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

欲火重生19


历史上的杨家将是真的。

杨家将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保家卫国的故事。

杨家名将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可是奸臣当道。雍熙三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潘美被削三任,降为检校太保。次年,又复旧官。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大郎、二郎和三郎战死、四郎和五郎失踪,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


历史斋录


有关杨家将的传说从宋朝开始就在民间流传,一千多年以来,在中国的各种戏曲小说之中,杨家将的故事比比皆是,中国的百姓耳熟能详,现在很多影视剧都在放关于杨家将的故事,例如《杨门女将》、《杨门虎将》、《少年杨家将》、《穆桂英挂帅》、《忠烈杨家将》等。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和传说中的杨家将到底有什么不同,杨家父子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这么著名的人物呢?让我们来拨开历史的迷雾,来探寻真实的杨家父子。

杨业

提起杨家将,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杨老令公杨继业,杨老令公原名杨重贵,山西临州人士,曾效忠于五代十国之中的北汉政权,其父杨信效忠后周,这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屡见不鲜。北汉国主非常欣赏杨重贵,赐其姓刘,改名继业。刘继业就一直未北汉效力。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自立,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建立之后,开始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进行统一战争,很快就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刘继业也感到统一不可阻挡,就给当时的北汉国主上疏要求“奉国归宋”,但北汉君臣反对,刘继业虽然主张投降宋朝,但从来没有背叛过北汉。公元979年,宋太宗统一中原,就领兵攻打北汉,北汉无力抵抗,国主投降。但刘继业仍然在坚守城池,宋太宗知刘继业是名将,想招降他,于是叫原北汉国主去劝降刘继业。刘继业看到原北汉国主的诏书之后,伏地痛哭,然后归降宋朝。宋太宗知其威名,将其派往山西前线戍边,归宋之后刘继业恢复原姓,改名业,于是后人一般将其叫做杨业。

宋太宗在灭亡北汉之后,想趁着灭北汉的余威收复被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是指中国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位于今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16个州。这是中原王朝抵抗少数民族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宋太宗在不顾大将们的反对和师老兵疲的情况下继续出兵,攻打燕云。刚开始宋军一路前进,一直打到幽州(进北京)城下。辽国幽州守将韩德让坚守幽州城,固守待援。


辽国大将耶律休哥率领9000辽军骑兵南下,双方在高粱河相遇,发生激战。然而当时的宋军连续近二十日不停地猛攻幽州城,士卒早已疲殆,故而虽然战胜,从中午到傍晚只追了十余里。令宋太宗始料未及的是,耶律休哥率军出其不意间道而来,人人手持火炬直冲,宋军不知其多寡,未等接战心里已经发怵,故不敢接战,欲据高梁河为抵御之计。耶律休哥先收容耶律沙败军,使之回去再战,与宋军相持,然后与耶律斜轸各自统帅精锐骑兵,从耶律沙的左右翼挺进,乘夜夹攻宋军,实行两翼包围钳击之势。战斗激烈非常,耶律休哥身先士卒,身被三创犹力战。


城中耶律学古闻援军已至,也开门列阵,四面鸣鼓,城中居民大呼,响声震天动地。耶律休哥继续率部猛攻,这时宋军才发觉已被包围,又无法抵抗辽军的猛攻,只能纷纷后退。耶律沙从后面追击,而休哥与斜轸两军也对宋军实行超越追击。宋军大败,宋太宗亲自上阵,结果腿上被射两箭,狼狈逃离。耶律休哥领军追击,宋太宗带着箭伤向南逃跑,一路上可以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结果太宗皇帝身陷沼泽,动弹不得,仰天长叹“吾命休矣”,后悔不听他言,正闭目待死。

这时,宋朝援军赶到,领兵的正是杨业,他看到太宗皇帝正在叹气,杨业就下马涉水将太宗从沼泽中救出。杨业想让太宗骑马回去,但宋太宗腿受了伤无法骑马,只好坐驴车回去。这时,宋军溃兵追来,辽国追兵也赶到,杨业义正言辞地劝告潘美要求整军再战。此时,辽军怕中宋军埋伏没有继续追击,宋军也借坡下驴。高粱河一战以辽军的胜利落下帷幕,宋朝第一次伐辽失败。

