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认为中国历史上值得拍成电影的事件有哪些?

手机用户69456383642


《田单复国》

主线剧情:从燕国和齐国的世仇开始讲起,到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贤士,到乐毅投靠燕国,率诸国联军进攻齐国复仇,连下 70 余城,齐国只剩莒县和即墨,岌岌可危,亡国在即。这时田单临时受命,一方面守城激励士气,一方面施反间计令新燕王撤换乐毅,最后以火牛阵击败燕国,并很快收复所有城池。

《李广之死》

主线剧情:从李广年轻征匈奴,虽骁勇善战,但功过相抵始终没得封侯说起,不断升华这种壮志难酬的矛盾冲突。再到汉武帝发起大决战,李广为卫青大将军先锋,正要借此良机抓住单于,却被卫青算计,被撤后,调往右翼。李广仍加紧行军,却终因路途遥远,水草缺乏,延误了战机,最后悲怆自杀。(还可加拍儿子李敢为李广报仇怒打卫青,却被霍去病射杀,以及孙子李陵兵败降匈奴一事,突出一门三代的悲剧。)

《十三将士归玉门》

主线剧情:为争取西域,耿恭率数十人受车师后部疏勒城,被匈奴围攻近一年,缺粮少水,以致榨马粪水饮用,却矢志不降。汉朝经激烈讨论,决定放弃西域,派兵迎接守将归国。但是迎接到车师前部时,又遇上大雪,不敢再往前迎接耿恭。援军里一名耿恭旧将坚持要冒死继续前行,独自带领两千人雪中苦行,终于在疏勒城濒危前赶到,城门大开,两拨汉军相拥而泣,共同回程。匈奴派兵追赶,汉军且战且退,且退且死,到达玉门关时,耿恭和麾下仅剩十三人,玉门关守将亲自为他们沐足更衣,含泪上表。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只有一件:十三壮土归玉门。

出自《后汉书.耿弇列传》。

主角:耿恭、范羌、关宠、大汉军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公元74年,东汉政府恢复国力后,派大军进驻西域,恢复自西汉灭亡后对西域的控制,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大军班师回朝后,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戍已校尉各领兵数百镇守西域。



次年,次年北匈奴单于率两万精兵进攻车师国(东汉藩属国),杀死车师国王,进而攻打耿恭,将其围入城中,当时耿恭部只有数百人,而且正值汉明帝已死,救兵不至,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围攻耿恭。

耿恭寻机退守疏勒城,一面派人向朝廷求援,一面坚清壁野抗击匈奴,粮食吃完了,就煮铠弩食筋革,甚至吃死去同伴的尸体,渴了没水就自己打井,后来井水也没了,就榨马粪中的汁水喝,甚至饮自已的尿液,坚决拒绝匈奴的招降,宁死不降,坚守城池一年有余。



公元75年冬天,年轻的汉章帝继位后,经朝延审议,最终决定派出7000人的援军,驰骋数千公里赶到柳下城,大败匈奴与车师联军,此时关宠已战死,耿恭情况未知。随后范羌带领2000士兵,翻越寒冬刺骨的天山山脉,到达天山以北的疏勒城,而此时城军汉军仅存26人。

援兵后迎接包括耿恭在内的26人回家,在途中仍有人不断死去,回到玉门关时仅存13人。

“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司徒鲍昱荡气回肠、铿锵有力的话让我们见识了大汉王朝的血性,满身血性的汉明帝当机立断,救援,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大汉子民。而前线的汉军面对百倍敌军,无论是将帅能力、武器装备、士兵素质,堪称铮铮铁骨,民族军魂。



不为大汉耻。

十三壮士归玉门,百年汉威扬西域。

这样的故事,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值得弘扬的故事,最值得拍成电影,没有之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最近姜文的新电影《邪不压正》比较火,小黑还没有机会去看,看网友的评价这又是姜文一部有争议的片子。不过小黑还是有机会把《我不是药神》看了,在国产电影保护月之中,这两部片子应该票房会不错的,超越《战狼2》估计希望不大,毕竟媒体宣传力度不及《战狼2》。


姜文的《邪不压正》不就是说来自民国的事情么。中国历史上值得拍成电影的事件还真多,上面几个答主回答的都是比较经典的事件,小黑就说一个意义比较大的事件,可能是关系到南北方经济中心的转移。

安史之乱的睢阳保卫战。安史之乱中,叛将尹子琦率13万大军围攻睢阳,准备扫荡江淮富庶之地,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毅然放弃治所,率主力北上,守卫睢阳。张巡与许远等合兵仅六千多人,但是张洵仍多次主动出击,以少胜多,虽然最终城破被俘,但是牵制和消耗大量的安史叛军,并保证南方的稳定,从而加速了经济中心的南移。






小黑侃大山


首先声明,我是一个喜爱明朝历史的明粉,我就谈谈明朝的一些吧。

1、于谦保卫北京的“北京保卫战”

2、明末的导致明朝灭亡的北京保卫战,这一战中崇祯的气节尽显无遗,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3、明末的最大战争“山海关大战”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三方势力的博弈和妥协。

4、皇太极第一次从蒙古过境围北京城的“己巳之变”

5、戚继光的抗倭战争

6、明万历年间的在朝鲜的对丰臣秀吉的战争。

就说这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