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 历史曾给明朝留下了一线生机,只可惜在“扯淡”会议中白白错过了

甲申年(1644)的正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队人马正全力攻打山西,两个月便可直取北京,形势到了万分紧急的地步。作为统治大明17年来的崇祯帝虽然一日未曾安逸放松,却在不断的战略失误下,大明王朝的气息越来越微弱,仿佛行将就木。


崇祯再也坐不住了,他急忙找到大臣李明睿商量办法。李明睿劝崇祯放弃北京,尽快南迁,皇帝告诉他:“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

李明睿回答说:“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并请崇祯在此关键时刻千万不要犹豫,被舆论所胁迫,最终亡国害己。这个办法在当时是崇祯唯一的一条生路,可他却担心大臣不同意。按照规则,皇帝在重大决策部署前需要征得各部官吏支持,崇祯担心如果自己提出来放弃都城和祖陵,身后一定会背负骂名。这件事只能由各部门提出,自己装作不同意,如果群臣“含泪苦劝”,这件事情就再好不过了,这就是典型的“按套路出牌”规则。

历史曾给明朝留下了一线生机,只可惜在“扯淡”会议中白白错过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_图

于是在会上,崇祯声泪俱下地说:“国家危机如此,我想亲自上前线,决一死战,你们都别拉我。”各部大臣听了纷纷热血沸腾,吵着要为崇祯卖命,就是没人提议南迁。

崇祯无奈只能明确教李明睿草拟报告,研究南迁,倒逼各部大臣。会上崇祯对众臣说:“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朕将何往?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言外之意就是我现在已经决定往外走,并让太子先去南京,话说的已经很明白,可是不知为什么,一项强势的崇祯在此时既要面子,又想要里子,婆婆妈妈,欲说还休起来。

内阁官员陈演明确反对“南迁”,并示意兵科给事中,严厉谴责李明睿,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这份义愤填膺的措辞严厉的反对意见在当时很有市场,仿佛他是最大的大明忠臣。其实这里面的算盘只有附议的同僚们清楚,南迁成功还好,万一失败,出主意的,附议的,都要付连带责任。最重要的是,几十年在北京好不容易经营的权力纽带,利益集团,和巨大家产怎么办?

历史曾给明朝留下了一线生机,只可惜在“扯淡”会议中白白错过了

明朝官场上的地域朋党斗争_图

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崇祯登基后大力整治官场,并提出“文官不爱钱”。户科给事中韩一良上疏说:“皇上平台招对,有文臣不爱钱之语,然今世何处非用钱之地,何官非爱钱之人?向以钱进(出钱买官),安得不以钱偿?(贪腐)并总结说:“县令为行贿之首,给事乃谏贿之魁。”《三朝野记》

崇祯帝加大对臣下惩治力度,猜忌很多人,处理也较为严酷。在位十七年,内阁大学士前后更换五十人,刑部尚书先后更换十七人,这些在历史上都属于罕见举动。由于这种专擅刚愎,许多臣下只求自保,跟他玩起官场太极,整个官僚机器接近瘫痪。出现这种情况,也就不难于理解为何在重大问题上互相推诿扯皮。

在双方意见对决时,崇祯急的嗓子冒烟,不得不对首辅陈演直说:“这事儿就这样安排,你必须听我的。” 但是老谋深算的陈演就是呵呵笑,不表态。气的崇祯直跺脚却无可奈何,这种“不按套路出牌”让崇祯错失第一次南迁机会。

双方拉锯一个月,还是未能达成一致,可见利益集团反对之强。

历史曾给明朝留下了一线生机,只可惜在“扯淡”会议中白白错过了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_图

直到二月末,当李自成的军队打下居庸关和昌平后,北京已经危在旦夕。崇祯这时候终于果断根李明睿说:“不管他们听不听,这事我决定了,现在就南迁!”李明睿愁眉苦脸地回答说:“来不及了,沿途我军已经被打散了,北京现在已经被全面包围。”

在此绝望时刻,没想到还有一次历史送给崇祯的活路。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人马都已经打到复兴门了,他居然在次日给崇祯帝写信,要求和谈,并且没有狮子大开口,只要西北一带送给他,实行自治管理,由崇祯政府拨款100万两,作为慰问金,他还会替崇祯打击各地敌军,包括关外满洲。凡是不弱智的人,对明朝最后判断稍微用点脑子都知道这个协议起码不亏。但是谁都不表态,因为这对于这些官僚们来说,将是割地赔款、丧权Ru国的大帽子,会成为历史唾骂的对象,而且了解崇祯性格,将来也有可能被崇祯来个秋后算账砍头冤死的风险。

接下来各部大臣慷慨陈词,义愤填膺,发动了所有雄性壮烈词汇,表达坚强立场,最后表示要与大明共存亡。至于李自成的最后“请求”根本不在此次会议的考虑范围。崇祯就是这样情况下,万念俱灰,在众大臣的“支持下”选择煤山自杀,为大明王朝殉葬。

历史曾给明朝留下了一线生机,只可惜在“扯淡”会议中白白错过了

崇祯帝煤山自尽_图

几小时后,李自成进驻金銮殿,当初那些誓死保卫大明,血战到底的各派部长们第二天都忙着去找李自成,请求安排政治待遇。

与其说李自成逼死崇祯,不如说是那些只会站在道德制高点,私自考虑自己利益的人最终把崇祯送上煤山的矮脖子树,也把那些虚伪的遗老们自己送上了死亡之路。

参考文献:《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