公元980年,辽军南下,辽国驸马萧咄李直抵雁门关,时任宋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杨业,避其锐气,率数百精骑绕过辽军,在敌后迂回,出其不意,在雁门关北口痛击辽军。辽军攻关受挫,背后又被杨业打得措手不及,顿时溃乱。雁门关守军趁势开关掩杀过来,接应杨业,前后夹击,辽军大败溃逃,萧咄李被杨业一刀斩于马下。雁门关大捷之后,杨业威震辽国,人称“杨无敌”。


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不敢交锋。杨业立下大功,也引起一些边防将领的妒忌。有人给宋太宗上奏章,说了杨业许多坏话。宋太宗正要依靠杨业,不理睬那些诬告,把那些奏章封好了,派人送给杨业。杨业见宋太宗这样信任他,自然十分感动,在战场上就更加卖命了。

公元982年,辽国皇帝辽景宗去世,子耶律隆绪继位,是为辽圣宗,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宋知雄州(今河北雄县)贺令图等上言,说辽主少国疑,母后专权,宠臣用事,国人怨疾,建议乘此机会,直取幽云。公元986年宋太宗趁其国主新丧孤儿寡母之际,就发动第二次北伐,史称“雍熙北伐”。


宋军分兵三路,东路军以曹彬为主帅,米信为副帅,中路军以田重贵为主帅,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其中东路军是主力。三路大军在河东雁门关和飞弧与河北的雄州同时穿越国界。西路军与中路军开始打得比较顺利,东路军以引诱辽国耶律休哥的主力部队。辽国统帅耶律休哥将计就计将东路军诱入辽境,远离补给使宋军处于不利的处境。

这时,萧太后已率军进抵涿州东,与耶律休哥形成对宋军钳击之势。曹彬见势不利,引军冒雨南撤。耶律休哥率精骑驰追。在五月初三于岐沟关大败宋军,曹彬领溃军逃至拒马河,连夜抢涉,慌乱中人马相踏,伤亡甚众。残部退营易水南又被辽军追及,士卒惊遁,被杀数万,余众奔往高阳(今河北高阳东)。


很快辽军移师西线,耶律斜轸以10万大军实施反攻,连下蔚州、飞狐。宋太宗以东路主力溃败,无法实现合围幽州意图,急令中路军撤守定州,中路军撤的及时没有被歼灭。西路军是三路大军之中打得最顺利的一支部队,当时已经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中的四个州,当中西路军失败时候,宋朝要求撤回西路军,同时将占领四个州的百姓带回来,这样行军速度就慢了。

辽军追击在即,潘美杨业与监军王侁一起商量对策。杨业提出要求相互掩护撤回来三州百姓,潘美沉吟不语,监军王侁讥笑杨业畏敌,说:“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意思就是你是什么出身了,河东降将,现在大军战败,难道你有他志乎?杨业是军人,脾气耿直,一听这个说:“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利,令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你要我死我就死给你看。


杨业见争论不果只好出去迎敌,临走的时候,杨业也知道现在他凶多吉少,他流着眼泪对主帅潘美说:“这个仗肯定要失败。我本来想看准时机,痛击敌人,报答国家。现在大家责备我避敌,我不得不先死。”接着,他指着前面的陈家峪(今山西朔县南)对潘美说:“希望你们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败之后,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吩咐好之后杨业就整军带领几个儿子和部下与辽军决战,杨业军队刚一动,监军王侁为贪功要求潘美进军,很快宋军退兵下来。王侁就要求潘美退兵,潘美当时也知道如果大军一撤,杨业必将全军覆没,但潘美的私心战胜了公义,就跟着王侁将部队撤了下来。等杨业杀到陈家谷的时候,看到原本接应的宋军早不见人影。

而此时杨业身上多处受伤,部下不足百人,他悲愤异常地对部下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盖也,可走还报天子。”部下被其感召,不肯离去,反身与辽军作战,皆战死。杨业也杀红了眼,刀锋所到之处辽军死伤惨重。最后辽国大将萧达揽射中杨业坐骑,被其生擒。杨业被生擒之后,仰天长叹:“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绝食三天而死 。


