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历史上朱元璋的童年都经历过什么,你怎么看?

历史一书生


元朝末年,黄河决口,“铁锅”皇帝和“脱脱”丞相商量出一个妙计,那就是“以改兼赈”。实际上当时的朝政太腐败了,根本就不适合大规模的调动民工,果然后来就出事了,聚集在黄河岸边的十几万民工,每天被逼着干活还填不饱肚子。最后被一句“石人一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绑架”,从此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正式拉开帷幕。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又在做什么呢?

这就得从二十几年前谈起了……

这个朱元璋啊,小时候实在是太苦了,中国历朝历代就没见过身世这么惨的人能当上皇帝!

哦,那时候的朱元璋还不叫朱元璋,他是后来参加起义军之后,才改名叫朱元璋,那时候他叫朱八十八,也就是朱重八。

这个元朝统治下的汉人啊,命运实在是凄惨,作为三、四等公民,除非是考取了功名或者是读书人,其他的老百姓很多连个名字都没有。当然,并不是元朝有规定,汉人必须用数字起名,实际上很多人文化水平有限,甚至连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也就不在乎名字好坏了。

那时候的父母给孩子起名字,往往有这么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把夫妻俩的年龄相加,再冠上一个姓,就是名字,比如朱元璋的曾祖叫朱四九,朱四九的哥哥叫朱四五。据杨角风考证,这哥俩岁数应该相差两岁,起名规则就是父母年龄相加后加一个姓氏。

第二种就是根据出生年月来命名的,比如朱元璋的祖父,叫朱初一,极有可能就是某年某月初一出生。定了老大的名字后,后面的就按照初二、初三往下排了。有人说朱重八是因为八月初八出生,才叫朱重八的。实际不然,查了一下朱元璋的生平,他其实是九月十八出生的,他起这个名字实际上是排名老八所致,因为他的哥哥们叫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

第三种原因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很多姓名不是老百姓自己起的,是上户籍的人给起的。比如很多村子涉及一个宗族,一个姓氏的,你家生了一个孩子,排到了新生儿第57位,于是起名某五七,你哥哥家随后也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某五八,依次排下去。

不仅仅是朱重八如此,从小跟着他玩到大的汤和啊、徐达啊,他们家也是这种情况。比如汤和,他曾祖父叫汤五一,祖父叫汤六一,爹叫汤七一,按理说他应该叫汤八一,整个家庭把劳动节、儿童节、建党节都起完了。甚至后来跟朱元璋争夺天下的陈友谅、张士诚,其实也是后来起的名字,原名一个叫陈九四,一个叫张九四,看来“尾号”是四的人,跟朱元璋天生死对头啊。

我们看明史,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朱元璋后来变成那个样子?其实这跟他小时候的经历关系很大,可以说是那时候留下的病根,按照明史记载,朱重八一家是外来户:

“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

最早的时候,他的祖父是淘金者,其实跟军户啊,工户啊,农户啊,意思差不多,就是他家是负责淘金的,按月上缴黄金,后来交不上了,变卖家产买黄金,最后逃荒到了盱眙县,朱元璋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毕竟是逃荒来的,家庭贫穷,没有土地,靠给地主种地和放牛为生,主业是要饭。可以说这个家庭虽然贫穷,但是也不至于活不下去,朱重八就是在给地主放牛中长大,跟他一起长大的还有一群同样贫穷的小伙伴。

在放牛过程中,朱重八实际上是小伙伴们的头,他们也玩“过家家”,不同于传统“过家家”,他们玩的是扮演皇帝的游戏。朱重八往往扮演的就是皇帝,曾经幻想着某一天让自己的这些小伙伴都能吃上大饼,吃上馍。

某一天,小伙伴们又饿的不行,朱重八一拍胸膛,保证大家都吃上肉,于是把地主刘德家的牛犊给宰了一个。完事后,还把牛尾巴插进了石头缝里,嘱咐大家要说牛犊进了石头缝不出来了,可想而知,刘德又不是傻子,赶走了朱重八。

到了朱重八十六岁的时候,他们家团聚了,父亲虽说是地主家的佃户,实际上主业还是要饭,这一年,他们经历了短暂的团聚,可是随之而来的就是灾难。

这一年,安徽、河南一带闹旱灾、蝗灾,同时伴有瘟疫出现。蒙古人,四方征战,曾经把整个地中海都囊括了进去,但是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个恶魔,那就是黑死病。有很多学者认为,元朝实际上是亡于瘟疫,也就是黑死病,至于朱重八的老家当时爆发的是不是黑死病,无从得知。

元朝治理瘟疫还是比较“科学”的,他们选择了隔离的方式防止瘟疫蔓延,正是由于这项措施,导致了最悲惨的一幕。那就是朱重八家,叫花子都失业在家出不去了,天底下有这样的事吗?

