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国历史上,西夏和东夏有什么联系或是区别吗?

宇泽历史


很多人会把“东夏”和“西夏”搞混淆,傻傻分不清楚。


其实,二者一个位于西部贺兰山下、一个地处东北白山黑水之间,仅有三个共同点。

第一,国名相同,都叫“夏”。

第二,都是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灭亡。

第三,国破之后典籍都被焚毁,留下的历史讯息极少。

东夏的建立者是复姓“蒲鲜”,名叫“万奴”。因为战功被金朝皇帝赐予国姓“完颜”,所以又被称为“完颜万奴”。虽然蒲鲜万奴在白山黑水之间建立了“女真第二帝国”,但在《金史》、《宋史》、《元史》之中,对他的生平都只有零星记载,并未给这位东夏开国之君独辟传记,导致无法考证其生卒年月。

我们只知道蒲鲜万奴进入东北,是受皇命平定契丹大起义。崇庆元年,契丹族的耶律留哥在隆安(今吉林农安)聚众十余万起义,并联合蒙古成吉思汗,动摇了女真族在东北的统治。金主完颜永济任用蒲鲜万奴为咸平路招讨使前往剿灭。

然而,正在蒲鲜万奴在辽东与起义军鏖战之际,朝廷传来消息:金宣宗宣布放弃中都(今北京)南迁,渡过黄河退保汴京(今河南开封)。如此一来,蒲鲜万奴与中央政府的陆路联系被彻底隔断。面对不断进逼的蒙古-东辽联军,蒲鲜万奴在固守辽阳的同时,决定主动出击,统一东北。

此时,包括上京会宁府在内的东北大部分地区都在金朝留守官员手中。他们各自为政,或投降蒙古,亦或结堡自守。有鉴于此,蒲鲜万奴的战略是攻取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的“龙兴之地”会宁府,扩充自己的政治、经济实力。因此,在“贞佑南迁”后不久,蒲鲜万奴便发起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役,相继攻占了沈州(今辽宁沈阳)、澄州(今辽宁海澄)等地,东北残存的猛安、谋克纷纷前往依附。

然而,契丹起义军领袖耶律留哥趁蒲鲜万奴后方空虚,一举攻占了他的大本营辽阳。

为振奋士气,蒲鲜万奴在1215年(金贞祐三年)自称天王,国号“大真”(史称“东真”),改元“天泰”。公元1217年(金兴定六年,东真天泰三年),眼见东北大局尽在掌握的蒲鲜天王宣布脱离蒙古,将国号由“大真”改为“大夏”,史称“东夏”。新政权以开元为首都,又分置南、北两京作为陪都。独立伊始,蒲鲜万奴对蒙古尚属恭敬。

但是,在木华黎和成吉思汗相继去世后,蒲鲜万奴逐渐显露出成为东北亚霸主的野心。不但轻慢蒙古使者,而且私下谩骂信任大汗窝阔台贪暴不仁。1233年,窝阔台汗对蒲先万奴的狂妄行径忍无可忍,任命长子贵由为统帅,东平王塔思为副,召集诸王一同出征。

闻知蒙古大军经高丽自南向北掩杀而来,蒲鲜万奴安排世子蒲鲜帖哥留守都城开元,自己前往南京——城子山山城迎击。今天吉林省的城子山山城遗址,就是当年东夏三座都城之一——南京城的所在地。蒙古副统帅塔思麾下大将查剌面对坚城,并不强攻。他先遣人佯攻东北角,诱导东夏军前往增援;继而率领勇士从西南侧发起冲锋,横槊立于城头,大军乘势鱼贯而入。关于蒲鲜天王最后的归宿,史书上仅有“生擒万奴”四字。


文史博物苑


简单来说,西夏跟东夏除了时间上有重叠外,联系并不多,区别大了去了。

东夏跟西夏的名气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绝大部分人都知道我国古代有一个西夏政权,盘踞在今天宁夏、青海、甘肃等地,与宋朝并立,最后被蒙古汗国消灭,殊不知,在西夏后期,还有一个夏国与之并存,因为其在东边,为了区分,就叫它东夏。