在评书演义之中说杨业是撞死在李陵碑上的,实际上是绝食而死的。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朝廷上下都为他哀痛叹息。宋太宗丧失了一名勇将,自然也感到难过,杨业死后,宋太宗削潘美三级,把王侁除名流金州。在演义里面说是潘美害死杨业的,实际上真正害死杨业的是王侁,当然潘美也有一定的责任,身为主帅,明知这样做不对的情况之下不制止,没有履行职责。


实际上潘美也是一名百战名将,要论战功的话潘美不亚于杨业。当初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是潘美在稳定局势的,在统一十国的过程中潘美功不可没。在攻打南汉的时候,面对南汉的象兵,宋军有惧色,潘美临危不乱,给部下讲述三国时诸葛亮平南蛮的事情,利用火箭射杀象兵,大败南汉兵,可谓是智勇双全。而且潘美此人宅心仁厚,心胸宽广并非像演义中那么不堪。

杨延昭

杨业作为杨家将的第一代,也是死的最壮烈的一代。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就是杨延昭,杨延昭小时候沉默寡语,喜战争游戏,其父看到后说:“此儿类我。”以后每次打仗都带在身边,杨延昭也很快锻炼成一位善战的将领。在北宋第一次伐辽的时候,宋太宗被陷沼泽,杨业与其子杨延昭赶到救了太宗。雍熙北伐时潘美、杨业率西路军进攻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山西朔州)、云(今山西大同),寰(今山西朔县东)四州,杨延昭担任先锋,冲锋陷阵。


在朔州城下,他满怀收复失地的激情,带领所部战土与辽军鏖战,不幸流矢贯臂,血染征袍,他却毫不在意,越战越勇,杀伤辽兵无数,为西路军连克寰、朔,应,云四州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陈家谷战斗中,杨延昭冒死突出重围。北伐失败,父亲捐驱疆场,杨延昭悲痛之余,更坚定了抵抗契丹、收复失地的决心。后杨延昭保举出任巡检使,在河北边防前线任职。


咸平二年(999年)七月,宋真宗获悉辽兵将大举南下,便任命马步军都虞候博潜为镇、定、高、阳关行营都部署,调任杨延昭为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负责警备保州、安肃军(今河北徐水)、广信军(今河北徐水西30里之遂城村)三地。十月,辽军在萧太后的亲自督战下,进攻遂城。


遂城城地狭小无备,辽兵集中兵力猛攻,长围数日。进城危在旦夕,城中军民惊慌失措。当此之际,杨延昭显现出一位优秀将领善于因地制宜的良好素质和卓越才能,他除发动军民登城坚守外,并利用当时天寒的自然条件,命军民汲水浇到城墙外皮。第二天早晨,遂城变为冰城,滑溜溜得无法攀登,辽军无可奈何,只好撤退。杨廷昭乘机追杀,截获了辽军许多武器,因功被提升为莫州刺史。


一直到澶渊之盟之前,在对辽的作战中,杨延昭可以说功不可没。民间戏曲多称杨延昭为“六郎”,并不是说他在家中排行第六,而是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而杨延昭就是那颗闪亮星斗的人间化身。杨延昭不仅智勇善战,而且还具有许多高尚的品德,他关心士兵,所得到的赏赐全部犒劳部下;生活俭朴,与士卒同甘共苦,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部下。故人乐为之用,在边防20余年,威名震契丹。他去世后,宋真宗甚为悼惜,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主人多望枢而泣。

杨文广

杨家的第三代为杨文广,杨延昭的三子,相对于其父祖,杨文广的战功略显不足,他主要跟西夏打仗。在防御西夏之时,受到范仲淹的赏识,将他召请到自己的幕府任职。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岭南广源州的土豪侬智高造反。皇佑四年,智高陷邕州、围广州,杨文广随狄青征讨侬智高。


