的死鹰。




这种晦气的情况让康熙皇帝怒不可遏,认为这是八阿哥胤禩对自己的诅咒,于是乎大发雷霆,马上下令召集其他阿哥们,当着他们的面对八阿哥胤禩进行责言,呵斥谴责八阿哥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数载之内,极其郁闷。胤禩仍望遂其初念,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

虽然说海东青事件是八阿哥胤禩彻底失宠的导火索,但是由康熙皇帝对他的责骂可知这事件是康熙皇帝对他彻底失望的“最后一根稻草”。八阿哥胤禩一直以来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早就引起了康熙皇帝的严重不满,可康熙皇帝念在父子之情的份上并未对他做出极其过分的处罚,如今两个奄奄一息的海东青让康熙皇帝受不住了,勃然大怒,直接向众人宣布八阿哥胤禩就此被踢出了“九子夺嫡”这一轮游戏。

怒发冲冠的康熙皇帝还跟八阿哥胤禩断绝父亲之情,道“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还对他做出了几个很差的评价“行止卑污,凡应行走处俱懒惰不赴”、“胤禩之险,实百倍于二阿哥也!”,并且停他本人及属官俸银俸米、执事人等银米。因此,八阿哥胤禩棋差一招,就满盘皆输,从此一病不起,再也没有机会参加夺嫡大战了。



有的人推测海东青事件是有人陷害八阿哥胤禩,不过康熙皇帝并没有查明此事,反而是将计就计,就此休了八阿哥胤禩的夺嫡之心,但是谁知道真假呢?毕竟我们都不是康熙皇帝肚子里的蛔虫。不过他想打击八阿哥胤禩和他背后的八爷党这一事所言不虚,乃是实情。


瀚海说史


高手过招,比试的往往不是谁的招式更高明,而是谁犯错更少。朝堂之上的皇子以及臣子,谁先失误,谁就提前出局,失误少才能笑到最后。康熙晚年,胤禩的一次失误就曾让其夺嫡之路变得前途无“亮”。

《雍正王朝》中,在康熙的万寿节上,发生过一次“毙鹰事件”。该事件由胤禩操作,他将胤禵送给康熙的天石调包成死鹰,目的是搅乱朝局,然后混水摸鱼,夺取皇位。可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康熙稳住了局面,并未给胤禩可趁之机。

无独有偶,历史上也出现过一次“毙鹰事件”,而且当事人同样是胤禩,造成的后果也很严重,但情节比《雍正王朝》更诡异,主谋是谁至今也是未解之谜。

历史上“毙鹰事件”发生时的前前后后

康熙废胤礽后,曾公开议立太子,结果胤禩得到朝堂大多数人的拥护。对于胤禩,康熙深知他“柔奸成性,妄蓄大志”。这个票选结果让康熙大感意外,与他默定的人选也不符,无奈之下只好出尔反尔。

事后,康熙对诸臣保举胤禩为太子之事耿耿于怀:“惟于兹事,忿恚殊甚,务必追其根源。”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康熙召来侍卫内大臣、满汉大学士、尚书等人,当场追查举荐胤禩的“首倡之人”。经康熙一再追究,有人供出由领侍卫内大臣浑德先发言保举胤禩。康熙立即批示:

“朕知之矣!此事必舅舅佟国维、大学士马齐以当举胤禩喻于众,众乃畏惧伊等,依阿立耳——《清圣祖实录》”

又经追查责问,证实是由马齐暗中串联。于是,康熙将马齐交胤禩看押;马齐之兄李荣保按律枷责,由胤禩审问;其弟弟马武以及家族中其他在京任职人员均被罢官。此外,佟国维也受到康熙的严厉责斥。康熙此举,意在敲打胤禩,你不是和马齐关系好吗,那我让你亲自审问他。

胤禩虽然受到打击,但影响力依旧不容小觑,争夺皇位的竞争力还在。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胤禩还陪同康熙出游好几次,但后来的“毙鹰事件”,却让他一蹶不振。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准备前往热河度假。这次巡游,正逢胤禩母亲良妃去世两周年的祭日,他要前往祭奠,因此并未随行。

胤禩祭奠完母亲后,也没有忘记塞外的康熙,他派遣太监带着礼物(两只猎鹰)去给康熙请安,并表示在汤泉等候父皇回京。谁知等康熙收到时,两只猎鹰已经奄奄一息。

康熙极为愤怒,认为胤禩在诅咒他快点死,一时“心悸几危”。他当即召来诸皇子,责骂胤禩“系辛者库所生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人品不肖、结党营私等等。

胤禩得知“毙鹰事件”后,更加密切地关注康熙的动态,并买通太监冯进朝等人,在康熙营帐前探听消息。康熙对此深表担忧:

“日后必有行若狗彘之阿哥仰赖其恩,为之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者。若果如此,朕惟有含笑而殁已耳——《清圣祖实录》”