朝廷应该也有赈灾粮,可惜他们知道瘟疫的厉害,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发放到每个人手里,这样自然就存在吃拿卡扣,分到朱重八家,啥也没有了。半个月内,朱重八的父亲饿死,大哥饿死,母亲饿死,就剩下朱重八和二哥了,怎么办?

实际上这个时候,朱重八的小伙伴像汤和啊,徐达啊,周德兴啊,都跑了,自谋生路去了,朱重八自然也不能坐以待毙。

他家这时候穷到什么程度了?

别说棺材了,连埋父母的地都没有,有一个邻居见他们实在可怜,给了一块坟地,后来朱元璋登基后,还把这个邻居封了侯。据说当时朱重八哥俩把父母尸体抬过去后,累得喘气,结果晴天霹雳,大雨倾盆,再看父母尸体,已经陷入了泥中。

走投无路之下,朱重八跑到了皇觉寺当了和尚,不要以为人人都能当和尚,那个年代和尚也不是随便能当的。

正所谓:

“乱世道士下山平祸,和尚禁闭庙门。盛世道士封山闭门,和尚出庙敛财。”

此时正是乱世,皇觉寺也不是随便开门的,所谓的朱重八出家当和尚,不如说是皇觉寺的和尚们雇佣了一个小工。

对于朱重八来讲,寺庙简直太好了,至少能管饭啊,虽然对待他也不公平,但总比在家里等饿死要强。实际上打杂也没有打几天,皇觉寺就断粮了,毕竟乱世之下,又有瘟疫,本来给寺庙种地的佃农也死的死,逃的逃,香火钱更是没有指望。

在这种情况下,方丈以“岁歉不足给众食”为由,打发了一部分人去化缘,说的好听点是化缘,说的难听点,就是要饭。

也正是这三四年的要饭生涯,酿就了朱重八艰苦卓越的本质,与此同时见识到了世面,学到了知识,为后来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元朝已经岌岌可危,明教、白莲教、弥勒教遍地,朱重八也就是在要饭的过程中加入了明教,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加入个组织,对乞讨有利啊。

再后来的朱重八又加入了起义军,并重新起名为朱元璋,不过那已经是青年后的朱元璋了……

我是说书人杨角风,换种视角看明史,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朱元璋小时候是给地主家放牛的,有一次他给地主放牛的时候打个盹,拿个棍子放到身上摆了两个字天子一个道士看了说这孩子以后了不得能有大作为,后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出家当了和尚直到后边还俗参加了红巾军,直到最后当了皇帝。


潇洒的小雨


朱元璋祖上几代都是农民,专门给地主家打工,文化知识也是基本不存在的。朱元璋是家里第四个儿子,他的出生带给家庭的并不是开心而是烦恼。因为这时候,朱元璋的家庭里面已有多个孩子,对于是农民的朱家父母而言,解决温饱就成了最大的问题。他们没有别的赚钱门路,不会做生意,也没有田地,只能在地主家赚点工钱,平时竭尽全力也仅仅能维持温饱。而小小的朱元璋本应该受到爱护,但是为了生存,很早就开始替地主刘德放牛了。历史中的大人物,大多从小就志向远大,但朱元璋不同。他从小唯一的愿望可能就是能够吃一口饱饭而已。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那一年朱元璋十六岁,正是“吃长饭”的年纪。可就是这一年,让他无比深刻的感受到了饥荒和灾难。从春天开始,旱灾、蝗灾和瘟疫,就疯狂的在朱元璋的家乡濠州肆虐。当时社会吏治腐败,朝廷赈灾的物资根本没办法完整的送达地方。不到半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大侄以及母亲就先后去世,家中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走投无路的朱元璋不得不去乞求地主刘德,希望刘德能够大发善心为他的亲人施舍一块小小的坟地,但刘德非但没有大发善心,还将他怒骂后赶出了家门。幸而,善良的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就这样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亲人草草地安葬在了刘家的土地上。灾难的惨痛,富人的无情,穷人的慈悲,都在年少的朱元璋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导致他幼小的心灵开始变得冷酷,价值观里也深深埋下了痛恨贪官和仇视富人的种子。

后来,为了活命,朱元璋被迫和大嫂、二哥、侄子分离,开启了各自逃命的生活。朱元璋为了有口饭吃,选择去皇觉寺当了和尚。起初,朱元璋以为寺庙里的和尚都是那种普渡众生、慈悲为怀的人,然而进去以后他才发现,这些和尚和地主刘德并没又什么区别,他们都是徒有虚名,不仅不烧香不念佛,还让朱元璋干寺庙里又脏又累的杂活。为了混口饭吃的朱元璋,不得不承受着这一切。然而,饥荒实在太过严重,没过多久,寺庙里的粮食也撑不下去了。朱元璋只好出去乞讨,虽然这对朱元璋来说这是一件及其没有尊严的事情,但出于他求生的本能,他不得不拉下尊严去敲开一扇又一扇门,渴望每一扇门背后递来的都是粮食,而不是无情的冷眼与嘲讽。

