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豆汁记》:从贵族到宫女再到女仆,莫姜为什么让我久久难忘

《豆汁记》:从贵族到宫女再到女仆,莫姜为什么让我久久难忘

(原创文章,欢迎阅读,如敢洗稿,势必全网追究到底)
文|诸神的恩宠

在当代中国文坛,叶广芩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家。

她1948年生于北京,祖姓叶赫那拉,小时候家族就败落了,没有过过一天格格的生活。青年时代,她被分配到西安工作,成了一名护士。后来,她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写出了一系列家族小说,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诸多文学大奖。在文坛,她被誉为“老舍之后京味文学的旗手”,而读者则更喜欢称她为“格格作家”。

《豆汁记》:从贵族到宫女再到女仆,莫姜为什么让我久久难忘

看过叶广芩的一些作品,非常喜爱,而最难忘的,当属中篇小说《豆汁记》。

小说讲述了一个叫莫姜的女子跨越半个世纪的人生故事。叶广芩文笔优美抒情,跟随她的笔端,我们能瞬间穿越回大半个世纪之前的老北京。莫姜的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人性之美,还让我们领略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整部小说犹如一幅老北京的风俗画,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让人心生暖意,回味无穷。

《豆汁记》:从贵族到宫女再到女仆,莫姜为什么让我久久难忘

01乱世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整部小说以叶四爷小女儿的口吻写成,通过她的娓娓道来,我们渐渐了解了莫姜其人。

莫姜,全名叫他他拉.莫姜,她的一生,可以用命运多舛来形容。

她是镶蓝旗贵族,11岁时入宫,成为专门伺候敬懿太妃的贴身宫女。她因为性格温和,且很懂礼数,深受太妃喜爱。28岁那年,敬懿太妃指婚,将莫姜赐给了御膳房的厨子刘成贵。

大清灭亡后,莫姜夫妇流落民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后来刘成贵嗜赌如命,欠下巨额赌债,为了躲债跑去了关外。而莫姜呢,被迫沦落街头,眼看就要冻死之际,幸而被叶四爷出手相救。

叶四爷是留洋回国的文人,心地善良且为人宽厚。他把莫姜领回家,吩咐妻子给她拿点吃的。四太太见家里突然来了个陌生女人,心里很不舒服,却也只能照做。

四太太端上来一碗豆汁,正是这碗豆汁,救了莫姜的命。其后的三十多年里,莫姜成了叶家的女仆。莫姜能烧一手好菜,凭借着绝佳的厨艺,很快就赢得了叶家人的喜爱。只有一个人依然很不待见她,那个人就是四太太。

在叶家,莫姜处处以女仆自居,做事规规矩矩,从不抢四太太的风头。几年后,刘成贵从关外回来,莫姜不计前嫌,继续跟他过日子去了。

建国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叶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时候,刘成贵在国营副食厂上班,时不时会拎着豆汁送到叶家来,接济叶家。十年浩劫期间,造反派来叶家闹事,带头的正是莫姜的继子。面对这些虎狼之徒的暴行,莫姜拦不住,她对叶四爷一家十分愧疚。回家后,她就和丈夫刘成贵双双自杀了。她要用死,来洗刷耻辱,还自己一个清白。

《豆汁记》:从贵族到宫女再到女仆,莫姜为什么让我久久难忘

莫姜虽是身份低微的女仆,身上却有许多令人难忘的闪光点。比如她的懂礼数,有气节,还有她那高超的厨艺,都让人深深喜爱。

小说中,不止一次描写了莫姜在叶家的日常言行。从吃东西到睡觉,再到说话,都能看出莫姜很有教养,很懂礼数。来到叶家的第一晚,她已经饥肠辘辘了,从四太太手里接过那碗半冷不热的豆汁后,她背过身去慢慢喝完,没有发出一点声响。晚上睡觉时,她安安静静地一动不动,不翻身不打呼。和叶四爷和四太太说话时,她永远用敬语,说完话后,总是先退两步,再转身离去。

