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有哪些“看完就像過了一生”的書籍?

累麼--


《斯通納》:唯有孤獨恆常如新。

這本書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經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

這本書不是適合很多人閱讀的小說,沒有幽默,沒有浪漫更沒有甜蜜的幸福喜悅。其實是一本毫不諱言地坦誠自己的失敗、孤獨、有限性的小說。寫的主人公斯通納,出生貧困,以教書度過一生,他正直、純潔、夢想著一切崇高的事物,但是卻和時代異常疏離,絕不會與世界的“秩序”為象徵的蠅營狗苟同流。然而就現實來說,他是一生又是平庸的,平庸至極。

作者似乎借斯通納為原型,他坦誠的勾畫出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面相,失敗與空虛永遠是生活的核心內容,一次次的創傷或許會被修復,被掩飾,但是從未消失。生命的意義就是體驗,創造和經歷無法避免的痛苦,追求生命的深刻體驗就是人生的真諦……這是本好的小說無疑!你說它平淡也好,沒有文學技巧也好,它都是一本優秀的小說,而且代表了很多人的一生!


CUMT小可愛


一、《先知·沙與沫》,[黎巴嫩]紀伯倫著,冰心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我對散文詩的愛好緣於紀伯倫的《沙與沫》。初中時,我是校閱覽室的常客。一天下午的自習課,在校閱覽室翻閱《世界文學》雜誌,偶然發現上面刊登由冰心翻譯的紀伯倫的格言體散文詩《沙與沫》,非常喜歡,就把它全部抄在筆記本上,反覆閱讀。上世紀80年代初,看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冰心翻譯的《先知·沙與沫》,如獲至寶,立即買下。我走上散文詩創作和研究之路,且成為終生不變的追求,是紀伯倫這本書播下的種子。《先知·沙與沫》包括兩部散文詩,因為篇幅都不長,出版社就把它們合成一本出版了。我寫散文詩的風格,有某些紀伯倫的影子。不僅如此,影響我一生的座右銘,也來自紀伯倫。《沙與沫》裡有這樣一句話:“在任何一塊土地上挖掘,你都會找到珍寶。不過你應該以農民的信心去挖掘。”我終生都會記得這句話。我一直都以農民對待土地的心態,對待我所從事的工作。

二、《悲慘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於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作家雨果在流亡英屬島嶼期間寫出的五卷本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主人公冉阿讓在飢餓中偷了一塊麵包,被判5年苦役,又因加刑被關了19年。出獄後在卞福汝主教的感化下,他化名馬德蘭開廠致富,還當上了市長。當他準備把淪為妓女的女工芳汀拯救出來的時候,警方卻把一個小偷當成冉阿讓逮捕了,於是他毅然承認自己的真實身份而再次服刑。為了救出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冉阿讓利用搶救一個海員的機會假裝墜海而死,逃出去找到了過去敲詐芳汀的壞蛋德納第,從他手中把珂賽特贖了出來,躲進了—座修道院。在1832年的巴黎起義中,長期跟蹤冉阿讓的警官沙威被起義者抓住,但冉阿讓卻私自釋放了他。長大成人的珂賽特與青年馬呂斯相愛,共同參加了街壘的戰鬥。馬呂斯負傷後,冉阿讓揹著他從下水道逃走,沙威雖然看到了,卻無法昧著良心逮捕他們,終於投塞納河自殺。冉阿讓努力成全了馬呂斯和珂賽特的婚姻。馬呂斯卻一直以為他是苦役犯,直到他彌留之際,才得悉他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悲慘世界》具有史詩般的風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讀後令人終生難忘。雨果寫社會生活,也寫人性。寫了一個悲慘世界,又寫了一個大愛世界。妓女芳汀、孤女珂賽特、苦役犯冉阿讓苦難深重,他們是悲慘世界的縮影。卞福汝、芳汀、冉阿讓是不同形式的施愛者,他們是大愛世界的縮影。雨果是最大的施愛者,他揭露了悲慘世界,又締造了大愛世界。

《悲慘世界》始終是一座照耀我前行的燈塔。



雨落一方


看完就像過完一生的書籍,中外都有,下面選取兩本國內的,兩本國外的供讀者參考。

《圍城》-錢鍾書

《圍城》堪稱中國現當代長篇小說的經典。小說塑造了抗戰開初一類知識分子的群像,生動反映了在國家特定時期,特殊人群的行為操守、以及困惑。從另一個角度記述了當時的情景、氛圍。雖然有具體的歷史背景,但這部小說揭示的是人群的弱點,在今天依然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

該書三十年來橫貫暢銷小說之首。楊絳曾評價道:“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我們仨》-楊絳

