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高培勇:高質量發展階段“穩增長”,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 周瀟梟

面對國內外複雜局勢,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2020年如何堅持穩字當頭、保穩定的同時,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考驗著各級政府的執行力。

高培勇:高質量發展階段“穩增長”,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

高培勇

2020年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應該鎖定什麼主要目標?穩增長政策如何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帶著這些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

人們的需求內涵大大擴展

《21世紀》: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高培勇: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經濟工作,要以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主攻方向。

高速增長階段,人們主要解決吃飽穿暖這類物質需求。隨著物質條件極大改善,在高質量發展階段,人們需求的內涵大大擴展,結構也在變化。人們不僅期盼吃好穿美,還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生活環境,期盼孩子們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們的需求已經從物質文化領域,擴大到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制度文明、生態文明各個領域。

高質量發展階段要適應這些變化,推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重點任務包括:

首先,物質文化產品供給要升級換代,還要著力於增加和優化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和安全環境等政策和制度產品供給,滿足人們更高層次、更廣範圍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還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將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的責任,同時落實於政府和市場。

第三,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要瞄準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持續發力,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現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讓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不僅要滿足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還要關注人民在生存和發展基礎上的參與權、表達權等。

不唯GDP論英雄

《21世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2020年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集中解決各種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高培勇:不同於高速增長階段簡單“以GDP論英雄”,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對GDP增速的關注和追求,已經讓位於堅持質量第一和效益優先。

堅持質量第一,就是要嚴格把好質量關,促進微觀產品和服務質量,以及宏觀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堅持效益優先,就是要抓住生產要素高效配置這個關鍵,推動生產要素向優質高效領域流動,實現各方面效益的最大化。

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其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鎖定於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首先,以新發展理念作為指揮棒,不斷矯正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和行為,真正做到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

其次,要引入質量和效益指標,還要放在首位。要從看GDP增速有多快,轉變為看質量和效益有多好,讓“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成為整個經濟評價體系的核心內容。

最後,加快形成有利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辦法,並使之成為主導經濟工作的重要力量,創建和完善有利於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

短期對沖、中長期改革配合

《21世紀》:當前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如何穩增長?如何在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更加註重質量和效益的提升?

高培勇:面對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要把穩增長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穩增長是一個專業活、精細活,國內外經濟和政策環境不同於以往,穩增長的操作必須審慎行事,更加精細。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既有周期性問題,也有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對於短期的、外部的或週期性問題,逆週期調節政策的對沖效應,無疑是可以奏效的。但對於長期的、內部的或結構性、體制性問題,逆週期調節極有可能心有餘力不足,需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解決。

當前的穩增長,需要在逆週期政策調整、深化改革這兩個線索上發力,且以後者為主。穩增長的操作,要形成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多方面政策協調發力的新時代宏觀調控格局。不能將全部希望寄託在需求刺激政策上,更不能忘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是長遠大計、治本之策。

如果簡單複製高速增長階段的方法,來應對當前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經濟下行壓力,很可能因貨不對路而事與願違。與此同時,試圖畢其功於一役,搞運動式調控,很可能走向“大水漫灌”,讓來之不易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付諸東流。

所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穩增長操作,需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與新時代的主要矛盾相適應,還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不能急功近利,企望通過速戰速決而大獲全勝。注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辦法穩增長,決不會也不能是一句空話。

重大結構性失衡是主要矛盾

《21世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來穩增長,主要包含哪些內容?

高培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政策主線,這是由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特徵決定的。

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不是物質短缺,而是產能過剩,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給沒有跟上需求的變化。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的經濟循環不暢。

有針對性地解決供給體系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經濟難以實現良性循環的矛盾和問題,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

要始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還要按照“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總要求,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一,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力度。

第二,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促進正向激勵和優勝劣汰,發展更多優質企業。

第三,提升產業鏈水平,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培育和發展新的產業集群。

第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