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這樣的父母是什麼心理?

老孫遁世無悶


因為你比較挑剔。

當然你的思維習慣是你父母那裡繼承的,你在小時候你父母比較挑剔你的毛病。這會導致你是一個自我價值感比較低調的人,喜歡挑剔他人也喜歡挑剔自己。

而小孩子因為他能力很小不敢跟你爭論,爭辯,所以孩子會在很大程度上被你挑剔。任你挑剔。

我母親也是一個比較挑剔的人,尤其是對女孩子特別苛刻,就是在這樣的家庭中我養成了一個低自尊心,喜歡討好他人的人,這樣的人其實活的很卑微,很多想法都受他人限制,不敢活出自我。

我為了改變自己的這個性格其實做了很多的努力,努力學習心理學,做心理諮詢師,學習哲學,閱讀文學等。

小孩子其實是很無辜的,很多時候都成了大人的性格弱點的收納桶,隨著他長大他把所有的委屈也會投到他小孩子上。

小孩子的世界是單純而美好的,我們大人要做的不是隨意指責批評,而是耐心隨著他的世界去引導他們。

我們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向小孩子學習,而不是成人有色的眼光去批判孩子。

每個家長都需要好好學習怎麼為人父母,其實為人父母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而不是把自己的脾氣自己的狹隘的思想映射在孩子身上。


輕語晨曦1


很多做父母的都會這樣,張口閉口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原生家庭的習慣會遺傳,其實這點很傷人的。我認為這樣多少是有些悲觀的人,容易暴躁。我在女兒成長的道路上也曾經這樣,孩子已經是別人眼中的好孩子了,可是我看到的還是她這不行那不行,後來發現和孩子慢慢疏遠了,尤其是孩子初中這個關鍵時刻,難免會叛逆,會事與願違的,也會傷及彼此之間的感情。我開始反省自己,心態放平緩,換個角度去看孩子,學會和孩子聊天,從她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慢慢發現孩子願意分享她的想法甚至心事,這時候再提她的不足,她就不會反駁了,欣然接受,或者默默改變。有人會說愛之深,責之切。其實把孩子放在一個平等位置的人,目的就是希望她好,那就學會好好相處,畢竟她們陪伴我們的時間有限,珍惜在一起的緣分,大了就漸行漸遠了,彼此珍重。


胡豆86


大家好,我是教語文的郭老師。

為什麼我們許多父母老是挑剔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而忽略了他們的閃光點?

這其實是一種負性關注。

什麼樣的情況下容易產生負性關注?

一種是沒有安全感,另一種是過高的期待。

負性關注,常常緣於我們對安全感的缺乏和對失控的恐懼。這也算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特質吧。

早期,人類的生存條件惡劣,不僅要面對飢餓寒冷,各種自然災害,還有由於生存資源的爭奪,要遭遇戰爭、野獸侵襲、疾病等諸多因素。

在這些失控的天災人禍面前,人類是弱小無助的,嚴重缺乏安全感的。只有關注它們,才能在危險來臨之前及時逃脫,得以存活下來。

久而久之,對於失控的恐懼就在人類的心裡深深紮根下來了。因此,負性關注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

只有在感覺有把握的情況下,才不會產生這種負性關注。比如,一個有很強的賺錢能力和獨立生存的人,就不會擔心失業,不會對工作產生過於負性的關注。

父母對孩子的負性關注,又是源於什麼呢?

在潛意識中,對孩子的擔心是父母自己內心對自己的擔心與恐懼。因為很多父母對自己的人生是缺乏自信、沒有安全感的,他們也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充滿了危機與威脅。

許多父母在心裡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未來,也就是說,在這些父母眼中,孩子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因此,父母的不自信與擔心會投射在孩子身上。比如,一些父母會為孩子的學習擔心和焦慮,因為他們自己小時候不愛學習,成績不好。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歡迎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

關注我,我是教語文的郭老師。


教語文的郭老師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這樣的父母應該是有自律和原則性強的人,對孩子抱有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的期望。