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當親人離世後,一個人在世,家或已不是家。

面對生離死別,從三到二到一,先生一直保持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即使親人相繼離世,內心波瀾壯闊,文字間依然含蓄內斂,該是多堅定的信念,才讓她獨自在期頤之年,保持一份從容與淡定。從我們仨,到走到人生邊上,答案就在紙張中。

《萬物簡史》-比爾·布萊森

這是一部有關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書,作者用清晰明瞭、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又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

《螢火蟲小巷》-克莉絲汀·漢娜

這是一部關於愛、成長與忠誠的小說。作者以美國跨越30年的風俗畫卷為背景,以真實歷史人物和事件貫穿,講述一對閨密從少女時期相識相知到相伴,以她們之間超越生死、跨越時間的友情和愛,讓這部小說不僅故事生動,語言幽默,而且有歷史的厚重感,深具情懷。


有話郝浩說


我個人最喜歡的還是

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

初時以為自己是孫少平,後來以為自己是孫少安,人到中年,現在反而感覺自己活成了王滿銀。

《平凡的世界》啟發我的第一點就是:一定要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道理我們從小就知道,但相信很多人並沒有把讀書當作一種習慣,這也是十分可惜的。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極其厚重的書,它所反映的那個時代的變遷,社會風貌,政治仕途在這裡不做過多評論,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平凡的世界,都有一個孫少平、田曉霞、孫少安、賀秀蓮、田福軍、王滿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愛著的人。

從鄉村到城市,從小學畢業到大學畢業,從農民到知識分子,從孩子到老人,在那個劇烈變革的時代,不同的人不同的命運,有認命,有不服,有遺憾,有幸運,路遙刻畫出芸芸眾生相,是這個時代的人物畫像。

人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交給時間,都能過去。生離死別,愛恨交錯……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生活沒有如果,他們的命運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受制於所處的時代。我們無法完完全全掌控自己的一切、決定自己的命運,但我們可以儘量通過自己的奮鬥,讓我們過的更幸福,活得更有尊嚴。

有遠大理想也好,想過平淡生活也罷,這都是我們追求幸福的一部分。

路遙寫道: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奮鬥和爭取,無論結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籍的是,你總不枉在這世界活了一場。


加油兒女初長成


最認真的一次閱讀

沒有看透紛繁複雜問題的智慧,就不能對問題的各個層面進行分析,也不能界定和獲取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所需的信息,我們就會像漂浮於茫茫大海般暈頭轉向。強大的理性思維工具,能夠助你提升思維的品質,理清自我,洞悉他人,看透世界!

《思辨與立場》是一本會讓人停下來,看看自己內心的書。我認真的做了很多的備註,甚至備註都寫不下又加了便籤。

靈魂拷問

你對自己的思維瞭解多少?

你曾經研究過自己的思維嗎?

你都具備哪些思維的知識,比如發生在你頭腦中的心智過程是怎樣的?

在如何分析、評估和重組自己的思維方面,你到底瞭解多少?

你的思路從哪裡來?

它們有多少是高質量的?

它們有多少是糟糕的?

你的思維在多大程度上是模糊的、混亂的、前後不一致的、不準確的、無邏輯的或者膚淺的?

哪怕是一點點,你切實地掌握自己的思維嗎?

你曾經有沒有發現過自己思維的某個重要問題,並通過自己的意志彌補了它?

從小到大,如果有人請教你對思維有何瞭解,你真的確信那就是思維嗎?

我們正處在急速變化中的世界,變革、危險以及複雜性相互交織。成為批判

性思考者認清自己,認清社會,認清世界。依據批判性思維的原則自我訓

導,時刻記在心上,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運用。

批判性思維運用

思維美德

認知一致、認知謙遜、認知正當、認知堅毅、認知公平、信賴推理、具備勇

氣、換位思考、思維自主。

非理性思維是破壞王

自我中心、自我社會中心、自我道德中心、自我企業中心。在非理性思維下變

得支配或服從。

思維的階梯

無反思意識者→

有反思意識者→

起點上的思維提升者→

行進中的思維提升者→

有所成的思考者→

集大成的思考者

思維8大要素

思維標準

清晰性、關聯性、邏輯性、準確性、深度、重要性、精確性、廣度、公平性

決策質量提升生活品質

變化的世界需要批判式思維,未知的世界需要審辯式思維,複雜的世

界需要審慎式思維。無論你當下在做什麼,你想要什麼,也無論你的

感受如何,你的思維方式決定著你正在做的事情,而思維的品質將決

定著你未來是富裕還是貧窮、強大還是弱小……

改變通常便隨著痛苦和不適,只要我們慢下來聽聽自己的思維,或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呢?!