朱元璋的年少生活就是在饥饿、痛苦、斥责、打骂、流离失所和煎熬中度过的。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希望。好在苦难往往孕育着奇迹,无尽的灾难,刻骨的伤痛,残酷的现实,以及挣扎在死亡边缘求生的蹉跎岁月,都变成了磨砺宝剑的沙砾,越痛越锋利。少年时与众不同的经历,注定了朱元璋将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君主。他一手建立的朝代也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具个性朝代——大明王朝。


邓海春


在《朱元璋传》里,记载了朱元璋童年,少年时候的几段故事,一一分享给网友。

史书上说朱元璋阴狠、冷峻,我们从他的童年、少年经历中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缘由。

元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时,朱元璋生,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

用几个词来形容他的童年经历,就是贫困潦倒,人小鬼大,敢做敢当,尝尽苦难。他放过牛羊,在寺里做过小沙弥,当游方僧四处漂泊。




朱元璋从小贪玩撒野,爱出主意,支使人,又是小儿子,父母哥嫂都宠着些,兼之有点小聪明,看事情比别人准,也来得快,打定主意要弄成什么,一定要做到,也常常做到,伙伴们都服从调度,在伙伴中很有威信。

(1)小时候替地主看牛放羊,最会出主意闹着玩,同年龄的,甚至大几岁的孩子都习惯听他指挥。

最常玩的一个游戏是做皇帝,虽然光着脚,一身蓝布短衣裤全是窟窿补丁,他却会把棕树叶子撕成丝丝,扎在嘴上做胡须,找一块车辐板顶在头上当平天冠,弄一条黄布包袱披在身上,土堆上一坐,自己做起皇帝来了。捡一些破木板,让孩子们毕恭毕敬地双手拿着,当作朝笏,一行行,一排排,整整齐齐地三跪九叩头,同声喊“万岁”。

(2)小时候,朱元璋给田主家放牛,有一天,他忽然饿了,时候早,又不敢回家,怕田主骂。一同看牛的周德兴、汤和、徐达许多孩子也都嘴馋起来了。大家越说饿,真的肚子咕噜得越凶。其他孩子都在想象吃什么,个个嘴都说得流涎。只有元璋敢去做。


他牵过一头花白小牛娃,放牛绳捆住前后腿。周德兴看了,赶紧抄着斫柴斧子,当头就是一斧。汤和、徐达也来帮忙剥皮割肉。别的孩子们捡烂柴树叶子,就地生起火来。一面烤,一面吃,个个眉飞色舞,兴高采烈,不一会儿,一头小牛娃只剩一张皮、一堆骨头和一根尾巴了。这时太阳已经落山,山脚下村子里,炊烟袅袅在半天空,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可是吃过的牛,怎么交代?

大家都面面相觑,想不出主意,担不起罪过。都互相埋怨、乱成一团,元璋一想,主意是自己出的,责任也该担起来,一拍胸脯算我的事。也真亏他想,把皮骨都埋了,把小牛尾巴插在山上石头空缝里,说是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只留下尾巴,拉了半天不出来。孩子们齐声说好。当天晚上,元璋挨了一顿毒打,被赶回家。虽然吃了苦,丢了饭碗,但深深得到孩子们的信任,大家都甘心当他作头脑。

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朱元璋人小鬼大,有胆有识。



家徒四壁,父母双亡,无奈进寺,做了小沙弥。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的人民遭受了苦难——旱灾,蝗灾,加上瘟疫。

钟离太平乡的人,接二连三地病倒。一个村子里一天死去了几十个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太平乡数得出的十几个村子,人烟寥落,鸡犬声稀,显出一片凄凉黯淡的景象。

朱元璋的家在就太平乡孤庄村。父亲朱五四,官名世珍,父亲是老实本分人,搬了一辈子家,从泗州盱眙县迁到灵璧县,又迁到虹县,到五十岁时又迁到钟离东乡,住了十年,活不下去,再迁到西乡,四年前才搬到这孤庄村来。朱元璋跟着父亲,不停地搬家,但是日子一点没改变,从来都是那样贫困。

一大家人,不过半个月,死了三口。五四64岁了,四月初故去,三天后,大儿子重四(学名兴隆)也死了,到二十二那一天五四的老伴陈二娘又死了。三哥重七(兴祖)给人家招了上门女婿,给家里省一张嘴。

偏又时运不济,二嫂三嫂先后病死,大侄儿和二房的孩子都夭折了,大姊嫁的王家满门死绝,嫁给李家的二姊也死了,姊夫带着外甥保儿逃荒,不知去向。偏偏今年又闹瘟,一家三口都被瘟神带走了,偌大一个人家,只剩大嫂王大娘和二侄文正、二哥重六和元璋自己了。

