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满清入关是捡漏还是历史必然?

白宫里的黑色少女


清朝入山海关,我认为是历史的必然。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在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

第一,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当时明朝末期山河破碎。

第二,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不成气候(民民起义军一般成功的很少)吴三桂在李自成占领京师时,在是否归顺 大顺政权的问题上摇摆不定,然而最终向清朝投降,他向清摄政王 多尔衮“乞师”,而多尔衮在假意再三推辞下,还是进兵中原,所以说多尔衮在辅佐顺治帝,出了很大的功劳!

第三,吴三桂在得到满清的帮助后,又发布檄文,号召汉族地主阶级和富商大贾支持满洲贵族对李自成的农民军发起反攻。二者的结合,给李自成的失败业埋下了伏笔(清朝也采用收买汉族贵族,下承诺,收买人心等,顺治帝在管理政权的时候,也加入了一大批汉族的大臣,达成满汉一家)

清朝入关,标志着 清王朝由地方政权开始转化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


Cat无名之辈


百分百捡漏。捡了小冰河时期的漏,捡了李自成的漏。

是不是会有人反驳捡漏的说法?那我就来一一驳之。

一、驳“朝政腐败”论

明朝的确亡于党争,史家有言:“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党。”但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以后励精图治,先除党争之首魏忠贤,再加强中央集权,明朝俨然已经一幅中兴之相。但前朝的积弊实在太深,崇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形势,光武中兴用了多久?三十多年,崇祯执政了多久?满打满算十几年,而且执政期间李自成、张献忠一直在制造麻烦。


二、驳“错杀忠臣”论

一个袁崇焕能不能扭转辽东战局?不能。一个人可以左右一场战役,但不能扭转整场战局,真正扭转战局的是整个国家的总体实力。只能说没有袁崇焕会赢得更艰难,但话说回来,难道就没有另一个袁崇焕甚至是戚继光吗?不要站在现在的角度去评判当时的决策,崇祯选择处死袁崇焕也是一种最稳妥的方式,他远在北京根本无法核实前线的情况,况且当时内有奸臣进言,外有后金反间计,一个皇帝面对这种情况能怎么办?假如袁崇焕真的反叛,那明朝就真的灭国在即了,所以即使宁可错杀一千,崇祯也不能对这种风险听之任之。杀了袁崇焕,只要上天能给他时间,他还能重整旗鼓和多尔衮一较高下。


三、驳“八旗胜于明军”论

这种就更无语需反驳了。整个明清交战史,双方本身就互有胜负,而且明军两线作战,左右支绌还能抵八旗军于关外,请问谁更强?

四、最后从正向分析一下为什么满清入关是捡漏

崇祯之前,大明和满清已经对峙几十年,双方大战几十场你来我往,实力相差无几。这一点有点像美苏争霸,而苏联最后是怎么失败的?是被军备竞赛的牵制下,被国内一批亲美派灭亡的。

大明也类似,崇祯面对北方的女真只能不断加大军事上的投入,而庞大的军费开支来自赋税,来自百姓。可不幸的是,明末的小冰河时期让旱灾、蝗灾、鼠疫横行,粮食减产,十室九空,百姓根本承担不了这些赋税,人心思变,内部暗流汹涌。但满清却在八旗制度形成的血缘关系网下维持着内部的团结和对大明的军事压力。

增军费则百姓苦,减赋税则国家危,崇祯面对的是一个死局。

面对这个死局,就像前两条所说的,崇祯需要时间解决朝内的问题,大明需要时间消化天灾人祸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崇祯会重新获得与多尔衮争雄的资本。所以解开这个死局的关键就是时间,而获得时间的关键是大明内部能保持总体的稳定。

到底能不能获得稳定?崇祯选择相信他的子民,他认为处在江湖之远的人们能和庙堂之上的他一起共渡难关,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一批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觉得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是朱家人,所以明朝乱了。

可怕的是,这种乱并不是单纯的民众对一个家族的斗争,而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国家内斗,这下问题就大了。两方斗的你死我活之际,满清插手了,以“为汉人报君父之仇”的名义,拉拢明朝北方的汉人官僚地主,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队伍赶出了北京。

而崇祯,如果他能稍微弯下膝盖跑到南京,继续指挥南明军队,南明军队也就不会因为缺乏统一指挥而迅速败亡。可惜了,他是朱家子孙,朱家人有几个肯弯腰屈膝的?他选择煤山自缢,一方面是坚守朱家人的气节,另一方面也是对老天不公、子民不争的绝望。

