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传国玉玺自秦朝传到了什么时候,有怎样的历史?哪个大一统朝代没用传国玉玺?

品品那点儿事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最初用蓝田玉镌刻而成,并不是和氏璧制成的。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 正统合法”之信物,是历代帝王的正统凭证。

一:传过玺的历史:

经过魏、西晋、前赵、冉魏、东晋、宋、南齐、梁、北齐、北周、隋朝,传到唐朝,至五代后梁、后唐时失去踪影。

二、传国玺到底摔破了吗?

从东汉卫宏的记载来看,他提到“王莽篡位救元后求玺,后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另外《吴书》中记载孙坚捡到的传国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两个记录是吻合的,所以说元后摔坏传国玺是真的。

有关传国玺的失踪的说法有三种。

1、后唐末帝李从珂都城攻破自焚之时,传国玺便失踪;

2、公元946年后晋出帝被辽太宗俘获时丢失;

3、传国玺在元顺帝手中再度失踪的,元朝皇室曾有玉玺的记录。

但是正统历史记录,公元936年,石敬瑭攻破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抱着传国玺登楼自焚,从此“传国玺”在历史上消失,所以这应该是传国玺失踪最有根据的时间点。

所以从后唐之后的朝代,宋、元、明、清这四个大统一王朝都没有传国玺,这应该是这十个大统一王朝皇帝的终身憾事吧


三丰读历史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得和氏璧。后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这一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含义是:(既然)(我)顺受天命,当(了)皇帝;(就)应该使黎民长寿、国运永久昌盛。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2]但是《应氏汉官》、《皇甫世纪》记载“汉传国玉玺”字迹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

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国玺易主刘盆子。

王莽手举传国玉玺,让大臣信服

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中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吴氏,夺玺。

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印玺

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后唐清泰四三年闰月辛巳辰时,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燔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LIN


传国玉玺就是之前的和氏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用和氏璧做了传国玉玺,并叫丞相李斯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四字,成为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秦二世而亡,秦王子婴脖子上挂着传国玉玺向刘邦投降,玉玺就到了刘邦手里。

而传国玉玺本来是遍体通透,但是,一次意外它成为“金镶玉”——但这次意外再次向所有人证明了它的尊贵。

当派手下安阳侯王舜向自己的亲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索取传国玉玺时,老太太大怒,将玉玺扔向金柱,使得传国玉玺磕掉了一个角。但是这并不影响传国玉玺的价值,王莽将其镶上了金边。东汉刘秀推翻王莽,玉玺又回到刘家手里。

而东汉末年,玉玺被率先进入洛阳皇宫的孙坚发现,他,以为天命在他身上,于是偷偷带着玉玺想回老家。但可惜得玉玺未必得天下,孙坚却死于刀箭之下。相反的,当儿子孙策把这块玉玺献给袁术后,却获得了不小的发展。袁术败亡后,玉玺就回到了东汉朝廷手上。汉献帝禅让给了曹丕,玉玺到了魏国手上。

之后,三国一统于晋,晋又分西东。中原大乱,“城头变幻大王旗,唯一不变是玉玺!”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更为了宣传自己的“神性”,石勒在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他们姓石,得到宝石,以后天命不绝。没想到仅仅过了十几年,玉玺随着后赵的灭国传到冉魏手中。

后冉魏又乞兵东晋,用玉玺换,没想到传国玺竟为晋将领骗走,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就这样,传国玉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等到隋一统华夏,传国玉玺又被收入隋宫。

隋大业(公元618年)年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传国玺又被萧后携带遁入漠北突厥。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传国玺归于李唐,那位大名鼎鼎的唐太宗照样龙颜大悦。

唐末,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

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公元939年,后晋石敬瑭引契丹军包围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从此,真的传国玺就此失踪。

所以没有传国玉玺的大一统王朝有宋,元,明,清四朝。


百胜军节度使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就是和氏璧,当时命丞相李斯在玉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希望代代相传。没想到秦朝二世而亡,刘邦进咸阳后。子婴献上和氏璧交给刘邦。到了西汉未年,外戚王莽夺位。当时的皇帝刘婴才两岁,传国玺由汉孝元太后代管。

据《汉书·元后传》记载,当王莽让弟弟王舜向汉孝元太后索要时,汉孝元太后破口大骂,说着汉孝元太后愤怒地将传国玉玺摔在地上,国宝被摔得缺了一个角。

后来虽然后来用黄金镶补着,但自此留下瑕痕。传国玺再一次失踪是在东汉末期。那时政局动乱,汉少帝连夜出逃把传国玺落在宫中,等他回来时,传国玺已经不见了。

不久,长沙太守孙坚征讨董卓时。在洛阳城南甄官并中找到了这枚传国玺。

从这以后一直到唐代,随着政局的动荡和少数民族的南下,传国玺不断易主。唐高祖李渊得到传国玺后,把玺改称为宝。

传国玺最终在历史上失踪是在五代。从宋太祖时,就再也没有人见到过这块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 转自百度。


北海以南安静谧蓝


前身:和氏璧

自秦开始为传国玉玺,在王莽时期摔碎一角,用金镶嵌补全了玉玺。玉玺从秦朝开始代表着“天命”,“得玉玺者,得天下”每朝每代的人都希望得到玉玺,但从乾隆开始,玉玺退出了舞台,不再是代表着“天命”,玉玺在古代是权利,地位的象征,现在更多的是象征着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