二儿子重六和小儿子元璋(原名兴宗,小名重八),眼看着大人一个个倒下,请不得郎中,抓不得药,急得只能相对痛哭。

尤其为难的是:家里没有一贯钞、一钱银子,买不了棺木,更谈不上坟地。田主呢,连施舍佃户一块埋骨之地都不肯。同村人刘继祖不忍心,慨然舍了一块地。两兄弟磕头谢了,坟地解决了。衣裳呢?棺椁呢?还是没办法。只好将就把几件破衣裳包裹了,抬到坟地草葬。两兄弟一面抬,一面哭,好容易抬到了,还未动手挖坑,突然间风雨交加,雷轰电闪,整个天像塌下来似的。两兄弟躲在树下发抖,约够一顿饭时,天霁雨晴,到坟地一看,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脚下土松,一阵大水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恰好埋了尸首,薄薄的一个土馒头,俗话叫作“天葬”。



三十五年后,朱元璋写《皇陵碑》时,还觉得伤心:“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殽浆!”

父母的大事虽了,过日子呢?没留下一寸土、一颗米,元璋饿了些日子,到处找零活做。谁知大户人家都已逃荒逃瘟去了,贫民小户自己都在挨饿,怎么雇得起人?他到处碰壁。

剩下四口人,粮食一颗也没有,只好吃草根树皮,吃了一些日子草根、树皮、糠屑、观音土,半饥半饱,一筹莫展。大嫂带着侄儿回娘家去了。二哥一样地饿,也没主意。从四月一直待到九月,半个年头了,还计较不出一条活路。

蝗虫越来越多,日子久了,连草根树皮都吃完了,再也撑不下去,和二哥商量如何是好。

回过头再看看有没有可以投靠的亲戚。

伯父一家,近年已衰落得不像样,几个哥哥侄儿先后去世,只剩一个四嫂在守寡,看光景也投奔不上。

外祖父陈公很长寿活到99岁,外祖父只生了两个女儿,大的嫁给季家,小的就是母亲;过继了季家大表兄做孙子,外祖父死后,这些年也没有和季家来往,料想这年头,景况也不见得会过得去。


元璋想来想去,竟是六亲都断,天地虽宽,无处投奔,前后左右,四面八方,无路可走。

二哥想想只有远走他乡,各奔前程找活路去。兄弟俩相依为命,舍不得分开,抱头痛哭。

隔壁汪老娘看着重六不放心小兄弟,提醒当年五四公不是在皇觉寺许了愿,舍朱重八给高彬法师当徒弟吗?如今何不一径当和尚去,一来还了愿,二来总有碗淡饭,不比饿死强?二哥想想也是办法,这事就此定了。

原来元璋少时多病,才生下三四天,不会吃奶,肚子胀得圆圆鼓鼓,险些不救。五四公做了一个梦,梦里觉得孩子不济事了,怕是命硬,也许只有佛菩萨救得下,索性舍给庙里吧。一径抱着孩子进一个寺,寺里和尚一个也不在,接不着头,又抱回来。忽然听见孩子的哭声,梦醒了,孩子真在哭,妈妈在喂奶,居然会吃奶了,过几天,肚胀也好了。长大后还是三天风、四天雨,啾啾唧唧,病总不离身,父母着了慌,想起当年的梦,才真的到寺里许了愿,给元璋舍了身。



汪大娘和他的儿子汪文替元璋预备了香烛,一点礼物,央告了高彬法师。九月里的一天,皇觉寺多了一个小沙弥,长老添了小徒弟。朱元璋剃光成葫芦头,披上一件师父穿烂的破衲衣,从此是佛门弟子了。


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煮饭、洗衣、念经,是日常功课。见人叫师父、师兄、施主,连称呼也改了。

朱元璋年青力壮,正是使气力的时候,高彬长老便收留了他。朱元璋没有受过戒不能算和尚,照寺院规矩叫小沙弥。至于真正要讲佛学、弄经典、说道理,朱元璋那是不行。

一到皇觉寺,朱元璋除了做和尚的徒弟之外,还兼了两个差使,一个是长老家的小厮,一个是长工的打杂。事情多,闲气也就多,日子久了,堆满一肚子火气,时刻要发作,却又使劲按住,为的是吃饭要紧,闹决裂了没去处。就是在皇觉寺,朱元璋养成了坚忍的性格。



●凤阳城。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他登基后在凤阳修建了“大明中都皇城”,并在城门上题字“万世根本”。



●龙兴寺铁塔。该寺前身为皇觉寺,是朱元璋出家的地方。



游方僧四处化缘

皇觉寺是靠租米过日子的,这一年灾情太大了,收不到租,几百年的古寺第一回闹饥荒。朱元璋当沙弥才满五十天,无奈又得被打发出去化缘。一顶箬帽,一个木鱼,一个瓦钵,背上拳头大的包袱,硬着头皮,离开了家乡。




说游方是和尚的话,俗语呢,就是叫花——见大户伸手要米要钱要饭,也叫化缘。大户人家多半养狗看门,狗有种德行,专咬衣衫破烂的穷人。为着不让狗咬,离大门几步使劲敲木鱼,高唱佛号。