所以说满清入关就是捡漏,捡了大明内斗的漏,捡了天灾的漏,捡了崇祯自缢的漏。

如有异议,欢迎来辩。


江湖小生


满清入关是必然

站在风口浪尖上,猪都能飞起来。

更何况满清八旗子弟是骁勇善战的北方人。明朝末年朝廷贪腐严重,皇帝养着一大帮吃皇粮的蛀虫,将大明王朝啃地到处是洞。再加上各地闹饥荒,百姓穷途末路,群雄揭竿起义,明朝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最多就剩下回光返照的短暂时光。

一个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

崇祯年间明朝穷的连军队的粮饷都发不起,食君之禄、为君解忧,粮饷都拿不到又有谁会替皇帝卖命呢?于是明朝的部队大多都是出工不出力,偶尔抓两股不成气候的反贼上报朝廷,表示自己对皇帝最后的尊重。

唯一能拿出手的就是吴三桂的边防军了,然而崇祯皇帝并没有活到吴三桂进京救驾的那一天,明朝的最后一道防线一吹即破。

李自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闯王李自成虽然一路打到北京城,杀了崇祯皇帝。但说到底这帮人都是农民以及流寇出身,大字都不识几个,到了北京城依旧照照搬种田时的小农思想。而且部队素质极差,就跟一时得志的土匪一样,进了城烧杀抢掠无所不作。

结果一不小心把吴三桂的老家给抄了,于是吴三桂一怒之下就投靠了清军,军事素质过硬的清军和边防军把李自成的杂牌军打的找不着北。

满清入关,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关注人字拖,这个冬天不得jio气


卖橘子的人字拖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灭亡。李自成攻陷北京不久,吴三桂投降清军,放满清八旗过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而南下占领全国。

确实满清入关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李自成入北京后展现出雄才大略,如果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清军确实很难入关,如果多尔衮稍有犹豫那满清将难以入关。

但是满清入关的偶然中又带有一定的必然,这个必然来自于明朝的不得人心,崇祯被围后起兵勤王的人寥寥无几,愿意出城与李自成文官都没有,明朝不但失去了底层百姓的支持也失去了官僚集团的信任。李自成不是朱元璋他对起义军的控制远没有朱元璋强,这就造成了起义军进入北京后烧杀抢掠有一定必然性。





沧海一粟7528


我认为满清入关是捡漏是偶然事件,运气占主要因数,本身实力为次要因数。

明朝末年的时候,小冰河气候的出现,粮食减产,加上地主阶级借机兼并土地,底层的百姓已经是民不聊生,于是暴发了大量的农民起义,其中较出名的就是高迎祥和张献忠等人,高迎祥战死之后,李自成接替了他的位置,自称“闯王”,张献忠则称“八大王”,分别建立了大顺与大西政权。

李自成由南向北恢师京城,因为李自成扣押了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惹得吴三桂拒不称臣,李自成大怒,率军讨伐。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农民军与明军打的难解难分,满清的多尔衮确实抓住了时机,利用吴三桂借兵的要求大举入关,然后再胁迫投降投降的汉军攻打李自成等人。占领北京城,福临成为满清入主中原的第一任皇帝,是为顺治。

后世史学家有分析说,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而满清的入关则是极偶然的,正常情况下清朝建立的概率非常之小。

首先要从国力上来说,当然逐鹿天下的势力主要有大明朝廷崇祯皇帝朱由检、大顺皇帝李自成、大西政权皇帝张献忠、蒙古林丹汗、后金皇帝黄台吉(皇太极)等等。

其中还是以崇祯的势力最大,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若是崇祯一心要跑,学赵构来个建炎南渡,未必不能划江而治。

满清人口少,综合实力低。能入关进而统治全国,靠的是明军内斗,无法全身心的与满清作战。一部分原因是满清强悍的战斗力和蒙古伪军及反叛汉人的支持。

如果当时李自成能明智一点,如果当时吴三桂能深明大义一点,如果崇祯能够派皇子南狩南京继续斗争,历史将会是另外一个局面。

满清入关不是历史必然,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不得不说运气太好了。历史没有如果,就是那么千百分之一概率的机会,让满清抓住了。


