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电影《荒城纪》中的新生活运动,在历史上是怎样的?

芯愉


新生活下运动下普通民众的悲喜依旧。

《荒城记》故事的发生背景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在全国大力推行新生活运动,礼义廉耻是新生活运动的主要宣传内容,但是阴差阳错之下“礼义廉耻堂”却被前来讨取救济粮的保长误听成了“李忆莲祠堂”,由此引发了一场闹剧,而寡妇李忆莲最后在全族人中的欢呼舞蹈中被活活烧死。很多人看到这一幕不免会为之感到惋惜,那么她是否可以避免一死呢?

首先来分析一下李忆莲为何会被烧死,从整个电影发展的情节来看,李忆莲被所有的李姓族人当成了贞洁的象征,她甚至被奉成了半个神,在族人心中,神与人不一样,神都是禁欲的。同时影响这种观念的是绵延了数千年的忠贞思想,在理学的主导下,守贞洁的寡妇值得被人们称颂,而为她们立牌坊也是常有的事。因此,为了将李忆莲塑造成为忠贞的象征,她被禁止与情人林硭往来,两位负责看守她的女性对她的七情六欲也是极其讽刺。尔后李忆莲趁机逃出寻找林硭,并与林硭共度一晚,第二天早上被族人们抓个现着,此时李忆莲的忠贞形象一下子完全破灭了,而林硭因此被囚禁。族长和保长二人商议后,认为作为人的李忆莲无法坚守忠贞,那就让她成为真正的神被供奉进祠堂里,因而决定将李忆莲烧死。

(李忆莲与想好林硭)

这里就涉及问题:其一,为什么李族的人可以将李忆莲这一外族人烧死?其二,李忆莲被烧时,族人们为何都表现得如此“泯灭人性”?第一个问题,其实在电影前半部分中,李忆莲的“身份”已经发生了转变,她被用红布蒙住双眼,被几个壮汉高台着跨过火盆,最后进了李族女性都不能踏足的祠堂,依当时的规矩,李忆莲进了祠堂,便“洗”去了外族人的身份,而成为李族的一员,必须遵照族规。族长和保长在商量如何处置李忆莲时说了一句依族规最严重的情形来处置,那便是处死。为什么要烧死呢?这一原因虽未电影中披露,但是李忆莲是因为失了身才有了后来的结局,而火烧可以将她不洁净的身子一把烧掉,反映了族人们的贞洁观念。第二个问题,关于族人们表现出来的群体“无人性”的行为,很多观众都无法理解。其实这些行为的背后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他们常年挨饿,县里的救济粮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救命稻草。在饥荒肆虐的时期,每个人的人性逐渐地被泯灭,保长为了生活,将自己的女儿翠翠嫁给了县长的傻儿子;族人为了生存,女人们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男人不惜出卖自己的良知。而李忆莲与林硭的私通行为却几乎要掐断他们的救命稻草,在这些人看来,李忆莲的死意味着救济粮和好收成,熊熊火焰中,他们欢呼雀跃,他们看到的是活着的希望。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季我努学社


首先,声明一下,新生活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没有半毛钱关系。


新生活运动的起因,有两则轶闻。


一说是在福建战役期间,蒋介石把司令部迁回南昌时,看到一个不到十岁的男孩正在街上抽烟,蒋大为震惊,他从车上下来,要求见小孩父母,并批评他们放纵自己的孩子。“吸烟男孩”就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线。


二说是美国传教士在庐山牯岭对宋美龄说,在中国实施社会福利计划,可以使蒋介石获得外国政府的支持和贷款。因此,便有了“新生活运动”。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发表了题为《新生活运动之要义》的演讲,标志着新生活运动的揭橥。

此后,这场声势浩大的新生活运动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横跨了八年抗战。


运动主要以"礼义廉耻"为重要思想,目的是让人民改头换面,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

但就蒋向德国、日本学习的意思,这场运动的诉求是西化现代化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糅合了传统礼教与旧式道德,“国之四维,礼义廉耻”,所以朱熹哲学成为了“新生活运动”的大旗。

“领袖”号召,自然底下的人都积极响应,学习宣传如火如荼,撰文、演讲、开会、比赛,热闹非凡,但就国民党的政权属性,这场运动很难深入到基层。


尤其是彼时国家贫弱,内外交困,政令不通,“新生活运动”难免神形分离,最后荒腔走板、面目全非,甚至引出了很多荒诞的笑话。


《荒城纪》的故事背景便发生在此时。

1949年,国共内战失利,国民党退出大陆,新生活运动最终"暂停办理",这一暂停就没下文了。


1960年,新生活运动在台湾得到延续推广,被称为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