化缘的还要学会说谎话,明明是钟离皇觉寺的,偏说是峨眉山金顶寺,天台山国清寺,普陀什么寺,反正和尚没有籍贯,无从查对;再说一套大殿翻修、菩萨开光或者装金,递上化缘簿,多少是一笔财喜。

朱元璋虽然只住了两个月庙,成天听的是这一套,见的也是这一套,不会也会了。

朱元璋听人说,往西汝州一带,年岁比较好,反正只要有饭吃,不管什么地方都可去。就往南先到合肥,转向西,到固始、光州、息州、罗山、信阳,北转到汝州、陈州,东返由鹿邑、亳州到颍州。

游来游去,只拣繁华富裕的地方,穿城越村,对着大户人家敲木鱼。软化硬讨,受尽了人生的辛苦,走遍了淮西一带名都大邑,熟识了每一条河流,每一个山脉的地理,尤其是人情、物产、风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炼了坚强的体力。

这时期的景况,用他后来写的《皇陵碑》的话:

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文字虽然极拙劣,感情却是很真挚的。一直到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在外要了三年多的饭,朱元璋重回到皇觉寺。

在朱元璋游方的几年中,西系红军的开山祖师彭莹玉正在淮西这一带秘密活动,传布弥勒佛下生的教义。彭莹玉也是游方和尚。

几年后,这地方又成为东系红军的根据地。在这大元帝国的火药库周游了几年,二十一岁的穷和尚,接受了新的宗教、新的看法,嗅饱了火药气味,当然,也加入了秘密组织。

回到皇觉寺以后,开始结交朋友,物色有志气有胆量敢作敢为的好汉,时时进濠州城探访消息,同时也立志多识字、多读书。

应该说,三年多的游历,让朱元璋开了眼界,涨了知识,对时局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他的心里开始有了清晰的规划。

后来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由一个小亲兵被招赘做了女婿,从此青云直上。他对形势判断很准,总能及时完成军事任务,功劳推给大家,赏赐分给众人,很受拥戴,终于由一个亲兵成了大元帅、大丞相。以后的故事我们没必要说了。



从朱元璋的童年,少年经历,我们不难看出,他为什么会泼辣,阴狠,冷峻,坚韧,“自古英雄多磨难”,没有年少时的困顿流离,尝尽人世冷暖,哪有后来勤勉,勇毅,杀伐决断的大明开国皇帝。

我是历史逸事,每天都会来头条签到,欢迎关注点赞!

历史逸事


朱元璋的童年是非常凄苦的,很小的时候就要出来放牛补贴家用,虽然一家人辛勤劳动但也只能解决吃饭的问题,当灾难来临时只能被动接受。但是朱元璋的家庭和睦、父慈母祥,灾难来临之前还是给予了朱元璋一个温馨的童年。

帝王之气

1328年的10月21日的夜晚,一个元朝统治下的四等婴儿出生了,据说这一天晚上屋中红光满地,异光横生,邻居们拎着水桶就要冲出来救火。(这应该是后来统治者编出来的,历代帝王出生时似乎都会天降异象)佃户朱五四给这个婴儿取名朱重八。

<strong>父慈母祥

朱五四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只靠给地主种地是养不活这些孩子的。不过还好,朱五四是一个手艺人,他除了种地之外还经营着一家豆腐店。所以,朱重八童年的生活不算好,但还是可以填报肚子的。作为朱五四豆腐店的直系继承人之一,朱重八从小就十分懂事、努力上进。为了锻炼自己同时可以赚钱补贴家用,朱五四给朱重八托了关系去地主刘德家里放牛。这一放,就是十二年。朱重八的童年相对来说应该还算是比较温馨的,主要是家庭和睦并且虽然贫苦但也不至于饿肚子。或许对于小朱重八来说,幸福就是母亲从刘德家里做工回来带回来地主家的儿子损坏的竹蜻蜓,或者吃剩下丢弃的猪头肉吧。

义气担当

放牛期间有一个流传下来的小故事,朱重八和徐达、周德兴还有汤和等人一起放牛的时候,都特别想吃肉,朱重八胆大妄为带着几个人把一只小牛犊杀掉吃了。虽然吃的时候大家狼吞虎咽,但是吃完之后孩子们都特别害怕,这个时候朱元璋非常义气的说我来解决。于是朱元璋把牛尾巴插在石头缝里面,并且给刘德说牛一头钻进土里去拔不出来了。然而朱重八想出来的完美理由还是被刘德戳破了,将朱重八一顿毒打。或许这也是后来徐达等人一直跟随朱元璋的原因之一吧。