历史的天空234


是捡漏还是必然,我们先看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明末清初,西北大旱,还有瘟疫的爆发,贵族阶级和底层农民的矛盾突出,造成大明朝国内暴乱四起,顾此失彼,越是镇压,越需要钱,需要钱就要增加农民的赋税,农民起义越多这样的恶性循环,在一个说崇祯的性格是一方面有点刚愎自用,没有给前线将领太多的自由指挥权,将领也是畏手畏脚的,但是当时部队的装备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战斗力还是比较高的,几次把李自成打成光杆司令,没有彻底的斩草除根。

个人认为杀魏忠贤杀的太早了,虽然说刚上台需要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平下民愤,但是在没有替代的人物出现的时候是可以缓一缓的,有时候好多事情皇帝不好出面办的事情和一些话,这个时候这些人就可以发挥作用了,魏忠贤位高权重但是在东北抵御满人的事情上还是比较给力的,那些边关部队钱粮人员装备给的充足,当时的精锐部队关宁铁骑就是在那个时期建立起来的,宦官魏忠贤筹措军费,也是一流的,他自己也清楚如果大明败了,自己什么都不是了,必定死的很难堪,所以全力以赴的!

话又说回来如果崇祯当时同意努尔哈赤的条件,割让土地,学习宋朝攘外必须按内的政策,等内部事件解决了,再收复失地也许还会有一线希望的,要不也不会有以后队明朝的评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陪款,不纳贡,不和亲,给清朝对比一下真是天壤之别,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每天兢兢业业的治理国家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反而越来越乱,每件事情都事必躬亲的,反而不好,个人的专业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可能也是一个王超的气数尽了,他的前任们把国家都给祸害的不轻了,所以说崇祯是个悲情的帝王,临死的时候除了把皇子们送出去,皇后嫔妃女儿们全都杀死了,最后一个老太监陪着上了煤山,死前说的一些话还是让后人们比较佩服的,朕登极十七年,致敌人内地四次,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地下,去朕冠冕,以发复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码字不容易,感觉可以给个赞




历史的小木匠


其实在小编的眼里不存在什么捡漏还是不捡漏的,虽然我也讨厌清朝,尤其是晚晴,而对于清朝说他是捡漏那真是抹黑了,清朝入住中原其实在小编眼里就是历史必然,天意所归。这其实就是天意的安排,无论你信不信,这是小编的心里话,首先咱们看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明朝晚年已经烂透了,百姓已经对明政府不在信任,虽然崇祯是一个好皇帝,但是那又怎么样呢?他一个人是救不了明朝的,对于国家来说其实是很讲究国运的,明朝的国运已经到头了,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明朝贪污无数,各地自然灾害,官员不管老百姓死活,各地粮食收成大减,百姓根本连饭都吃不上,所以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而李自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来是李自成得天下的,可是他缺少当时的政治眼光,攻进北京以后,居然飘了,曾经答应百姓的承诺全都烟消云散,而且也搞起奸淫掳掠来,尤其是李自成手下刘宗敏霸占陈圆圆之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但是清朝却并没有向李自成他们杀烧抢掠,往后的屠杀是往后,这个千万别混淆,开始沿用努尔哈赤时期提倡的“满汉一家”招抚明朝遗老和有影响力的人物,好生照料北人(北方汉人)由于清廷的这一系列操作,瞬间就平定北方,天下归心,并不是因为北方人懦弱,而是因为常年战乱折腾不起,谁来当皇帝不是来,只想过好日子,相对来说,清廷是顺承了民意的。
而且,满清的天下其实是汉人打下来的,这点大家都是知道的,首先就是天意问题,大明失去了民意,尤其是吴三桂他们为清廷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满清也提出“以汉制汉”的方针,更是让中原百姓顺从清廷,唯独一点的就是满清的“剃发易服”引来了汉人的激烈反抗,并不是因为明朝的毁灭而反抗,而是因为老祖宗而反抗,汉人几千年来没断发,结果满清来了,要改发,所以当时不少人接受不了,引发了大量的冲突,不过总体上来看,清廷入住中原的确是历史必然。


鹏正


明朝失去辽东后,基本精锐全失,火器对比也已失去优势,在军事上已无优势可言,明末中国多事,暗潮涌动,当时的大背景是什么: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女真脱离中央政府,连日本人也想打到京城做皇帝,几支力量最强大的就是女真。为什么这么说呢?东北本来是明朝的有效管辖之地,那里有都护府为证,关外不安宁,都护府被努尔哈赤夺了去,明政府遂发兵讨缴,然而腐朽的明王朝搞得内部纷乱不堪。