东夏的国祚不算长,在短命政权中也不算短,前后约有70年,一度占据今天我国东北的广大地区,只不过大部分时期都是处于苟延残喘的状态。

东夏建立时正是金国末年,时值蒙古汗国崛起,对金国、西夏、西辽等多个政权一顿暴揍,金国被追着打,中都(今北京)沦陷后迁都到了汴京,却仍然摆脱不了蒙古汗国,一面挨揍,一面异想天开要北失南补,去夺取南宋的土地,结果惨败不说,还激得南宋跟蒙古汗国结盟,一起灭金,金国处境更加危险。

在黄淮之地打生打死的时候,金国的龙兴之地——辽东成了没人管的地界,因为蒙古汗国占据中都后既没有北上,也没有撤军,辽东守军跟金国皇帝的联系被切断,成了茫然无措的飞地。

当时辽东的最高长官是蒲鲜万奴,他是女真族将领,也算赫赫有名的人物,但很奇怪的是不论《金史》还是《元史》,都没有他的记录,只有零散记录,所以关于他的生平很模糊。

蒲鲜万奴最早见于史册是在金章宗完颜璟时期。

1206年,南宋发动了开禧北伐,宋将皇甫斌率步骑数万由确山、褒信分两路攻蔡州,在听到另一战场的郭倬、李爽兵败后,皇甫斌迅速退至溱河,不再前进。

宋军不前,但金军却要进。金国平章政事布萨揆派遣完颜赛不以及蒲鲜万奴、完颜达吉不等人率骑兵七千进攻皇甫斌。正好碰上溱河大水,宋军扼桥抵御,金军难以攻下,完颜赛不等人决定夜袭。

当晚,完颜赛不率骑兵涉水从右侧进攻,蒲鲜万奴从左侧进攻,战至天明,宋军大败。紧接着蒲鲜万奴率军截断宋军归路,金军对宋军围追堵截,大胜而归。

蒲鲜万奴因退敌有功,不久就被金国朝廷从南线调往北线,参与抵御蒙军伐金的战争,但表现不佳,所参加的战役全部以失败告终。

在蒙古汗国伐金的过程中,金国为了防止契丹人和蒙古人结盟,对契丹人严加防范,下令每户契丹人旁边都要住着两家女真人,结果激起契丹人的反抗。

1212年,在金国被蒙古接连击败,元气大伤之时,契丹人耶律留哥聚众十余万,在隆安叛金,自称都元帅。

耶律留哥的起义让金廷非常恼怒,卫绍王想派完颜弼去平叛,结果这胆小鬼不敢去,卫绍王大怒之下,只能另派完颜承裕,而蒲鲜万奴正是完颜承裕的部下。

蒲鲜万奴来到辽东以后,两年内跟耶律留哥打了两次大仗,两战皆败,却连升三职。只能说,金国已至穷途末路,没人可用了,这个至少打过胜仗,还能用,宽容点吧。

最后在1214年,一直打败仗的蒲鲜万奴成了辽东宣抚使,辽东地界的一把手。

同样是在这一年,曾经不可一世的大金国被蒙古人打得迁都到了汴京,蒲鲜万奴和手下就孤悬于外了。

刚上任的蒲鲜万奴可能还是有点救国想法的,所以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想出兵恢复失地。

蒲鲜万奴发两路兵出击,一路南下为偏师,一路北上是主力,以攻取女真人的兴起之地上京为战略目标。蒲鲜万奴一路攻占大量土地,但耶律留哥趁机直接抄了他的老巢东京(今辽阳),建国辽,史称东辽。

除此之外,耶律留哥的大将可特哥还把蒲鲜万奴的老婆李仙娥给强行娶回了家。不过耶律留哥并不想久留,劫掠一番后就走了,蒲鲜万奴才轻易收复了东京,接着发了彪似的一直打到海城。