即使沦落到给人当女仆,莫姜也从不自轻自贱。在那个封建的旧时代,她身为女子,却从不倚靠任何人。被叶家收留后,她不愿白吃白住,于是用自己高超的厨艺,几十年如一日地回报叶家人,以报答对方的救命之恩。

细节见人品,一个人是否高贵,不在于他的穿戴行头,而体现在他的举手投足中。莫姜身上,始终有一种贵气。

这种贵气,源于她的贵族出身,也源于她17年在宫中的养成的生活习惯。

莫姜身上的这种贵气,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体面。她身上始终散发着一种宁静淡泊的气质。哪怕残酷的生活把她狠狠地摁进泥潭,她也依然会昂起头颅。这份贵气,犹如秋日里的幽幽菊香,沁人心脾,让人难忘。

《豆汁记》:从贵族到宫女再到女仆,莫姜为什么让我久久难忘

02翠玉扁方象征着莫姜温润如玉的品性

小说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道具:翠玉扁方。它贯穿于故事的始终,有着深邃的象征意义。

当年,莫姜下嫁给刘成贵时,敬懿太妃曾把自己的一支翠玉扁方送给莫姜当嫁妆。扁方,是清代满族女子的特色头饰,它的形状又平又直,就像 “一”字。翠玉扁方极为珍贵,莫姜一直将它视为宝贝。一次,叶四爷家的小女儿曾想摸摸扁方,莫姜都用手托着,生怕一不小心摔了扁方。就是如此的心爱之物,在生活困难时期,莫将不得已只能把扁方卖掉换钱。

四十多年后,叶家小姐在北京一家古玩店,再次看到了这支翠玉扁方。翠玉扁方不会说话,却仿佛在诉说着一切。见到扁方,犹如见到故人。然而,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故事讲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穷回味。

在中国,玉是一种特殊的配饰,象征着君子气节。古代文人有佩玉的传统,皇亲国戚更是将玉和礼制及尊贵划上了等号。古人常常拿玉来赞誉品格高洁的人。于是,就有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说法。

莫姜不是君子,却有着君子品格。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她待人处事总是不卑不亢,做任何事都很有分寸,从不逾越礼数。

叶四爷的小女儿在看翠玉扁方时说,玉里有小黑点。这时,莫姜说了一段话,“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物件和人一样,人尚无完人,更何况是物。”这段话,莫姜说的是翠玉扁方,但读者却能品出另一番滋味。

莫姜这一生,有着玉石般的高洁品性。她一不年轻二不漂亮,脸上还有一道长长的疤。这道疤,就像玉里的黑点。黑点再多,也不能掩盖玉的本质。这支翠玉扁方,不正是莫姜本人的写照吗?

《豆汁记》:从贵族到宫女再到女仆,莫姜为什么让我久久难忘

转眼到了六十年代,在那个颠倒黑白的年代,面对叶四爷一家的遭遇,莫姜即使拼尽全力也无法改变什么,于是她回家后选择了自杀,这是要保全自己作为人的最后的尊严。

小说结尾,当叶家小女儿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的尸体穿戴得整整齐齐,被抬上车拉走了。莫姜生前活得很有尊严,就连死,都要死得有尊严。这就是莫姜,一个旗人女子对黑暗世界的无声抗争!

福楼拜说:“一位真正的贵族不在他生来就是个贵族,而在他直到去世仍保持着贵族的风采和尊严。”莫姜的品性犹如翠玉,她的死,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看莫姜这一生,经历过三次重大转折:一次是进宫当宫女,一次是下嫁给刘成贵,一次是流落民间。她一生大起大落,见识过皇家生活的奢靡场景,也经历过风餐露宿的窘境。正是因为什么都经历过,她才练就出淡定如水、温润如玉的品性。