父母能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之處,並能在挑剔指責的同時,及時指教糾正,這其實是好事,相比那些對孩子無原則溺愛強多了,怕就怕父母不分對錯,不懂正確疏導的挑剔。

凡事都有兩面性,無論是過分溺愛和嚴厲家教都會有人說好說壞,過分的溺愛養身壞脾氣,有人會說護犢子,無教養,低能“巨嬰”,指責養兒不教父之過之類的話,走入社會還不是受人無情的嫌棄和指責!家教嚴點吧,又有社會好心人士出來譴責父母的不是,要是自己真有哪天遇到熊孩子冒犯了他們,又有幾個人會寬宏大量的諒解饒恕呢,這包括法律體制亦是如此,雖然制定很多看似人道的,完美善意的兒童保護法,但總體實質不過是,無教方只有處罰,根本不能解決家庭教育中的茅盾,有時反倒添亂,要是孩子溺愛到哪天觸犯法律和侵犯了他人權利時,社會和法律還不是無情的懲處和社會的遣責,所有的罪過和懲罰還不是由父母孩子一起承受。





瑞氣沖霄


你好!首先基本能肯定的是,天下的父母大多是深愛自己的孩子的,父母對孩子高要求,總愛挑孩子的毛病,也許正是愛孩子的一種體現,只不過這種方式方法可能有些欠妥。因為:

首先,在一個家庭裡,重要的不是誰扮紅臉,誰扮白臉,而是在保持自己的威嚴時,讓孩子靠近你。

然而生活中,許多父母自己捉襟見時,卻不容許孩子有一丁點失誤。比如:

“快看,隔壁張阿姨兒子的試卷上都是勾。

再看看你,求圓的面積,怎麼會忘了乘以2?

你有沒有帶腦子,到底有沒有好好檢查?

你就是懶,我看你這輩子也就這樣了!爛泥扶不上牆!”

有些家長總是覺得別人的孩子優秀,自己的孩子滿身都是問題。

當和別的家長談起自己孩子的缺點,有的甚至故意誇大,以此“激勵”孩子,希望他們能有所進步。

然而,孩子卻不這麼認為,在他們眼裡,父母總是嫌棄自己不好。

於是,敵對、逆反心理也由此而產生,孩子變得冷漠、情緒低落,甚至故意與父母唱反調。

父母要牢記:父母的權威性,不是產生於嚴厲,而是來源於孩子對父母的尊重。

所以良好的親子關係,一定不是要讓孩子懼怕你,而是要讓孩子相信你、尊重你。

每一個孩子都像只有裂縫的水壺一樣,所謂“缺點”其實是他的個性。

父母不要把時間花在哀嘆孩子的短處上,而是寬容對待孩子,做到“眼裡能夠揉進沙”。

就拿檢查作業來講,家長用紅筆把所有答對的題目都大大地圈上。

孩子看到自己這麼多題做得好,有了信心,越寫越有勁,進步也越大。因為優勢能帶來發展他的潛能和成就感。

其次,父母只圍著孩子轉,卻忘了為自己而活,也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容易情不自禁出現的毛病。

說實在的,現在的中國父母活的真的非常累,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都在很努力地為子女活著。

自從知道懷孕的那一天,夫妻倆就在為寶寶地出生積極準備。

出生之後,全家總動員的結果是全家人所有重心都集中到孩子身上。

學齡前的孩子就已經初嘗社會競爭的壓力,許多家長為了不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心想要不要早點入學。

為了能給即將上學的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很多家長託盡關係,耗盡錢財,入手一套理想中學所在的學區房,為得就是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教育條件。