  随后满族形成,打败蒙古各部,并联合蒙古攻陷朝鲜,注意此时的朝鲜乃较正宗的中国文化,李时珍等等著作的书籍在此地都有流行,谁都知道藏满蒙三族在满清时期是合流,满族在明朝还是女真时,为明内部问题,连蒙古其实也属于内部问题,明朝势微后,整个国内情况都很混乱,史书记载,努尔哈赤每年面见皇帝都会关注沿途的驻兵情况,记下战略地形,这种蓄谋的造反与其他农民战争完全不同

  偶然性是说不通的,偶然事件不是没有,但大体是按照部署进行的,这必须归罪于明朝政府的腐朽政治,四地出现政治危机:陕西出现大面积饥荒,四川出现大面积饥荒,东北出现满人自立,中央出现皇帝猜忌能臣,四处危机足以使得明朝灭亡,力量最强者恰恰是自立的满族。实际上,满族的自立也是明政府的原因。政治的昏聩使得产生了许多先进思想的明朝必然地走向了崩溃。

  努尔哈赤发“七大恨”反明时,李自成才多大岁数?明军最强悍的精锐都损失在哪儿?明的名将如刘铤、杜松、李成柏、祖大寿、满桂、赵率教、洪成畴、孙承宗,都死于或败于谁?李自成可曾取得过像萨尔浒与松山那样一次大部歼灭明军十几万人的野战胜利?李自成进军北京的路上可曾遇到过明军的大规模阻击?有过什么像样的战役?那时明军的主力都在哪儿?再看看“辽饷”使明财政破产的史实,明亡于李自成之说难道不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吗?萨尔浒,大凌河,松山,后金及清在吴三桂献山海关前的四次入关大肆劫掠,如入无人之境,明军只有跟在后面“尾随的”份儿,“未敢一战”,次次都“偶然”?

瞧瞧李自成手下的那几块大料的所做所为,如牛金星、刘宗敏之辈,他们哪点有胸怀天下的胸襟?反观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多尔衮的后金及清的最高统治者的胸襟及雄才大略,再看看额亦都、费英东、安非扬古、何舍理这些为人臣者的忠勇,再看看济尔哈朗、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这些宗室亲王们的孔武善战,英姿勃发的气慨,花该落谁家不是一目了然吗?

  看看皇太极对祖大寿这个曾“降而复叛”,也曾给清军带来重大军员伤亡的人的态度,再看看李自成对李过这个其阵营中唯一算是个明白人的态度,孰优孰劣不是一目了然吗?再拿清对范文呈、洪成畴、孔有德、吴三桂们这些“异族”能人们的态度,对比一下明对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这些“本族人”的态度,谁是“择能而用”,谁是“贤妒能”,难道不是清清楚楚的吗?

  明朝的灭亡是咎由自取,主要是内因起作用,所以是必然的;而这个必然灭亡的王朝内产生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无论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在明末那个乱世上,清都更具有帝王之相,这是个再明显不过的事实!

  所以清朝取代明朝,是必然而非偶然!


满山红遍


清军入关是用实力说话,有实力最终成功了,这就成了历史的必然了。

努尔哈赤

女真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明朝时期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从1616年开始,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个部落,建立了后金,成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1619年,女真在萨尔浒大战中击败了辽东的明军,夺去了大片的城池。后来统一了东北,成为一个实力强劲的地方政权。

李自成

这个时候明朝已经走进历史的死胡同,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明王朝风雨飘摇。后金和明朝就是一个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和一个耄耋老人的对抗。

当时华夏大地上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政权,也有后金政权。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明朝事实上已经被灭亡了。但是李自成农民军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他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只是人多势众而已,有勇无谋。

清军八旗兵

但是清朝不一样,这是一个政权的创业阶段,机构健全,分工协作,八旗兵英勇无比,再加上清朝招降了很多明朝将领、文臣,更加如虎添翼。

历史就是强者说了算。

1644年,李自成和清军在山海关大战,由于吴三桂的放水,清军战胜了李自成,顺利入关,从沈阳迁都北京,从地方政权变成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而李自成则退守陕西。

吴三桂

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吴三桂的放水,清军最后还是可以入关的,只是会晚几年。


地球诗词局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提得好。满清入关到底是捡漏还是历史的必然?核心就是明亡的原因。