皇佑五年(1054年),侬智高被平定,杨文广因功被授予统领“德顺军”的军职,署理宜、邕二州,然后再晋升为“左藏库使、带御器械”。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皇帝与群臣谈论到在地方负责守卫的边将时,认为“文广,名将后,且有功”,就提拔他为成州团练、龙神卫四厢指挥使,升迁为兴州防御使。


韩琦曾命杨文广在筚篥和擦珠谷筑城。其间西夏曾经来犯,被杨文广击退。建城后两城分别称为甘谷城、通渭堡。宋神宗熙宁七年,彼时宋朝在山西与契丹的边境修筑工事,契丹借故对宋朝的将领挑衅,又派人到宋廷施压,逼迫皇帝改变命令拆除工事,并且要修订疆界。


当时屯军在河北定州(今河北定州)的杨文广知道这件事后,新仇旧恨再次涌上心怀,因为晋北一带是他的祖父杨业与契丹奋战三十余年而未果之地。所以他就开始准备向朝廷进献与辽作战的兵阵图和收复幽燕的军略,结果方略还未即上报,已约75岁的文广就病死在屯所(河北定州)。

点评

杨家三代一门忠烈,为国戍边,奋勇杀敌。父子皆死于任上,于是就有了杨宗保,穆桂英,十二寡妇征西,畲太君百岁挂帅,这些都是民间美好的愿望。对于英雄的渴望。觉得他们爷仨还不够,多来几个,就给编出来了。在《水浒传》中的青面兽杨志与《射雕》、《神雕》中的杨康杨过都是杨家将的后代。而杨家父子的的业绩也鼓舞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特别是宋朝“建炎南渡”之后,对于杨家将的事迹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更是大力地提倡宣扬,所以千载而下就形成了很多美丽的传说。但也反映出民间对这种保家卫国忠君之士的爱戴。


鄜延路节度使李


有杨家将,但是没有杨门女将,杨家男将虚构的故事比较多,没有专门与杨家作对的奸佞之臣。

1.杨家第一代。杨业(也叫刘继业、刘重贵、杨继业),原北汉大将,后投降大宋,因通晓虏情,得到宋太宗的重用。曾参与宋伐辽的高粱河之战、雁门关大捷、后战死在西路军伐辽的陈家谷之战中。在雁门关大捷中以数千人(4000人左右)大胜辽10万大军,斩杀辽主将驸马萧拙李,生擒副将殿前都点检李重悔而声名大噪,宋辽皆称之为“杨无敌”。

2.杨家第二代。杨延昭。人称杨六郎。但是绝对不是杨业的第六子,很可能是长子。杨六郎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北斗七星第六星为将星,延昭子承父业继续抗辽,故称杨六郎;另一种说法是宋朝以六为大,郎为尊称敬称,因宋真宗召见杨延昭时称其为杨六郎,故而朝野都叫杨六郎。曾参加高粱河之战、雁门关大捷、西路军伐辽、陈家谷突围、遂城大捷,也曾在宋辽澶渊之盟后,辽军退兵途中多次截杀辽军。在遂城大捷中,以数千之众(3000人左右)击退辽数万大军的进攻。也是在此战中声名鹊起。

3.杨家第三代。杨文广。根本没有杨宗保这个人,因为杨文广出生时其父杨延昭已经40多岁(好像是45岁)。按古代惯例少了一代人,故小说家们就虚构了杨宗保这个人。杨文广的战功远逊于父祖。大约49岁参军,在宋神宗时,也就是69岁时,采用声东击西,长途奔袭筚篥堡,大败西夏党项骑兵。



老沈讲史


你好!

历史上并没有杨家将这些人所谓的杨家将只是被虚构出来的,但确实有个叫杨业的武将。

杨业(?~986年6月18日),字重贵,戏剧中常称杨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人[。北宋名将,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

生于并州太原,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追随北汉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远近。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号为"无敌"。[宋太宗灭亡北汉后,素闻其名,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为监军王侁威逼,毅然带兵出征,力战而死。追赠太尉、中书令、大同军节度使。



凉宫欢


的故事,源远流长,一门忠烈的杨家将早已深入人心,但多数人知道杨家将和杨门女将,是在演义、评书或者当代影视作品中,那么历史上,杨家将和杨门女将是否真实存在呢,或只是小说家们虚构的人物?