面对残酷的生活,有人活成了蝼蚁,有人却活成了真正的人。即使面对死神,也绝不惊慌失措,依然能从容以对。莫姜,就是这样一个时时刻刻都保持着做人尊严的女子。

《豆汁记》:从贵族到宫女再到女仆,莫姜为什么让我久久难忘

03人生漫长,我们要如何安顿自己的灵魂

合上《豆汁记》,脑海始终挥不去莫姜的身影。她的懂礼数、有尊严、知恩报恩,都让我深深感动。

然而,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莫姜。有人认为,莫姜属于旧时代的人,如果她能脑子活泛些,处事机灵些,也许她的命运不会如此悲惨。还有人认为,莫姜的死是个大悲剧。然而,这些人可能没有想过,假如莫姜变得八面玲珑,她也许会活得滋润,但那个人就不是莫姜了。生逢乱世中,眼见着人们颠倒是非,黑白不分,莫姜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这对她本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圆满呢

初看小说时,会为莫姜的遭遇深深惋惜。再看小说时,却突然发现,任何时代都不乏有像莫姜这样的人,比如郑念。

郑念,1915年出生于北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青年时代, 她留学英国时认识了后来的丈夫郑康祺,两人一见钟情,并走进来婚姻殿堂。婚后,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1957年,郑康祺因病去世,郑念不得不撑起家庭重担。即使在艰难的岁月里,她依然维持着精致的生活方式。她说:“

我具备有维持我旧有的生活方式的经济实力”。


《豆汁记》:从贵族到宫女再到女仆,莫姜为什么让我久久难忘

1966年,郑念51岁。8月的一天,一伙穿军装戴红箍的青年冲进她家,一顿乱砸,瞬间好好的家被毁得面目全非。不久后,郑念被关进上海第一看守所,罪名是英国间谍,里通外国。这一关,就是七年。



在监狱中,郑念受到无数次审讯逼供,但她始终不曾妥协。不仅如此,她还借来扫帚,把囚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用饭粒当浆糊,把手纸贴在墙面之上,不让墙灰把被褥弄脏;放风时,她会仔细欣赏野花小草,用心体悟生命之美。郑念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活下去!

1973年,郑念终于被无罪释放。走出监狱后,另一个噩耗给了她当头一棒。原来,她唯一的女儿在这场人间浩劫中已经被折磨致死。郑念在狱里没有掉过一滴泪,这时候,却泪如泉涌。

女儿一走,她在中国已经没有眷恋的人了,于是,65岁的郑念决定离开伤心地,远赴美国生活。1987年,郑念在美国把这段经历写成了自传。自传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轰动。人们为郑念的经历所感动,更为她高洁的品格所震撼。2009年,郑念在华盛顿家中去世,享年94岁。

郑念就是现实版的莫姜。从郑念和莫姜身上,我们能看到消失已久的中国贵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变化,都不能撼动内心的坚定。人生的一切苦难,在她们心中皆为浮云。她们的灵魂,如磐石般坚定,散发着人性之光,让人深深折服。

《豆汁记》:从贵族到宫女再到女仆,莫姜为什么让我久久难忘

莫姜和郑念都生于乱世,而她们都把自己活成了遗世独立的佳人。今天,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硝烟,也没有精神压迫,我们又该如何安顿自己的灵魂呢?

我想答案无非是四个字:

保持尊严。人在顺境中保持尊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落魄不堪的时候,依然保持自尊。无论是莫姜还是郑念,在面对种种不堪时,她们始终没有放弃做人的尊严。这一点,让她们整个人变得光彩照人。

人活一世,犹如草木。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活出尊严是一生,苟且偷生也是一生。然而,这两种生命放在天平上,重量并不相等。

在有限的生命中,当遭遇种种窘境时,我们是要抛弃做人的底线,变得浑浑噩噩?还是要坚守自尊,保持内心的风骨?这是一道选择题。它的答案,就在《豆汁记》里。

(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资深互联网人,多平台签约作者,简书人文优秀作者。热爱读书、思考、写作,被朋友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郑重申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点赞、留言、转发。抄袭或洗稿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