孩子成績不理想,最著急的仍然是家長,他們不管自己的孩子願意與否,仍然毫不猶豫地花大錢為孩子報名參加各種補習班,哪怕自己省吃節儉也會盡力而為。

中國父母最可悲的,不是父母為了孩子的將來,在不知不覺之間完全的失去了自我。而是到了為自己而活的年紀,還要接著幫子女養育下一代。

在家庭關係中,自己充當“父親”“母親”的角色很重要,但也絕對不能忽視夫妻關係永遠是家庭的核心,不能因為有了孩子,將對方的關心和愛護降到極點。

孩子是愛的結晶,而不是痛苦的苦果,所以父母相愛才是一個家的基礎。

父母為自己的人生奮鬥,孩子遇見挫折才不會逃避,遇見問題才有足夠的智慧教導他。

健康的家庭,絕對不能將孩子放在第一位。

父母應該多找點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找個時間一起去旅行,去享受屬於婚姻生活的浪漫。

通過以上分析,相信你更能理解父母為什麼總是挑孩子的毛病,要求總是很高了。如果父母不能夠做到科學理性成熟的去對待孩子,那麼做為孩子我們改變不了父母,就應該能夠適當的調整自己,一方面去體諒父母的不易,另一方面也試著去理解父母的愛子心切,多想想父母的好,不要和父母過於計較。


拎得清的趕路者


一種可能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十全十美,所以總是試圖幫孩子改正身上的小毛病。他們就像糾察人員,時時刻刻關注孩子的缺點,其實這種父母往往自己的人生有很多缺憾,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也是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

還有一種父母,是因為外界給了他們太多的壓力。我認識一個媽媽,她時時刻刻提醒孩子不要怎麼樣,不要怎麼樣。原來是因為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天天被叫到學校,她內心都如同驚弓之鳥,時刻提防著孩子犯錯。這種父母,本身內心不夠強大,面對孩子的狀況缺乏應對的能力和解決的方法,只能按照別人的要求,強硬要求孩子去遵守。這種父母,特別需要情感的支持自己教育方法的建議。



象人情感心理


首先這樣的家長心裡絕對不正常,我身邊有這樣例,這個女人打小母親就喜歡打她,她一直憋著氣,你想不到她工作會是審判員,有文化,沒有教養也沒有修養,結婚後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被她一路打著長大了,教給孩子不叫爸爸叫流氓,見過孩子面目你不由得想起德國難民營的猶太兒童,一點不誇張,受的皮包骨,臉上都是疤,可憐的孩子堪比流浪兒童[流淚],現在孩子已經讀高中,就是她的洩氣工具,沒有對孩子滿意過,她承認自己就是她母親的翻版……打慣的手,罵慣的口……


秀在廚房


培訓機構在招生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以及各種各樣的家長。有一類家長,總會招機構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質疑。

這不是最頭疼的,可怕的是他還會影響其他的家長。

遇到這類家長應該怎麼處理呢?

其實應該換個角度想,如果機構肯對機構提出異議,也正說明了他對機構感興趣。所以,這是好事。今天參謀長就與你分享,如何巧妙的應對“挑刺”的家長?

參謀長總結了4個技巧:

3.巧用選擇性語言

2.巧妙抓住孩子的心

3..巧用家長的“從眾”心理

4.不要否定家長的觀點

下面就來意義解釋:

01

巧用選擇性語言

在招生時,一句普通的選擇性問話,從心理上給人一種暗示,讓家長的思維從買不買,喜不喜歡,轉向選擇前者還是後者。

巧妙地運用語言中的暗示原理,給人一種肯定要接受這種服務或商品的暗示,只不過是在不同的服務方式或商品數量之間選擇而已。

比如希望家長來機構參觀時說:“您是週六還是週日過來看一看?”希望家長報名時說:“是我來幫您的孩子報名,還是您直接來校報名?”希望家長交費時,這樣問:“您是選擇A種交費方式,還是B種交費方式呢?”