实际上,杨家将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在正史中,杨家将祖孙三代都有记载。

无敌杨业

杨业其实是名降将,他原先一直在北汉军中为将,是北宋的劲敌,在北汉时期,就已得名“杨无敌”。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在宋太宗的亲征下终于投降,杨业也因此归宋,得到赵光义重用,将他任命为右领军卫大将军,仍旧在边关驻扎,防御辽国入侵。

杨业一生都在边关,对边事相当熟悉,他与另一员名将潘美搭档,多次击败辽军,威震边境,成为契丹人的眼中钉。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为了收复汉土燕云十六州,决定出兵北伐,这就是著名的雍熙北伐。

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倾举国之力兵分三路伐辽,决心成就后周世宗柴荣和哥哥赵匡胤未竟的事业,杨业仍然和潘美搭档,统帅西路军。西路军也是最强的一路宋军,从三月到四月,西路军势如破竹,连战连捷,接连攻下了燕云山后九州中的四州之地。

西路军进展顺利,大将曹彬的东路军却遇到了麻烦,他按计划进展涿州之后,却被契丹南院大王耶律休哥派兵截了粮道,大军无粮,只能后撤,这是沙场老将曹彬犯下的最大错误。

东路军迅速后撤,四月初就直接撤回了国境线内,这速度可真够快的。赵光义得到消息,明白大势不好,他严令曹彬立即进军,务必推进到原先的阵地。

为什么,因为东路军一撤,潘美和杨业的西路军就成了一支孤军,深入辽国境内,必将被包围歼灭。

可惜已经晚了,东路宋军士气已泄,更重要的是,辽军得到了生力军的增援,辽国萧太后玉驾亲征,辽军士气爆棚。此消彼长,再次攻入辽境的东路宋军,被辽军无情地击败、摧毁,在山前战场,宋军遭遇了彻底的失败。

再看山后战场的西路军,辽国当然不会放过他们,清理完东路宋军,辽军转向山后战场。此时,西路军已成为孤军,东路军被歼灭,中路宋军田重进接到赵光义命令紧急撤军,西路军同时也接到了撤退命令。

杨家将小说里,把杨业阵亡归罪到潘仁美头上,潘仁美这个人物是虚构的,潘美确是实实在在的,但潘美同杨业的死,没有任何关系。潘美本身也是北宋名将,同杨业搭档多年,两人配合一直相当默契,如果要说谁有责任,那应该是监军王侁。

西路军接到撤退命令,本该同中路军一样,立即将百姓内迁,放弃占领地,退回国境。

监军王侁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西路军很强大,还能跟契丹人拼一拼,取得更大的战果。潘美是主将、杨业是副将,但他们都大不过监军王侁。杨业建议分兵应州,以诱辽军主力,再以千名强弩手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附近),

王侁讥讽杨业:“领数万精兵,而怯懦如此!”

杨业被激怒了,在根正苗红的大宋军界大佬们眼里,他本就是降将,在出身上低人一等。如今又被无端怀疑,唯有死战以明心志。

杨无敌率部出征,再也没有回来,他在狼牙村遭遇了辽军主力,重伤被擒后,绝食三日而死,部众全部阵亡,其中包括他儿子杨延玉。

潘美本来已在陈家谷口设下伏兵,准备接应撤退的杨业,但自知必败,一心求死的杨业率军深入太远,已经撤不回来了...

千年之后,人们只知潘仁美而不知潘美。杨业的好搭档潘美就这样被黑化了...

杨家后人

演义里,杨业有七个儿子,从大郎到七郎,个个都是虎将。

历史上,七个儿子确实存在,分别是延朗、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

其中,长子是延朗,父亲死后,延朗改名延昭,有为父亲的死昭雪之意,他就是著名的杨延昭,也就是演义中的杨六郎。

其他几个儿子,杨延玉战死于狼牙村,其余五子也都在朝廷任武职,但没有出战的记录,历史上明确继承杨业衣钵的,只有杨延昭。

杨延昭同杨延玉一起,从小就随父亲征战,杨业死后,杨延昭接过重任,在边关抗辽,他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河北一带。同杨业一样,杨延昭威震边关,被宋真宗赵恒称赞为“治兵护塞有父风”。