被契丹人教训了两回的蒲鲜万奴,为了重振士气,同时也知道金国大势已去,靠不住了,于是决定自立。1215年十月,蒲鲜万奴在咸平自立为天王,国号大真,割掉了金国大部分地盘。

蒲鲜万奴也知道现在谁才是老大,过了一把大王瘾之后,他就很识相地向蒙古汗国称臣,连儿子都派去做了人质。蒙古汗国正忙着打金国,没空理他,谅他也不敢有所异动,也就不管辽东了,经略辽东的时候也留着蒲鲜万奴,他这才得以在装孙子中保存独立,默默积蓄实力。

第二年,也就是1216年,负责经略辽东的蒙古大将木华黎率军入关去平定中原,蒲鲜万奴机杀掉蒙古监军,开始向北进发,先占了今天的吉林,后又收复了上京。

1217年,蒲鲜万奴改国号为夏,史称“东夏”。

敢跟蒙古人玩背信弃义,蒲鲜万奴风光不了多久了,到1233年,蒙古大汗窝阔台派其子贵由率大军进攻东夏,蒲鲜万奴兵败被杀。东夏作为一个独立政权就此结束,立国19年。

此后东夏仍有记载,蒙古汗国进攻高丽时,东夏曾作为先锋,可见此时东夏已成为蒙古汗国的附属国。直到1287年左右,东夏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应该是被元朝撤销了。


平沙趣说历史


说起西夏,知道的人不少;谈到东夏,知道的人估计就屈指可数了。实际上,西夏之所以被称之为“西夏”,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东边还有一个东夏。

西夏的建立者我们都知道,是著名的李元昊,他发扬了他祖父李继迁和父亲李德明的精神,在定难五州搞了一波大事情,并且把他祖父定下的“夏国国王”称号升级一步,成了大夏国皇帝。请注意,这里的国号,是大夏,而不是西夏。

宋人管他们叫西夏,当然是因为他们在西边。但是此后再管李元昊建立的这个割据政权叫西夏,就不仅仅因为是在西边了,而是在东北还有一个东夏。

公元1214年,金中都陷落,此时的金国在辽东的土地已经成为了飞地。时任辽东宣抚使的蒲鲜万奴觉得机会来了,与其给金国人做臣子,不如自己在乱世中割据一片江山。带着这种想法,蒲鲜万奴反戈一击,打不过蒙古人就打女真人。

1215年春,万奴发动兵变,分兵两路,一路南下为偏师,一路北上是主力,以攻取上京为战略目标,迅速占领了咸平、东京、沈、澄等州,接着又进攻婆速府路,攻掠上京城等地。并在1215年十月宣布建国,国号大真。

初步建国的大真为了避免多面受敌,便向蒙古人递了降表,在麻痹蒙古大军后,蒲鲜万奴乘着蒙古大将木华黎南下的时候再度反叛,驱逐出辽东的蒙古人,改国号为大夏,史称东夏。

只可惜,在金国覆灭以后,蒙古人随即调转枪口指向东夏。1233年,窝阔台派贵由东征,大军一路所向披靡,蒲鲜万奴兵败被擒,东夏亡国。



青言论史


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定都兴庆也就是今天宁夏的银川市,前身是夏州节度使,曾归属于北宋,李继迁反宋,不断攻城略地,逐步占领陕北高原和河西走廊,1038年正式建国西夏,与北宋和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1227年被蒙古所灭。

东夏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建立者是蒲鲜万奴,本是金朝将领,率部镇压契丹叛乱,结果听到金宣宗南迁开封,放弃辽东地区,蒲鲜万奴因断绝了与金朝的联系也只好自己去重新统一辽东地区,击败了辽东叛军,重新占领辽阳,称帝建国夏国,史称东夏,正式脱离金朝,臣服于蒙古,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张,对蒙古非常刻薄,到窝阔台统治期间,蒙古朝开始消灭东夏政权,东夏因寡不敌众,最终亡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