并表示“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这句话,彻底将胤禩打入夺嫡“冷宫”,也宣告他彻底与皇位无缘了。

“毙鹰事件”的嫌疑人

胤禩在送鹰前已经被康熙刻意压制过,要夺嫡肯定要想办法挽回圣心,他没有任何理由与动机,给康熙送死鹰。何况,以他的智商,也不会故意去刺激康熙。这件事的发生,有四种可能:

一、对手故意给他挖坑。当时,所有人都知道胤禩有实力,正在角逐皇位,但争夺皇位的不止他一人。胤禛、胤祉等人为了上位,指使别人用点拿不上台面的小伎俩打击胤禩,也是可能的。

二、队友故意陷害。胤禩夺嫡时,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几兄弟抱团取暖。内部争斗的残酷性,丝毫不亚于外部争夺。胤禩集团的九爷、十爷以及胤禵,面对皇位的诱惑,恐怕也非铁板一块。内部只要有一个人动了歪心思,对胤禩的危害更大。

三、康熙故意小题大做。胤禩结党营私,实力强大,心怀叵测,康熙对其早就不满。为了彻底断送其妄念,或者给其他皇子清理障碍,康熙有可能是借小题发大怒。

四、保管措施不当导致鹰奄奄一息。即使利用现代物流技术,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何况是古代。鹰在运输途中,喂养不善或者包裹过严,都有可能出事。

秋媚说:朝堂之上,波诡云谲,在利益面前,对手与队友并不绝对,甚至可以相互转化。“毙鹰事件”是胤禩争夺皇位的“滑铁卢”,他成了最大受害者,其他阿哥也因此少了一个有力竞争者。


秋媚读史


《雍正王朝》的剧情:康熙执政六十年时举行千叟宴,在宴会上颚伦岱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礼物:这是坐镇西北战场,又是圣心眷顾的十四阿哥胤禵千里送来的一颗天外陨石,上面清楚可见一个“寿”字。

这礼物在康熙六十八岁大寿,又是普天同庆的千叟宴上出现,自然是意义特殊,满堂瞩目,也得到了康熙亲自下去迎接的殊荣。可是盒子一打开,里面却没有什么“神石”,而是两只死去的鹰,把康熙气得半死,差点在宴会闹出一场血案。

这就是有历史原型的“死鹰事件”,也称为“毙鹰事件”,和电视剧不同的是,“毙鹰事件”发生于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当时康熙正在热河巡视,本该随驾从行的八阿哥胤禩因为是母亲卫氏去世两周年的祭日而没有一起去,就派了太监送了两只海东青鹰去献给父亲,并表示自己会在回驾途中迎驾,然后一起回京。结果当鹰送到了康熙手上时却已经是奄奄一息,也气得康熙大骂胤禩,连带他母亲也骂了,还说出了“父子之情,恩断义绝”的狠话。



“毙鹰事件”是历史疑案,真相扑朔迷离

我个人相信,胤禩是不可能会送死鹰给康熙的,因为没这必要,电视剧里胤禩故意把陨石换成死鹰一事,最主要的是趁着康熙身体不好的时候,火上加油刺激一把康熙,最好把他气死,自己趁乱夺权,再不济把他气倒,自己也可以加快夺权的步伐。

而正史上,在康熙五十三年的时候,康熙皇帝的身子骨还很硬朗,胤禩也不是傻子,不可能会在康熙无病无恙的时候,用这样的蠢招来达到气倒康熙,自己夺权的目的,所以胤禩是不会故意送死鹰的。

目前关于这桩悬案的说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鹰被换了,一个是鹰是正常死亡,有可能是保护措施没做好导致的。当然第一个说法很难自圆其说,像换死鹰给皇帝这样的大事,稍不留意就是灭门大祸。

虽然胤禩是让太监送去,接手送给康熙的也是太监,可太监也不是就不怕死。要是康熙彻查起来的话,碰过鹰的人无一幸免,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接手的人都会仔细查看鹰的状况,确保无误后再献给皇帝,不可能会发生“接手时是好的,送到康熙手上就是死的”这样的情况。

在当时要想买通一连串接手人,让他们一起合谋冤枉胤禩也不太现实,谁敢保证康熙就不会查,直接就把矛头指向胤禩呢?只要其中一个环节接手人泄了底,那幕后主使也得被揪出来,这事风险太大,所得利益又太少(此时太子被废,八阿哥胤禩夺嫡无望,康熙看重的是十四阿哥胤禵,黑手的目标应该是胤禵,而不是失去圣心的胤禩),所以死鹰也不太可能是被人换了。

至于第二种说法也让人很难满意,当时虽然十一月的寒冷季节,可海东青本身就是出生于严寒的辽东,而要进献给皇帝的海东青,那保护措施自然也得是最高等级,加上太监、官员的重重把关、照顾。海东青因为保护措施不好而死去的结论虽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


既然这样,“毙鹰事件”的真相到底如何?