灾难降临

1343年,濠州大旱,伴随着次年春天的着蝗灾和瘟疫。朱重八的家乡是重灾区,可以说是民不聊生。上天并没有因为朱重八的帝王之气而眷顾他的家人。 四月初六,父亲朱五四饿死了;初九,大哥朱重五饿死了;十二日朱重五的长子饿死了;二十二日母亲饿死了。两个姐姐已经嫁出去了,三哥朱重七也出去倒插门了,只剩下朱重八和二哥朱重六抱头痛哭。为了给父母等人找一块安身之地,两人去求地主刘德,希望可以将父母安葬。结果刘德却说:“关我什么事。”年仅16的朱重八终于体会到了世态炎凉。还好,这个黑暗的社会终究还是有好人的,隔壁的地主刘继祖愿意让两个人将亲人安葬在自己的土地里。朱重八和哥哥用两件烂衣裳把父母裹起来埋在了山脚下。(据说后来朱元璋起义之后元朝将领想要把朱元璋父母的坟挖了鞭尸,结果找了几个月也没有找到墓地在哪里)至此,一个原本温馨、团结的家庭支离破碎。

朱元璋童年的遭遇是元朝时期社会的缩影,平民只能备受压迫、没有保障。当风调雨顺的时候,他们辛勤劳动只为能吃上饱饭;当灾难来临时,他们又是第一批徘徊在死亡边缘的人。


开心侃史


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户贫苦农家,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按照那时穷苦人家的习惯,家里人给他取了朱重八这个名字。

朱重八刚生下来的时候,三四天不会吃奶,肚子胀得圆鼓鼓的,险些没活下来了。

他爹朱五四做了一个梦,梦中觉得孩子不济事了,怕是命硬,也许只有佛菩萨救得下,索性舍给庙里吧。可是抱着孩子进了一个小寺庙,寺庙里一个和尚也没有,接不上头,只好又抱回来。

梦做到这里,朱五四忽然让孩子的哭声叫醒,睁眼一看,朱重八居然开始吃奶了,几天后,肚胀的毛病也好了。

但活下来的朱重八身体依旧不好,总是病不离身,心焦之下,朱五四想起了当年做得那个梦,才真的到寺庙里许了愿,给朱重八舍了身。

小时候的朱重八,过得是贫苦农家的日子,早早就开始干农活,大一点就开始给地主刘德放牛,一年四季最大的感受就是饿,无穷无尽的饿。

过去的帝王降生,多伴随有异象、祥瑞,但朱重八的境遇贫寒艰难到了极点,连一点编造异象、祥瑞的余地也没有。

关于朱重八与众不同的说法,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个,十来岁和周德兴、汤和、徐达等一些穷苦孩子一起放牛时,因为太想吃肉,朱重八胆大妄为,领着这几个孩子将地主家的一头小牛给宰杀吃掉了。

吃完牛,朱重八把剩下的一条牛尾巴插在山上石头缝里,向地主谎称小牛钻进山洞,寻不见了。

结果自然是遭到了一阵毒打。

朱重八真正的人生灾难发生在元至正四年(1344年)。

那一年,淮河流域爆发了罕见的旱灾、蝗灾、还有瘟疫。

当时,朱重八还不到十六岁。

四月初六日,他的父亲,六十四岁的朱五四死在了这场灾祸中;初九日,他的大哥朱重四也死了;之后大哥的长子又死了;最后,二十二日,他那五十九岁的老母亲陈氏也死了。

转眼间,人丁兴旺的朱家九口人死了四口。在这次大灾祸之前,他的二嫂、三嫂都已先后病死,二哥的独子也夭折了。到他老母亲死后,朱家只剩下了他和二哥重六,以及大嫂王氏和她的一双小儿女。

埋葬死去的父母是压在朱重八和他二哥重六心头的首要大事。大难之际,赤贫之家想找到一块坟地,实在是太难了。

走投无路下,兄弟俩狠起心厚着脸皮去求地主刘德。谁知道,地主刘德不但没有一丝怜悯,反而“呼叱昂昂”,把兄弟俩痛骂了一顿赶了出来。

朱元璋后来回忆说:“田主(刘)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刘德的一位远方本家刘继祖是村中另一大户,看到此情此景,起了怜悯心,叫儿子刘英把朱重八兄弟俩叫到家里,给他们吃了一顿热饭,然后送了村东一块地给他们做坟。

因为赤贫,朱重八亡父母,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是穿着千疮百孔的破烂衣裳,卷在破芦席中入土的,更悲惨的是,朱重八两兄弟饿得已经脱了相,没有力气给亡父母挖深墓穴,只能草草地埋了。

朱元璋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为了活命,朱重六、朱重八两兄弟之后只好各奔东西。分别时,两兄弟抱头痛哭,多年后,朱元璋在《皇陵碑》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惨景——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隔壁汪大娘听到两兄弟哭声悲恸,过来安慰两兄弟。汪大娘说,二哥重六一个人出去还行,重八年龄太小,一个人出去难活!不如到村头皇觉寺里当个和尚吧!