1014年,杨延昭在57岁时病逝,史书记载他有三个儿子,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

三人都被诏录任用,传永、德征随后失去官方记载,文广在军中任职,他先是跟随狄青出征,讨平了邕州蛮族首领侬智高的叛乱。随后一路升迁,职位颇高,一度做到地方军事一把手的防御使和相当于军区副司令的定州路副都总管,当时宋辽和议已经达成,但西夏已经崛起,他主要负责对西夏作战,被称为当时名将。

杨家一门,主要涌现出来的军事将领大概就是以上几位,从979年杨业归宋到1074年杨文广去世,历经一百多年,为宋朝守卫边疆,称他们为满门忠烈,实至名归。当然,杨家后人远远不止这些,以上只是最出名的几位。

杨门女将

至于杨门女将,则大部分是演义的虚构,但根据考证,杨业的妻子佘赛花确有其人,也是女中豪杰。

佘赛花应为“折”姓,赛花之名估计是小说家为她加上的。折姓,羌族,是宋朝西北望族,据记载折氏是折家族长折德扆之女,嫁与杨业。

《岢岚州志》:“杨业‘娶折德扆女’,‘折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

北宋时期,西北的折家军和种家军都是著名的宗族军队,世代抗击契丹与西夏,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名将辈出,比杨家将战功更为卓著。《水浒传》中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就是指的种家名将种师道和种师中。

佘太君出生在将门世家,同一般大家闺秀不同,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文武双全,是杨业的贤内助,杨门女将之名,名不虚传。

《晋乘搜略卷二十》:“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之亲援桴鼓然。”

所以,杨门女将,应该是演义作者们在佘赛花形象基础上,结合了杨家将们的元素,进行创作而来。


孤独的魂1234


有的。

五代十国的时候,北汉有大将杨业,就是小说中的令公杨继业。

在北汉灭亡以后,杨业也归到宋朝,但是职务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在晋北一带防守,以避免草原少数民族的进攻。

杨业的好几个儿子,都子承父业,继续在北疆做守将。其中最有名的叫杨延昭,但是没有证据证明他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

宋朝的行武,常常是世家。杨延昭的儿子也继续防守北疆。只不过名字不是小说中的杨宗保,而是杨文广。

是的,杨宗保是虚构的人物。佘太君、穆桂英,都是虚构的人物。历史上的杨家将,主要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


栖鸿看红楼


历史上有杨家将七子。“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 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

杨业本命杨重贵,杨业是太原人,原来是北汉的将领。当时北汉只是一个臣服于北汉的政权,但是辽国一直侵扰北汉的边境。当时杨业负责镇守北汉边境,所以经常和辽军交锋,30多年一直没有落于下风。在北汉灭亡之后,宋太宗知道杨业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所以有招安。

还给他封了左领军大将军等官职。其实在历史上杨业的妻子并不是佘赛花,而且也没有穆桂英,杨宗保等人,这些都是后世的评书中虚构出来的人物。杨业的儿子除了有正史记载的杨延昭之外,还有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

但是除了杨延昭之外其他几个儿子的记录并不详细。而在后世的传说中杨延昭为什么成为杨六郎,也不是因为他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来决定的。其实杨延昭应该是杨业的长子,之所以被称为杨六郎。是因为辽人认为天上的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是专门克制辽国的。

而杨延昭非常擅长行军打仗,在辽军里面有很强的威慑力,所以以为他是第六颗星转世,是大辽的克星。杨业在归顺大宋之后,也发挥其有勇有谋的带兵才能,曾经和潘仁美一起合击契丹,不仅杀了敌人的节度使和驸马,还生擒了都指挥使李重海。

也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胜仗,后来契丹人看到杨业的旌旗都会慌忙逃窜。历史上杨业的死也不是潘仁美造成的,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想趁着辽国皇帝更换的机会北伐辽国,由杨业担任副主将,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王侁为胡军。