从上面我们知道:海东青在运输途中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但是它们在送到康熙手上确实是快断气了。对于这种情况,唯一解释就是:这“毙鹰事件”是康熙亲自谋划的,因为在当时只有他一人有机会和动机做手脚。

先说机会,康熙是皇帝,他有无数个机会可以把鹰弄死,或者是死鹰换活鹰,甚至鹰可能本来就是活泼乱跳,可康熙就故意把它说成死的。反正谁也不敢质疑皇帝的话,皇帝说是死的,那它就是活着也是死的。

以康熙当时如此恼怒的程度来看,不说兴起大狱吧,至少彻查此事也是必要的,可康熙就是没查这案子,只是把胤禩骂了一顿,停了他的俸禄和粮米而已。原因就是:这案子是康熙犯的,所以他才不会去查。



再说动机,康熙五十一年(毙鹰事件前两年)刚发生了康熙二废太子的事件,此事件中还包含着一件大案:康熙五十年的“托合齐会饮案”,托合齐是康熙大舅子、十二阿哥胤裪的舅舅,康熙四十一年出任九门提督(看过清宫剧的人都知道,这个职位对清朝政权的重要性)。

康熙五十年,二废太子之前不久,康熙收到消息:刑部尚书齐世武、九门提督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在家中宴会,期间讨论了储位问题,似有图谋不轨的迹象。康熙听后大怒,下令捉捕宴会众人,还派了数位皇子去查抄他们的府邸,搜罗罪证。之后二废胤礽,圈禁于府里,当事人托合齐在狱中死去,被康熙皇帝开棺戮尸、挫骨扬灰,不许任何人收葬,康熙皇帝对宗室如此狠毒,这是唯一一次。


太子被废后,储君之位空虚,对于已经习惯了有五十年太子存在的朝廷来说实在是不适应,官员们纷纷上表再立太子,以康熙第一次废太子后群臣的立场来看,他们第二次推荐的人选无疑还是那位声名远扬的八阿哥胤禩。这就是康熙陷害胤禩的动机。

胤禩在一废太子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统治,那时候的康熙还能靠着再立太子来打压胤禩,可二废太子后,胤礽已经不可能再被康熙复立,而立其他人则群臣不服,不立群臣又总是打骚扰电话,让康熙烦不胜烦。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安个罪名(毕竟皇帝也不可能毫无理由地就把皇子给办了),把群臣拥戴的那个人给一巴掌打倒,打得他在地上起不来,这样的话,既可以不立太子,又免得群臣老是骚扰,胤禩就这样栽在自己老父亲的手上,再也翻不了身。

康熙是皇帝,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涉及到权柄的时候,别说大舅子,就算是亲生儿子都不能留手,可康熙又是一个老父亲,“毙鹰事件”这场无妄之灾不久后胤禩就得了重病,病好后康熙就把之前停了胤禩的银粮还给了他,也让他开始负责一些政事。不过对于群臣依旧上表立胤禩为太子的建议,康熙还是一律驳斥,原因嘛,自然还是那场康熙一手策划的“毙鹰事件”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在大清王朝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令人费神的事件。其中有一个“毙鹰事件”,就反映了大清王朝政坛上的腥雨血风、生死博弈……


“毙鹰事件”背景

为了缓和皇子们觊觎皇位的矛盾,康熙在第一次废除了二阿哥胤礽的太子之位后不久,又把胤礽扶了起来,理由是现今还没有更合适的储君。然而,康熙再立胤礽并没有平息暗流涌动的皇子夺嫡的情势,反而让他们争夺储位的斗争愈演愈烈,从而导致了皇太子胤礽的第二次被废。

一废太子后,康熙曾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推举过太子,但结局令人匪夷所思。

公推过程中,大家把康熙的八皇子胤禩视为主要目标。上书房大臣马齐、康熙的老丈人佟国维等重量级大臣,都瞩目于胤禩。就连康熙最信任的哥哥福全、近臣李光地都倾向胤禩,并多次向康熙推举荐他。



但是,康熙认为胤禩少不经事、“获罪过(张明德案件)”,而且是“辛者库贱妇所生”,因此不合格。推举之事过后,康熙对大臣们举荐胤禩为太子的事很是不满:“惟于兹事,忿恚殊甚,务必追其根源。”

经过探查,康熙得知领侍卫内大臣浑德率先保举了胤禩。康熙为此批示说:

“朕知之矣!此事必舅舅佟国维、大学士马齐以当举胤禩喻于众,众乃畏惧伊等,依阿立耳”(《清圣祖实录》)。

最后证实,大学士马齐一直在暗中为胤禩张网联系。于是,康熙将马齐和他的哥哥李荣保抓捕并交给胤禩看管、审讯;马齐的弟弟马武及家族中的其他在京任职人员都被罢了官。康熙这么做,意在敲打胤禩——既然马齐是你的人,那我让你亲自审问他。同时,康熙的丈人佟国维,也被康熙严加训斥。

胤礽的第二次被废,意味着他政治生命的结束。大家对胤礽的再次被废,好像早就有数,认为很正常。并且大都认为,如果康熙不再立太子或者不否定那个公推胤禩的结果,那么康熙崩逝后,胤禩就很可能成为下一代皇帝。



因此,《清圣祖实录》曾有过这样有趣的记载:太子胤礽再次被废之后,胤禩试探康熙:我现在该怎么办?要不我就装病吧,免得再有人举荐我。话外音是,胤礽又被废了,那个公推我的结果还算数吗?康熙对老八的这种“机智”十分厌恶,于是回怼他说:

“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

胤禩关注曾经有过的“公推结果”,朝廷上下的很多人也在关注那个“公推结果”。这让康熙非常不舒服,甚至是怒火中烧。由此可见,康熙心目中的储君人选,不是老八!

那么,众望所归的八皇子不合格,谁合格呢?

毙鹰事件

胤礽被废的当年(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帝在前往热河巡视,胤禩因出京祭奠自己去世两周年的生母,没有随侍康熙,也没有到康熙的行在请安,只派了个太监到康熙处禀明了原因,并给康熙捎去了两只上等的雄健的“海东青”。但是,康熙收到的却是两只奄奄待毙的猎鹰。

于是,康熙龙颜大怒,认为这是胤禩在藐视自己、诅咒自己,气得差点犯了心脏病(“心悸几危”)。在各位随驾的皇子的面前,厉责胤禩:

“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数载之内,极其郁闷。”

并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康熙又评价胤禩“行止卑污,凡应行走处俱懒惰不赴”(《清圣祖实录》)。



康熙的这些表态发言表明:废黜胤礽,并不是要立胤禩,他们都不是合格的太子人选。那么,胤禩念念不忘的那个“公推结果”,也就随着“毙鹰事件”的发生消于无形了。随之而来的是“八爷党”的人被清洗的清洗、流放的流放、监禁的监禁、死的死。虽然还有阿灵阿等人时不时地为胤禩呼吁几声,但已然是强弩之末,无济于事了。

事件析辩

康熙是如何查证“毙鹰事件”的?无从得知。根据史料看,康熙好像没怎么调查它,为什么?

有关人士分析说,不可能有人胆敢通过这样恶毒的手段来戏弄至高无上的皇帝——断送前程事小,丢掉身家性命事大啊!因此,“毙鹰事件”极有可能是康熙大帝自编自导自演的独幕剧,其目的在于否决那个“公推结果”,让胤禩不再抱什么幻想,让众人不要再影响他培养自己心仪的接班人。

当然也有一些其它的说法:

  • 其一,拉拢收买负责护送“海东青”的太监,进而栽赃诬陷胤禩。此举难度系数太大,恐怕无法实行。如当时胤禩虽有实力角逐太子之位,但争夺储君的不止他一人,胤禛、胤祉等也欲上位,因而暗中使坏;胤禩集团内部出了问题,九爷、十爷等禁不住皇位的诱惑,有人动了歪心思,等等。但这些稍加分析,都禁不住推敲,谁敢在精明的康熙面前耍把戏?即使耍了又怎能善终?

  • 其二,护送“海东青”的太监没有看管好。但是,事发后朝廷并没有关于护送太监因失职被查处等方面的情况通报。如果确实是护送太监造成的,而又没有什么说法,那恰恰说明康熙皇帝隐匿了真相,利用了这一偶发事件,故意小题大做,以打击胤禩及为他呐喊助威者。

但是,康熙皇帝对于老八胤禩,并没像处置大阿哥那样绝情,而是采取了“打而不灭”的措施,一边不断打,一边不断宽容、加封,直到崩逝。黄河发大水,胤禩管理的户部没能及时应对,康熙只是斥责了他,并没有惩罚他;刑部冤狱案,胤禩诱骗肖国兴出卖太子胤礽,康熙皇帝直言他“其心可诛”,可仍旧加封他为廉郡王;《百官行述》一事是“八爷党”门下的任伯安一手运作的,心明眼亮的康熙皇帝对此却置若罔闻,等等。

舐犊之情?还是另有隐情。真正的用心可能是保护他内定的继承者。只有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胤禩集团”身上,大清王朝的真正储君才会得到最佳的保护,才能在他百年之后顺利登基。可谓用心良苦!

帝王之心,深不可测;宦海斗争,云诡波谲。

参考文献:《清圣祖实录》等


校书郎工作室,叁月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