然而,那时候想当和尚也不那么容易,得送礼。

汪大娘可怜重八,掏出了压箱底的活命钱,替重八买了香烛礼品,让儿子陪重八到了皇觉寺。

朱重八成为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刘继祖、汪大娘的后人被视为大明朝的救命恩人,享尽了荣华富贵。

地主刘德也是“命好”,朱元璋没有冤冤相报,而是选择了以德报怨。

朱重八在皇觉寺只当了五十天的和尚,寺庙就断粮了,之后朱重八便开始了三年的流浪乞讨,足迹遍布许多地方。

朱元璋在《皇陵碑》中曾这样描述自己三年的流浪乞讨生活——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正是这三年的流浪生涯,让朱重八有了来日朱元璋的雏形,史书上说他:“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一代雄主从磨难中走出来了。


黑句本


朱元璋做了皇帝这样的传说也就多了,在中国传说故事道词典中有一个故事叫黄牛成仙,主要流传在朱元璋的家乡安徽江苏一带,故事是这样。朱元璋是放牛娃,结果杀牛给他的伙伴们吃,剥了牛皮,然后又把牛尾巴放到石头缝里,露出来,东家就问起来呢他说牛钻石缝里了。东家就跟着他到山里看,还真是如此,于是拉着牛尾巴狠狠的一拽,居然还听了牛的叫声。后来东家气急了还把朱元璋打了一顿。 为什么有这个传说呢,就是说朱元璋在少年的时候也是在困境中奋发有为聪明机智,这样让许多农村长大的人们就感到亲切,从而津津乐道。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说在他少年的时候这在《朱元璋转高粱叶斩掉少年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说他在放牛的时候和伙伴们玩扮皇帝的游戏,他先用石头土块,堆成一个皇帝的宝座,朱元璋就要大家轮着坐,坐上去的便是皇帝,大家一起给皇帝磕头,结果是几个孩子没有一个受得起别人磕头的。不是上去就跌起来,就是坐在上面东倒西歪。到朱元璋的时候他找来了一些胡须草编织的一起挂在嘴上算作胡须,找来一块破水车板顶在头上算皇帝的平天冠,然后他坐在上面稳稳当当瘦了所有孩子的磕头这样朱元璋就成了孩子王。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朱元璋在皇觉寺的时候,和尚们做道场,朱元璋就扯了纸幡用竹竿挑着作为旗子,与孩子们按照东西南北中五方站立,又把他们分成五队,排下阵图,朱元璋吆喝一声,那些笨头笨脑的牛们竟然井然有序的跟着孩子们手中旗子,窜来窜去,一点也不错乱,这是说什么呢朱元璋有指挥的才能,更宣扬他能指挥动物的神异表现,类似金口玉言。

这就是朱元璋,在民间,他既是少年英杰,勇敢机智,又在以后,给人们带来了苦难,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看来历史也不全是英雄创造的。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


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


朱元璋童年时代过的是啥日子,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开国皇帝中最极贫潦倒的了。那时的中国正处在极端腐败的元王朝统制之下,来自蒙古的官僚没把汉人或所谓南人当人看待,从赋税到徭役只要想得出来就会有收钱的项目。


朱元璋的祖辈都是耕田为生,到他那会儿他们家也是地主刘德的佃农,朱元璋主要是替地主家放牛。从朱元璋出生到他十七岁之前,他没有离开过生他养他的农村一步,接触的人也就是村里的老少,满眼都是乡亲相似的饥寒交迫,当官的搜刮地皮,富户为富不仁。

朱元璋也想读书,可现实是残酷的,他家自然是付不起学费,也没闲功夫学李密那样来个牛角挂书,他要割草,忙农活,为求一口饭吃他帮地主放了十二年的牛。


在父母去世之后,朱元璋除了痛哭一无所有,他至少需要一块土地来安葬双亲,但苍茫大地没有他立锥之地,地主富户们唯恐避之不及,在他们手里想要讨得土地断不可能。还是有好心人看他可怜,给了他一块地方下葬了其父母。

朱元璋的童年苦大仇深,罄竹难书,一个人在少年时代的际遇直接会影响他的世界观。经受太多的官僚腐败盘剥,看惯了有钱人势利白眼,朱元璋幼小的心变得冷酷,长久的痛苦能让人从脆弱走向坚强,并且在他的价值观里预埋着痛恨贪官和仇视富人。


朱元璋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够救他,只有靠他自己,复仇的火焰在他胸腔里蠢蠢欲动。他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从小赖以生存的小村子,外面的世界虽然险恶,但总比抱守着烂屋破罐等死强。

为了有饭吃,朱元璋决定迈开了第一步,去皇觉寺当和尚,从此中国少了一个乞丐,多了一个心比天高的和尚。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自秦始皇以后,一直到末代皇帝溥仪。中间差不多几百位皇帝吧。由一个开国皇帝领着子孙做皇帝,然后王朝更替。而在这诸多开国皇帝中,出身苦的,真要属朱元璋。

