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老子被認為是真正的哲學家,或者是第一個中國哲學家

老子被認為是真正的哲學家,或者是第一個中國哲學家

老子被認為是真正的哲學家,或者是第一個中國哲學家

老子被認為是真正的哲學家,或者是第一個中國哲學家。因為,他談及“本體論”,存在的根本是什麼;“道可道,非常道”,存在的本體是道。老子或者早於孔子,據說,孔子曾經向老子問學,老子說“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意思是,有條件就幹,沒有條件就隨波逐流吧。孔子後來很多的思想,跟道家有相近的地方,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你用我,我就幹,不用我,我就才華藏起來,跟老子的教誨確實差不多。

但是,老子的事蹟多不可考。《史記·老子列傳》裡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為為務。”有學者說,因為“老子之學,本以自隱無為為務,故其事蹟亦不彰。”但“自隱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沒有解釋。這個“自隱無為”,恐怕就是後來的道家修煉的功法,將人的後天性泯滅,把人的主觀能動性消除,以求得跟“道”的融入,甚至合二為一,因此,外在的一切也就不那麼重要了。但是,它並非消極,仍然是有追求,是根本性的追求。不過,追求的方法是“自隱無為”。《老子列傳》裡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壽也。”可見修道的人能夠長壽。

關於老子著書,司馬遷的解釋是:“居周久之,見周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有學者說,關尹之所以要老子為他著書,是為了印證他們彼此志同道合,《莊子·天下篇》說:“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這裡,關尹的所說,證明他也是“修道德”的,是老子的同道中人。關尹並非想靠老子的書揚名立萬,或者藉以斂財,他無非是想跟老子印證一下。幸好有這個強為著書的行為,否則後世就沒有老子了。

老子的“本體論”,以及相關的思想,大概都跟這個“修道德”的神秘體驗有關。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裡,謂之為“神秘宗”,大概多是經由修煉的開悟而獲得的見地。如:“孔德之名,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竅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番話,恐怕就是修道過程中的體驗和直覺。老子既然發現了這個“大道”,不難得出,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迴歸道體,否則都是捨本逐末。而回歸道體的路徑,跟世俗人生適相其反,如果說,世俗人生的努力是“有為”,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那麼,修道的辦法就是“無為”,就是不僅去掉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且連人的條件反射乃至本能都悉數忘卻。所以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然而,“無為無不為”,為什麼“無為”反而可以“無不為”呢?這是因為把人的“後天性”的東西去掉,一切都變得清明簡單了。

譬如“愚民”,是因為:“古之善治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道家找到“道”之大本,所以,治國的主張就異乎尋常了。而老子的“愚民”,跟後世的“愚民”,其實是兩回事。老子的愚民是把民眾往返本歸根的路上帶,往“無為無不為”的境界中引,而後世的“愚民”則是讓民眾閉目塞聽。如果還將此“愚民政策”歸咎為老子,那真的是不知所以。

後世對老子的誤解或者曲解豈止“愚民”。老子所謂“無為”、“不爭”、“謙退”、“柔弱”、“虛無”、“清靜”等等,都被歪曲了。誠如有學者所說:“其實,‘無為’是順應自然,不強作妄為的意思。‘不爭’是不伸展一己的侵佔意欲。‘謙讓’具有‘不爭’的內涵,要人含藏內斂,不顯鋒芒。‘柔弱’的觀念,意在不可恃剛陵物、強悍暴戾。‘柔弱’非懦弱,老子所說的‘柔’是含有無比的韌性和持續性的意義。‘虛’是形容道體的……道體是虛狀的,虛狀的‘道’體卻能發揮無窮的作用來……‘無’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稱‘道’,因為‘道’是無形無色而不可見的,所以用‘無’來形容它的特性;另一是指空的空間。從上面簡略的解釋中,可以瞭解老子這些觀念不僅沒有消極的思想,相反的,卻蘊涵著培蓄待發的精神;一方面他關注亂世,急欲提供解決人類安然相處之道……另一方面,他要人凝練內在生命的深度。”

老子又被認為是“反美學”的思想家,因為老子說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但是,誠如劉勰所說:“老子疾偽,故稱‘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老子洞察到“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因此,他主張不如“大辯如訥”、“大智如愚”。既然“五音使人耳聾”、“五色使人目盲”,不如“大音希聲”、“道褒無名”。老子又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也被拿來作為老子“反美”的口實。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一書中說:“知美之為美,別之於惡也;知善之為善,別之於不善也。言美則外涵有惡,言善則外涵有不善;偏舉者相對待。……顧神秘宗以為絕對待而泯區別。故老子亦不僅謂知美則別有惡,知善則別有不善在;且謂知美、‘斯’即是惡,知善、‘斯’即非善,欲息棄美善之知,大而化之。”錢鍾書先生能夠從所謂“神秘宗”的角度來分析,確實心細如髮,其為老子的辯護昇華到哲學層面。

老子還被認為是玩弄權術的祖師爺,如錢穆就這麼認為:“‘無為無不為’,‘後其身而身先’,此乃完全在人事利害得失上著眼,完全在應付權謀上打算也。”所以,錢穆認為,“無為”是權術。這個誤解的詞語方面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有些人把“無不為”跟“無所不為”等同了。而“無所不為”恰好是老子要反對的。“無不為”當然不是“無所不為”,而是老子道論的必然推演,正因為“不妄為”,反而能夠“萬物將自化”,比如醫道,如果不胡亂診治,我們的身體有自愈的能力,也就是無不為;在治國方面,這就是所謂的“黃老之術”,以“道法自然”的手法,反而能夠讓社會恢復自愈的能力。

老子還被認為是陰謀家。朱熹、康有為對老子頗有微詞。朱熹說:“老子之術,須自家佔得十分穩便,方肯做;才有一毫於己不便,便不肯做。”康有為說:“老子陰狠到極。”但在春秋戰國,陰謀本無貶義。如《鬼谷子》所謂:“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故用陰謀是為了達成“光輝的結果”。老子還被認為是阿Q的祖宗,這也是世俗之人,不明道家深刻的哲理所致,以至於把後世的歪曲誤解,都當成是老子的原意。在這個意義上,老子實在又是第一個被誤解而且被誤解最多的思想家。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