孫小美O(∩_∩)O


《我們仨》,由當代著名作家楊絳所寫,這本書講述了在丈夫錢鍾書和女兒錢瑗去世後,楊絳先生所述的關於生前一家,快樂溫馨,愛痛別離,相聚相失的故事。這本書有很強的藝術特色,虛實相生,象徵手法以及充滿古典意味的描寫,都充滿可讀性。

其實最開始讀這本書,是想療愈自己,但是讀完之後,被書裡濃郁的悲傷,和字裡行間無聲的哀痛所感染,讀後久久不能從中脫離出來,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書裡,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的蒼涼,無奈,有著很強的一種代入感,親人離世,自己也行將就木,馬上掩於黃土,回顧這一生,有愛,有溫暖,有各種難忘的事情,有來處,也馬上有了歸途,好似過完了整個一生。

作品共分有三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從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序幕,而“我”就是夢裡客,最開始讀可能對文章中所述的事情沒有特別明確的認識,但這種悲傷,孤獨,無助的感覺卻鋪面而來。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

第二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先後離去的過程。這部分也滿是溫馨的畫面,但也越是溫馨,越讓人悲傷。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於是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

第三部分楊絳採用回憶錄的寫法,把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帶入文中,記錄了自1935年後,兩個人一起赴英國留學的美好時光,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文末還有很多珍貴的書信,讀後都讓人感到很淒涼,人生終將以一種方式離場,究竟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待,是我們需要去領悟與思考的。

他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楊絳先生所述這本書有她半生的經歷,無論是對待感情的態度還是對生活的思考,都非常精彩,這一生太短,冉冉時光很快便會不在,我們究竟該怎樣面對眼前人,去走好這一生,或許很難,或許很簡單,但每個人都需要自己去尋找答案。


願與君同


《平凡的世界》(共三部),是中國當代作家路遙1988年完成的百萬字長篇小說。作者把1975年——1985年這10年間中國城鄉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進行了全景式地展現,以生活在西北農村的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的苦難與拼搏,痛苦與歡樂,與命運抗爭,自強不息。

“青年,青年!無論受怎樣的挫折和打擊,都要咬著牙關挺住,因為你們完全有機會重建生活;只要不灰心喪氣,每一次挫折就只不過是通往新境界的一塊普通的絆腳石,而絕不會置人於死命。人啊,忍、韌、仁……”


書山俠女


我認為看一本書,就像看完一輩子的,莫過於《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清朝王韜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只有四卷,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聞尊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於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浮生六記》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贏餘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遊各地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芸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本書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於歡樂,終於憂患,漂零他鄉,悲切動人



小郎中Dr黃


可以看看《易經》。提起易經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占卜,算卦之術。其實不然,

《易經》承載了過多的歷史使命和任務,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相傳系周人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但一般認為它是戰國或秦漢時期的儒家作品,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漢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其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究天人際,探索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大道理,闡明人生知變、應變、適變的大法則,作為人類行為的規範。這一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稱作“天人之學”,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一切學術思想的根源,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特色。


令狐騷俠


餘華《活著》

福貴------聽名字就是上世紀的人,沒錯,發生在福貴身上的事兒確實是那個動盪不堪、經歷風雨殺戮、讓人不願再提起的年代。

從小生活在蜜糖罐裡的福貴沒有吃過什麼苦,田裡的地不鋤,家裡的活兒不幹,支撐他活下去的支柱是吃喝嫖賭,在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奮鬥下終於敗光了祖祖輩輩錙銖積累的儲蓄,不爭氣的他最終把僅存的供養一家老少的糧地也輸了個精光,父親被他氣得找閻王說理兒去啦,母親也病倒了,從此一蹶不振。這樣一個二流子不知道哪兒攢的運氣,遇到了個好妻子,妻子對他真的是“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我一個女孩子看了真真的為她不值。她對他的疼愛、照顧、不抱怨、不嫌棄最終讓他從良。他的從良也歸因於發生了好多事情,被國軍拉去上戰場,死傷無數,他卻幸運的活下來了,他慶幸躲過一劫,但他的母親、妻子、女兒、兒子等等或病或逝,病的最後也沒挺過來,一一離開了他。痛苦失落、貧苦交加的福貴孤獨無助地活著,我們看到這個可憐的人忍不住要同情他,但可恨的是這一切的結果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咎由自取。

不過,福貴的身上也有值得讚許的地方,那就是他的勇敢,命運待他再不公,他總能找到活下去的理由,頑強的活著。從腰纏萬貫到一貧如洗、從家庭和睦到分崩離析,他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他沒有自暴自棄、他沒有怨天尤人,他堅強的活著,他要活下去。小小的福貴或許是當時底層社會人們的縮影,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對生活的不屈服、不放棄。他和他的老黃牛相依為命,他把它當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它或代表了父母、代表了妻子、代表了兒女、亦或是整個家族...他想帶著它活下去,那頭老黃牛是福貴的希望,是福貴走下去的動力。

生命是脆弱的、亦是頑強的,讓我想起了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