朱元璋最惨,朱元璋最苦。当然,这些经历后来造就一个大明王朝。有亏有盈,才是正道。

亏,也就是苦的时期,主要集中在1348年之前。

1328年,朱元璋出生;

1344年,朱元璋离家做和尚;

1348年,朱元璋回到皇觉寺;

1352年,朱元璋追随郭子仪,开辟事业。随后一路高走。

朱元璋出身不高,祖上至少三代是贫农。朱五四老婆陈氏在1328年某晚上,生下朱元璋。为他取名朱重八。开玩笑,也就是朱八八。朱元璋这个名字是后来改的,寓意“诛元璋”,璋乃利器。可见,朱元璋心里对元的恨。

长大后,朱高八的主要工作就是放牛。家里穷嘛,读不起书,所以只好为地主刘德放牛。想吧……朱五四家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要考虑的,该是吃饭,然后好好地活下去,这才符合常理。不出意外,朱重八这一生很平凡。跟他爹朱五四一个样。

转眼间,到1344年,这年特殊。天降大难。既摧残早已腐败的元朝。又准备历练这个十七岁的小伙子——朱重八。若是合格,恐怕另有任务给他。

怎么回事呢?

《明史》记载: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

够狠的,降下三大灾难。第一,旱灾;第二,蝗灾;第三,瘟疫。接连天灾,所以,“大饥”。史书但凡出现这二字。背后那是恐怕的,伴随着大批量死亡。

人在灾难面前,渺小而卑微。更何况朱五四这个一贫如洗的小家庭。于是,朱五四饿死,朱重八大哥饿死,母亲朱氏饿死,父母亲人相继饿死。除了痛哭,怎么办?怎么办……

对,活下去……但首先安葬他们。很现实的问题到了,没有钱,没有地……朱重八找上地主刘德,让他看在佃户的份上,帮帮忙,给块地,安葬亲人。

刘德拒绝了,干净利落。不但拒绝,反而大声呼叱。朱重八伤心,朱五四一辈子耕地,到头来却无法入土为安……那是绝望,绝望后求佛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更绝望……

是啊,莫向外求,求佛先求己。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邻里刘继祖很好心,给了块地。没有棺材,只能草草掩埋。可是之后,家,更加的凄凉。二哥体弱,大嫂回娘家。外面飞蝗遍野。一无所有的朱重八内心惶恐。和二哥商量,怎么办……商量来商量去的结果是各奔东西,“各度凶荒”。

隔壁汪家老大妈给朱重八指明了一个方向,并帮忙,让他往皇觉寺出家做和尚,讨口饭吃。皇觉寺里的和尚并不比刘德好得到哪儿去。就为那一口饭,朱元璋那是受尽压榨,也得忍受。

两个月后,皇觉寺老大散尽僧人,各奔东西,各自为计。朱元璋流浪各地,到处乞讨化缘。

后来,朱元璋回忆道: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

一无所有,唯有仰望苍天。孤苦无依,影子作伴,四处乞讨……孤独,还是孤独。因为一切也没有,所以自己是伟大的。

老天爷点点头,“嗯,就你了……”

当然,这一路走来,也塑造了朱元璋的性格。明朝建立后,重典治国,不是没道理的。

参考资料:《明史》、《御制皇陵碑》。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史小二记


三叔小记


首先,不知道怎么会邀请我?朱元璋的童年,应该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吧!没背景,没文化,甚至没名字。元朝廷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四等人是没资格有名字的,也可以说是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没文化,也不知道几个字,所以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从小给别人家放牛,所以朱元璋也有放牛娃这个标签。至于有没有把别人家的牛杀了吃肉,这点就不清楚了。后来混不下去了,就出去流浪、乞讨。听说出家当和尚有饭吃,就去当和尚,可是想要当和尚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那个年代,一般人家都混不到肚圆,庙里也没办法养得起不事生产的出家人,终究还是出去乞讨,说的好听点就是混迹江湖。

中华民族有奴性,只要能勉强活着,谁都不会去造反,我个人知识面有限,知道历史上纯属为了造反而造反的人只有一个,就是后来的道衍和尚,那个为了证实自己能力的和尚。然而朱重八不是,他就是个普普通通的贱民。别说给他两亩薄田,就是他能刨到点吃的,不会饿死,不会感觉到活命都做不到,他不会造反,甚至说看到蒙古铁骑的时候,还会颤颤巍巍、毕恭毕敬的跪在尘土里。

所以侧面来说,朱元璋的童年是怎样?就是备受压迫,没有知识,没有见识,没有未来的一个平民,无法保障自己的生命,永远不知道是否可以看到明天的太阳,永远不知道是被饿死,还是被蒙古人虐杀。他造反的那天如果有人告诉他,他将来会打败陈友谅当上皇帝,这点就算他做梦,都不敢想。我感觉他当时的想法就是,反正活不下去了,造反吧,哪天要是被蒙古人杀了,早死早超生,要是造反成功,起码要过上每天都可以吃饱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