答案是多方面的,但我更愿意相信,满清入关是满清捡了漏,而不是亡于满清。

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的朝代。因为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在消亡的时候,都是充满了一种死气沉沉,残弱不堪,任人宰割,充满屈辱。而明末不一样,皇帝励精图治,起早贪黑,不妥协,不恢心。诞生了一支又一只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和一大批在中国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熠熠光辉的战将。孙承宗、袁崇焕,熊廷弼,洪承畴,曹文蛟,孙传庭,卢象升……太多了,说不完。

虽然皇太极、多尔衮、努尔哈赤、多铎、莽古尔泰,也是一代枭雄,但是在那个时代,大明王朝随便派上哪一个将领,都足以把哪个挥舞着长长的弯刀,披着厚厚的铠甲,从白山黑水之间,呼啸而来的后金军队,死死地挡在山海关外。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也死于宁远城红衣大炮的轰击。明朝军事防线从锦州城,前出到今天的大凌河一线。从军事上讲,后金军事实力不敌明未军队。

我们说大明王朝是一个很奇特的王朝,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个王朝不象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一样,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尽管祟祯皇帝穷得衣服都要打补丁)人民离心离德。明朝未年拥有不屈不挠的民众,人民眷恋这个王朝。

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之时,还派人与崇祯和谈,希望做一个西北王,并愿意帮祟祯镇压义军,抵制满清。只可惜明末朝庭,心气太高,不死不休。

满清入关以后,执行留发不留头的民族恐怖政策,扬州七月,嘉定三屠,血流成河也没能使民众屈服。直到康熙年间,才基本消灭明未势力。而反清复明,一直伴随着整个满清朝代,以至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他们的革命理想还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我们说大明王朝是一个很奇特的王朝,第三个原因就是大明王朝未期,军队的武器也是相当的先进,虽然历史上明朝也同样闭关锁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执行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但明朝的科技特别是军事科技其实是相当的牛逼。他们不但拥有火力惊人的红衣大炮,火铳在军队中广泛使用,甚至还有能连发的三眼火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今天北京的军事博物馆去看看,还陈列有明朝的三眼火铳。直到清朝末年,清军的火力也未毕能达得到明未。

所以从军事实力上讲后,后金军队根本就不是明未大明王朝军队的对手。假如崇祯皇帝充分的信任前方将士,文臣武将同心协力,满清军队还能打进山海关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今天到个沈阳,可能还要办个签证。

可惜的是,崇祯皇帝虽然励精图治,但是生性多疑,冷血寡恩,朝堂党争不断,把能打仗能干活的人都杀了个精光。朝堂之上,尽是喷子愤青。

当然乱世需要杀伐果断。历史上刘邦,曹操,朱元璋,杀得还少吗?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即使没有满清入关,难道明未将领就不会变成拥兵一方,变换城头大王旗的军阀?中华大地上乱世需要枭雄,但乱世更需要奸雄。你得有人跟你干活呀。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宣告了大明王朝的正式终结。但就是在这个时候,满清军队仍然被明未大将吴三桂死死地挡在山海关之外。只是后来,吴三桂目睹了李自成大军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李自成产生了深深的恐惧,走投无路,不得已而降清。

假使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能够表现出那么一丁点儿新王朝的气概,拿出实实在在的诚意去招降吴三桂,吴三桂不归顺满清,请问满清还能顺利的入关吗?这难道不是满捡漏?

说天要亡大明王朝,一点也不为过。正当大明王朝内忧外患的时候,明后期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旱灾,蝗虫,瘟疫不断,人民饥寒交迫。中华大地上饿殍满地,流民盗贼蜂起。而大明王朝,一方面要跟残暴强悍的后金军队作战,一方面还要跟四方饥肠辘辘的农民起义军作战。大明军队拆东墙补西墙,按下葫芦浮上了瓢。这难道不是让满清捡漏吗?

李自成毕竟是一个农民,自身缺乏格局和雄才大略,也缺乏建立新王朝的团队和能臣谋士。他没有汉高祖刘邦的陈平,张良,也没有朱元璋的刘伯温,徐达。在大明王朝大厦将倾之时,却偏偏让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而螳螂捕蝉,黄雀却在后。

这一点,郭沫若老先生的大作《甲申三百年祭》说得很清楚。

后世的历史学家对明朝的灭亡给出了很多答案,从不同的纬度去解读这样一个朝代,有人说明亡于万历,有人说明亡于党争。这都是为崇祯皇帝洗白。真正的原因还是崇祯皇帝本身并非中兴雄主。

所以我最后的结论是明亡于祟祯。满清入关,是满清捡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