在攻下了云州等四个州之出兵不利,大军返回代州,朝廷命令潘仁美等人以保护百姓为主。但是王侁嫉妒杨业的威名和功绩,讥讽杨业面对辽军犹豫不决。后来王侁等人在陈家谷和杨业一起合计契丹,但是杨业出兵之后,等候在陈家谷的王侁等人布好阵之后,登上托逻台眺望。

以为辽军被打跑,又想着争功,于是不顾潘仁美等人的反对立即撤军。杨业在陈家谷苦战数日,得不到援军,被契丹俘虏绝食三日而死。在杨业死后,其子杨延昭继续担任了大宋抗击辽军的重任,在辽军中享受赫赫威名。

杨家的第三代将领是杨文广,常见镇守边疆,杨宗保等人都是历史上杜撰的。在杨文广之后,杨家将慢慢没落,很少有再能够带兵打仗的将领出现了。


古今历史观文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杨家将历史上确实有,但和影视剧里有很大差别。杨家将是以北宋为历史背景的系列故事小说及戏曲剧作,以北宋杨家的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杨家三代戍守北疆及精忠报国的抗辽/西夏之人物事迹为原型蓝本,经过漫长的发展,历朝众人所改编杜撰虚构添加人物及情节演绎而成。原本载于史实上北宋杨家三代主要三位将领被铺写成了五代数十位男女英雄;原本只是男儿的铁血沙场,又融入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英雄。这些小说和戏曲与历史事实出入已经很大,成了英雄传奇。

杨家将里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确有其人。杨业(923年-986年),本名重贵,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少事北汉开国之君刘崇,赐姓刘氏,改名继业。官至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领建雄军节度使,号称“太原骁将”。宋太宗平定北汉,命其恢复杨氏,单名业,授郑州防御使,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防御契丹,以功升云州观察使。在陈家谷之战中力战被擒,绝食三日而死,卒年六十四岁,追赠检校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授其子供奉官杨延朗崇仪副使,殿直杨延浦、杨延训为供奉官,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为殿直,另有一子杨延玉已在陈家谷战死。

杨延昭,本名延朗,是杨业六子,长期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高阳关路马步军副都部署,官至莫州防御使,在边防二十馀年,与另一名将杨嗣并称“二杨”,契丹颇为忌惮,目为“杨六郎”。死前两年因避讳赵玄朗而改名延昭,卒年五十七岁。授其子传永、德政、文广班行。

杨文广,字仲容,杨延昭之子,随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狄青南征,以供备库使充广南西路兵马钤辖。长期在夏、辽边境任职,官至兴州防御使、侍卫亲军步军都虞候、定州路兵马副总管,追赠同州观察使。


孤胆骑侠


杨业(923年-986年),本名重贵,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少事北汉开国之君刘崇,赐姓刘氏,改名继业。官至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领建雄军节度使,号称“太原骁将”。宋太宗平定北汉,命其恢复杨氏,单名业,授郑州防御使,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防御契丹,以功升云州观察使。在陈家谷之战中力战被擒,绝食三日而死,卒年六十四岁,追赠检校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授其子供奉官杨延朗崇仪副使,殿直杨延浦、杨延训为供奉官,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为殿直,另有一子杨延玉已在陈家谷战死。

杨延昭生平\t

杨延昭,本名延朗,是杨业六子,长期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高阳关路马步军副都部署,官至莫州防御使,在边防二十余年,与另一名将杨嗣并称“二杨”,契丹颇为忌惮,目为“杨六郎”。死前两年因避讳赵玄朗而改名延昭,卒年五十七岁。授其子传永、德政、文广班行。

杨文广生平\t

杨文广,字仲容,杨延昭之子,随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狄青南征,以供备库使充广南西路兵马钤辖。长期在夏、辽边境任职,官至兴州防御使、侍卫亲军步军都虞候、定州路兵马副总管,追赠同州观察使。


克莱尔Claire


历史上的杨家将是真实存在的 。

杨继业 ,又叫做杨业,(约932-986年),原名重贵,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太原人,名将。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都很器重的名将 。杨家将的故事 ,大都是后来的说书演绎的 。但是真实的杨家将确实存在过 。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戏说中,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战死、四郎和五郎失踪,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

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