02

巧妙抓住孩子的心

相信很多老師都看到過這樣的場景:孩子在心愛的玩具前撒潑打滾,家長不得不妥協買下玩具。

所以孩子的喜好,直接影響著家長做決定。

而選擇課程也是同理,家長在做選擇的時候,孩子是不是喜歡這個機構,是家長的重要參考因素。

如果孩子喜歡,家長不一定喜歡,可能還有了解的機會,但如果孩子不喜歡,家長肯定不會選擇。所以在做招生諮詢,或者領家長參觀機構時,就要巧妙地抓住孩子的心。

比如多和孩子交流,多讚美孩子等等。初步瞭解孩子的喜好,帶孩子試試他可能感興趣的玩具或者課程 。

02

巧用家長的“從眾”心理

當家長覺得哪家培訓機構都差不多的時候,會選擇人多的地方。他們慣性認為,哪裡人多,哪裡就好。因為人多就代表著口碑好,被更多人信任。

培訓機構招生時,也要巧用家長這樣的“從眾”心理。在家長諮詢登記時,把諮詢的和已經登記的家長名錄,提供給家長看,讓家長產生“從眾”心理,可以達到轉化的目的哦。

比如可以集中時間進行報名和參觀活動,選擇週六週日,大家時間都比較多的時候,既考慮到家長的空閒時間,也能在不耽誤教學的情況下帶家長參觀。在這樣的氣氛下,也能刺激猶豫不決的家長做決定。

04

不要否定家長的觀點

有些家長眼光挑剔,而且經常提出質疑,或直接否定老師的觀點,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建議。我們不要急於否定,逐漸領導家長對課程或是機構服務的認可,從而實現讓家長買單的目的。

針對這種情況,建議是:

不管家長的觀點和看法是對是錯,都要虛心聽取,不要輕易否定。先肯定家長想法中一些積極因素,不要用過多消極的詞語;然後,與家長交談,瞭解孩子的優缺點及家長送孩子來校就讀的目的所在,幫助家長分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最後,逐步引入到機構所倡導的教育觀念中,控制談話的主動權,在家長的心目中逐步樹立教育權威的角色定位。

招生中如果遇到了“挑刺”的家長,千萬不能輕易地否定家長的簽單慾望,恰恰相反,我們要正確對待這些家長,要對自己的機構和課程有信心,跟家長誠懇地講解機構的優勢。

藝步培訓管理系統,專注培訓機構招生解決方案




1900的條頭號


這個問題很多家長都有,包括在說的我這裡,本質上不是孩子的問題,是自已有自卑情緒,總是習得性在意別人的看法與評價,在心裡容易產生攀比,自己也總是在關注自己的缺點,這個是潛意識中將你對自已不滿投射給了你的孩子,孩子是我們大人的老師,他在用犧牲自己的方式來提醒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在全然地愛著你,現在,就請你看看自己,是不是很敏感,很在意,如是,就是自卑情節,那是原始家庭物質不足留在心中的不安全感,不自信感,學著看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自卑是阻力,更是動力,然後對自己說,我在挑我身上的毛病,或將這話寫下來,反覆讀,讓內心的不安感趕出來,不去管他,將他發洩出來,當你不挑自已毛病時,你也會發現孩子會好了,他是用痛苦來提醒你,請愛你的孩子吧,全然地,無條件去愛。


潛龍


老是挑孩子的毛病,這樣的父母是怎樣的心理呢?

1.父母本身是個愛挑剔的人。每個人的個性都具有穩定性,一個愛挑孩子毛病的父母,很可能不僅對孩子如此,在其他人際關係中,也是容易挑剔的。挑剔,並不能使關係更加的融洽,親近,反而會導致關係的疏遠,隔閡。

如果是父母意識到了自身的這個傾向,總是忍不住挑孩子毛病,真的是要留心去改變自己,避免這個特質,影響了孩子的身心成長。

2.父母出於為了促進孩子進步的初心,採用了挑剔批評的方式。這份發心是好的,但是要注意方式,可以採用“三明治”的方式,兩個大大的肯定,加上一點需要改善和調整的細節。畢竟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肯定的部分,也有需要完善提升的部分。重要的,是用怎樣的眼光去看待喔。批評並不是目的,挑毛病也不是目的,是為了給出提醒,以期待孩子更加卓越的表現。

每個孩子都有渴望成長的心,每個父母也都有培育子女的心。不改初衷,但可以不斷的調整,採用當下最合宜的方式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