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舌尖上的文化

舌尖上的文化

襄城新文化图片/燕子摄

舌尖上的文化

作者/李大春

曾几何时,大多数国人的舌尖只服务于温饱,品尝的是粗茶淡饭。人们相见,问的总是:吃过了吗。后来,日子渐渐地好了起来,人们相逢,问的是:吃饱了吗。如今,人们生活好了,相聚时,问的变为:吃好了吗。从吃过到吃饱再到吃好,一字之差,不仅透出了舌尖品味的变化,还能让舌尖上谈吐出的高雅文化来。

我很欣赏《红楼梦》中描述大观园里主人公舌尖上文化底蕴的章节,那些章节不但描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句。如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在藕香榭持螯赏桂,贾宝玉的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将场景与食物描述得生动形象。林黛玉的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肢块块香。却将螃蟹的色香味形刻画得入木三分。更有薛宝钗的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将时令与食物描画得出神入化、恰到好处。舌尖上的文化不仅能道出生活的感受,更能提高生活的品味。

我也喜攀附风雅,总想在舌尖上弄出一些带文化的东西来。奥运会期间,有朋友相聚,我捣鼓了一盘小菜,用白豆腐、油豆腐、黄豆干、酱豆干、腌豆腐五种豆腐做成,大的切成圆,小的切成片后组成圆,五种豆腐沿着盘子连成五环。我磨了把钢锯片做刻刀,在一片胡萝卜上刻了个中国印放在盘中。席间,我请朋友们给这道菜起个名,有的说叫五福临门,有的称福娃迎奥运,我说叫中国福比较好。尔后,我说五种豆腐代表了五个福娃,名为“北京欢迎您”,我发给每人一张纸,请大家把各豆腐象征代表那种福娃填在纸上,并以我的答案为准,填错一个罚酒一杯,众人欣然应允,大家写好后,我揭开谜底:白与贝谐音,白豆腐是贝贝,金色的黄豆干是晶晶,红色的酱豆干是火娃欢欢,腌豆腐是迎迎,而腻人的油豆腐就是妮妮。众人在欢笑声中有自饮两杯、三杯的。

同学到家聚会,我用莲藕、芹菜叶和黑木耳做了道菜,美名曰:荷塘月色。我知道我这群同学都很喜欢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于是乎,我在端出这盘菜时先念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有同学接着说: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又有同学接下:有裊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有同学不经意地答道:宛如你在水中央。众同学说:罚酒、罚酒,你接的是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那同学恍悟道:该罚、该罚。于是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有票友人来家玩耍,我把冬笋切成长短一致的条状,再用干黄花菜把它扎成一捆捆“柴火”,蒸好后用海蛎烧汁浇上,把这道菜称为《刘海砍樵》。当我把道热腾腾的菜端上桌面时,有人用黄梅戏的唱腔唱道:“老李哥,我的友,我这里将你好有一比。”我也接着唱道:“你把我比作什么人啊罗。”友人唱道:“我把你比厨师,不差毫分哪啊。”我唱道:“那我就比不上罗。”众友人齐唱:“你比厨师还有多罗。”其情景真可谓其乐融融。

有时我想,赤橙黄绿青蓝紫,我若用胡萝卜当赤,土豆丝当橙,黄瓜条当黄,绿豆芽当绿,青椒片当青,甘蓝丝当蓝,紫菜做紫,把这些菜烫熟后浇上香油,伴上味精盐巴和佐料,摆好后就成为一道靓丽的彩虹。

朋友,美好的生活靠我们自己点缀,你的舌尖上是否也想让文化浸润一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